【旅游管理专业优秀论文】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_第1页
【旅游管理专业优秀论文】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_第2页
【旅游管理专业优秀论文】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_第3页
【旅游管理专业优秀论文】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_第4页
【旅游管理专业优秀论文】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旅游管理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称: 年 月 日 目 录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 words1引言1一、佛教文化旅游及发展趋势1(一)佛教文化旅游的概念1(二)国内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趋势2二、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意义2(一)普陀山地理环境及范围2(二)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21资源类型丰富,组合协调32自然和人文资源互补性强33资源旅游价值较高3(三)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意义31迎合现代旅游发展的潮流32促进普陀山佛教文化的保护与弘扬33拉动旅游消费市场,发展地方

2、经济44佛教文化理念有利于可持续发展4三、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4(一)商业化、人工化和城市化倾向较严重4(二)岛内旅游设施未与佛教文化完美融合41建筑修建未继承佛教建筑风格42公共设施未突显佛教文化53现有服务接待设施的布局规模不合理,影响佛国景观54岛内道路交通比较混乱,与佛国氛围极不相称5(三)污染问题突显,影响佛国生态环境5(四)导游人员素质普遍较低5四、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对策及建议6(一)深入挖掘普陀山佛教文化,打造文化名山、文化盛山61与佛教协会合作,充分挖掘普陀山佛教文化内涵62重视佛教文化知识普及和正确引导,发挥其积极的社会效用63将佛教文化具体化,营造浓郁的

3、佛教文化氛围6(二)立足国内,大力发展国际旅游,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全球品牌7(三)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丰富并创新普陀山旅游纪念品7(四)完善岛内旅游设施,突出佛教文化气息71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设施72进一步加强娱乐及购物设施的管理83进一步加强普陀山岛内外交通建设8(五)完善环保卫生建设,保护佛国生态环境8(六)注重培养佛教文化旅游人才8致谢9参考文献9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葛洁洁指导老师 陆志东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和国内旅游的兴起,佛教文化旅游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浙江普陀山作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唯一兼山

4、海之胜的佛山,其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发展佛教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由于某些行业发展失控和错位,导致景区内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此,本文在分析国内佛教文化旅游的基础上,通过对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评价,指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关键词: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问题;开发;建议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of putuo mountain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ge jiejietutor lu

5、 zhidong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practise of religion poli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has a fast development.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s chinese four famous buddhist, putuo mountain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the only on

6、e having the mountain and the sea. it has rich culture and the unique advantage to develop the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however, due to some dislo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out of control, the scenic areas appears artificial, commerc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ssues and so on. bas

7、ed on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and the evaluation of putuo mountain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utuo mountain buddhist cultural tourism for sustainable dev

8、elopment.key words: putuo mountain;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problems;development;suggestions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需求的转变,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的新趋势,而佛教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旅游,其发展速度也是相当惊人。以供奉观世音菩萨而闻名于世的普陀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来享有“海天佛国”、“人间第一清净地”的美誉。近年来,无论是在佛教界,还是在旅游界,无论是对佛教文化的弘扬,还是对旅游收入的贡献,普陀山均居四大名山之首。据统计,目前普陀山的年接待量已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中其他三大名山的总和,在全国17

9、0多家国家重点风景区中接待规模名列前茅。为了不断满足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要,适应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使普陀山旅游可持续发展,应十分重视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一、佛教文化旅游及发展趋势(一)佛教文化旅游的概念国内旅游学界对于佛教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实证研究,专门涉及概念的较少。虽然学术界对概念的研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但目前还尚未形成明确的概念体系,缺少权威性的结论。基于此,本文结合众学者的观点,对佛教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如下诠释: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以佛教文化为依托,以领略佛教景区的自然风光、欣赏佛教文化的艺术性、体验佛教氛围的神秘性和参与佛教法事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既包括佛教徒的求法、参学、

10、朝圣以及现代各国佛教团体之间的交流等旅游活动,也包括非佛教徒的以佛教文化为载体的求知、研究、观光游览等旅游活动。(二)国内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趋势我国是一个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大国。自汉代起,佛教便传入中国,历经2500多年,经过与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同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佛教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佛教文化遗产,如寺庙、石窟、石塔、雕塑、佛乐等等。这些文化遗产既是传承教义、展示历史风貌的材料,又是开展旅游活动的绝佳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各地的黄金旅游地区,佛教胜地历来都是中外游人朝拜、观光、考察和疗养的好地方。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教义、

