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说:“大伯,您和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这么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 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看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回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

2、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鲁迅先生的鼻子本来是天生的,为什么说是碰壁碰的呢?从中体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请你结合当时鲁迅先生生活的社会环境,谈一谈你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理解。 (4)“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说一说大家为什么笑呢? 【答案】 (1)伯父和“我”谈碰壁。(2)这是鲁迅用幽默的说法暗示自己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幽默。(3)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经常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

3、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当时社会很黑暗,自己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经常受到挫折与迫害。(4)笑我的单纯和幼稚。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评价人物性格特点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3)谈自己的理解,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伯父和“我”谈碰壁。

4、 (2)这是鲁迅用幽默的说法暗示自己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幽默。 (3)鲁迅先生生活在黑暗的旧社会中,他经常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害怕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许他发表文章,而且还要逮捕他。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当时社会很黑暗,自己在与反动派作斗争时经常受到挫折与迫害。 (4)笑我的单纯和幼稚。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1)这一

5、小节写了_种人,前一个“有的人”指_的人,后一个“有的人”是指_的人。 (2)两个“活着”的含义是( ) A.两个都指肉体的生存。B.前一个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指精神的永存。C.前一个指精神的永存,后一个指肉体的生存。【答案】 (1)两;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鲁迅及像鲁迅这样一生为人民甘愿作牛马(2)B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一小节写了两种人,前一个“有的人”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后一个“有的人”是指鲁迅及像鲁迅这样一生为人民甘愿作牛马的人。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两;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

6、福;鲁迅及像鲁迅这样一生为人民甘愿作牛马。 (2)B 【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1)用“_”画出这段文字的中

7、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后_的方法,重点写了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_”。 (3)用“_”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_比作_,把_比作_。 【答案】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解析】【分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

8、句在段首。 (2)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主要运用了“总-分”方法的手法,结合短文的内容做具体分析即可。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点评】(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学生对

9、“总-分”方法的掌握。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4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1)作者将“花”比作什么? (2)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答案】 (1)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

10、者最后的祭献。(2)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解析】【分析】(1)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2)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

11、一个循环。 【点评】(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人间第一爱季羡林 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 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在年高德劭为众人尊敬的钟

12、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弥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 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间并不是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充满了温暖的母爱。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人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亲一份:遇到悲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

13、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擞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我曾经有一个说法:“回忆能净化人的灵魂。”我至今还坚持此说。你可以回忆你的老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你甜蜜和温馨,甜蜜和温馨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吗?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又岂是对老师和朋友等的回忆所能媲美的呢? 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亲的人。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合愈我这个创伤的。我一生走遍在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是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嗟乎!

14、此生已矣,我又不相信来生,奈之何哉! 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惟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况,再背诵一下盂郊那一首有名的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庶不致辜负这一套珍贵的新绿文丛的期望。 注:德劭( sh 4 o ):品德美好。醍醐( t 0 h ):古时从牛奶中提炼出的精华。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遮( sh ) ):几乎,差不多。(1)本文称母爱为“人间第一爱”是因为_(用原文回答

15、)(2)第二段末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中“这”指代的是_。(3)文章四五段阐述了谈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不符合文段意思的是哪几项,有几项选几项( )A.可以知道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B.想起母亲,眼泪便立即潸潸涌出,甚至在睡梦里哭醒。C.即使华佗或岐伯也无法医治“我”心中的创伤。D.可以获得甜蜜和温馨,净化和抚慰自己的灵魂。E.在悲伤的时候,会化悲为喜,抖擞精神,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4)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这句话中的“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5)文章段末说:“读者如能做出

16、应有的结论”其中“应有的结论”应当是_。【答案】 (1)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2)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3)B,C(4)遗憾;母亲离开人间,使自己报答母亲的愿望成为终生的遗憾。(5)感受母爱,敬重、报答母爱,从母爱中汲取力量。【解析】【分析】(1)考查筛选信息。此题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短文中找到答案。(2)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3)解答此类题目关

17、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情节,比较判断正误。依据课文内容可知,ADE正确, BC错误。(4)考查对名句的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这句话中的“恨”是遗憾。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因为母亲离开人间,使自己报答母亲的愿望成为终生的遗憾。(5)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应结合课文呢哦荣来理解,“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其中“应有的结论”应当是感受母爱,敬重、报答母爱,从母爱中汲取力量。【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2)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掌握的能力。(4)此题考查对名句的理解能力。

