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及解析_第1页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及解析_第2页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及解析_第3页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及解析_第4页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各地方试卷集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2、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作者是 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稍稍宾客其父(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的情感。【答案】 ( 1)王安石( 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泯然众人;痛惜【解析】 【分析】( 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稍稍: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故此句

3、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结果到了成年的时候,仲永在诗词方面没有什么成就, 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从而表达作者对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的痛惜之情。故答案为: 王安石 (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泯然众人

4、;痛惜【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注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及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分别加以概括提炼,语言力求简洁明了,用词精当。当然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会更准

5、确贴切。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湖心亭看雪张岱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 拏,又作 “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大雪三日 _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湖

6、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 ( 1)下雪;勉强;尽力( 2) 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 ”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解析】 【分析】( 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 ”属于词

7、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拏:通 “桡 ”,撑(船)。毳衣:细毛皮衣。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焉得,哪能。更,还。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 ”,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 结合文章内容分

8、析,当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果不是痴迷山水,怎么能如此?也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意对即可。故答案为: 下雪;勉强;尽力 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 ”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

9、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本题考查从变现手法方面赏析语言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根据语句内容和对文章表现手法的积累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此句属于写景,因此答题时分析出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过分析文章中描写的人、景、物、事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10、成下列小题。师说(节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 其 为 惑 也 , 终 不 解 矣 。 生 乎 吾 前 , 其 闻 道 也 , 固 先 乎 吾 , 吾 从 而 师之;,。吾师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注释】 固:本来。 从而: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示反问,岂。(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吾从而师之 生平吾后 亦先乎吾 其闻道也A. B. C. D.( 2)作者认为 “师者 ”的价值在于 “_”,主张不拘于_、 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第一空用原

11、文填写)。【答案】 ( 1) D(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 ”“地位高低 ”等);年龄(或“长少 ”“年龄大小 ”等)【解析】 【分析】( 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故选 D。( 2)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

12、之所存也。翻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 D; 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 “贵贱 ”“地位高低 ”等);年龄(或 “长少 ”“年龄大小 ”等)【点评】 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解答此题考生既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又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顺序,按照一定的句式结构进行排序。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逻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根据内容进行回答,要学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13、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 “汝还,顾反为女杀彘 ( zh)。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

14、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 彘:猪。(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 非以成教也B. 母欺子 / 子而不信 / 其母非以成教也C.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D. 母欺子子而不 / 信其母非以成 / 教也(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曾子之妻教育孩子的错误表现为_(不少于6 个字),曾子教育孩子的态度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是_。【答案】 ( 1) A(2)不讲信用,不守诚信;言而有信(或“以身作则 ”“一诺千金 ”“言传身教 ”“言行一致 ”“言行若一 ”)【解析】 【分析】 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

15、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所以其停顿为: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故选A。 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曾子之妻教育孩子的错误在于父母欺骗孩子,说话不算话。父母对孩子说话要算数,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守信的榜样;大而言之是处世为人要讲诚信的问题。故答案为: A; 不讲信用,不守诚信 。 言而有信(或 “以身作则 ”“一诺千

16、金 ”“言传身教 ”“言行一致”“言行若一 ”)【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 房玄齡曰: “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 “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

17、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叉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迷在藩之功,捆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勔 子弟,使无恝过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 “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思深者子孙,訾反,其故何也?”岑本对日: “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 “然。 ”【注】 司空:古官职名。 宇文述:与后文的 “化及 ”“玄感 ”“岑文本 ”都是人名。 擢:提拔。 戒勖:劝诫勉励。 愆过:罪过;过失。(1)解释下列划线词。 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 _ 皆反,其故何也 _(2)下列各句中的 “而 ”与“颠而不扶 ”中的 “而”

18、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B. 足肤皲裂而不知C.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翻译句子。此非臣下之过欤?( 4)对于 “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房玄龄的观点让我们想起孟子说的“, _ ”。(5)通读全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_。【答案】 ( 1)品行;原因( 2) B( 3)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解析】 【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 “行 ”,这里用作名词,德行、品行。( 2) “颠而

19、不扶 ”中的 “而” 意思是 “连词,表转折 ”。 A 表顺接; B 表转折; C 表修饰; D 表并列。(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之:的。过:过错; 欤:语气词,相当于 “吗 ”。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4)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结合房玄龄对这句话的解释,可知这句话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一致。( 5)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从“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勔子弟,使无恝过家国之庆也”等语句可概括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

20、目的是: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故答案为: 品行; 原因 B; 这难道不是做臣子的过错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佐自己的君主,应该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之品【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解题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

21、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 “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是 “增、删、调、换 ”,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本题考查名句的运用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中人物的观点,然后再根据平时积累选择合适的句子答题。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译文】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这是什么缘故?”司空房

