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_第1页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_第2页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_第3页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_第4页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常温送风变风量空调系统常温送风变风量空调系统 工程设计实例工程设计实例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1. 1.设计条件设计条件 1.11.1建筑概况建筑概况 地点地点 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 层数层数 地上地上4040层、地下层、地下3 3层层 总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 7000070000 建筑总高度建筑总高度 180m180m 用途用途 出租办公楼出租办公楼( (单一房产公司所有、单一房产公司所有、 分散用户租用、物业集中管理性质分散用户租用、物业集中管理性质) ) 结构结构 钢筋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框架 1.21.2标准层概况标准层概况 建筑面积建筑

2、面积 1800m21800m2 空调面积空调面积 1465 m21465 m2 层高层高4.2m4.2m;室内吊平顶净高;室内吊平顶净高2.8m2.8m 外窗玻璃:中空外窗玻璃:中空Low-ELow-E玻璃;玻璃; 遮阳系数遮阳系数SC= 0.6SC= 0.6;传热系数;传热系数K= 1.7K= 1.7 外墙:窗、墙比为外墙:窗、墙比为0.620.62;传热系数;传热系数K=0.53K=0.53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外墙外窗 铝板1.5mm 膨胀聚苯板100mm 玻璃幕墙(详右)外侧双层玻璃8+8mm 空气层12mm 内侧玻璃8mm LOW-E低辐射涂层0.76 mm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

3、程设计实例 1.31.3空调冷、热源空调冷、热源 冷冷 源源 离心式冷水机组离心式冷水机组 3500kW3500kW2 2台;螺杆式冷水机组台;螺杆式冷水机组 1225kW1225kW2 2台。台。 热热 源源 油气两用热水锅炉油气两用热水锅炉2800 kW2800 kW2 2台;水台;水- -水板式换热器水板式换热器5055 kW5055 kW5 5台。台。 水系统水系统 冷水系统:机组侧定流量系统,用户侧变流量系统;冷水系统:机组侧定流量系统,用户侧变流量系统; 冷冻机房侧冷、热冷冻机房侧冷、热4 4管制;管制; 标准层空调机房侧单冷标准层空调机房侧单冷2 2管制;管制; 标准层空调,外区

4、风机盘管机组季节性转换冷、热标准层空调,外区风机盘管机组季节性转换冷、热2 2管制。管制。 用户侧冷、热水温度:用户侧冷、热水温度: 一次冷水一次冷水6 61212; 二次冷水(二次冷水(2929层以上及层以上及B3B31414层风机盘管机组用)层风机盘管机组用)7 71313; 热水热水60605050。 项目 夏季冬季 备注 外区内区外区内区 空气温度 ()25252022 参照表1-3 空气相对湿度()5040 最小新风量(m3/hp)2020按第按第1111章方法计算章方法计算 平均人员密度(m2/人)8按空调面积计 CO2浓度() 0.1参照表1-3 照明负荷指标(W/m2)18按空

5、调面积计 设备负荷指标(W/m2)50按空调面积计 噪声指标(NC)35 1.4 1.4室内、外设计参数室内、外设计参数 夏季:夏季: 34/28.234/28.2; 冬季冬季: -4/75%: -4/75%; 冬冬/ /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夏季室外平均风速: : 3.1/3.2m/s 3.1/3.2m/s。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2. 2.系统选择与设置系统选择与设置 2.12.1基本情况分析基本情况分析 p夏热冬冷地区,冬季外区需供热,外围护结构每米热负荷约夏热冬冷地区,冬季外区需供热,外围护结构每米热负荷约200W/m 200W/m p常温电制冷冷机组无冰蓄冷系统常温电制冷冷机组无冰蓄