18、(5)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二、语段阅读6阅读竹节人选段,完成练习。 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 , 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1)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根据拼音写汉字,并解释成语。 破课桌,yn_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叱咤风云:_(3)读句子,从词语,“手舞之、身摆之”“没头没脑”“不知疲倦”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答案】 (1)比喻、夸张;把桌面豁开的裂缝比作黄河长

19、江,写出裂缝既宽且长。(2)俨;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3)体会到作者很喜欢玩竹节人,竹节人很可爱。 【解析】【分析】(1)把“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既比喻,又是夸张。写出裂缝既宽且长。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3)体会划线词语,了解用词的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比喻、夸张;把桌面豁开的裂缝比作黄河长江,写

20、出裂缝既宽且长。 (2)俨;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3)体会到作者很喜欢玩竹节人,竹节人很可爱。 【点评】(1)考查学生对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体会重要词语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7阅读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 )落山涧( ),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

21、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 )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 )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在文中括号里给加横线的字注音。坠_落山涧_ 拧_开 叽_哩呱啦 (2)写出“居高临下”、“山涧”的意思。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 (4)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和_,表现了壮士们的_精神。 【答案】(1)zhu;jin;nng;j(2)居高临下:站在高处向下看,形容处于有利地位;山涧:山间的水沟。(3

22、)顶峰歼敌(4)行动;决心;坚强不屈、顽强斗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只要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认真体会文段中的词语,就不难解答奔道题目。【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要求学生认真的品读课文,这样就能更好地解答本题。8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往事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

23、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紧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

24、深的受了感动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1)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什么?全文的点睛之笔是什么?(2)第二、三段交代八九年前的作用是_A.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B.抒发自己对故乡园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介意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C.写一段趋势,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D.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3)根据上下文,试推断下面词语的含义。应:_菡萏:_(4)“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中的“不宁的心绪”指什么?【答案】 (1)对象是母亲!点睛之笔是倒数第四段!(2)D(3)应:顺应的意

25、思。;菡萏:含苞待放的意思。(4)指我担心母亲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亲情越来越难以表达。【解析】【分析】(1)考查的是点睛之笔是倒数第四段,(2)考查的是第8 、9自然段的作用,(3)考查的是字义,(4)我担心母亲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亲情越来越难以表达。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9精彩句段我来品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

26、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1)“总能熬过去的”的“熬”意思是_。 A.久煮B.忍受C.提取(2)这段语中的“你”指的是_,“他们”指的是_。“死人”又指的是_。 (3)渔夫觉得“是个问题”,指的是什么问题? 【答案】(1)B(2)桑娜;西蒙的孩子;西蒙(3)孩子失去了父母,无人照顾。 【解析】【分析】(1)考查的是学生对字义的掌握,(2)说的是文中的你、他们、死人各指的是什么。(3)让学生回答渔夫指的“这个问题”是什么。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

27、填出正确答案。【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10课内阅读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_。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_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_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28、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1)照样子在文中找出表示“走”的词。 快速走(跑) 挤着走_往回走_迅速走_(2)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3)请概括第三自然段讲了_。 (4)对比下列句子,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答案】(1)挪;返;逃(2)势不可当 ; 你拥我挤 ; 跌跌撞撞(3)概括洪水到来的时候,人们惊慌失措,极度恐慌的情景。(4)“像泼

29、,像倒”说明雨下的很大,雨势凶猛,为下文山洪暴发做铺垫 【解析】【分析】(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挤着走(挪)、往回走(返)、迅速走(逃)。(2)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如:势、当、拥、挤、跌、撞。(3)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4)理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

30、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2)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书写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3)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11阅读理解贝多芬的吻 1985年9月,我在德国萨尔布吕肯市给一批年轻的钢琴家上课时发现,如果我在某个学生的背上嘉许地轻轻拍一下,他就会表现得更出色。我若在全班学生面前对他杰出的演奏给予表扬,那么令人大为惊奇

31、的事情往往接踵而至:他可能马上又超越了自己原有的水平。 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受表扬曾使我感到何等的幸福和骄傲!当时我才7岁,我的父亲要我在花园里帮忙干些活。我干得很卖力,得到的“报酬”自然也很“丰厚”。父亲当时亲了我一下说:“谢谢你,孩子,你干得很好!”60多年后,他的话仍然在我耳边回响。 16岁时,由于与我的音乐教师发生分歧,我处于某种危机之中。后来,一个著名的钢琴家冯萨尔李斯特的最后一个活着的弟子,来到布达佩斯,要求我为他演奏。他专心地听了我弹奏的巴赫的C大调乐曲,然后又要求我弹奏更多的曲子。在弹奏贝多芬的奏鸣曲以及舒曼的钢琴曲时,我把整个身心都倾注进去了。 最后,冯萨尔起身,在我的前额

