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1页
织金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2页
织金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3页
织金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4页
织金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织 金 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编 制 资 料织金县地灾办二一年六月前 言织金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属毕节地区,地处贵州高原中部,长江水系乌江流域上游鸭池河的南源三岔河与北源六冲河交汇地带。由于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条件十分脆弱。加之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活动中忽视了对地质环境的保护,造成境内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且受灾范围、灾害规模不断扩大,严重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也给国家财产造成一定损失。鉴于境内地质灾害的严重现状,对地质灾害防治进行规划已迫在眉睫。为此,我县在认真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

2、划落实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旨在为进一步抓好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落实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县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是:完成全县次防治重点的搬迁、治理工作,使人为诱发地质灾害日益突出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主要任务是消除64处地质灾害隐患,减少1207.9万元财产损失,使853户4053人免于地质灾害威胁。目标执行情况、主要任务执行情况及效果、保障措施落实情况、重点工程落实情况如下:全县地质灾害发生情况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全县共存在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211处,其中滑坡隐患81 处,崩塌隐患43处,泥石流3处,地面塌陷4处,地裂

3、缝80处。共涉及32个乡(镇),184个村,293个村民组,5644户24000多人和15所农村中小学校受到威胁,潜在经济损失达2亿元以上。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172处,其中因采煤及建设施工等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94处,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78处。共涉及32个乡镇,241个村,257个村民组,2870多户,11480多人,造成房屋毁损3000余间,耕地毁损4000多亩,影响公路交通50余公里,造成经济损失9800余万元。造成人员伤亡地质灾害共3处,类型均属于滑坡,规模均属于小型,共造成6人死亡,死亡率0.52。其中:2007年7月30日晨6时许,由于连续降雨,城关镇田坝村核桃坝组的山体滑坡地

4、质灾害,灾害来临前,县国土、地灾防治部门成功进行了预报,及时组织受威胁农户进行了搬迁避让,灾害来临时,核桃坝组的3间民房被泥石流冲毁,仅有核桃坝组1名私自回家取东西的村民遇难,避免了群体性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2009年5月1日上午11时许,少普乡大寨村鱼塘村民组辗子边发生突发性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灾害造成3名赶场途径该处的行人死亡;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左右,由于连续降雨,三塘镇小芦塘村煤洞坡组双羊岩脚大坡发生山体滑坡,灾害造成2名到此处玩耍的儿童遇难。表12 分年度对比“十一五”期间控制目标与执行情况表年度控制目标执行情况发生起数(起)死亡人数(人)经济损失(万元)死亡率()发生起数

5、(起)死亡人数(人)经济损失(万元)死亡率()2006控制重特大地质灾害的发生控制人员群死群伤以及国家和人民巨额财产损失36041000200761745002.1520086804906020097524652.912010主要任务执行情况及效果2006年以来,我县共处置地质灾害368处,清除地质灾害隐患211处,其中爆炮清除隐患的5处,组织群众搬迁避让的17处,减少5100万元的经济损失,使1320户5462人免受地质灾害威胁。“十一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加强了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县明确了乡镇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主

6、体,明确了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责任人和防灾责任人,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了组织领导保障,有力地推进了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自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贵州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我县加强了对地质环境保护,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加强了汛期地质灾害的防治,增强了应急反应能力。为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我县国土、地灾防治部门着力抓好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汛期值班工作,层层落实防灾责任制,每年汛期前组织地质灾害巡查、督促落实防灾措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7、确保汛期地质灾害防灾措施和责任到位,使辖区近年来未发生过中型以上的地质灾害。加强了对地质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为防止境内地质环境遭受破坏,保护好地质环境现状,在搞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矿业经济的同时,提出了“边开发、边治理,谁受益、谁治理”的矿山环境植被恢复总体思路,除敦促责任煤矿对受灾群众进行赔偿外,对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逐步进行全面恢复治理,从而达到美化环境,造福人类之目的。我县每年还从县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对因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外,积极争取国家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搞好地灾治理。这些地质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以后,使境内地质环境得到恢复,破坏地质环境的现象和行

8、为得到及时制止,有效保护了境内地质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保障措施落实情况行政管理措施:一是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加强领导与管理,负责处理地质灾害防治的日常事务工作。并于2005年8月率先在全区成立副科级的地质灾害预防和处置委员会办公室,配备了地灾处置专用车,将办公经费纳入了县财政预算,专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处置、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以及地质环境的调查、规划和监测工作,先后从乡镇抽调了16名干部到地灾办工作,充实了地灾防治工作队伍力量,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组织领导保障;二是把地质灾害防治列入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每年制定下发地质灾害防

