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1 DICDIC的的概念概念。 2 DICDIC的发生的发生机制机制。 3 DICDIC的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及其及其发生机制。发生机制。 【教学要求教学要求】 1 DIC 1 DIC的的病因病因、诱因诱因。 1 DIC1 DIC的的分型分型、诊断诊断和和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2 DIC2 DIC的的分期分期和各期特点。和各期特点。 【教学要求教学要求】 v 概念概念 v 病因和诱因病因和诱因 v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v 分期分型分期分型 v 机能代谢变化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v 诊断和防治原则诊断和
2、防治原则 【讲授内容讲授内容】 最新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这是一个这是一个 DIC的病人。的病人。 全身有大块全身有大块 的瘀斑,血的瘀斑,血 压降低,血压降低,血 培养发现脑培养发现脑 膜炎双球菌,膜炎双球菌, 肾上腺出现肾上腺出现 出血性坏死,出血性坏死, 病人神志不病人神志不 清。清。 请问:请问: 为什么出为什么出 现这些瘀斑?现这些瘀斑? 为什么血为什么血 压会降低?压会降低? DICDIC的概念的概念 P191P191 是一种是一种继发性继发性的、以的、以血液凝固性血液凝固性先升先升 高而后降低为特征,表现为先发生广泛的高而后降低为特征,表现为先发生广泛的 微血栓微血栓,而后
3、转为,而后转为出血出血的一种的一种病理过程。病理过程。 DICDIC的本质是什么?的本质是什么? 止、凝血功能异常!止、凝血功能异常! 先高凝先高凝血栓血栓后低凝后低凝出血出血 DICDIC的概念的概念 弥散性弥散性(Disseminated Disseminated ):): DICDIC的变化发生于全身的变化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多个部位,一般,一般 不局限于局部组织或某个器官不局限于局部组织或某个器官 血管内血管内(IntravascularIntravascular):): DICDIC的的凝血部位是血管内凝血部位是血管内,与一般创伤,与一般创伤 引起的凝血反应不同引起的凝血反应不同 DI
4、CDIC的概念的概念 弥散性弥散性(Disseminated Disseminated ):): 血管内血管内(IntravascularIntravascular):): 凝血凝血(CoagulationCoagulation):): DIC DIC 以以止止、凝血系统功能障碍凝血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为主要特征, 但若不治疗,则以但若不治疗,则以凝血始凝血始,以,以出血终出血终,临床,临床 表现主要为表现主要为出血出血、休克休克、微血管病性溶血性微血管病性溶血性 贫血贫血和和器官功能障碍器官功能障碍 。 DICDIC的概念的概念 Question:Question: 正常情况正常情况下下
5、血液血液为什么能在心血管系为什么能在心血管系 统内统内畅通流动畅通流动?而一旦?而一旦血管受损血管受损,又,又 能在损伤部位形成能在损伤部位形成血栓血栓,止血呢?,止血呢? 1 1 血液流动快血液流动快 复习正常机体复习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是怎样保持平凝血与抗凝血是怎样保持平 衡的衡的(书(书P179P179) 3 3 机体机体凝血凝血与与抗凝血抗凝血之间保持动态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平衡。 2 2 血管内膜光滑完整血管内膜光滑完整 凝血系统凝血系统 185185页页 由由一系列凝血因子一系列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s)组成)组成 酶解激活酶解激活 凝血瀑布反应凝血瀑布反
6、应 外源性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途径 Extrinsic coagulation pathway 内源性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途径 Intrinsic coagulation pathway 凝血过程凝血过程 最主要最主要 X X 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I I) 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 稳定性纤维蛋白多聚体稳定性纤维蛋白多聚体 CaCa2+ 2+ CaCa2+ 2+ 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 激肽释放酶原激肽释放酶原 XIIaXIIa XIXIXIaXIa IXIX VIIIVIII CaCa2+ 2+ PF3PF3 组织损伤组织损伤 释放释放 VIIVII C
7、aCa2+ 2+ 组织因子(组织因子(IIIIII) 凝血酶原(凝血酶原(IIII)凝血酶凝血酶 V CaV Ca2+ 2+ PF3 PF3 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系统凝血系统 内源性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系统 组织凝血活酶复合物组织凝血活酶复合物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胶原胶原 血小板磷脂复合物血小板磷脂复合物 XIIIXIIIXIIIaXIIIa XaXa或或IIaIIa CaCa2+ 2+ XIIXII IXaIXa XaXa 传统通路传统通路 选择通路选择通路 凝血过程可分为三大步:凝血过程可分为三大步: 1 1 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