11、高艺术价值的建筑、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仪式吸引着旅游者的到来。据2006年“五一”旅游黄金周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各重点景区游客数量及旅游收入的公报显示,佛教文化旅游景区仍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1就普陀山而言,2007年五一黄金周(5月1日5月7日)共接待游客14.39%,同比增长4.1%;实现旅游收入8204万元,同比增长6.2%(数据来源于舟山市旅游局网)。而2008年受雪灾、藏独、“5.12”汶川大地震巨大影响的四川乐山大佛景区也在“十一”黄金周共计接待境内外游客13.653万人次,门票收入696.9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02%、6.68%(数据来源于乐山大佛风景区官方网)。一方面,党在十一届三

12、中全会后迅速恢复和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中国佛教经过二十余年的恢复和发展,已基本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也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逐渐相适应,这极大促进了佛教文化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这也是近年来文化旅游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佛教文化旅游作为一类独特新颖的文化旅游,将佛教文化和旅游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佛教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势必会在旅游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在弘扬佛教文化、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更积极的作用。二、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意义(一)普陀山地理环境及范围普陀

13、山风景区位于我国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由普陀山岛、洛迦山岛和朱家尖岛东部28.8平方公里三部分组成,陆地总面积41.3平方公里。景区主要以佛教的观音文化和海岛自然风光构成的海天佛国为特色,是全国首批确定的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相比于其他三大名山,普陀山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一方面,普陀山处在沿海发达地区,也是中国交通最发达地区,在海内外沟通当中,进出比较方便。另一方面,四大名山中只有普陀山处在海当中,只有普陀山拥有着丰富的海岛风光,这种兼山海之胜的特点也是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之一。考虑到实际情况及论述方便,本课题涉及到关于普陀山的研究,

14、主要限于本岛及外围环境,不包括风景区的洛迦山和朱家尖部分。海域范围为千步沙、百步沙、哞唬沙、后岙沙、大水浪、小水浪外围距沙滩1.5公里。(二)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因佛教观念和佛教活动而形成的对人们具有旅游吸引力并且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各种事物、因素和现象。其范围相当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佛教建筑、佛教艺术文物、佛教节庆、佛教名人、佛教饮食等等。普陀山是著名的观音道场,其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1资源类型丰富,组合协调普陀山虽岛小山低,但寺院密集,布局合理,能满足各种旅游者正常活动的需要。目前,普陀山岛中除普济、法雨、惠济三大禅寺,有大乘、梅福、紫竹林等

15、三十余座禅院可供朝圣,又有普陀十二景可供观光,如古洞潮音、盘陀夕照、千步金沙、朝阳甬日等。普陀山文物馆收藏了佛教历史、艺术、书画等文物一千多件。山上文物众多,其中元代的多宝塔,南京明故宫拆迁过来的“九龙殿”以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杨枝观音碑”,被称为普陀山三宝。岛上奇石遍布,为一般岩峦所罕见,有盘陀石、二鬼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20余处。全山古树名木繁多,沿海岸除“黄如金屑软如苔”的沙岙外又有许多幽深的洞穴,神秘莫测,有潮音洞、梵音洞等。此外,普陀山近几年举办的南海观音文化节也大大丰富了普陀山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2自然和人文资源互补性强一般说,自然资源是基础,人文资源大部分属于可再生的或可创造的

16、。因此,必须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补充、发挥和创造,便于锦上添花。普陀山四面环海,寺庙建筑错落在山间海滨,与海天景色浑然一体。岛上山石林木、寺塔崖刻、钟声涛音,皆充满佛国的神秘色彩。而普陀山的风景秀丽,空气新鲜,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更显佛国的安详。岛上的一切人文景观不仅与自然景观相交融,而且紧紧地围绕着观音信仰而设置,这在全国旅游风景区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3资源旅游价值较高普陀山佛教始于唐末,盛于宋、元、明、清。自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建不肯去观音院以来,历代多有过赐封,香火旺盛,成为近代中国佛教最大的国际性道场观音菩萨道场。全盛时期,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僧尼达4000余人,

