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简述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危害与治理苗新云(林业硕士、硕水保155班、)摘 要:作为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扩展的土地石漠化,正在吞噬着我国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民众的生存空间,已经构成灾害和贫困之源。喀斯特石漠化是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叠加于脆弱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的综合作用结果。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尽管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非常艰巨,但仍具备恢复或重建生态环境的可能性。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目前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面临着生态建设超前、基础研究落后的严峻现实。只有得到喀斯特石漠化成因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有利支撑,
2、才能有效地避免大规模生态重建的盲目性,降低其风险性。最后讨论了(1)如何从根本上了解形成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动力机制问题。(2)如何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探索喀斯特石漠化的外部驱动机制。(3)如何协调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关系,实现喀斯特生态经济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关键词: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石漠化治理1 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特征1.1 全球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全世界岩溶分布面积近2200万km2,约占陆地面积的15%,居住人口约十亿,主要集中在低纬度地区,包括中国西南、东南亚、中亚、地中海、南欧、北美东海岸、加勒比、南美西海岸和澳大利亚的边缘地区等。集中连片的喀斯特主要分布在欧洲中南部、北美
3、东部和中国西南地区。前两个片区的喀斯特,因地质环境背景的脆弱性较小、人口和经济压力相对较轻,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不是很严重,基本上是一个保护问题3,4。而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以其连续分布面积最大、发育类型最齐全、景观最秀丽和生态环境最脆弱而著称于世。其碳酸盐类岩石出露面积42。624万km2,主要集中在滇、黔、桂三省区,其中以贵州省的分布面积最大为13万km2,广西8。9万km2,云南6。1万km2。这里居住着48个民族的1亿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0。2亿,是中国最主要的贫困地区,集中了全国近1/2的贫困人口。1.2 喀斯特石漠化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部分科技工作者在我国南方湿润
4、和半湿润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中,特别是在砂页岩、红色岩系和石灰岩丘陵山地陡坡开垦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研究中,提出了“石化”、“石山荒漠化”、“石质荒漠化”的概念,并特别强调石山荒漠化是水土流失的一个突出特点。为了区别在不同岩性基底上所发育的石漠化,笔者认为有必要把岩溶地区发生的该类现象称之为喀斯特石漠化(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16。它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
5、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17。1.3 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条件(1)需要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1。(2)岩石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岩石的空隙和裂隙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透水性越强,岩溶现象显著,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1。(3)流水的动力作用主要是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
6、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1。(4)气候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丰沛,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喀斯特地貌发育完整1。(5)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叠加于脆弱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的综合作用结果。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2 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造成的环境问题2.1 水土流失喀斯特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代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之
7、一2。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因地质环境脆弱性大、敏感度高,且面临人口超载和经济社会落后的双重压力,致使生态环境严重退化5,出现了大面积基岩裸露的喀斯特石漠化问题。根据笔者以前的定义6,据遥感调查,目前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面积已达5万km2,广西4。7万km2,并且以2500 km2Pa的速度在不断扩展,其扩张速度并不比中国北方沙漠化慢。喀斯特石漠化不仅破坏生态环境,使土地生产力衰减,而且严重影响农、林、牧业生产,甚至危及到人类生存,因此喀斯特石漠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2.2 灾害频繁喀斯特石漠化引起的自然灾害灾种多、强度大、频率高、分布广,甚至叠加发生、交替
8、重复14。随着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自然灾害普遍呈现周期缩短、频率加快、损失加重的趋势。据统计,19511987年的37a间,贵州省农作物受灾年份就有34年,平均受灾面积70万ha/a,占同期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5%15。19851990年仅旱灾一项累计受灾面积610万ha,平均每年101。6万ha,1995年的特大水灾,给贵州省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3。1亿元。1996年全省86个县(市)区均不同程度遭受自然灾害,其中重灾县45个,特重灾县29个,农作物受灾面积194。7万ha,成灾面积120万ha,绝收28。2万ha,损毁耕地9。1万ha,因灾减产粮食15亿kg,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62
9、。22亿元15。2.3 生态系统的退化石漠化导致喀斯特土、水环境要素缺损,环境与生态之间的物质能量受阻,植物生境严酷。不仅导致生态系统多样性类型正在减少或逐渐消失,而且使植被发生变异以适应环境,造成喀斯特山区的森林退化,区域植物种属减少,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甚至发生变异19。在石漠化山区,森林覆盖率不及10%,且多为旱生植物群落,如藤本刺灌木丛、旱生性禾本灌草丛和肉质多浆灌丛19。3 西南地区喀斯特石漠化的综合治理及存在的问题3.1 综合治理近年来,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综合防治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成败的关键和最紧迫的任务之一。然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目前对喀斯特