8、活物(Xa,Va,PFXa,Va,PF3 3,Ca,Ca2+ 2+)的形成 )的形成 2 2 凝血酶原凝血酶原 凝血酶凝血酶 3 3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 XIII XIIIa 纤维蛋白多聚体纤维蛋白多聚体 血小板血小板 血栓血栓 【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190190页页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胶原胶原暴露暴露 血小板血小板 血小板粘附,被激活,血小板粘附,被激活, 表达表达PFPF3 3 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原与 血小板结合血小板结合 血小板聚集,进一步血小板聚集,进一步 与多种凝血因子结合与多种凝血因子结合 凝血块形成凝血块形成 血
9、小板收缩使血栓坚固血小板收缩使血栓坚固 抗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 体液体液抗凝系统抗凝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TFPI)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AT-IIIAT-III) TMTMPCPC系统系统 肝素肝素 纤溶系统纤溶系统 细胞细胞抗凝系统抗凝系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肝细胞肝细胞 抗凝血因抗凝血因 子活性,子活性, 抑制凝血抑制凝血 因子激活因子激活 物物 与与XaXa结合,抑制其活性结合,抑制其活性 形成形成TF-VIIa-TFPI-Xa四合体,灭活四合体,灭活TF-VIIa复合物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血栓调节蛋白 血栓调节蛋白
10、血栓调节蛋白 (TMTM) 内皮细胞表面内皮细胞表面 凝血活性降低凝血活性降低 凝血酶凝血酶 凝血酶原凝血酶原 灭活灭活 Va,VIIIaVa,VIIIa 蛋白蛋白C C,蛋白,蛋白S S及血栓调节蛋白的作用及血栓调节蛋白的作用 蛋白蛋白C C 活化蛋白活化蛋白C C 增强增强 蛋白蛋白S S(辅酶)(辅酶) 辅助辅助 肝素肝素 产生部位:产生部位: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抗凝机制:抗凝机制: 1 1 与与AT-IIIAT-III或肝素辅助因子或肝素辅助因子IIII(HC-IIHC-II)结)结 合,增强其抗凝活性合,增强其抗凝活性 2 2 刺激刺激VECVEC大量释放
11、大量释放TFPITFPI和其它抗凝物质和其它抗凝物质 内皮细胞内皮细胞 组织纤溶酶原组织纤溶酶原 激活物激活物(tPAtPA) ) 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 尿激酶原尿激酶原尿激酶(尿激酶(uPAuPA) PAI-1PAI-1 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 抑制物抑制物1 1 纤溶酶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降解产物 (FDP)(FDP) 2 2抗纤溶酶抗纤溶酶 2 2巨球蛋白巨球蛋白 补体补体C1C1抑制物抑制物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与抑制示意图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与抑制示意图 纤溶系统功能:纤溶系统功能: 纤维蛋白凝块溶解纤维蛋白凝块溶解
12、保证血流通畅保证血流通畅 参与组织的修复和血管的再生参与组织的修复和血管的再生 抗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 细胞细胞抗凝系统抗凝系统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肝细胞肝细胞 体液体液抗凝系统抗凝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PCPC系统系统 肝素肝素 纤溶系统纤溶系统 抗凝血因子抗凝血因子 活性,抑制活性,抑制 凝血因子激凝血因子激 活物活物 吞噬,清除凝血酶、凝吞噬,清除凝血酶、凝 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 白(原)、内毒素、组白(原)、内毒素、组 织因子等促凝物质织因子等促凝物质 灭活灭活活化的凝血因子活化的凝血因子
13、 合成合成抗凝血物质抗凝血物质PC,AT-III,PC,AT-III,纤溶酶原纤溶酶原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 3.3.肝脾的调节肝脾的调节 1.1.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VECVEC)的调节)的调节 2.2.分子网络调节分子网络调节 凝血、纤溶、补体和激肽系统凝血、纤溶、补体和激肽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抗凝抗凝 促凝促凝 提供物理屏障提供物理屏障 产生及吸附多种抗凝物质产生及吸附多种抗凝物质 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分泌多种粘附分子分泌多种粘附分子 产生及吸附多种凝血物质产生及吸附多种凝血物质 对纤溶的调节对纤溶的调节 对血管舒缩活性的
