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术教育史中的“上戏现象”_第1页
现代美术教育史中的“上戏现象”_第2页
现代美术教育史中的“上戏现象”_第3页
现代美术教育史中的“上戏现象”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资料欢迎阅读现代美术教育史中的“上戏现象”年初,应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舞美学会会长韩生之邀,笔者 有幸参加了由他策划的日常生活戏剧展览及研讨会。出席者都是 文艺界的各路精英,有导演、舞美艺术家、编剧、理论家、诗人等。 活动期间,许多专家又聊起“上戏现象”这一话题。理论家王南溟透露将在喜马拉雅美术馆做一个 “上戏现象” 专题 展,得到大家赞同,理由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在上海。上世纪三十 年代初“左翼戏剧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1945 年中国首家培养戏剧 专门人才的学校“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也在上海成立,中央戏剧 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的成立都是 1949 年以后的事。戏剧电影学课得 以在全国

2、各大院校铺开,其骨干教师也无不受到来自上海的密切支 持。而上述种种,都与“上戏”牵丝攀藤, “上戏”独立迥异的办学 风格,以及她所培养出的一大批艺术人才,都颇受世人瞩目。特别是 “文革”后到“ 85 新潮”乃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这个特殊时段, 中国当代艺术蓬勃兴起,艺术人才“跨界”绽放,金鸡奖、百花奖、 白玉兰奖等重量级奖项的折桂者,大都是“上戏”毕业生。本文不奢求全景式描述“上戏现象” ,而是以笔者所熟悉的美术 创作、舞美设计为切入口,回溯、重温那些重要人物及事件即便 在美术领域,“上戏”人也扮演了耐人寻味的角色。 “上戏现象”的提精品资料欢迎阅读出从上海舞台美术学会顾问、 86 岁周本义教

3、授的口中,笔者了解 到,“上戏现象”这一提法,前几年北京方面就比较重视,中国油画 学会副会长张祖英先生还曾想为之设立专门课题。 “上戏”历届校 领导层,也在积极努力从已有的成果中总结可持续发扬光大的经验, 进一步推动“戏剧的回归” ,近几年来,“上戏”举办的一系列戏剧论 坛,包括 20XX年“上戏” 70 校庆学术论坛等,都是佐证。“上戏现象”一词,是当代艺术批评家王南溟从 2008 年转向 抽象: 19761985 上海实验艺术回顾展中概括出来的。这个回顾 展原本是王南溟与研究生一起做的一项关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方法 论的课题,展览的地点在上海浦东正大现代美术馆。此前,北京评论 家高明潞等人撰

4、写的中国当代美术史 1985-1986已经发表,但 在王南溟看来,“如果以 85 新潮为划分点,其中对编入的上海画 家李山、张建君、余有涵、陈箴、俞晓夫等描述显得分量不够甚至边 缘了”。这显然是编撰者高明潞收集资料来源的局限性造成的。 从现代艺 术史分析,西方现代艺术的源头是后印象派,以塞尚为代表,他引发 了后期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等,而“ 85 新潮”所主推 的,恰恰是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的画家,如王广义、舒群、丁方、杨 志麟、张培力、谷文达、毛旭辉等。事实上,在“ 85 新潮“之前, 上海的现代美术活动已经非常蓬勃。当时上海的艺术家,如李山、张精品资料欢迎阅读建君、陈箴、俞晓夫等,

5、在当代艺术的实验性上已然领先全国有 意思的是,他们都出在“上戏” 。此外,还有被海外华人编入中国 现代美术史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上海“十二人画展”及“草草 社”“复旦 83 实验”等民间绘画群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者从事这 类结构原理的抽象画创作,与影响深远的北京“无名画会” “星星美 展”团体遥相呼应。上海这些群体为什么这么早就从事现代与当代艺术探索?问题 的背后,其实藏着一部现代美术教育史, 而答案似乎可以追溯到 1952 年开始的全国院系调整。1952年由张聿光、刘海粟等创办的“上海美专”与“苏州美专” 及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成立“华东艺专” (即南京艺术学院前身) , 校址设在南京,

6、上海没有了专门的美术学校,这一空白,直至 7 年后 的 1959 年上海市美术学校成立才得以填补。 再接下去的 5 年时间里, 上海美术学校也培养了相当一批美术人才, 其中就包括陈逸飞、 夏葆 元、邱瑞明、魏晋山、 陈古魁、 杨正新、王劼音、戴明德、 陈谷长等。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政策原因, 1964 年,这批学员被安排到了各个 岗位后, 上海美术学校的教学工作也随之停止, 上海的美术人才培养 似乎又将出现断层。与此同时,卧虎藏龙的“上戏”恰恰拥有一批“靠边站”的老艺 术家,如闵希文、刘如曾等。闵希文是一位研究现代美术的学者,受 到林风眠、关良、 吴大羽等中国现代艺术先驱者的影响,他的同学赵

7、无极、朱德群、 吴冠中等也都从事这一路的探索。基于当年政治因素精品资料欢迎阅读等原因,闵希文 1953 年进入“上戏”当教师后便改习苏联写实油画, 却始终没有放下内心对现代美术的热爱。 “文革”爆发,他被打成 “右 派”,在图书馆工作,接受改造。他曾为周本义等人提供现代派作品 的观摩幻灯片。 闵希文不忍心看到学生的视野局限于苏联列宾美院及 巡回画派的风格, 便偷偷将法国现代艺术流派的参考资料, 如印象派、 后期印象派、表现主义、野兽派画册出借给学生。在那段资料匮乏的 时期,闵希文提供的资料无疑为当时的青年学子们打开了一扇窗, 令 他们大开眼界。当时的李山、张雷平、查国钧、陈箴等人就是在他的 帮

8、助下,接触并投入了现代美术的研究及创作, 而后又进一步影响了 更多人留校任教的李山就影响了稍后的学子张建君、 周长江、王 纯杰、张天志、裴晶等人。应该说,许多上海艺术家从事后印象派、 结构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实验是有基础的,至少,这些艺术流派在 “上戏”部分师生心里已经根深蒂固。这就是“上戏现象”可以被称为 “现象”的原因。在“ 85 新潮” 开始之前, 这些人的活跃等于确立了中国当代美术史的一个环节。 他 们大都毕业于“上戏”舞美系,并以“跨界”的形式,在当代艺术领 域“叱咤风云”,砥砺前行。不拘一格,做到极致西方现代艺术进入上海的时间很早。 上世纪三十年代, 活跃在上 海的现代艺术群体“决澜社”成员,如庞薰琹、倪貽德、陈澄波、阳 太阳等人,就已经开始投身于后印象派、结构主义抽象画风。他们中 的不少人都是“上海老美专”的师生。到了“文革”前后,上海的一精品资料欢迎阅读群艺术痴迷者,则以“地下沙龙”的方式接触并研究西方现代艺术。 木心先生在 1981 年赴美国前便是“地下沙龙”群体的领袖。与笔者 有二十多年交往的画立体派、 印象派风格的沈天万也是如此。 他是刘 海粟、关良在老美专时期的学生,也是后來引起业界轰动的“十二人 画展”成员中最年长的一位。 “十二人画展”序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