10、石漠化治理面临着生态建设超前、基础研究落后的严峻现实。只有得到喀斯特石漠化成因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有利支撑,才能有效地避免大规模生态重建的盲目性,降低其风险性。近年来,国家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实施了多种生态建设工程,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坡改梯、砌墙保土、改良土壤、开发岩溶水、种植适生经济作物等措施,在石漠化防治、植被恢复、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各地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在石漠化治理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并探索出不同的治理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封山育林模式;生态农业模式等20。3.2 存在的问题虽然在典型地区经过了十几年的治理,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
11、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总体发展趋势仍然呈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状态,主要包括以下问题。主要包括:(1)对石漠化的科学内涵及成因机制还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2)石漠化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恢复严重脱节,未能从总体上加以系统研究。(3)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不尽合理,难以调动广大生产者的积极性,致使开发中重受益、轻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的热情和投入不足。(4)现有治理模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4 讨论能否正确认识喀斯特石漠化的科学内涵,了解其现状、成因及演化规律,准确把握喀斯特生态经济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别是人类强烈活动作用下喀斯特生物地球化学场的演化过程,是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的前沿问题21本文主要的
12、目的是简单的介绍我国喀斯特石漠化的分布、形成与治理的方法,为了更好的交流,希望可以和大家讨论以下问题:(1) 如何从根本上了解形成喀斯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动力机制问题。(2) 如何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探索喀斯特石漠化的外部驱动机制。(3) 如何协调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关系,实现喀斯特生态经济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参考文献1丁晨,沈方。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分布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5:72-73。2袁道先。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的环境地质问题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05:41-43。3袁道先,蒋忠诚, 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0在中国的研究进展J,水文地质
13、工程地质, 2000(1): 49-51。4 袁道先。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J。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4): 461-466。5何才华,熊康宁,粟茜。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类型及其开发治理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14(1): 1-9。6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J。中国岩溶, 2002, 21(2): 101-105。7朱震达,陈广庭。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4。8杨汉奎,朱文孝,李坡,等。喀斯特环境质量变异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4。32 - 55。9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黄土
14、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地理学报,1999,54(3):241 - 246。10郭旭东,傅伯杰,陈利顶,等。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1,56(4):447 - 455。11Hajabbasi M A,Ahmad Jalalian,Hamid R K。Deforestation effects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Lordegan,IranJ。Plant and Soil,1997,190:301 - 308。12Solomon D,Lehmann J,Zech W。Land us
15、e effects on soil organic matter properties of chromic luvisols in semi-arid northern13Tanzania:carbon,nitrogen,lignin and carbohydrates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0,78:203 - 213。14龙健,黄昌勇,李娟。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2,01:76-79。15肖进原。贵州喀斯特高原自然灾害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6, 14(1): 70-74。16王世杰。 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02:120-126。17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中国岩溶, 2002,21(2): 10110518王世杰,李阳兵,李瑞玲。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 第四纪研究,2003,06:657-666。19林昌虎,朱安国。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与防治J。水土保持研究, 1999, 16(2): 109-113。20张殿发,欧阳自远,王世杰。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股票协议书定价卖出
- 肯德基协议书
- 对赌协议书又称为什么协议书
- 电影投资协议书
- 火锅店入股协议书
- 变电带电检修工岗前实操知识技能考核试卷含答案
- 公司山石盆景工岗位安全技术规程
- 公司山石工岗位工艺技术规程
- 复耕施工协议书
- 公司稀土永磁材料工合规化技术规程
- 2025年处方管理办法试题(附答案)
- 安全生产考核评分细则
- 国开2025年《行政领导学》形考作业1-4答案
- 高中数学 第三章 不等式 3.2.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说课稿 北师大版必修5
- 畲族课件教学课件
- DB54T 0164-2019 冬虫夏草采挖作业技术规程
-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题培训课件
- 一句话营销技巧培训课件
- 送达地址确认书(诉讼类范本)
- 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解读课件
- GB∕T 17044-2020 钢丝绳芯输送带 覆盖层与带芯层粘合强度试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