6、冷系统 p避免采用价格昂贵且可能需进口的高诱导比低温送风口避免采用价格昂贵且可能需进口的高诱导比低温送风口 p需保持较高的通风换气次数需保持较高的通风换气次数 p标准办公层空调机房比较狭小,变风量空调系统风量受限制标准办公层空调机房比较狭小,变风量空调系统风量受限制 确定采用常温变风量空调系统确定采用常温变风量空调系统 2.2 2.2系统比较后采用风机盘管系统比较后采用风机盘管+ +单风道系统单风道系统 系统要求系统要求系统选择和优点系统选择和优点缺点缺点 低温送风低温送风/ /加热量加热量 200w/m200w/m / /换气次数不变换气次数不变 串联式风机动力型串联式风机动力型/ /气流组

7、织好气流组织好 / /新风效率高新风效率高 串联末端耗电大,有再热损失串联末端耗电大,有再热损失 常温送风常温送风/ /加热量加热量 200w/m200w/m / /换气次数可变换气次数可变 并联式风机动力型并联式风机动力型/ /风机盘管风机盘管+ + 单风道系统无再热损失单风道系统无再热损失/ /冷热单冷热单 风道系统风道系统 并联末端耗电较大有再热损失并联末端耗电较大有再热损失/ /冷热单风冷热单风 道系统要分朝向道系统要分朝向/ /风机盘管风机盘管+ +单风道系统有单风道系统有 冷水管、占用空间冷水管、占用空间 常温送风常温送风/ /加热量加热量100-100- 200w/m/200w/

8、m/换气次数可变换气次数可变 热水散热器热水散热器+ +单风道系统单风道系统 无再热损失无再热损失 有热水管、占用空间有热水管、占用空间 常温送风常温送风/ /加热量加热量 100w/m100w/m / /换气次数可变换气次数可变 热水再热单风道系统热水再热单风道系统/ /电再热单电再热单 风道系统风道系统 有热水管和再热损失有热水管和再热损失/ /电热有节能、安全电热有节能、安全 问题问题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2.32.3系统设置系统设置 p数层或整幢大楼组成的大型系统;数层或整幢大楼组成的大型系统; p每层设一台空调器的中型系统;每层设一台空调器的中型系统; p每层设多台空调器的小

9、型系统。每层设多台空调器的小型系统。 经分析采用经分析采用“周边风机盘管,东、西两套内区单风道单冷型变风量空调系统周边风机盘管,东、西两套内区单风道单冷型变风量空调系统” 优点:优点: p东、西两个系统,可较好地跟踪朝向负荷变化、还可采用不同的送风温度,保证足东、西两个系统,可较好地跟踪朝向负荷变化、还可采用不同的送风温度,保证足 够的送风量;够的送风量; p风管半径较小、风管截面积较小,易于布置,系统从两侧集中回风,吊平顶内静压风管半径较小、风管截面积较小,易于布置,系统从两侧集中回风,吊平顶内静压 比较均匀。比较均匀。 p外区采用低矮式风机盘管,有利于冬季减小窗边区的温度梯度,防止冷气流下

10、沉。外区采用低矮式风机盘管,有利于冬季减小窗边区的温度梯度,防止冷气流下沉。 p低矮式风机盘管机组设置在楼板沟槽内,降低了窗台高度,增强了外窗的通透性。低矮式风机盘管机组设置在楼板沟槽内,降低了窗台高度,增强了外窗的通透性。 缺点:缺点: p与每层设置一套的空调系统比较,初投资较高;与每层设置一套的空调系统比较,初投资较高; p由于空调机房设置在筒芯内,集中新风系统无法满足秋、冬、春三季全(变)新风由于空调机房设置在筒芯内,集中新风系统无法满足秋、冬、春三季全(变)新风 供冷需求。供冷需求。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3. 3.内外分区

11、与负荷风量计算内外分区与负荷风量计算 3.13.1内外分区内外分区 p通透型通透型Low-eLow-e玻璃,遮阳系数玻璃,遮阳系数SC=0.6SC=0.6,大于,大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规定的遮中规定的遮 阳系数阳系数SC0.4/0.5SC0.4/0.5(东、南、西向(东、南、西向/ /北向),北向), p有窗边风机盘管送风等改善窗边热环境的措施有窗边风机盘管送风等改善窗边热环境的措施( (简易通风窗简易通风窗AFW)AFW) 确定外区进深确定外区进深3.5m3.5m为中等进深型,其余部分可确定为内区。将划分好的内、外分区再细分为中等进深型,其余部分可确定为内区。将划分好