17、史称“震旦第一佛国”。再加上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来此游览观光都会留下大量珍贵诗文书画和摩崖石刻以及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得普陀山拥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如多宝塔是我国除洛阳龙门西山石塔之外唯一一座巧妙结合汉藏佛教文化的佛塔;法雨寺的大圆通殿是目前国内寺院简述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殿;而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重点文物的杨枝观音碑更是当代不可多得的珍品。(三)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意义普陀山拥有着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此,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可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1迎合现代旅游

18、发展的潮流从国内外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来看,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品位的提升,旅游者外出的旅游动机将逐步从纯自然的观光旅游向更富有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将对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抱有更浓厚的兴趣。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既可以满足游客对佛教文化的猎奇心理,又可以实现游客休闲、游览、访古探幽的精神需要,更可以使游客从佛教文化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佛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因此,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将迎合这一潮流和趋势,使佛教文化旅游成为受欢迎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2促进普陀山佛教文化的保护与弘扬一方面,旅游资源的

19、保护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通过开发利用,可以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增加旅游地收入,为保护和开发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强硬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旅游活动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接触的活动。通过开发利用,可以为普陀山与外界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有利于普陀山佛教文化的弘扬。3拉动旅游消费市场,发展地方经济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发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可铸造旅游产品特色,完善旅游产品的结构、增添旅游产品的类型,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对于舟山市来说,一方面可以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4

20、佛教文化理念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佛教文化是一种重要而又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所蕴涵尊重生命和珍爱自然的思想,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人人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依靠佛教文化的道德力量,通过改变人们内在的价值取向,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佛教文化的这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思想可通过寺庙的选址、佛教建筑艺术、佛教活动仪式以及佛教音乐、绘画等多种形象而又具体的形式得到表现,能产生强烈的道德震撼力,从而达到正确教育和引导人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的。三、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普陀山自1979年重新整修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保护、建设、管理和开发

21、,已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景区环境更加整洁,海山风光更加秀美,佛教文化更具特色,接待设施更趋先进。近年来,普陀山在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来普陀山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普陀山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舟山旅游业的带动,乃至舟山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普陀山相比于其他三大名山,其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较为成熟。然而由于某些行业发展失控和错位开发,使得该景点暴露出了种种问题,严重威胁着这一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损害其价值和品味。(一)商业化、人工化和城市化倾向较严重随着普陀山旅游业的发展,岛内商业气氛越来越浓,严重影响了“海天佛国”的意境。尤其

22、是前山地段,外观装饰豪华、风格不一的宾馆、饭店林立,零星商亭密布。公路两侧,更是各类商业建筑及广告招牌目不暇接。寺庙庵堂更是如此,除购买正山进门门票外,不少寺院庵堂还要另购门票,有的寺庙甚至销售“天价高香”,同时几乎所有的庵堂都有旅馆(客寮)和餐厅,并对外营业,且价格不低。虽说虔诚前来拜佛的游客定当不会在乎门票价格、香油钱以及伙食费用,只当是寺庙维护以及对菩萨的供奉,但是却也反映出了普陀山浓厚的商业气息。此外,空间上服务设施的分布也没有贯彻“严格保护,同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商业建筑与风景资源犬牙交错,甚至喧宾夺主,使得景区自然、人文景观被阻挡甚至湮没,如寺庙旁边并立着海鲜餐厅等

23、等。另外,普陀山千步沙正在被建设成一个“城市公园”,原本自然的沙滩上筑起水泥堤坝、种植草坪、建成水池开展“碰碰船”游戏、放养广场鸽,这与佛教文化是格格不入的。这种现代化气息严重破坏了景观氛围,严重影响着游客对佛都氛围的感受与体验。(二)岛内旅游设施未与佛教文化完美融合1建筑修建未继承佛教建筑风格普陀山寺庙修缮、建设存在超报批面积的情况,新修建的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方面没有继承普陀山寺庙建筑因地制宜、巧妙安排的特点。普陀山山小、谷小,皆以精巧而取胜,历史上的寺、庵、蓬也以追求观音文化为目的,有其一定的建筑风格,如今好多建设项目却以盈利为目的而以高、大的形体强加于自然。如意济寺东北的客房、福泉庵、法喜