9、治方案和应急预案,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是乡镇,乡镇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为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对村一级的群众监测预警员每年培训一次,或到重要隐患点办培训班,普及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掌握防灾避灾技能。四是以织委办字2009179号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的通知,对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管理办法和补赔(偿)标准,完善了煤矿地灾防治机制。同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规范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关法规。技术保障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专

10、业化队伍,县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负责指导全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并负责培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人员。二是乡镇及村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联络员,尤其是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必须有专人监测。三是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岗位责任制,实行奖罚机制。四是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民进行防灾培训。五是严格管理和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资金保证措施:依据对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谁受威胁,谁监测,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一是由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应该由工程建设单位或企业负责;二是对公益性的或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的治理,一方面采取向上级政府申报治理项目,争取治理经费,另一方面县财政要筹集部分

11、资金和争取有关单位、个人的赞助,发动灾区群众投工、投物进行治理。三是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保证金制度,由矿山企业按规定缴纳地质环境治理修复保证金,专门由于矿山地质灾害的治理。综合防治措施:一是改变滑坡防治的思路。滑坡防治,排水为要,如地表排水、充填有自由排水土工材料的浅层或深层排水暗沟、粗颗粒材料构筑成的支撑护坡墙、种植植被(蒸腾排水效果)等。采取动态的综合治理方法。二是对地裂缝、裂隙、溶洞水、塌陷坑等进行夯实回填,防止地表水汇水入渗,诱发地质灾害。三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植被破坏有关,大量砍伐树木及过度开荒造田等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应实行封山育林、严

12、禁无序采伐;切实做到25以上斜坡一律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严禁毁林垦荒、乱挖坡脚、随意挖窑建房、堆放矸石等行为。四是合理开发矿产资源,规范采矿行为,执行织金县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中的有关规定。严格工程活动的审批,建立规范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估制度。五是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突发性致灾地质防治为重点,于2006年11月开展规模宏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演练,建立群策群防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动群众报灾、防灾,汛期加强地质灾害的复查、巡查和调查,落实对隐患点监测、预报、疏散、应急抢险等措施。重点建设工程落实情况一是由县财政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实施八步镇支

13、都村岩脚组洪家渡水库大坝下游右岸约700米的危岩崩塌危险点治理项目,共涉及102户农户(单位)347人,治理工程于2008年4月初由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06地质大队实地勘查制定了治理方案,2008年7月中旬在地区经专家评审通过,现已治理结束。二是由县财政投入治理资金5万元,采取为爆破清除危岩体的方式,2008年11月清除位于珠藏镇龙山村小岭岗组危岩体,免于18户农户71人受危岩崩塌隐患的威胁。三是争取省国土资源厅投入治理经费18万元的三塘镇鱼多倮村鱼多倮组山体滑坡灾害治理项目,工程于2008年4月下旬启动实施,2008年9月竣工。四是2008年9月11日发生于黑土乡红星村来沙组的山体滑坡

14、形成堰塞湖的地质灾害,共涉及4户14人,淹没田土40余亩,已由毕节地区水利设计院勘查设计并制定了治理方案,由省防汛办投资91.51万元进行治理,工程于2008年10月10日启动,2008年12月底竣工。五是争取省财政投入资金60余万元对八步镇土锅村土锅组的滑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于2009年初启动实施,2009年6月竣工。六是明确由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制定治理方案并投资对发生于以那镇三合村垮破组的山体滑坡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工程已于2008年10月初动工,2008年11月底完成。该工程预计投入治理资金146.36万元,其中:村民房屋拆迁安置补偿资金96.39万元,耕地一次性补偿71.9

15、7万元。共需搬迁村民12户53人,拆迁各类房屋477.06平方米。七是委托织金县众恒爆破服务有限公司对自强乡堰塘村和大平乡中寨村等一批危岩崩塌地灾隐患点进行爆破清除危岩体治理,共需投入资金49.5万元;投入资金48万元对少普乡大寨村鱼塘组危岩崩塌隐患进行治理,由县众恒爆破服务有限公司实施爆破清除危岩体,已于2009年10月竣工验收。八是实施人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城关镇兴旺煤矿对城关镇平寨村陆平寨组村寨后面危岩体实施爆炮清除治理,现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共计投入资金270余万元。督促少普乡兴隆煤矿对少普乡联盟村石高组石高大山地裂缝进行治理,治理工程正在进行。九