12、的内、外分区再细分 成若干个空调区域成若干个空调区域 3.23.2负荷与风量计算负荷与风量计算 p采用负荷计算软件对各空调区域的冷、采用负荷计算软件对各空调区域的冷、 热负荷进行逐时计算,并计算散湿量热负荷进行逐时计算,并计算散湿量 p按外区的围护结构逐时冷、热负荷的按外区的围护结构逐时冷、热负荷的 最大值选择周边风机盘管;最大值选择周边风机盘管; p按相关内、外区内热冷负荷合计值选按相关内、外区内热冷负荷合计值选 择内区变风量末端装置。择内区变风量末端装置。 p作作 线交于相对湿度线交于相对湿度8585线,得送风线,得送风 温度温度1515 (不合适可调整室内相对湿度)(不合适可调整室内相对

13、湿度) L S N R 回风温度25.6 室内温度25.0 送风温度15.0 盘管出风温度13.1 回风温升 送风温差 风机风管温升 95% 85% 50% h =37.6kJ/kg S Nh =50.2kJ/kg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1 12 23 34 45 56 67 78 8 空调空调 区域区域 温度温度 控制区控制区 空调空调 面积面积 变风量末端装置变风量末端装置风机盘管风机盘管 内热显内热显 冷负荷冷负荷 区域最大区域最大 风量风量 末端末端 最大风量最大风量 末端末端 最小风量最小风量 建筑建筑 冷负荷冷负荷 建筑建筑 热负荷热负荷 A AQ

14、 QS SG GZ ZG GG GM M Q QC CQ QH H WWkg/skg/skg/skg/skg/skg/sWWWW 外区 东北东北1 1 东东1 1 49 40 - - - - - - - - 3223 5852 3024 1983 内、 外区 内内5 5 东北1 东1 90 49 40 5557 4010 1633 0.550 0.397 0.162 0.555 0.555 0.167 0.167 - 外区东东2 232-46821586 内、 外区 内内6 6 东2 70 32 4322 1306 0.428 0.129 0.5570.167- 外区东东3 332-46821

15、586 内、 外区 内内7 7 东3 70 32 4322 1306 0.428 0.129 0.5570.167- 外区 东东4 4 东南东南2 2 41 49 - - - - - - - - 5998 5564 2032 3064 内、 外区 内内8 8 东4 东南2 105 41 49 6483 1674 2617 0.642 0.166 0.259 0.534 0.634 0.160 0.160 - 外区会议会议2 27640600.4020.4020.12141131702 东系统合计东系统合计648398973.69 东系统空调区域负荷及风量计算表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1

16、12 23 34 45 56 67 78 8 空调空调 区域区域 温度控制区温度控制区 空调空调 面积面积 变风量末端装置变风量末端装置风机盘管风机盘管 内热显冷内热显冷 负荷负荷 区域最大风区域最大风 量量 末端最大末端最大 风量风量 末端最小风末端最小风 量量 建筑建筑 冷负荷冷负荷 建筑建筑 热负荷热负荷 A AQ QS SG GZ ZG GG GM M Q QC CQ QH H WWkg/skg/skg/skg/skg/skg/sWWWW 外区 东北东北2 2 西北西北1 1 西南西南1 1 18 46 32 - - - - - - - - - - - - 2323 1714 3543

17、 1124 2711 1571 内、 外区 内内1 1 东北2 西北1 西南1 90 18 46 32 5557 659 2202 1884 0.55 0.065 0.218 0.187 0.51 0.51 0.153 0.153 - 外区西南西南2 235431571 内区 内内3 3 西南2 70 32 4322 1884 0.428 0.187 0.6150.185- 外区西南西南3 332-35431571 内区 内内3 3 西南3 70 32 4322 1884 0.428 0.187 0.6150.185- 外区 西南西南4 4 东南东南1 1 39 48 - - - - - -