24、斋等建筑被修建之后都破坏了原景观的艺术效果与文化价值。尤其是普陀山的佛教文化与自然绝景潮音洞景点的紫竹林庵和不肯去观音院,体积越改越大,本来颇有气势的潮音洞,变成了大观音院旁的小水槽。2公共设施未突显佛教文化20世纪90年代,普陀山的标识设计一度在国内领先,还获得过奖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普陀山的快速发展,很多公共设施已经陈旧,设计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又因为管理不善,造成许多建筑建设不合理,商铺缺少应有的规范和统一,标识系统没有及时更新,整个公共设施的设计与佛教文化还未能得到完美结合。因此,需要开展全新的设计,以便与普陀山佛教文化及其发展相匹配。3现有服务接待设施的布局规模不合理,影响佛国景观

25、目前普陀山的接待设施,四星以上的宾馆较少,多的是规模小、档次低、环境差的小饭店和宾馆。总的来说,宾馆、个体旅馆的现有床位除“五一”、“十一”和其他几段旅游进香的黄金时段外,都大大超出实际需求。相当一部分接待设施在设计上并不经济,不仅不能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反而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据调查了解,各类宾馆一般在入住率达到50%以上时可以维持自身的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然而游客的住宿率基本上是当天游客总量的30%左右。可见,部分的旅馆床位年平均利用率是极低的,特别是低档次、配套较差的招待所供过于求现象严重。一方面,这些旅馆大部分床位少、占地大,缺少管理经验,利用率很低,却占据着普陀山极其珍贵的风景用地。

26、另一方面,这些商业服务设施夺海天佛国自然和人文之美,如普济寺四周充满着商业气息,掩盖了佛国净土的自然文化氛围;中信普陀大酒店、绿缘山庄、普陀山大酒店等位置醒目,体态招摇,严重破坏着“海天佛国”的意境;另外,酒店周围种植的城市绿化风格的大片草坪与普陀山整体植被风格相悖。4岛内道路交通比较混乱,与佛国氛围极不相称普陀山岛上机动车流与传统步行香道相混杂,高速行驶的机动车辆不仅威胁着游客的安全,影响着游客的审美,而且也破坏了普陀山“清净庄严”的氛围以及“海天佛国”的原始风貌。普陀山岛原来完整的香道系统是经过长期历史形成的海天佛国观音文化景观体系,它联结了全山大大小小的寺庙庵堂。大部分香道是由石板铺砌,

27、蜿蜒于山林丘壑,清静幽雅,石板上雕刻着莲花以及其它反映佛国文化内涵的图案,香道本身其实已经成为了“海天佛国”的“一道风景”。但是,现在一方面交通组织上没有做到人车分流,既影响了行车效率,又妨碍了行人欣赏风景的兴致;另一方面,全山机动车辆大幅度增长和营运单位对游人的误导,使得普陀山交通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同时,又有大量的游人失去了体验、欣赏传统香道的机会。(三)污染问题突显,影响佛国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当代,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生态环保,而佛教的缘起论、生命观及其理想境界决定了佛教的生态伦理观,历史上的佛教寺庙等建筑也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无不体现着这种生态伦理观。然而

28、随着普陀山接待量的不断增加,岛内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如垃圾收集、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造成了所在地段的环境污染。原来垃圾仍然为简单堆放,道路旁垃圾收集点气味难闻,风景区内污水几乎未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加上频繁的车流造成沿途的噪声、汽车尾气污染,并使游人的步行环境失去安全感,这些大大有损于海天佛国清洁、宁静、安全的生态环境。同时,景区内游客和外来打工人数不断增加,以及部分游客和外来人口的不文明行为,也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降低了整个景区的景观质量,影响景区形象,也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对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四)导游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普陀山当地导游人员多为本地居民,整体

29、文化层次不高,甚至少数导游欠缺基本的职业道德,出现欺骗旅游者的行为。许多导游对宗教知识了解甚少,因而导游讲解多为神话传说及典故,真正的佛教知识涉及较少,这就制约了游客对佛教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普陀山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四、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对策及建议为了不断满足游客的需要,适应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针对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结合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和建议。(一)深入挖掘普陀山佛教文化,打造佛教文化名山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旅游特级的资源。和其他资源相比,文化具有持续发展的特性,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

