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中心电缆隧道监控量测方案范本_第1页
热电中心电缆隧道监控量测方案范本_第2页
热电中心电缆隧道监控量测方案范本_第3页
热电中心电缆隧道监控量测方案范本_第4页
热电中心电缆隧道监控量测方案范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 XXXX 公司 2021 年年 10 月月 西北热电中心西北热电中心远大远大 22021 送出工程送出工程(电缆隧道电缆隧道) (第二标段第二标段) 监控量测方案监控量测方案 0 目目 录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原则 .1 三监测项目和具体内容 .2 四、监测方法 .2 五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 .6 六监控量测标准 .9 七测点设置顺序和测点保护措施 .10 八.管理网络、人员组成及信息反馈 .11 九、测量工作质量保证措施 .13 十、技术总结报告 .15 1 1 一、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 起点位于杏石口路与常青路交叉路口东北侧的盾构始发兼接收井,隧道 中线距杏石口路北侧红线

2、 5m,终点位于常青园路东侧和众大厦楼前的盾构 接收井。为便于盾构始发在盾构始发兼接收井西侧设置暗挖隧道盲洞止于 杏石口路与常青路交叉路口西北侧绿化地。施工时需下穿现况旱河路、常 青园路等主要交通道路。 其中包括始发兼接收井 13.5m16m 一座、检查井 7.5m6m 一座、 8m6m 暗挖竖井一座、盾构隧道长 1796.67m、暗挖隧道长 83m。 二、编制依据二、编制依据、原则、原则 2.1 测量依据测量依据 1.XX 市测量规范(CJJ899); 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21); 3 铁路测量技术规则(TB1010185);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21); 5.

3、西北热电中心远大 22021 送出工程(电缆隧道)(第二标段)岩土 工程勘察报告 2.2 测量原则测量原则 1、基坑开挖是坑内土体卸荷的过程,由于卸荷会引起坑底土体产生以 向上为主的位移,同时也会引起围护体在两侧压力差的作用下而产生水平方 向位移、墙外侧土体位移。基坑变形包括围护体的变形、坑底隆起及基坑 周围地层移动等。这种变形所产生的影响范围一般在 23 倍基坑开挖深 度内,该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变形控制是基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加强监 测工作可以有效、合理地控制围护体及坑外土体位移,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2 2 2、基坑施工影响范围(一般为 23 倍基坑开挖深度)内的建(构)筑物 和基坑本身

4、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对象。设置的监测内容及监测点必须 满足本工程设计方案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并能全面反映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 环境及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化情况,确保监测内容设置合理,确保测点覆盖广 泛、便于比对、直接有效。 3、监测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应符合设计和规范 要求,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 三监测项目和具体内容三监测项目和具体内容 3.1 监测项目监测项目 1)基坑施工围护体系的安全监测 2)周围建(构)筑物安全监测 3)周围土体变形监测 3.2 监测具体内容监测具体内容 1)围护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2)围护体顶部水平位移监测 3)围护体顶部沉降

5、监测 4)钢支撑轴力监测 5)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监测 6)基坑周围管线沉降监测 四、四、监测方法监测方法 4.1 地表沉降监测地表沉降监测 1)测点布置原则: 3#盾构始发兼接收井:设置 2 排,点距 6m; 3 3 3#盾构始发兼接收地表沉降、管线下沉布点图 盾构出土竖井:设置 2 排,点距 3; 暗挖隧道:每 10m 设置一个主测断面,遇路可根据现况条件、地下管线 可将主测断面可适当调整,但点距不得大于 10m; 暗挖隧道地表沉降、管线下沉布点 4 4 盾构隧道:每 50m 设置一个主测断面,遇路可根据现况条件将主测断面 可适当调整,但不得大于 10m。 盾构隧道地表沉降、管线下沉布点 2)

6、监测频率 a.开挖期间: 每天 1 次; b.基坑开挖完成以后: 1 次/周;经数据分析确认达到基本稳定后,1 次/月。 4.2 管线下沉监测管线下沉监测 1)测点布置原则: 在管线正上方布设,竖井点距 6m,隧道可与地表沉降点共用。 2)监测频率 同地表沉降监测 4.3 桩体变形监测桩体变形监测 1)测点布置 桩体变形沿基坑轴线方向各设一主测断面,端头部位增加测点。 5 5 2)测斜管的埋设 测斜管应埋设在桩体内,并应采用绑扎方法固定在钢筋笼上与其一起沉 入孔中。 测斜管应在基坑开挖前 24 周埋设完毕,在开挖前的 35 天内重复测 量 23 次,待判明测斜管已经处于稳定状态后,将其作为初始