18、- - 4318 6105 1915 3020 内区 内内4 4 西南4 东南1 105 39 48 6483 2296 2564 0.642 0.227 0.254 0.562 0.562 0.169 0.169 - 外区会议会议1 16734890.3450.3450.10484232897 西系统合计649375463.72 西系统空调区域负荷及风量计算表西系统空调区域负荷及风量计算表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W QT T NS Q hh 1 12 1212 p 1.01 D Q G 1.01 L Q G 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1010 室内室内 最大

19、最大 全热全热 冷负荷冷负荷 室内室内 最大散最大散 湿量湿量 热湿比热湿比 室内室内 空气焓值空气焓值 送风焓值送风焓值送风量送风量风机温升风机温升风管温升风管温升回风温升回风温升 Q QT TWW h hN Nh hS SG GttF FttD DttL L kWkWkg/skg/skJ/kgkJ/kgkJ/kgkJ/kgkJ/kgkJ/kgkg /skg /s 计算计算 公式或公式或 来源来源 HDY软件查焓湿图 东系统东系统46.10.00222207667 西系统西系统48.00.002222162

20、5 7 . 1 86. 055. 01212 0 . 11000 1212 21 T F p t skg hh Q G SN T /66. 3 6 .372 .50 1 .46 p系统风量计算系统风量计算 p风机得热、风管温升及回风温升计算风机得热、风管温升及回风温升计算 东、西侧空调系统负荷风量计算表东、西侧空调系统负荷风量计算表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4. 4.变风量末端装置选型变风量末端装置选型 4.14.1风量计算风量计算 p一次风最大风量:根据各区域最大显热负荷计算(如东系统一次风最大风量:根据各区域最大显热负荷计算(如东系统/ /东北东北1 1区)区) p一次风最小风量:影响

21、因素一次风最小风量:影响因素新风分配(另行计算)、加热需求与气流组织要求新风分配(另行计算)、加热需求与气流组织要求 (无)、末端装置风速传感器精度(校核计算)(无)、末端装置风速传感器精度(校核计算) p末端装置采用皮托管式风速传感器;末端装置采用皮托管式风速传感器;8 8位模数转换器;位模数转换器;0 0375Pa375Pa气电转换器,最小动气电转换器,最小动 压压PMPM为为7.6Pa7.6Pa 末端装置最小风量校核计算表末端装置最小风量校核计算表 skg tt Q SN S /397. 0 )1525(01. 1 01. 4 )(01. 1 G Z 2 4 D 2 1.2 4 D 进口

22、直径进口直径 D D 进口面积进口面积 A A 一次风最大风一次风最大风G GZ Z v=10v=1013m/s13m/s 2 5 0 Pa2 5 0 Pa动压下动压下 风风 量量 G G250 250 放大系数放大系数 F F 最小风速最小风速 V Vm m 一次风最一次风最 小风量小风量G Gm m m m2 2kg/skg/sm m3 3/s/sm/sm/skg/skg/s 计算方法计算方法查图查图8-18-1 175175 200200 225225 0.0240.024 0.03140.0314 0.03970.0397 0.28880.28880.3740.374 0.3770.3

23、770.4900.490 0.4760.4760.6200.620 0.3310.331 0.4330.433 0.5480.548 2.192.19 2.192.19 2.182.18 2.402.40 2.402.40 2.412.41 0.06910.0691 0.09050.0905 0.11480.1148 F pm2 2 250 4 .20 G A Avm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0.01 (2.5) 0.1 (25) 1 (250) (17) (170) (1700) (17000) 风速传感器动压信号 in.W.g.(Pa) 风量 cfm(m /h) 3 7000(1190