16、是投入资金4938万元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2469户村民进行搬迁。其中:2009年4月份之前完成32个乡镇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户2115户,投入资金4230万元;11月份之前完成三塘镇上寨丫口寨组地裂缝威胁的139农户搬迁工作,共计投入资金278万元;城关镇白岩村大旗山危岩崩塌隐患威胁需搬迁的农户和单位共215户农户、1所学校(富民中学)和1个单位(村委会),目前搬迁工作正在进行。目前,相关单位正在开展组织搬迁前的前期准备工作。十完成受地质灾害威胁学校的搬迁和治理。我县受地质灾害威胁学校为7所(少普中学、少普中心校、少普幼儿园、普翁中心校、普翁白岩脚小学、普翁白泥坡小学、珠藏高坪小学),除已投资3

17、52万元启动对普翁白岩脚小学、白泥坡小学等2所学校进行搬迁外,我县已委托贵州省115地质队于2009年1月对5所学校进行了地质灾害调查并出具了调查报告。评估结论为:少普中学、少普幼儿园在采取生物工程措施对可能发生的崩落体进行阻挡的基础上,不用进行搬迁;珠藏高坪小学采用工程治理措施,不用进行搬迁;少普中心校建议搬迁至安全地带;普翁中心校建议另选址建设达到逐步搬迁安全过度。并于10月27日邀请省国土资源厅专家组对少普中学、少普幼儿园和珠藏高坪小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出具了关于贵州省织金县少普乡少普中学、少普幼儿园、珠藏高坪小学地质灾害防治处理的意见,我县目前正在根据115地质大队出具的调查报告和省专家

18、组的意见开展相关工作。十一是委托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完成织金县城区水源下沉应急调查,启动实施县城城区应急供水工程,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工程技术人员已于2009年11月15日入场,目前正在紧张施工。十二是加强地质遗产保护,争取国土资源部投入资金380万元,用于我县地质遗产织金洞的保护。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保证了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织金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15)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19、地质环境资源,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生活、生产环境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织金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15),在全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近年来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成果和认真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落实情况的基础上,编制织金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旨在科学指导全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概况(一)地形地貌。我县地处黔西高原向黔中丘原盆地过渡地带,地势总体西高东低,沿以那正平绮陌阿烈城关白岩珠藏高山黑土打括一线,

20、以西属黔西高原地带,水系发育,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山脉走向与地质构造线基本一致,海拔多在16002000m之间,以东属黔中丘原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地势较开阔,平地及坝子较发育(猫场坝子、三甲坝子、绮陌坝子),海拔多在12001600m之间;西部三塘镇的双窑岩头(海拔2254.5m),为境内最高峰,东北部马场乡三岔河与六冲河交汇处(海拔861.5m),为境内最低点,全境最大相对高差为1393m。县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按成因可分为溶蚀地貌、溶蚀侵蚀地貌和剥蚀侵蚀地貌3种类型(见图11)。现将各种地貌类型特征分述如下: 溶蚀地貌:我县境内以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岩溶形态发育齐全,按其组合形态特征分

21、为峰丛洼地、溶丘洼地、溶丘谷地三种形态。1、峰丛洼地:分布于鸡场、三塘等地。主要由二叠系,三叠系灰岩、白云岩地层组成。海拔高程14001600m,峰丛广布,貌似笔架,峰丛比高50200m,峰丛间遍布有长条形洼地、锥状漏斗、裂缝状落水洞等,洼地发育方向基本上与构造线方向一致。2、溶丘洼地:分布于绮陌、三甲等地。由二叠系、三叠系石灰岩白云岩组成。海拔高程为12001500m,岩溶发育,溶丘呈浑圆状,长棱状,规模大小不等,相对高差50150m,溶丘间洼地、漏斗、落水洞星罗棋布,多沿岩层及断裂带走向呈串珠状排列。3、溶丘谷地:分布于猫场等地。主要由三叠系石灰岩白云岩地层组成,海拔高程12001350m

22、,地势平缓,谷地开阔,河溪发育。溶丘多为浑圆状,比高30100m;谷地多为沿向斜核部发育,长一般几公里至十几公里,宽一至几公里;谷坡1015度,其内发育有洼地、漏斗、天窗、岩溶湖、溶洞、暗河等。溶蚀侵蚀地貌:溶蚀侵蚀地貌由岩溶与非岩溶地层相间分布,地形发育与岩性及构造密切相关,表现为侵蚀与溶蚀构造地形相间,呈带状分布,且发育方向与地质构造线基本一致,以峰丛沟谷和河谷侵蚀地貌为主:1、峰丛沟谷:分布于城关白岩、少普珠藏等地。峰丛沟谷严格受构造控制,峰丛多为锥状、塔状、浑圆状。一般比高100200m,沟谷长10005000m宽100500m,深100300m不等,谷地凹凸不平,多为干谷。其内发育有