22、玄龄说:“这是因为幼主生长在深宫之内,从小过着富贵生活,并不知道民间事情的真伪、治理国家的安危,所以当政就多祸乱。”太宗说:“你的意思是把过失推之于君主,我则要归罪于臣下。那些功臣子弟多数无才无德,靠祖父、父亲的资荫就做上大官,不修身养性,只爱奢侈放纵。君主既然幼弱,臣下又没有才能,遇到国家倾危不能匡正扶持,怎能不发生祸乱?隋炀帝记取宇文述在自己当晋王时的功劳,把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提升为高官显位,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报效,反而叛逆弑君。这难道不是臣下的罪过吗?我讲这话,希望你们训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要犯严重的过错,就是家国值得庆幸的了。”太宗又说: “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大臣中间受

23、恩深重者的子孙,后来都谋反,这是什么缘故? ”岑文本回答说: “君子才能够感恩戴德,杨玄感、宇文化及之流,都是小人。古人所以要看重君子而鄙视小人。 ”太宗说: “你说得对!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岳阳楼记(节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范仲淹传(节选)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 之,且曰: “奉亲 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

24、还政,不报 。寻通判河中府,徙 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 不远。今又侈土木 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 积负。 ”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选自宋史,有删改)【注】 极言:非常激进的进言。 奉亲:侍奉母亲。 不报:不予答复。 徙:贬官。 天戒:天示惩戒。 侈土木:大兴土木。 蠲除:清除,减免。(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 微斯人 _ 寻通判河中府 _ 市材木陕西 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今又 / 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 合天意也B.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 /

25、非所以顺人心 / 合天意也C. 今又侈土木 / 破民产 / 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D. 今又侈土木 / 破民产非 / 所以顺人心合天意(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4)【甲】文中的 “古仁人之心 ”有什么内涵?【乙】文中范仲淹 “忧其君 ”与 “忧其民 ”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答案】 ( 1)曾经;如果没有;不久;购买(2) C( 3) 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 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4)内涵: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忧其

26、君 ”原因是天子不顾礼法,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不能开创这个先例;“忧其民 ”的原因是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解 析 】 【 分 析 】 ( 1 ) 根 据 平 时 对 文 言 词 语 的 积 累 及 句 意 理 解 词 语 意 思 , 注意“尝 ”“微”“寻”是古今异义词, “市 ”属于词类活用。( 2)这句话的大意是:现在不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应该顺应天意。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今又侈土木 / 破民产 / 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3)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

27、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南面: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面;朝:朝拜;法:效法。故这两句可以翻译为: 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 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4)【甲】结合语境分析,“古仁人 ”和迁客骚人不一样,迁客骚人他们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他们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范仲淹对此非常忧愁,因为天子这样做是不合礼法的。这是“忧其君 ”

28、的原因。当时正好朝廷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官方买办陕西的木材,范仲淹认为这样做是劳民伤财,应该停止。这是 “忧其民 ”的原因。故答案为: 曾经;如果没有;不久;购买 C 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 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内涵: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忧其君 ”原因是天子不顾礼法,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不能开创这个先例; “忧其民 ”的原因是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点评】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

29、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 “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是 “增、删、调、换 ”,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含义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文章的重要语句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

30、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等。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参考译文】天圣七年 (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 “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 ”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当时正好朝廷

31、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官方买办陕西的木材。范仲淹又上书: “昭应、寿宁年间的事情历历在目,前事不远后事之戒。现在不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应该顺应天意,让人民休息。目前应当停止修建寺庙景观,较少木材购买量,以解决财政赤字。 ”又上书: “现在降除官员多取决于太后的亲近与否,这样的行政不是太平盛世的方法 ”。虽然朝廷没能听从范仲淹的意见,但是宋仁宗深切以为范仲淹是忠臣。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一)余文坼( ch ),浙人,少孤,寄居京江,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 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

32、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 恐不能遍览。喁喁来也。迄水将退,而脚气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 矣。 数旬,竟忘为置贷(选自清 张泓滇南忆旧录)(二)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 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因叹曰: “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 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 ! 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

33、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选自晋书 皇甫谧传 )【注释】 浸:水。 諰諰 (x x):恐惧的样子。 喁喁 (y y):小声读书的样子。 腹笥(f )s:这里指肚子里的学问。 三牲:牛、羊、猪。 卜:选择。(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常云于湖州置贷 ( 办货 )B. 三牲之养 , 犹为不孝(供养)C. 就乡人席坦受书(到)D. 带经而农(农活)(2)对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居贫躬身 / 稼穑带经 / 而农遂博综典籍 / 百家之言B. 居贫 / 躬身稼穑 / 带经而农 / 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C. 居贫躬身稼穑 / 带经而农 / 遂博综