7、值,开始正式 监测工作。 3)监测频率 a.基坑开挖期间: 每天 1 次 b.基坑开挖完成以后: 1 次/周;经数据分析确认达到基本稳定后,1 次/月。 支撑轴力、桩体变形监测点布设图 4.4 支撑轴力监测支撑轴力监测 1)测点布置原则: 桩体变形沿基坑轴线方向各设一主测断面。 ?600, 14 300KN ?600, 14 500KN ?600, 14 700KN ?800 1200 1m2m2m2m2m2m2m2m2m2m 6 6 2)监测频率 a.基坑开挖期间: 每天 1 次 b.基坑开挖完成以后: 1 次/周;经数据分析确认达到基本稳定后,1 次/月。 4.5 暗挖隧道初期支护结构拱顶

8、暗挖隧道初期支护结构拱顶(部部)沉降及净空收敛监测沉降及净空收敛监测 1)监测点(线)布置 (1)隧道初期支护结构拱顶(部)沉降 隧道拱顶沉降观测点沿纵向每 10m 设一组(即 10m 设一个断面),每个 断面在拱顶处设置 1 个测点。且与地表沉降测点互相对应,以便进行比对分 析。 (2)隧道初期支护结构净空收敛 隧道净空收敛观测点沿纵向每 10m 设一组(即 10m 设一个断面),每个 断面设 2 根基线,分别在隧道两边拱腰处。并与地表、隧道拱顶沉降点监测 断面互相对应。 (3)测点埋设及布点图 拱顶沉降:材料选用 =10mm 钢筋,做成弯钩状埋设或焊接在拱顶,外 露长度 5cm,外露部分应

9、打磨光滑,并用红油漆标记统一编号。 净空收敛:材料选用 =10mm 钢筋,埋设或焊接隧道两侧,外露长度 5cm,在外露的螺纹钢头部焊接一椭圆形的铁环,并用红油漆标记统一编号。 五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五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 5.1 沉降监测沉降监测 沉降观测采用二等闭合导线水准测量,在远 离施工影响范围内的稳定地段(3 倍以上开挖深度)设 置 BM1、BM2 两个基准点,基准点相互近期校测 和联测,各观测点的观测值均以高程进行换算。 7 7 在基桩施工开始前对各观测点进行初次观测(二次),并取二次观测平均值为 该点初始值,其后各观测点观测值与初始值进行对比计算,得到本次变形值、 累计变形值和变形量曲

10、线。要求附和差(或闭合差)小于(0.5N)mm(N 为 测站数)。 以差异沉降值推算判断主体的倾斜值可按下式计算: D=HS/L 式中 D倾斜值(m) H建筑物、构筑物的高度 S基础两端点的沉降差(m) L基础两端点的水平距离(m) 仪器:徕卡 NA2 型水准仪加 GPM3 平板测微器或苏光水准仪加平板测 微器,因瓦合金尺; 精度:0.5mm/(km)。 5.2 水平位移水平位移(倾斜倾斜)测量测量 建立平面控制网,采用全站仪测水平角、水平距,按解析 坐标法进行计算,通过坐标的变化计算各监测点的水平位移 情况。某监测点本次位移值与前次位移值的差值为该点本 次位移变化量,本次位移值与初始的位移值

11、之差值即为该点 累计位移量。 仪器:索佳或徕卡全站仪; 精度:2,2mm2ppmD。 5.3 围护体测斜围护体测斜 管口位移可由水平位移测量方法测得。管内由 测斜探头滑轮沿测斜管内壁导槽(与基坑边线垂直) 渐渐下放至管底,配以伺服加速度式测斜仪,自下而上 每 0.5 米测定该点偏角值,然后将探头旋转 180 度,在 8 8 同一导槽内再测量一次,通过叠加推算各点的位置值。每个测斜管每测点的 初始值,为测斜管埋设稳定后并在开挖前取 2 测次的平均值。施工过程中的 日常监测值与初始值的差为其累计水平位移量,本次值与前次值的差值为本 次位移量。 仪器:美国 Sinco 测斜仪仪器: 精度:0.1mm