24、0) 3665(6231) 2806(4770) 2062(3505) 1432(2434) 1160(1972) 916(1557) 702(1193) 515(876) 358(609) 229(389) 10 100 1000 10000 3 1英寸水柱(250Pa)动压时风量 cfm(m /h) 450 400 350 300 250 225 200 175 150 125 100 进口尺寸(mm) 5. 5.新风设计新风设计 5.15.1系统选择系统选择 p空调机房设置在核心筒内,空调机房设置在核心筒内, 无对外新、排风进出口。因无对外新、排风进出口。因 此,需采用集中新风系统。此,

25、需采用集中新风系统。 p为了避免新风管穿越核心筒,为了避免新风管穿越核心筒, 对应东、西两个变风量空调对应东、西两个变风量空调 系统各设一个集中新风系统。系统各设一个集中新风系统。 p每层利用新、排风定风量装每层利用新、排风定风量装 置控制新、排风量。置控制新、排风量。 5.25.2 区域新风量计算(略)区域新风量计算(略)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6. 6.风系统设计风系统设计 6.16.1风系统设计要点风系统设计要点 p变风量系统常采用矩形风管和圆形风管,圆形风管多用于钢结构穿梁方式。本变风量系统常采用矩形风管和圆形风管,圆形风管多用于钢结构穿梁方式。本 实例建筑物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6、风管系统采用矩形风管;实例建筑物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风管系统采用矩形风管; p变风量系统常用的风管布置形式有环状和枝状,环状布置易于压力平衡。本实变风量系统常用的风管布置形式有环状和枝状,环状布置易于压力平衡。本实 例设置东侧、西侧两个系统,采用枝状风管系统布置形式;例设置东侧、西侧两个系统,采用枝状风管系统布置形式; p由于空调系统较小,采用等摩阻法进行风管设计;由于空调系统较小,采用等摩阻法进行风管设计; p考虑到各房间回风的压力平衡,采用吊平顶静压箱集中回风;考虑到各房间回风的压力平衡,采用吊平顶静压箱集中回风; p变风量末端装置一次风进口接管采用等径管连接,有变风量末端装置一次风进口接

27、管采用等径管连接,有4 4倍直径长度的直管段,保倍直径长度的直管段,保 证末端装置一次风进口处风速传感器气流稳定;证末端装置一次风进口处风速传感器气流稳定; p送风散流器与支管间设置静压箱,保证静压出风并起消声作用;送风散流器与支管间设置静压箱,保证静压出风并起消声作用; p送风静压箱与末端装置下游支管之间接送风静压箱与末端装置下游支管之间接2m2m左右消声软管,起消声和方便接管的左右消声软管,起消声和方便接管的 作用,也可适应风口在安装时可适当移位。作用,也可适应风口在安装时可适当移位。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6.26.2系统选择系统选择 p作为低速送风系统,空调送、回风管采用等摩阻法

28、计算。作为低速送风系统,空调送、回风管采用等摩阻法计算。 p由于东侧与西侧变风量系统仅负担内、外区的内热冷负荷,与室外气候与太阳辐射无由于东侧与西侧变风量系统仅负担内、外区的内热冷负荷,与室外气候与太阳辐射无 关,因此可以按稳定的内热负荷来计算风量并叠加计算管径。关,因此可以按稳定的内热负荷来计算风量并叠加计算管径。 6.36.3风管管径计算风管管径计算 风系统最不利环路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计算与定风量系统一样,此处从略。风系统最不利环路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计算与定风量系统一样,此处从略。 最不利环路最不利环路 管段管段1-21-22-32-33-43-44-54-55-65-66-76-77-0

29、7-0 风量风量 (m m3 3/h/h)111011101665166533303330500150016672667211082110821108211082 管径管径 ()()3203202502504004002502505005003203209009003203201001003203201000100040040010001000400400 比摩阻(比摩阻(Pa/mPa/m)0.680.680.840.840.9660.9660.7070.7070.7440.7441.041.041.041.04 其他环路其他环路 回风环路回风环路 管段管段11-1011-1010-910-9