14、调节对血管舒缩活性的调节 促进(分泌释放促进(分泌释放t-PAt-PA及其受体等)及其受体等) 抑制(合成分泌抑制(合成分泌PAI-1PAI-1) 舒张血管(舒张血管(PGIPGI2 2,NO,NO) 收缩血管(收缩血管(ET-1ET-1)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 3.3.肝脾的调节肝脾的调节 1.1.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VECVEC)的调节)的调节 2.2.分子网络调节分子网络调节 凝血、纤溶、补体和激肽系统凝血、纤溶、补体和激肽系统 aa ff 激肽释放酶原激肽释放酶原 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 激肽原激肽原 激肽激肽 纤溶酶原活纤溶酶原活 纤溶酶原纤溶酶原
15、化素原化素原 活化素活化素 纤溶酶原纤溶酶原 纤溶酶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FDPFDP C1 C1aC1 C1a C3 C3aC3 C3a 凝血系统凝血系统 激肽系统激肽系统 纤溶系统纤溶系统 补体系统补体系统 凝血、纤溶、补体和激肽系统之间的关系凝血、纤溶、补体和激肽系统之间的关系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 3.3.肝脾的调节肝脾的调节 1.1.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VECVEC)的调节)的调节 2.2.分子网络调节分子网络调节 凝血、纤溶、补体和激肽系统凝血、纤溶、补体和激肽系统 肝肝能合成凝血因子等物质能合成凝血因子等物质 灭活凝血因子等物质
16、灭活凝血因子等物质 合成抗凝血物质合成抗凝血物质 脾脾通过扣押,释放血小板,调节凝血通过扣押,释放血小板,调节凝血 抗凝血抗凝血 凝血作用增强凝血作用增强 抗凝血机制减弱抗凝血机制减弱 DICDIC 凝血凝血 正常情况下正常情况下 平衡平衡 v 概念概念 v 病因和诱因病因和诱因191191 v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v 分期分型分期分型 v 机能代谢变化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v 诊断和防治原则诊断和防治原则 【讲授内容讲授内容】 DICDIC的病因的病因(书(书P191P191) 一、感染性疾病一、感染性疾病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 见于各种微生物的感染见于各种微生物的
17、感染 二、恶性肿瘤二、恶性肿瘤第二位病因第二位病因 见于造血,呼吸,消化,生殖,泌尿系统肿瘤见于造血,呼吸,消化,生殖,泌尿系统肿瘤 DICDIC的病因的病因(书(书P191P191) 一、感染性疾病一、感染性疾病 二、恶性肿瘤二、恶性肿瘤 三、妇产科疾病三、妇产科疾病 第三位病因第三位病因 见于妊高症,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见于妊高症,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 四、手术及创伤四、手术及创伤 见于富含组织因子器官的大手术见于富含组织因子器官的大手术, ,大面积烧伤等大面积烧伤等 五、其它五、其它毒蛇或动物咬伤、某些昆虫叮咬等毒蛇或动物咬伤、某些昆虫叮咬等 DICDIC的诱因的诱因促进促进DICDIC
18、发生发展的因素发生发展的因素193193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见于内毒素休克、大剂量的应用肾上腺皮质见于内毒素休克、大剂量的应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激素、全身性全身性ShwartzmanShwartzman反应反应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妊娠后期,酸中毒妊娠后期,酸中毒 四、微循环障碍四、微循环障碍 五、其它五、其它 不恰当地应用不恰当地应用6 6氨基己酸(氨基己酸(EACAEACA) 应激、高龄、吸烟及糖尿病等应激、高龄、吸烟及糖尿病等 v 概念概念 v 病因和诱因病因和诱因 v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1
19、91191 v 分期和分型分期和分型 v 机能代谢变化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v 诊断和防治原则诊断和防治原则 【讲授内容讲授内容】 DICDIC的发病机制的发病机制 191191页页 1.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2.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3.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4. 促凝物质入血促凝物质入血 最新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DIC的发病机制的发病机制 1 1 组织损伤组织损伤 释放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启动外凝启动外凝 组织组织 组织因