30、不竭的,越用则越能产生热点,越能将文化积累得深厚,也越能促进旅游发展。历史上,普陀山只是一方悬峙于东海莲洋、名不见经传的小孤岛。自唐代起,一尊“不肯去观音”燎燃了这里的千年香火,逐步发展为“五朝恩赐、四海尊崇”的“震旦第一佛国”。可见普陀山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佛教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与时俱进,所以怎样挖掘和弘扬普陀山佛教文化变得至关重要。打造佛教文化名山首先需要载体来实现,而人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既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文化创造的载体。1与佛教协会合作,充分挖掘普陀山佛教文化内涵普陀山可协助佛教协会通过成立佛学研究中心和僧才培养中心以及

31、举办各种佛学研讨会等方式来进行深入研究普陀山佛教文化。僧才是佛教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佛法的发扬光大,特别是当今社会,佛教如何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道路,佛教如何与旅游业共发展,需要大批杰出僧才的涌现。中国佛学院舟山学院的建立必将培养出一批佛学僧才,而各种研讨会的举办必将吸引更多的佛教信徒和佛教研究者前来普陀山,这不仅能促进佛教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也能促进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2重视佛教文化知识普及和正确引导,发挥其积极的社会效用前来普陀山的游客也有可能成为佛教文化的有力传播者,但目前绝大部分都是冲着观音菩萨的灵验而前来烧香拜佛,有些甚至带有迷信的色彩,而真正了解佛教文化的却是少之又少,所以

32、应加强佛教文化的客观宣传和知识普及。笔者建议,可通过正确的导游讲解、各种宣传资料以及节庆活动的举办来丰富并充实游客的佛教文化知识,纠正佛教文化旅游就是烧香拜佛活动等错误观念,破除迷信。通过对佛教文化的正确认识、宣传和普及,相比于其他法律法规等强硬措施而言,佛教文化中的生态理念以及道德理念等积极内涵更能起到劝人向上,净化人心的作用,更能促进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的和谐。3将佛教文化具体化,营造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文化是种抽象的产物,必须通过有形的、具体的实物得到承载,所以要将挖掘的佛教文化体现在实物上。根据普陀山的实际情况,首先,可在往返普陀山的所有客轮上提供导游讲解服务,为每班客轮配备专职导游人员,

33、通过广播等各种方式介绍普陀山及佛教文化,让游客在登山之前增加知识,离开普陀山时加深印象。其次,岛上交通工具内外装饰色彩图案应紧扣佛教文化,电话亭、执勤岗亭、门票亭及其他公共设施建筑外观也应融入佛教文化氛围。第三,建筑物上的招牌标语可以化用佛教中的谒语和名言,使之充满禅机,这种透出佛心慧智的柔性化语言容易被人接受,其警示和劝诫游客行为活动的效果肯定比生硬的禁止和命令的效果好得多。第四,住宿环境方便实用即可,不可追求豪华;饮食服务可考虑增加供应由当地土特产制作的佛家素食。就是说要围绕佛教文化,让游客体验住禅房,吃斋饭,品普陀云雾佛茶,听梵钟佛唱,看海天明月的全新经历和感受,使其完全融入到佛国,暂时

34、忘却烦忧,达到一种心灵的松弛与净化以及精神的超脱。第五,充分利用普陀山的历史事迹或传说典故等佛教文化内容,开展相应的佛事活动,创新佛教文化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活动参与性。总之,营造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就是要让游客在普陀山无处不在,无时不刻都能体会到佛教文化气息。(二)立足国内,大力发展国际旅游,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全球品牌1993年1月,朱镕基总理视察普陀山时指明了普陀山的发展目标:“普陀山不仅是舟山的普陀山,是中国的普陀山,也是世界的普陀山。”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竞争的日益加剧,新形势下的普陀山也必须面向世界,放眼全球,以开放、高瞻的姿态寻求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改革开放30年来,普陀山的经济社会获

35、得全面进步,寺庙庵堂得到重新修复,佛教文化得到大力弘扬,旅游设施设备不断升级完善,现在普陀山机场的国际候机楼和边检、检验检疫等设施机构也已齐全,可见普陀山已为发展国际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及港澳台地区信佛教的人很多,有很大的客源市场。为了加强境外佛教客源的开拓力度,促进普陀山的国际旅游业,提升旅游档次,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可开通普陀山与上述地方的旅游包机乃至班机,还可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国际豪华游轮来普陀山停靠。另一方面,逐步提升境外游客接待水准和服务环境,开发适销对路的国际佛教产品,树立普陀山国际化知名形象。(三)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工作,丰富并创新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纪