23、小型洼地、漏斗、落水洞,是地表水转为地下水的主要通道。2、河谷侵蚀:分布于六冲河、三岔河沿岸地带,河岸山峦叠嶂,峰丛簇拥,峭壁对峙,河谷深切,相对高差300500m不等。剥蚀侵蚀地貌:主要分布于珠藏、桂果、茶店等地,零星分布。由二叠系峨嵋山玄武岩和侏罗的紫红色泥页岩组成系,以侵蚀切割为主,形态以中等及浅切割的中山、低中山为主,水系发育,呈树枝状分布,切割深度200400m。(二)气象。织金县境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温润气候,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步。气温:据县气象局资料统计,我县年平均气温11.615.4,最高温度30.135.2,最低温度9.212.7,

24、无霜期为240290天,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82天,最短218天,最长361天。降水量:县境内雨量充沛,为全省多雨中心之一,年降水量1400mm左右,其分布为南部多、北部少,多雨中心在南部珠藏一带,少雨地区在东北部的六冲河地带。多年平均降水日215天,最多245天,最少193天;10分钟最大降水量为24.5mm,一小时最大降水量为86.5mm,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86.1mm,年均降水量1444.1mm。据县19912000年气象统计资料,年降水量11001600mm,雨季多始于每年4月中旬,结束于10月下旬,旱季为12月至次年3月。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全年67.2%降水量集中在58月,4-10

25、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9.6%。(三)水文。我县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上游鸭池河的南源三岔河与北源六冲河交汇之三角地带,境内长大于10km,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河流有19条,总长450.41km,河网密度0.157km/km2。以老狗坡冒雨坡白岩大坉虫阴山尖山凤凰山羊庙大山大坪子大坝梁子一线山脊为分水岭,北为六冲河流域,流域面积1302km2,年均降水总量19.4m3,径流总量9.7m3,主要河流有织金河、杨柳河、箱子河等7条;南为三岔河流域,流域面积为1566km2,年均降水总量18.7m3,径流总量13.5m3,主要河流有石干河、喇叭河、蒙坝河、三塘河等12条(见图1-2)。境内河流

26、均属雨源型河流,河谷深切,河流纵坡降较大、水流急,流量随季节变化显著,多具暴涨暴落的特点。(四)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境内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奥陶系、寒武系、震旦系,其中以二叠系和三叠系出露最广泛。各地层岩性特征详见表12。地质构造:测区地处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两个次级构造单元交接部位,褶皱和断裂均较发育;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分布于测区北端,分布面积较小,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分布于测区中、南大部,为一系列大致相互平行的北东向褶皱,主要有三塘向斜、从义山背斜、新场向斜、地贵背斜、珠藏向斜、新华向斜等,主要断裂有三塘断裂、关

27、寨压扭性断裂、鼠场压性断裂等。(见图13)表12 织金县地层特征表系统地层代号组名厚度(m)主要岩性主要分布区第四系q010粘土,粉土及砂、砾石层河谷阶地,山间谷地侏罗系中下统j1-2zl自流井群100红色泥岩,泥灰岩杨武寨一带三叠系上统t3e二桥组146砂岩黑山,汪家寨一带中统t2f法郎组211820灰岩,泥灰岩,钙质泥岩八步、以那架,官寨以北t2y杨柳井组01258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八步、以那架,官寨以北t2g关岭组547827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八步,以那架和官寨以北下统t1ynt1a永宁镇组安顺组389723260800灰岩夹泥灰岩白云岩阿弓,三塘,城关,化起以北牛场北面地区t1ft1d

28、飞仙关组大冶组331617111582砂岩灰岩,页岩岩洞口,牛场以北三坝,白岩马场一带二叠系上统p2c+d长兴大隆组132硅质夹泥岩落圈,海马,沙桂以南一带p2l龙潭组200300泥岩,砂岩,含煤层落圈,海马,沙桂以南一带p峨眉山玄武岩0342玄武岩落圈,海马,沙桂以南一带下统p1m茅口组0432灰岩,白云质灰岩落圈,海马,沙桂以南一带p1q栖霞组120150灰岩落圈,海马,沙桂以南一带p1l梁山组1367页岩,砂岩夹煤落圈,海马,沙桂以南一带石炭系中统c2m马平组099灰岩县北部地区c2d达拉组47383灰岩夹白云岩县北部地区c2hs滑石板组0545灰岩县北部地区下统c1b摆佐组318白云岩