12、/0.5m。 计算公式: i j jj i j ji BACLX 00 )(sin ioii XXX 式中: Xi i 深度的累计位移(计算结果精确至 0.1mm) Xi i 深度的本次坐标(mm) Xi0 i 深度的初始坐标(mm) Aj 仪器在 0o 方向的读数 Bj 仪器在 180o 方向的读数 C 探头的标定系数 L 探头的长度(mm) j 倾角 5.4 支撑轴力测试支撑轴力测试 传感器埋设前需检查其无受力状态时频率 f0,当其与出厂标定频率 f0 在误差范围内时方可采用。应在传感器安装后,基坑正式开挖前分两三次 测定初始读数,取平均值为其初始值。日常监测值与 初始值的差值为其累计变化

13、量,本次值与前次值的差 值为其本次变化量。 仪器:ZXY-II 型振弦式频率仪; 量程:5005000Hz; 9 9 分辨率(可读变化值):0.1Hz。 5.5 监测注意事项监测注意事项 1、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振动影响 的范围内,塔式起重机等施工机械附近也不宜设站。 2、每次变形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 采用相同的图形(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固定观测人员; 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3、当采集的数据出现异常时,应结合工况、环境条件、仪器条件及状 态、测试方法等因素综合分析,确保已采集数据的代表性。 4、观测资料的原始记录应完整、清晰

14、、真实、可靠。 六监控量测标准六监控量测标准 监测控制标准根据设计图纸确定,预警值取控制值的70。具体如下表 所示。 监控量测控制标准及预警值 监测项目控制标准预警值 地表沉降 30mm 3mm/d 2021 2mm/d 管线下沉 30mm 3mm/d 2021 2mm/d 桩体变形(测斜) 2021 3mm/d 14mm 2mm/d 暗挖隧道拱顶沉降 2021 3mm/d 14mm 2mm/d 1010 暗挖隧道净空收敛 2021 3mm/d 14mm 2mm/d 支撑轴力 第一层 300kN 第二层 500kN 第二层 700kN 第二层 800kN 第一层 210kN 第二层 350kN

15、 第二层 490kN 第二层 560kN 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值时,加大监测频率并立即组织项目部技术人员及 设计、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共同研究对策。 七测点设置顺序和测点保护措施七测点设置顺序和测点保护措施 7.1 测点设置顺序测点设置顺序 监测设备仪器的安装随基坑围护工程的施工步序开始,基本按如下顺序 进行: 1、进场先期建立水准和水平位移光学控制网。 2、先布设周围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的埋设,并投入观测使用;如 场地允许时布设地表沉降点(否则在基坑开挖前场地清理后布设)。 3、围护体施工时,同步埋设安装测斜管、钢筋应力计。 4、基坑开挖前、围檩架设时,同步进行围护体顶位移测点的埋设,以及

16、 进行初始值的测取,并做好测点的保护。 5、支撑施工时,同步安装轴力计,并测出初读数。 6、基坑开挖前,应测出上述各测试项目的初始值。 7.2 测点保护措施测点保护措施 设备安装完毕后做好标记,并加强测点保护,提高测点的成活率。 1、各类沉降监测点,布设时要牢靠,位于行车通道等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的测点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需采取窨井保护措施。 2、各类受力监测点数据线为保护重点,依现场测点分布情况,就近贴墙 1111 全部接至圈梁顶部,固定在地面围栏上,线头处标明测点编号。 3、各类孔式监测点孔口加盖或包扎,以防杂物落入。 4、现场监测人员每日进行现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7.3 测点补救措施

17、测点补救措施 1、各类沉降监测点由于施工机械破坏,应及时重新布设并取得初始值, 新设点的变形量在破坏前累计的基础上继续累加,确保测点监测数据的连续 性。 2、各类受力监测点数据线被破坏后,应及时重新连接数据线,对受损严 重的数据线考虑更换数据线。 3、当泥浆类进入测斜孔内,可采取水冲法将孔内泥浆排出,保证测点有 效性。 八八.管理网络、人员组成及信息反馈管理网络、人员组成及信息反馈 XXXX 公司公司有关施工监测项目的管理网络如下: 8.2 信息反馈信息反馈 1、日报表 监测取得的数据经整理后当日以“日报表”的书面形式上报监理单位、 总包单位、委托方和测监中心。 总经理 技术部 项目经理/技术