20、子活性(组织因子活性(/mg/mg) 肝脏肝脏 10 10 肌肉肌肉 20 20 脑脑 50 50 肺脏肺脏 50 50 胎盘蜕膜胎盘蜕膜 2000 2000 问:为什么产妇容易发生问:为什么产妇容易发生DICDIC? 【人体不同的组织中组织因子的含量人体不同的组织中组织因子的含量】 组织损伤常见于:组织损伤常见于: 其中羊水栓塞其中羊水栓塞最为常见最为常见。 1.1.产科意外:产科意外:约占约占DICDIC病例的病例的8.68.62020 见于: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宫内死胎等见于: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宫内死胎等 2.2.外科手术及外伤:外科手术及外伤: 约占约占12.712.71515 见于
21、:见于:胃、肠、肾脏、胆道胃、肠、肾脏、胆道等手术,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等手术,大面积烧伤、挤压综合征 3.3.肿瘤组织大量破坏:肿瘤组织大量破坏:约占约占202028.328.3 多发生于癌肿晚期,临床表现以慢性型为主。多发生于癌肿晚期,临床表现以慢性型为主。 可见于可见于前列腺、肺、肾、乳腺、胰腺、胆道前列腺、肺、肾、乳腺、胰腺、胆道等癌肿,等癌肿, 以广泛转移者诱发以广泛转移者诱发DICDIC。 组织损伤致组织损伤致DICDIC机制:机制: aaaa a a TFTF Ca Ca2+ 2+ aa aa (+)(+) (+)(+) 传统通路传统通路 选择通路选择通路 aa激活激活因子的活
22、性可因因子的活性可因TFTF的有无相差的有无相差4000040000倍倍 组织损伤组织损伤 最新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DIC的发病机制的发病机制 191191页页 1.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 2.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3.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4. 促凝物质入血促凝物质入血 VECVEC损伤原因:损伤原因: 细菌细菌 病毒病毒 螺旋体螺旋体 持续的缺血、缺氧、酸中毒持续的缺血、缺氧、酸中毒 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内毒素内毒素 在一定条件下均可损伤血管内
23、皮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VECVEC损伤引起损伤引起DICDIC机制:机制: 1 1 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内凝内凝途径;途径; 2 2 内皮细胞损伤,暴露或表达内皮细胞损伤,暴露或表达TFTF,启动,启动外凝外凝途径。途径。 3 3 暴露内皮下胶原,促进暴露内皮下胶原,促进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和释放反应。 4 4 分泌分泌TFPI,AT-III,TMTFPI,AT-III,TM减少,减少,抗凝力量减弱抗凝力量减弱。 5 5 激活激肽、补体系统激活激肽、补体系统,促进,促进DICDIC发生。发生。 最新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DIC的
24、发病机制的发病机制 192192页页 1.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 2.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3.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4. 促凝物质入血促凝物质入血 RBCRBC大量损伤的原因大量损伤的原因: (1 1)红细胞大量破坏:)红细胞大量破坏: RBCRBC破坏破坏 释放释放ADPADP(血小板激活剂)(血小板激活剂) 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 RBCRBC膜磷脂膜磷脂 直接促凝直接促凝 促进血小板释放反应促进血小板释放反应间接促凝间接促凝 异型输血,疟疾,阵发性睡
25、眠性血红蛋白症等。异型输血,疟疾,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症等。 (2 2)白细胞大量破坏:)白细胞大量破坏: 正常的中性粒细胞正常的中性粒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 含有促凝物质(组织因子)含有促凝物质(组织因子) 内毒素内毒素诱导中性粒细胞表达诱导中性粒细胞表达TFT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化疗化疗白细胞大量破坏白细胞大量破坏 TFTF大量释放入血大量释放入血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胶原胶原暴露暴露 血小板血小板 血小板粘附,被激活,血小板粘附,被激活, 表达表达PFPF3 3 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原与 血小板结合血小板结合 血小板聚集,进一