34、典籍 / 百家之言D. 居贫 / 躬身稼穑 / 带经而农遂博 / 综典籍百家之言(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 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4)余文坼、皇甫谧虽所处时代不同,但两人为人处事有相同的地方,请简要分析。【答案】 ( 1) D( 2) B( 3) 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 (是我的)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 4 ) 孝敬长辈:余文坼事母极孝,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皇甫谧曾经得到瓜果后,就进奉叔母任氏,并听从叔母任氏劝说

35、改过向学。 勤奋读书:余文坼没有钱来买书,就借书来读,一次做生意被洪水阻了行程,发现书夜以继日地读书;皇甫谧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著作学习,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解析】 【分析】( 1) ABC 解释正确。 D“带经而农 ”中的 “农 ”这里是干农活的意思。( 2)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清贫,亲自耕作,带着书从事农务,于是博览群书精通了百家之言。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正确断句方法为:居贫/ 躬身稼穑 / 带经而农 / 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举业:读书;作贾:做生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36、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 阙:通缺,缺欠,何:什么;尔:你。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是我的)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 4)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分析,从 “事母极孝 ”“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 ”等可以看出两人都非常孝顺。从 “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恐不能遍览 ”“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等可以看出两人都勤奋读书 。故答案为: D; B; 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 (是我的)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

37、,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 孝敬长辈:余文坼事母极孝,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皇甫谧曾经得到瓜果后,就进奉叔母任氏,并听从叔母任氏劝说改过向学。 勤奋读书:余文坼没有钱来买书,就借书来读,一次做生意被洪水阻了行程,发现书夜以继日地读书;皇甫谧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著作学习,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

38、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参考译文】(一)余文坼,浙江人,少年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和母亲寄居在京江这个地方。他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

39、之间做起生意。虽然他的志向是读万卷书,但是却没有钱来买书,只能靠借书来读。人们说他有一次到湖州做生意的时候(置贷的意思翻译不是很确定)暂住在一个村子的旅店里面。恰巧春季发大水,村子被洪水包围,为了安全起见他移到主人的楼上暂住,刚开始还在为洪水阻碍了他的行程郁郁寡欢,突然看到楼上一侧有四架书,都是经史子集一类的书,非常高兴,于是夜以继日的读书,唯恐怕时间不够读不完这些书,到最后竟然连读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做生意的时候都忘记了。洪水快要退去的时候,他又生病了(什么病不是很确定)只好在这里地方继续养病,住了几个月之后书架的书已经全部被他读完了!(二)皇甫谧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限度的游荡,有的人认

40、为他是傻子。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岁,眼中没有教育,心思不入正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安慰我的。 ”他于是叹息说: “从前,孟母三迁,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父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于是到同乡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生活清贫,亲自耕作,带着书从事农务,于是博览群书精通了百家之言,清心寡欲,开始有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工作,自号

41、为玄晏先生著有礼乐、圣真这样的作品。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知越州赵公 , 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 , 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使自十月朔, 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

42、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注】 赵公:赵抃( 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晚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 故事:向来规矩。 朔:农历每月初一。(1)解释下列划线字意思。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_ 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_(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其仁足以示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C. 其施虽在越其西南诸峰D.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 “/给”文中画线

43、的句子断句。(限断二处)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令 无 失 所 恃(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5)结合句子内容说说下列划线字的表达效果。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使各以便受之。( 6)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仁 ”的具体内涵。【答案】 ( 1)谨慎;稍微( 2) A( 3)募 僧 二 人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 令 无 失 所 恃。( 4)(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5)划线词说明发放粮食的点很多,从侧面反映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

44、本,真心为民。( 6)本文: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解析】 【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少 ”这里是 “稍微”的意思。( 2) A 用来,来 / 因为; B 并且 / 并且; C 代词 / 代词; D 的 / 的。( 3)这句话的意思是: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募 僧 二 人 /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 令无 失 所 恃。(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

45、译。使:让;朔:月初;幼小:孩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5)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结合语境分析,赵工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多多设置发粮点,方便乡民领粮。由此可以看出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 6)结合赵工的作为分析,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赵工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做好准备并及时足额给受灾乡民发放救济粮。发生瘟疫时,又设立医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使百姓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由此看出赵工“仁 ”具体内涵是与民同忧。而醉翁亭记本文以一个 “乐

46、”字贯穿全篇,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故答案为: 谨慎;稍微 A; 募 僧 二 人 / 属 以 视 医 药 饮 食 / 令 无 失 所 恃。 (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划线词说明发放粮食的点很多,从侧面反映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 本文: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醉翁亭记: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

47、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

48、离段,段不离篇 ”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参考译文】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

49、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

50、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

51、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 环滁皆山也 _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_ 掇幽芳而 木_ 遂 以名其亭焉_(2) 用 “/ ”下面句子断句。( 两 )夫 宣 上 恩 德 以 与 民 共 乐 刺 史 之 事 也( 3)用 代 翻 下列句子。 望之蔚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