30、9-89-88-78-712-1312-13 风量风量 (m m3 3/h/h)40240212061206120612064410441092469246 管径管径 ()()25025020020032032025025032032035035063063032032010001000400400 比摩阻(比摩阻(Pa/mPa/m)0.330.330.790.790.790.790.9570.9570.740.74 6.46.4周边风机盘管机组设置周边风机盘管机组设置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7. 7.空调器选型计算空调器选型计算 p系统新风比(以东侧系统为例):系统新风比(以东侧系统为

31、例):X=1871/11082=17X=1871/11082=17; p空调器处理冷负荷:;空调器处理冷负荷:; p冷却盘管进风参数:干球温度冷却盘管进风参数:干球温度tc=25.6-0.17tc=25.6-0.17(25.6-2025.6-20)=24.6=24.6,湿球温度,湿球温度tcs=18.3tcs=18.3 p考虑冷却盘管应有一定余量,盘管出风干球温度再低考虑冷却盘管应有一定余量,盘管出风干球温度再低0.50.5,即为,即为13.1-0.5=12.613.1-0.5=12.6, 湿球温度为湿球温度为12.012.0。 p风机选型风机选型: : 本实例采用本实例采用 单风机空调器,根

32、据系统风量、单风机空调器,根据系统风量、 风压情况,考虑到噪声、风压情况,考虑到噪声、 体积等因素,选择前向式离心风机。体积等因素,选择前向式离心风机。 风机风量考虑风机风量考虑1010设计余量:设计余量: 1.11.111082=12190m3/h11082=12190m3/h; 风机计算全压为风机计算全压为1000Pa1000Pa。 电机功率电机功率NpNp应为每层应为每层 Lh =36kJ/kg 50% 95% t =15.0 R N S L Rh =51kJ/kg S Lt =13.1 Nt =25.0 t =25.6R W 室外温度34 h =90kJ/kgW 100% 湿球温度28

33、.2 t =24.6C 新风送风温度20 新风出风温度18 P2 1P C kWQ4 .55 3600 3651110822 . 1 kW7 . 715. 1 360092. 055. 0 121901000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p系统新风比(以东侧系统为例):系统新风比(以东侧系统为例):X=1871/11082=17X=1871/11082=17; p空调器设计参数汇总空调器设计参数汇总 总风总风 量量 新风新风 量量 机外机外 静压静压 风机风机表面冷却器表面冷却器 电源电源 功功 率率 冷量冷量水温水温进风参数进风参数出风参数出风参数 面风面风 速速 m m3 3/h/hm m

34、3 3/h/hPaPaV-HzV-HzkWkWkWkW DB/DB/ WB/WB/ DB/DB/ WB/WB/ m/sm/s 东侧系统东侧系统110821871400380-3-507.555.46/1224.618.312.612.02.5 西侧系统西侧系统111751836400380-3-507.555.96/1224.618.312.612.02.5 表面冷却器表面冷却器过滤器过滤器 单位风量单位风量 耗功率耗功率 噪声噪声 减振减振 方式方式 数量数量备注备注 工作压工作压 力力 最最 大水大水 压压 降降 水量水量形式形式效率效率 MPaMPakPakPam m3 3/h/hW/(

35、mW/(m3 3/h)/h) dBdB (A A) 台台 东侧系统东侧系统1.6407.9 板式初效+ 袋式中效 G3+F6 0.68弹簧1 西侧系统西侧系统1.6408.00.47弹簧1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8. 8.变风量末端噪声计算变风量末端噪声计算 8.18.1计算条件计算条件 p以东以东2 2通风分区为例,房间面积为通风分区为例,房间面积为102102;房间内表面积为;房间内表面积为324324;末端装置下游阻力为;末端装置下游阻力为 80Pa80Pa;主风管计算静压为;主风管计算静压为400 Pa400 Pa,单风道型末端装置一次风进口直径,单风道型末端装置一次风进口直径