26、步血小板聚集,进一步 与多种凝血因子结合与多种凝血因子结合 凝血块形成凝血块形成 血小板收缩使血栓坚固血小板收缩使血栓坚固 (3 3)血小板的激活:)血小板的激活: 最新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DIC的发病机制的发病机制 192192页页 1. 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 2.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3.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4. 促凝物质进入血液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1 1)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 大量大量胰蛋胰蛋 白酶白酶入血入血 激活激活X X,XIIXII,凝血酶
27、原,凝血酶原 增强增强VIIIVIII,V V活性活性 胰腺组织坏死胰腺组织坏死大量大量TFTF释放入血释放入血 (2 2)羊水栓塞)羊水栓塞 含有含有TFTF启动外凝启动外凝 具有具有VIIIVIII活性活性+ +胎脂胎脂+ +胎粪等胎粪等启动内凝启动内凝 含有纤溶酶原激活物含有纤溶酶原激活物产后出血产后出血 (3 3)异常颗粒物质入血)异常颗粒物质入血 转移癌,或细菌入血转移癌,或细菌入血激活激活XIIXII启动内凝启动内凝 (4 4)外源性毒素入血)外源性毒素入血 蜂毒或蛇毒入血蜂毒或蛇毒入血激活激活X X,凝血酶原,凝血酶原或或使使FbgFbgFbnFbn v 概念概念 v 病因和诱因
28、病因和诱因 v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v 分期分型分期分型193193 v 机能代谢变化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v 诊断和防治原则诊断和防治原则 【讲授内容讲授内容】 DICDIC的分期的分期 高凝期高凝期 消耗性低凝期消耗性低凝期 继发性纤溶期继发性纤溶期 凝血凝血 纤溶纤溶 系统系统 激活,激活, 凝血酶凝血酶 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形成 凝血系统激活的同凝血系统激活的同 时纤溶系统也被激时纤溶系统也被激 活;活;凝血因子和血凝血因子和血 小板消耗;小板消耗; 纤溶系统继发性激纤溶系统继发性激 活,活,纤溶酶大量生纤溶酶大量生 成;成;FDPFDP产生;产生; 实验实验 室检室检 查查 血液
29、血液 凝固凝固 性性 升高,升高,血栓血栓 降低,降低,出血出血 降低,降低,多发性出血多发性出血 凝血时间凝血时间 血小板粘附性血小板粘附性 血小板血小板 ,FgFg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延长 血小板血小板 ,Fg Fg , , FDPFDP ,3P3P试验阳试验阳 性性 凝血酶时间延长凝血酶时间延长 急性急性DICDIC,高凝期不容易发现;消耗性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高凝期不容易发现;消耗性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 亢进期可以部分交叉。亢进期可以部分交叉。 DICDIC的分型的分型 1.1.按发生快慢分:按发生快慢分: 急性型急性型 亚急性型亚急性型 慢性型慢性型
30、 2.2.按代偿情况分:按代偿情况分: 失代偿型失代偿型 代偿型代偿型 过度代偿型过度代偿型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 消耗消耗= =生成生成消耗消耗 生成生成消耗消耗 生成生成 DICDIC程度程度轻轻急,重急,重 慢性慢性, , 恢复期恢复期 症症 状状不明显不明显典型典型不典型不典型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 无明显异常无明显异常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 v 概念概念 v 病因和诱因病因和诱因 v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v 分期分型分期分型 v 机能代谢变化机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94194 v 诊断和防治原则诊断和防治原则 【讲授内容讲授内容】 【DICDIC四大临床表现四大临床表
31、现】 出血出血 休克休克 器官功能障碍器官功能障碍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一、出血一、出血最常见最早的临床表现最常见最早的临床表现 发生率:发生率: 70708080 部位:部位: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最常见的是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是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 也可出现自发性内脏大出血也可出现自发性内脏大出血 也可以隐蔽或轻微的形式出血也可以隐蔽或轻微的形式出血 一、出血一、出血最常见最早的临床表现最常见最早的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临床特点: 1 1 不易用原发病来解释的出血不易用原发病来解释的出血 2 2 多发性出血多发性出血 3 3 常合并常合并DICDIC的其它表现如休克、栓的其它
32、表现如休克、栓 塞、溶血等塞、溶血等 4 4 常规止血药治疗效果欠佳常规止血药治疗效果欠佳 产生大量产生大量纤溶酶纤溶酶,一方面使已经形,一方面使已经形 成的纤维蛋白凝块和纤维蛋白原溶成的纤维蛋白凝块和纤维蛋白原溶 解,还可使凝血因子水解。解,还可使凝血因子水解。 一、出血一、出血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机制:机制:1.1.凝血物质的大量消耗:凝血物质的大量消耗:因微血栓形成因微血栓形成 2.2.继发性纤溶亢进:继发性纤溶亢进: 3.FDP/FgDP3.FDP/FgDP形成:形成:具有抗凝作用具有抗凝作用 FDP/FgDPFDP/FgDP概念:概念: 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产