32、上吻了一下。“我的孩子,”他说,“在你这么大时,我成了李斯特的学生。在我的第一堂课后,李斯特在我的前额上亲了一下,说好好照料这一个吻它来自贝多芬。原来,贝多芬在听了幼年李斯特的弹奏后,也曾给过他这样一个吻。贝多芬的吻已经成了一种神圣的遗产,现在我感到你当受得起这一吻。” 在我一生中,没有别的什么可以比得上冯萨尔的赞扬。贝多芬的吻神奇地把我从危机中解脱出来,帮助我成为今天这样的钢琴家。不久将轮到我把它传给最值得承受这份遗产的人了。 赞扬是一股强劲的力量,是黑暗屋子里的蜡烛。它是一种魔术,我对它的神奇作用总是感到诧异不已。 (1)题目“贝多芬的吻”的含义是_ (2)“贝多芬的吻”对作者起的作用是_

33、 (3)文章中直接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是_ (4)朗读文章,找出表现作者受到表扬时幸福、骄傲的心情以及他对表扬的感激之情的句子。用“_”划出。 【答案】(1)“贝多芬的吻”是一种神圣的遗产。(2)激励他更上一层楼。(3)赞扬是一股强劲的力量,是黑暗屋子里的蜡烛。(4)略 【解析】【分析】(1)考查学生的对题目的理解,题目的作用一般是:象征意义;语带双关;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线索;文眼;揭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新颖。然后结合本文分析。“贝多芬的吻”是一种神圣的遗产。(2)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贝多芬的吻”对作者起的作用是激励他更上一层楼。

34、(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结尾尾:赞扬是一股强劲的力量,是黑暗屋子里的蜡烛。(4)考查从文中搜索信息的能力,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的对题目的理解能力。(2)此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能力(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4)此题考查从文中搜索信息的能力,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绿色装点人生 在武都区白龙江北岸,有一个叫

35、柳树梁的地方,梁上有600多亩树林和一位老人有关。他叫李友忠,今年70岁,是武都区两水镇两水村的普通农民,老人从1989年开始在柳树梁种树,一种就是20年。当地群众说:“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 阳春三月,我们来到柳树梁,漫山遍野的松树、油橄榄覆盖着昔日的童山,成群的山雀鸣叫着飞来飞去,使山林充满生机。 在一片油橄榄树下面,李友忠老人正在浇水,他对我们说:“今年春天雨水少,现在气温回升又快,不多浇点儿水,树的生长就会受影响。”“这里原来是寸草不生的黄土梁,每到雨季,山洪泥石流沿一条条小沟流下来,冲毁农田,有时候直接影响村上群众的生命安全。天晴的时候,遇上大风,满山尘土飞扬。”李友忠回

36、忆道。 当时,李友忠想栽树,可是家里穷,连娃娃上学的钱都得东借西凑,哪来的钱买苗种树?1989年,机会来了,他用办砖瓦厂积累的1万多元钱承包了村后柳树梁的一片荒山,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李友忠从种洋槐入手,用了1个多月,种植了30亩,可之后的5个多月里,当地降雨量比往年偏少,加上没有掌提造林技术,几十亩树苗没有一棵成活。 李友忠没有灰心。第二年春天,经过多方咨询,他开始在陡坡上大规模兴修平台,由于量大,李友忠动员全家老小一起上阵,还雇了20多名劳力,经过3个月的时间,修出水平台50余亩。他买来柑橘、侧柏、松树等树苗进行栽植。 为了保苗,李友忠从5里之外的白龙江边靠人背富驮运水,在他的精心呵护下

37、,当年秋天大部分树苗都扎根成活,看着绿油油的小树林,李友忠心里乐开了花。 就这样,每年春天,不管刮风下雨,李友忠都去栽树,一棵、两棵、三棵直到天黑才收工。截至1999年春天,先后植树500余亩。 面对着我们,李友忠动情地说:“我已种了20年的树,今后还要继续扩大面积,我老得种不动了,就让儿子、孙子去种,一辈一辈接着种下去 , 肯定能把荒山变成森林。”(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漫山遍野:_。寸草不生:_。(2)“机会来了”中的“机会”指的是_。 (3)在文中找出描写昔日柳树梁面貌的句子;在文中找出描写今天柳树梁面貌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为了栽树,李友忠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做的? (5)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完成练习。读着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到了_这个故事。这句话表现了李友忠的_精神。(6)你是如何理解“李老汉的头发白了,可柳树梁绿了”这句话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