29、,灰岩县东部地区c1s上司组2030灰岩,页岩县东部地区c1j旧司组0596灰岩,钙质页岩县东部地区c1x祥摆组090砂岩,灰岩县东部地区奥陶系下统o1m湄潭组0157页岩,白云岩克老坝新寨寒武系中上统ls娄山关群白云岩上坪寨及新麦乡中统2dp陡坡寺组白云岩上坪寨的麦乡下统1q清虚洞组208灰岩上坪寨及新彭1j金顶山组147砂岩上坪寨及新彭1m明心寺组300灰岩,白云岩,砂岩,泥岩上坪寨及新彭1n牛蹄塘组150页岩,泥岩上坪寨及新彭震旦系上统dy灯影组278.32白云岩大院乡四角田(五)新构造活动与地震新构造运动:测区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主要表现为频繁的间歇性上升;织金县境内缺失第三系地层,说

30、明该区处于强烈的抬升运动中;早期构造运动,以产生褶皱、断裂为主,白垩世末,燕山运动使晚白垩世以前的地层全部产生褶皱,并伴随产生众多的断层,褶皱和断层主要为北东东向转北东向。地震:我县地处贵州省中部,地震较微弱,有史料记载以来未发生过大于4级的地震。引子渡水库建成后,曾在上坪寨、营合乡一带诱发多次轻微地震,并产生相应的地质灾害,正在建设中的洪家渡水库,蓄水初期也可能产生库区地震,将对库岸一带居民产生一定危害。据1995年贵州省地震烈度区划图,县境内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地震活动强度较弱。(六)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根据岩石的力学性质、岩性及组合关系,可将调查区工程地质岩组划分为4类,即:硬质岩类、软质岩

31、类、软硬互层岩类和松散岩类。硬质岩类:以灰岩、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及泥质灰岩为主,主要包括三叠系法郎组(t2f)、杨柳井组(t2y)、关岭组(t2g)、安顺组(t1a)、大冶组(t1d),二叠系茅口组(p1m)、栖霞组(p1q),石炭系马平组(c3mp)、达拉组(c2d)、滑石板组(c2hs)、摆佐组(c1b),寨武系娄山关群(2-3ls)、陡坡寺组(2dp)、清虚洞组(1q)和震旦系灯影组(zbd)。此类岩组其岩石坚硬、性脆、抗风化能力强,力学强度均一,抗压强度高,岩溶发育,是产生崩塌和岩溶塌陷的主要岩类。软质岩类:以粉砂岩、页岩、泥岩、粘土岩夹煤为主,主要包括侏罗系自流井群(j1-2zl),

32、三叠系二桥组(t3e)、飞仙关组(t1f),二叠系龙潭组(p2l)、梁山组(p1l)及峨眉山玄武岩(p),石炭系祥摆组(c1x),寒武系金顶山组(1j)和牛蹄塘组(1n)。此类岩组中新鲜砂岩物理力学强度较高,但常与页岩、泥岩互层,大大降低了岩体的物理力学强度。岩石透水性弱,为较好的隔水层,其中粘土岩遇水易软化,为易滑岩层,此外,该类岩组抗风化能力较弱,常形成较厚的残坡积层,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软硬互层岩类:以白云岩、灰岩夹砂页岩、泥岩为主,岩层呈带状分布,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呈夹层状互层状结构形式产出。主要包括三叠系永宁镇组(t1yn);二叠系长兴大隆组(p2c+d)、石炭系上司组(c1

33、s)、旧司组(c1j);奥陶系湄潭组(o1m);寒武系明心寺组(1m)等地层。其溶蚀性及物理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在接触带上,岩溶较发育,岩溶管道顺层分布,碎屑岩层中软质岩石力学强度低,孔隙度大,遇水易软化,工程地质工程性质差,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松散岩类:以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石层为主,主要分布于第四系(q)残坡积、冲洪积层中。其结构松散、孔隙度大、透水性强、力学强度低,具有较高的压缩性和可塑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七)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根据岩性组合、地下水赋存条件,可将调查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三大类型