36、念品一部电影少林寺为河南带来了千万人次的宗教旅游者,足见旅游市场营销工作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展开普陀山的旅游市场营销工作。首先,与佛教协会合作,举办佛教研讨会,广邀宗教界人士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如2006年在普陀山召开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不仅弘扬了佛教文化,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普陀山做了一次很好的全球性宣传,有利于普陀山风景区的旅游业发展。其次,通过南海观音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大型佛教文化展览馆的举办以及各种旅游项目的增设,提升普陀山佛教文化内涵,扩大普陀山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第三,与其他三大佛教

37、文化名山甚至国外佛教界联手共同制定联合营销,实施营销方案。如2004年四大佛教名山联合举办的“朝圣之旅系列文化节”在弘扬佛教文化的同时大大加强了四大名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后,通过影像制作、自助游手册、得道高僧传记等各种宣传资料的出版和发放来扩大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影响力,这些资料要求能准确反映出普陀山的特色,且内容新颖脱俗。在开发旅游纪念品时要做到与佛教文化理念相一致,与环境相和谐。总体来说,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还处于起步状态,销售多的是品种单一、价位较低、包装粗糙的产品,此外产品自主开发少、规模效益小、产品雷同度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来山游客的购物欲望,然而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

38、纪念品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因此要紧紧结合普陀山的特色,发掘本土资源,研究地方特色,注重文化与娱乐相辅、历史与现代的结合,树立多层次消费开发理念,将旅游纪念品不断做大做强,成为普陀山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四)完善岛内旅游设施,突出佛教文化气息1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设施从总体上看,普陀山地域狭小,游客量又大,岛上饭店有限,长期不能满足游客需要,尤其是在旺季。从佛教资源保护上考虑,不宜再做大规模的开发。因此,建议把小而全的部门招待所进行整体升级改造,一方面提高旅游接待设施水平,另一方面要突出佛教文化气息。同时还可通过分流沈家门或朱家尖等地方来解决,这两处都是中心城镇,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与风景区相邻

39、最近,有便捷的交通联系。不过在操作中要切实解决交通问题,要增加沈家门-普陀山、朱家尖-普陀山的航班,并适当延长其航班营运时间。此外,还可以将一些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不高的寺庙改为客舍,其风格可以是古代僧人的寄居地,但收费不宜高。如此一来,既能提高寺庙利用率,增加寺庙的经济收入,又能让游客体验寺庙生活,为游客解决住宿问题,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岛内的佛国气息,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了浓郁的商业化气息。2进一步加强娱乐及购物设施的管理为避免商业化气息浓重,还佛国自然气息,普陀山可疏解不协调的商业性建筑、构筑物、居民点,改造不协调的宾馆、饭店以及商店等。建议将寺庙周围零星的商铺集中于某一区域;规定广告招牌不得高于

40、建筑物;禁止在普陀山规划新建或扩建商业用房、歌舞厅等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建筑物;严格控制风景区居民住宅建设规模、用地面积和容积率。同时工商部门必须加大普陀山经营市场的管理力度,规范经营,明码标价,严厉打击“黑商黑店”,倡导诚信经营。此外,商铺、宾馆、饭店等应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服务质量,让游客真正体会到物有所值。3进一步加强普陀山岛内外交通建设2006年普陀山游客量达到286万人次,到2007年达320万人次,2008年增势良好,有望破350万人次,再创新高。虽然目前景区已经建立了方便快捷的海陆空交通网络系统,然而已有的各种岛内外连接交通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尤其是近年来,每年因春天的大雾、夏天的台风、冬天的大风等气候原因造成游客进不来、出不去的日子有达20天之多,并且多属于旺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因此,随着游客人数的不断增长,加强与岛内外交通的连接工作变得尤为迫切。根据普陀山实际情况,可通过适当建设海底隧道来解决这一问题。风景区道路不同于城市道路,其解决的不仅仅是交通运输问题,还担负着引导游人欣赏优美风景的功能,因此在选线、修建方面要考虑的因素更多。笔者建议,可用20人左右的小型公共电瓶游览车代替现有的机动车辆,并在客运码头、紫竹林、普济寺、法雨寺等多设置停靠站,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