36、为为225mm225mm;末端装;末端装 置的计算最大风量为置的计算最大风量为0.557kg/s(1671m3/h)0.557kg/s(1671m3/h)。 p查样本,得出口噪声和辐射噪声的声功率级。样本上一般仅提供静压差查样本,得出口噪声和辐射噪声的声功率级。样本上一般仅提供静压差psps为为250Pa250Pa和和 500Pa500Pa的数据,与本实例的的数据,与本实例的psps4004008080320Pa320Pa工况不符,故取中间插值,工况不符,故取中间插值, 8.28.2出口噪声出口噪声 p末端装置下游的风管较短且风速较低,设计时可忽略直管段的自然衰减量和管内气流再末端装置下游的风

37、管较短且风速较低,设计时可忽略直管段的自然衰减量和管内气流再 声噪声。声噪声。 进口进口 口径口径 mmmm 最大最大 风量风量 m m3 3/h/h 出口噪声(出口噪声(dBdB)辐射噪声(辐射噪声(dBdB) p ps s320Pa320Pap ps s320Pa320Pa 125125250250500500100010002000200040004000125125250250500500100010002000200040004000 1751751035717367625653676051474743 2002001206706864615450675751464543 22522

38、51671777066625955716053484441 末端装置声功率值表末端装置声功率值表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p末端装置下游风管带有一个弯头和一个三通,可从相关手册查得这些部件的自然衰减量;末端装置下游风管带有一个弯头和一个三通,可从相关手册查得这些部件的自然衰减量; p支风管与送风散流器之间接有支风管与送风散流器之间接有2m2m左右消声软管,其自然衰减量可从软管生产厂的产品测左右消声软管,其自然衰减量可从软管生产厂的产品测 试报告中查得;试报告中查得; p送风散流器配有消声静压箱,消声静压箱的自然衰减量可从有关资料查得。送风散流器配有消声静压箱,消声静压箱的自然衰减量可从有关

39、资料查得。 p查图查图14-1314-13得房间常数得房间常数20m220m2(取中度混响室)。(取中度混响室)。 p在考虑了房间自然衰减和声功率级与声压级转换后,以房间声压级对照房间等响曲线在考虑了房间自然衰减和声功率级与声压级转换后,以房间声压级对照房间等响曲线 (见图(见图14-1414-14),可得房间),可得房间NCNC值等于值等于2525,符合该房间声学计算要求(见表,符合该房间声学计算要求(见表17171212)。)。 未端装置出口噪声计算表未端装置出口噪声计算表 表表171712 12 序号序号计算项目计算项目计算方法计算方法 各倍频程各倍频程 1251252502505005

40、00100010002000200040004000 1 1末端声功率级末端声功率级d dB B据表据表17-1117-11777770706666626259595555 2 2弯头自然衰减量弯头自然衰减量查有关手册查有关手册1 15 57 75 53 33 3 3 3三通自然衰减量三通自然衰减量查有关手册查有关手册3 33 33 33 33 33 3 4 4软管自然衰减量软管自然衰减量查测试报告查测试报告1010141418.518.530.530.530.530.52626 5 5送风静压箱送风静压箱查有关资料查有关资料101010101010101010101010 6 6房间自然衰减

41、量房间自然衰减量查图查图14-1414- 7 7房间声压级房间声压级1-2-3-4-5-71-2-3-4-5-746.746.731.731.76.76.7 8 8房间等响曲线房间等响曲线NCNC查图查图14-1514-152525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8.38.3辐射噪声辐射噪声 p末端装置产生的辐射噪声从吊平顶静压箱内穿过吊平顶传到空调房间,吊平顶起着隔声作末端装置产生的辐射噪声从吊平顶静压箱内穿过吊平顶传到空调房间,吊平顶起着隔声作 用。本实例采用常见的用。本实例采