34、。境内以碳酸盐岩岩溶水为主,基岩裂隙水次之,松散岩类孔隙水一般沿河谷地带零星分布(见表1-3)。1、碳酸盐岩岩溶水。境内碳酸盐岩岩溶水,包括zbd、2g、2-3ls、o1t+h、c1b、c2hn、c3mp、p1q、p1m、p2c+d、t1yn、t2g、t2f等地层单元,岩性为灰岩、白云岩,含水不均,溶洞暗河发育,含丰富的裂隙溶洞水,泉流量一般在10100l/s,枯季地下水径流模数为7l/skm2左右。表13 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特征表地下水类型含水岩组及地层岩性富水等级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纯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白云岩裂隙溶洞水t2y白云岩、白云质灰及少量石灰岩丰富t1a白云岩丰富中等ls白云岩丰富中

35、等dy白云岩丰富石灰岩裂隙溶洞水t1yn灰岩夹泥灰岩中等丰富t1d薄层灰岩中等丰富p2d石灰岩中等丰富p1qm石灰岩丰富c2m生物屑灰岩丰富中等c2d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丰富中等c2hs灰岩和白云岩丰富中等c1b白云岩、及灰岩丰富中等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溶洞水p2l灰岩、页岩夹煤中等贫乏p1l页岩,砂岩夹煤中等贫乏c1s灰岩,页岩中等c1j灰岩,钙质页岩中等c1x砂岩,灰岩中等o1m页岩,白云岩中等贫乏1m灰岩,白云岩,砂岩,泥岩中等贫乏碎屑岩裂隙水t3e砂岩夹灰岩中等贫乏j1-2zl红色泥岩,泥灰岩中等贫乏p玄武岩中等1n页岩,泥岩中等贫乏松散岩孔隙水q 、qal、qel冲积,洪积,残坡积层贫乏

36、碳酸盐岩岩溶水分布广泛,含水层厚度大,水量丰富,是境内主要的地下水类型。根据含水岩组的组合关系及地下水赋存状态划可分为两个亚类:纯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地下水赋存于岩层的溶蚀裂隙、孔洞及岩溶管道中。水量丰富,泉及地下河流量一般为520l/s,枯季地下水迳流模数4.208.58l/skm2,钻孔单位涌水量0.13.2l/sm。含水层中地下水分布的均一性视岩石类型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白云岩中地下水赋存于溶孔、溶隙中,分布较为均匀,局部存在统一的地下水位;而在灰岩中地下水主要集中于岩溶管道中,分布极不均一。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溶洞水:含水岩层与隔水层相间分布,地下水在碳酸盐岩中作顺层运动,管道流较发育

37、,水量较为丰富,泉流量一般510l/s,枯季地下水迳流模数为2.86.5l/skm2,钻孔单位涌水量0.012.04l/sm。岩溶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和hco3camg型为主,局部有hco3so4camg型水。2、基岩裂隙水。碎屑岩裂隙水,包括1n-j、t1f、t3e、j等地层单元,岩性为砂岩、砂质页岩、粉砂岩等。本岩组含水性弱,泉流量多小于1l/s,枯季地下径流模数为0.21.5l/skm2左右。3、松散岩类孔隙水。多贮存于冲积砂和湖泊砂砾中,泉水流量一般小于0.2l/s,枯季地下水径流模数在0.1l/skm2左右,见于河漫滩地带;粘土中普遍无泉点,但在一些洼地、土层较厚的斜坡地带多含

38、少量孔隙水,受孔隙水的浸泡、软化局部地带土质斜坡的稳定性将受到一定影响。,主要赋存于残坡积、冲洪积物的孔隙中。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特征1、补给。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补给途径有集中补给和面状渗透补给。集中补给是在碳酸盐岩裸露区,大气降水通过岩溶洼地、落水洞、岩溶漏斗迅速汇入地下直接补给地下水;面状渗透补给主要是在非可溶岩分布区,大气降水通过溶蚀裂隙、层间裂隙、构造裂隙等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泉流量的动态变化显示了地下水与大气降水的密切关系;另外,地表水也是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特别是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地带表现较明显,非可溶区的地表水进入可溶岩区后多数沿溶蚀裂隙潜入地下补给地下水。2