33、生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产生 的各种片断(包括的各种片断(包括A,B,X,Y,D,EA,B,X,Y,D,E片段及片段及 二聚体,多聚体等片段),统称为。二聚体,多聚体等片段),统称为。 X.YX.Y碎片:碎片:与与FMFM聚合,抑制纤维蛋白多聚体的形成聚合,抑制纤维蛋白多聚体的形成 Y.EY.E碎片:碎片:抗凝血酶作用抗凝血酶作用 D D碎片:碎片:抑制抑制FMFM聚合聚合 大部分大部分FDPFDP: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 作用:作用: 强烈的抗凝强烈的抗凝 一、出血一、出血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机制:机制:1.1.凝血物质的大量消耗:凝血物质的大量消耗:
34、 2.2.继发性纤溶亢进:继发性纤溶亢进: 3.3.FDP/FgDPFDP/FgDP形成:形成: 4.4.血管壁损伤:血管壁损伤: 缺血缺氧,酸中毒致血管壁通透性缺血缺氧,酸中毒致血管壁通透性 增高,坏死增高,坏死 出血出血 DICDIC出血(腹主动脉瘤)出血(腹主动脉瘤) 二、休克二、休克 致病因素致病因素 凝血系统激活凝血系统激活 有效循环血量有效循环血量 1 1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形成 回心血量回心血量 5 5心泵功能心泵功能 4 4激肽、补体、激肽、补体、 纤溶系统激活纤溶系统激活 3 3血管扩张血管扩张, ,外外 周阻力周阻力 , ,通透通透 性性 发生率为发生率为50508080 2
35、2出血出血 三、脏器功能障碍三、脏器功能障碍 DICDIC时,器官功能障碍主要由于微血时,器官功能障碍主要由于微血 栓大量形成导致栓大量形成导致器官缺血器官缺血。 肺肺-呼吸功能障碍呼吸功能障碍 肾肾-肾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 心心-心泵功能障碍心泵功能障碍 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华华- -佛综合症佛综合症 垂体垂体-席汉综合症席汉综合症 长期缺血,受累脏器功能衰竭长期缺血,受累脏器功能衰竭 此外此外, ,如果合并严重出血或休克如果合并严重出血或休克, ,更容易造成器官功能障碍更容易造成器官功能障碍 肾内微血栓肾内微血栓 (纤维蛋白特殊染色)纤维蛋白特殊染色) 肺泡肺泡 肺内微血栓肺内微血栓 心肌
36、中的微血栓心肌中的微血栓 肝内微血栓肝内微血栓 四、贫血四、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DICDIC血象血象 (裂体细胞)(裂体细胞) 发生率:发生率:7 715.215.2 特点:特点:1 1具有具有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点的一般特点 2 2外周血出现外周血出现裂体细胞裂体细胞 四、贫血四、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2.2.红细胞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脆性增加。变形能力下降,脆性增加。 机制:机制:1.RBC1.RBC挂在纤维蛋白丝上,不断受挂在纤维蛋白丝上,不断受血血 流的冲击流的冲击而引起红细胞破裂;而引起红细胞破裂; RBCRBC悬挂在纤维蛋白索上(扫描电镜,左悬挂在纤维蛋白索上(扫描电镜,左 20002000,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 蒸汽安全使用培训课件
- 2025水果采购合同
- 2025汽车租赁合同简易模板
- 草业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葡萄酒品尝知识培训心得
- 2025年九年级数学秋季开学摸底考02(广东专用)含答案
- 2024译林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2 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含两套题)
- 著作权合理使用课件
- 2025年癌症护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国书法史课件
-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 《古文观止 上下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 YC/T 210.2-2006烟叶代码第2部分:烟叶形态代码
- 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
-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课程机器人技术课程大作业
- 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5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 (施工方案)二期混凝土施工方案
- 钢结构简支梁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计算习题集
- 课堂因“融错·容错·溶措”而精彩
- 《简爱》课本剧剧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