42、用常见的13mm13mm厚纸面石膏板,面密度为厚纸面石膏板,面密度为8.8kg/m28.8kg/m2。 p由表由表14-1714-17查得吊平顶查得吊平顶/ /静压箱静压箱/ /房间衰减量,结果列于表房间衰减量,结果列于表17-1317-13。 p房间声压级对应房间等响曲线(见图房间声压级对应房间等响曲线(见图14-1514-15)NC30NC30,符合房间声学计算要求(见表,符合房间声学计算要求(见表17-1217-12)。)。 末端装置辐射噪声计算表末端装置辐射噪声计算表 表表17171313 序号序号 计算项目计算项目计算方法计算方法 各倍频程各倍频程 12512525025050050

43、0100010002000200040004000 1 1末端声功率级dB据表17-11676051474743 2 2 吊平顶/静压箱/房 间衰减量 查表14-17212525272728 3 3房间声压级1-2464526202015 4 4房间等响曲线(NC)图14-15约30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倍频程中心频率倍频程中心频率(Hz)(Hz) 图图14-1514-15声压级声压级NCNC换算图换算图 房间表面积(房间表面积(m m2 2) 图图14-13 14-13 房间常数房间常数 图图14-14 14-14 房间自然衰减量计算图(房间自然衰减量计算图(R R为房间常数)为房间

44、常数) r/a(rr/a(r为工作区与声源的距离为工作区与声源的距离) ) 房间常数(房间常数(m2 m2) ) 声压级声压级声功率级声功率级(dB) (dB) 倍频程声压级(倍频程声压级(dB dB) )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9. 9.自动控制设计自动控制设计 9.19.1变风量末端装置控制变风量末端装置控制 p各温度控制区内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墙置式温感器设置在靠近内走廊的内墙上,用于检测各温度控制区内变风量末端装置的墙置式温感器设置在靠近内走廊的内墙上,用于检测 室内空气温度并供用户操作;室内空气温度并供用户操作; p变风量末端装置根据室内空气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偏差计算出装置一次风量设

45、定值,根据变风量末端装置根据室内空气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偏差计算出装置一次风量设定值,根据 其与一次风量测量值的偏差,比例积分调节装置的一次风送风量;其与一次风量测量值的偏差,比例积分调节装置的一次风送风量; p 变风量末端装置可就地启停,也可由系统空调器联锁启停,或由中央变风量末端装置可就地启停,也可由系统空调器联锁启停,或由中央BABA系统远程启停;系统远程启停; p 末端装置控制采用末端装置控制采用DDCDDC控制器。控制器。DDCDDC控制器应在末端装置生产厂逐台组合、调试并整控制器应在末端装置生产厂逐台组合、调试并整 定后作为机电一体化产品送到安装现场;定后作为机电一体化产品送到安装现场

46、; p末端装置末端装置DDCDDC控制器需与中央控制器需与中央BABA监控系统实现下述信号联系:监控系统实现下述信号联系: 室内温度检测值与设定值输出,用于室内温度检测值与设定值输出,用于BABA系统中央管理;且可接受系统中央管理;且可接受BABA系统室温再设系统室温再设 定;定; 风量检测值与设定值输出,用于风量检测值与设定值输出,用于BABA系统中央管理和系统风量控制。系统中央管理和系统风量控制。 末端装置运行状态输出,用于末端装置运行状态输出,用于BABA系统中央管理;且可接受系统中央管理;且可接受BABA系统启停信号输入或系统启停信号输入或 本系统空调器联锁信号输入。本系统空调器联锁信号输入。 变风量空调系统工程设计实例 9.29.2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变风量空调系统控制 p系统风量采用变静压法控制(详见系统风量采用变静压法控制(详见15.2.415.2.4节):节): 根据各末端装置设定风量之和预设定风机转速;根据各末端装置设定风量之和预设定风机转速; 根据各末端装置阀位状况微调系统风机转速。根据各末端装置阀位状况微调系统风机转速。 一次风 T 末端启停 风量检测 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