39、、径流。由于岩性条件的差异,而使地下水的径流方式差别较大,在碳酸盐岩分布厚的地区,岩溶管道发育,地下水多集中于岩溶管道中径流,并以岩溶大泉或暗河的形式于河谷中或沿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带排出地表,其特征是径流速度快,动态变化大;而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相间出现的地区,地下水多以层间水形式径流;在非可溶岩分布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并沿地形自然斜坡作渗流运动,于就近的溪沟中排出地表。3、排泄。地下水排泄主要受岩性、构造、地貌等控制,按以上3种控制因素可分为以下主要排泄类型:向斜谷地汇流排水型、背斜山分流排水型、断层谷汇流排水型、可溶岩与非可溶接触排水型、缓倾岩层面流排水型、峰丛谷地排水型、岩溶峡谷

40、排水型。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岩溶峡谷排水型,深切峡谷是境内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区。(八)人为工程活动我县人口密度高,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表现在垦植、采矿、水电站建设、交通建设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垦植。境内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山高坡陡,耕作频繁,加之砍伐严重,以致植被覆盖率降低,表层土体结构疏松,易饱水、软化,在大气降雨持续作用下,加剧表层土体失稳,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采矿。采煤是境内主要采矿活动,织金县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较好,持续采煤时间长,由于开采不规范、开采强度较大,大多地带都出现了矿山地质灾害及环境地质问题,城关、珠藏、少普、中寨等乡(镇)较为突出。其次是铝土矿及磷矿开采,境内

41、开采较强烈。另外城镇附近的采石、采砂活动比较强烈。交通建设。全县交通较发达,公路网络已基本定形,主干公路的建设改造已完成,其工程活动弱,目前境内交通建设主要为城乡结合部的乡村公路及矿山公路建设改造,其工程活动较强烈。城镇建设。主要表现民用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主要集中在城镇及周边地带,其次有乡村的住房建设。水电站建设。目前在境内建成的电站有引子渡电站、在建的有洪家渡电站,据调查电站的建设对库区及库岸地质环境的改造和影响特别大,并相应的产生了不同的地质灾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我县位于贵州省西部、毕节地区东南部,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中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属于长江流域经济区。地理位置东经1

42、052010611,北纬26212658。县城东距省会贵阳157km,南离安顺市99公里,北至毕节市144km,往西至六盘水市163km。织金县县境东临清镇、平坝,南连安顺、普定,西接纳雍、六枝,北抵大方、黔西。县内包括八步、茶店、以那、绮陌等26个乡镇。全县总面积2868k;最低海拔860m,最高海拔2262m,县城海拔1310m;年平均气温14.1,年降雨量1436mm,年日照1172小时,无霜期327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辖32个乡(镇)、561个村、28个居委会、4810个村民组;2009年末国内生产总值457590万元,同比增长14.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

43、6538万元,同比增长5.40%;第二产业增加值136343万元,同比增长20.63%;第三产业增加值154709万元,同比增长19.58%。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6.39:29.80:33.81。财政总收入85168万元,同比增长23.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6080万元,同比增长26.5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10778.80万元,同比增长23.05%;贷款余额198354.91万元,同比增长39.72%。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从业户38565户,同比增长3%,实现销售收入20.6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54亿元,同比增长57.27%。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0096万元,同比增长27.9%

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63元,同比增长16.24%;农民人均纯收入2795元,增加358元。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形势(一)地质灾害现状。由于我县位于贵州省中西部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区,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土地破碎,风化强烈,节里裂缝发育十分活跃,地质环境仍然十分脆弱,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区域。近年来,境内矿产资源开发和水库电站建设等人为工程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城关、珠藏、少普、熊家场、黑土、以那、板桥、中寨、后寨等乡镇煤矿企业较多,煤矿开采诱发了多处山体开裂、地面塌陷、危岩崩塌等地质灾害,存在较大隐患,如

45、遇汛期大雨,极易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二)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变化预测。经过近几年的地质灾害讯巡排查,基本查明了我县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至2009年底全县共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116处,其中:潜在滑坡63处、潜在崩塌17处、地裂缝28处、地面塌陷7处、泥石流1处。根据全县地质环境特征、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以及矿产资源开采现状,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县地质灾害发生频度、密度和造成的损失将呈增长趋势,极端气候、工程建设和煤矿资源开采等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三)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严重不足。全县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中,大部分都急需进行工程治理,由于治理经

46、费尚无来源,一些危险性和危害性大的灾害隐患点得不到及时的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的有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地质防治工作未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现实行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来源,远不能适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地质灾害预警工作有待加强。我县地质灾害预警工作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专业化的地质灾害预警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专业化设备极为缺乏。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职能主要由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承担,尚未形成水利、建设、交通及气象等部门统一和相互联动的监测预警体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的综合水平较低。地质灾害监

47、督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体系还不健全,监督检查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乡(镇)、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地质灾害应急系统尚不完善。亟待建立县、乡(镇)、村和受灾主体四级地质灾害应急系统,以便在灾害发生前期、发展、形成后,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使灾区居民、财产能够得到及时预防和救治,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构筑全县防灾减灾体系的目标,充分发挥政府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从本县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房前屋后隐患点和突发性地

48、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的,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大地质灾害的治理力度,不断改善生存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主要内容,首先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并将地质灾害威胁的城镇、厂矿、村庄、学校、重要工程设施等人类活动聚集地作为重点进行防治。同时发动群众,加强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能够“知灾、识灾、报灾”,进而主动地“防灾、治灾、避灾”

49、,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预防为主,把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防灾减灾,从灾害的发生源开始,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灾害发生时,尽可能减轻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有针对性地实施工程治理或避让,实现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避让)的协调统一。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要从我县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乡镇经济发展状况和成灾背景,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统一部署,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优先安排灾害多发乡镇危险点的防范与治理,建立适应县情的防灾预警体系,做到近期与远期、防范与治理的有

50、机结合。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地质灾害的防治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保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地质灾害防治应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兼顾生态景观的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必须明确治理地质灾害的责任。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责任单位由县地灾防治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后认定。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质灾害,确需治理的,由县地灾防治部门组织有资质

51、的单位提出治理方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受益的单位、企业和个人,必须出人、出资参与治理。坚持乡镇政府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是政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职责,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工作。它既要有专业队伍与群众的积极参与,同时又涉及较多的相关部门,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进行管理和协调,因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在县政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下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控制目标及幅度“十二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控制总体目标及幅度是: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法规,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预报预警系统,推进地质灾害群防群测“十有县”建设;进一

52、步提高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研究程度,探索建立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有效机制,预防和减少自然地质灾害,有计划、按步骤对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治理;严格控制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加大人为地质灾害的处置力大,着力化解矿群矛盾,努力推进煤矿和谐矿区建设;提高全县人民的环境意识、地质灾害识别水平及防范能力,将防治工作从过去分散的、被动应急的状况转变为有组织的、专门的、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工作,使我县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性明显降低,基本改变全县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健全和完善县专业监测骨干网络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体系,最终建成并基本完善的地质灾害防灾指挥体系,控制重特大地质灾害的发生,控制人员群死群伤以及国家和人

53、民巨额财产损失。具体分两步实现。近期目标:一是建立完善的县、乡(镇)两级行政管理部门地质灾害监督管理体系,监测机构覆盖到各乡(镇),使整个管理工作形成有法可依、上下有序、步调一致、协同作战的局面。二是根据将全县地质灾害调查的隐患点,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监测机构覆盖到各乡(镇),群测群防监测网络覆盖到各行政村及受灾户。三是根据地质灾害治理的原则,筹集资金,进一步对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进行综合治理。全县需要治理或避让的地质灾害点约60%得到治理或避让,因灾人员伤亡较“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减少。四是建立和完善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并按制度严格实施,有效地控制人为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远

54、期目标:在近期目标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形成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划体系,实现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规范化、决策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不断巩固以现代化专业技术为主导的群测群防队伍,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减灾、防灾、治灾意识,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各类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普遍得到治理,生态环境全面好转;建立并完善地质环境包括突发性地质灾害等监测网络,实行监测成果定期发布;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数字化工程,建立起现代化的全方位、开放式为全社会服务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为政府部门快速决策和实施准确而有效的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人人关爱和保护

55、地质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水平,为我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环境保障。全县需要治理或避让的地质灾害点100%得到治理或避让。主要任务我县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灾害须遵循“区域展开、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和受灾害严重威胁的区段作为重点防治对象,到2015年主要完成以下任务:做好地质环境质量评价,降低地质灾害风险1、对于人口相对密集、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区,如城关、珠藏等城镇区、重点矿山等,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区域进行专门的地质灾害隐患调查,以便更详细地查清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并且有效避免地质灾害风险,避免成灾。2、强化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工程建设项目及城市总体规划、村庄、集镇规划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地质灾害,最大限度降低工程建设风险和维护费用。3、积极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新农村建设选址、旧村改造、移民迁建等地质灾害调查论证。完善群防群治网络,构筑地灾防灾预警体系预警体系是以群测群防为基础,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建设、水利、交通、气象等部门,加强与其他防灾减灾预警体系的协调与联动,对地质灾害危险区(点)进行全面的监测,将地质灾害预警与抗灾救灾有机地结合,使我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