18、负责人 设备部 仪器/设备 安全和环保部 安全和环保负责人 总工程师 工程部 作业人员 监测项目部 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 安全和环保负责人 作业人员 仪器/设备 1212 2、报警流程 当实测数据达到(或超过)“报警值”时,即刻向监理单位、总包单位、委 托方报警,并结合工况分析原因,供委托方和总包单位参考,以便及时采取相 应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3、监测报告 当现场监测工作全部完成后,一个月之内向委托方提供监测总结报告。 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全部监测项目值全过程的发展和变化情况、周围 环境情况、监测资料整理方式、监测最终结果及简要评述。 8.3 项目质量管理措施项目质量管理措施 1、 建立完

19、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项目配备有经验、有专业技能的组织管 理者,做到快速、准确、及时的提供监测信息。 2、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从现场数据的采集、工况信息收集、数据综 合分析、到形成成果报告。 3、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将获得的重要监测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 单位(管理机构),以便综合分析,为快速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主要是与相关 单位建立一一对应的信息互递,与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能及时进行沟通。指定 专人负责,做到资料交接清楚。 4、技术保障:监测方案需经有关单位进行评审,评审通过才可执行。监 测过程中,从测点埋设、原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提交等所有过程严 格按规范操作,遵守国家及地方的各项技术规程、

20、规范。 5、仪器保障: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全满足工程监测精度要求,并经国家 法定计量部门检定。 6、现场监测人员持 XXXX 公司主管领导对项目部所有成员进行技术 交底。 7、监测报表提交前,需经现场监测人员自检,项目负责人复检,检核无误 方可提交。 1313 8、XXXX 公司每月进行一次质量抽检。同时接受现场业主、监理的 监督。 9、准时参加工地各项会议,积极加强与各参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监 测现场所有来往文件按规范格式作好书面签发记录。 九、测量工作质量保证措施九、测量工作质量保证措施 9.1 具体实施方法具体实施方法 1、 用于本工程测量仪器和设备,应送到具有鉴定资格的部门鉴定和校 核,

21、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应按测量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 对测量人员进行测量知识、测量规范、测量仪器的性能及操作技 能的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3、 施工阶段的测量进行三级复核制度,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工。 4、 用与测量的图纸资料,测量人员必须认真核对,必要是应到现场核 对,却认无误无疑后,方可使用。如发现疑问作好记录并及时上报,待得到答 复后,才能按图进行测量放样。 5、 原始观察值和记录项目,应在现场用铅笔记录在规定格式的外业手 册中,字迹要端正、清晰、整齐、美观、内容要完整,并保持整洁,不得涂改, 察改、转抄,外业手册或记录纸应进行编号。测量技术人员做内业资料要认 真,资料要齐全,采用一人

22、计算多人复核制度。抄录资料,须核对。 6、 外业前,测量技术人员对内业资料进行检查,对所采用的测量方法, 测量所用桩点以及测量要达到的目的向测工进行交底,做到测工人人明白。 7、 外业中线与高程测量要行成检校条件,满足校核条件要求的测量方 能成为合格成果,否则返回重测 8、 经常复核洞内导线点、水准点,随时掌握控制点的变形情况,关注 变形信息,经常对控制点进行复测,保证在测量工作中,随时发现点位变化,随 时进行测量改正,严格遵守各项测量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确保测量结果万 1414 无一失。 9、 外业前,列出所用的仪器和工具,检查是否完好,运输和使用测量仪 器和工具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如发现仪

23、器有异常时,要立即停止使用及时送 检,对上次测量成果做出评价。 10、 外业后,要及时检查外业记录结果是否齐全、清晰、正确,由另一 人复核外业结果无误后,向工区技术主管交底。 11、 工区所用的导线点、水准点、轴线点(或中线点)要设置在工程施 工影响范围之外、坚固稳定不易受破坏且通视良好的地方。并对上述桩点 定期进行复核,做出明显的标志。 12、 测量过程中,必须清除干扰,须停工的要停工,以保证测量精度,各 种建筑物放样时要和施工人员密切配合,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差。 13、 和相邻标段工程进行中线及标高控制点联测,如在误差范围内可 照此施工,如在误差范围外则查明原因,改正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24、 14、 积极和监理业主方测量工程师联系、沟通、配合满足测量监理 工程师提出的测量要求及意见。重要部位的测量,请测量监理工程师旁站, 并把测量资料和结果及时上报监理工程师,监理测量工程师经过内业资料的 复核和外业实测确定无误后,方可进行下步工序的施工。 9.2 二级复核制度二级复核制度 项目测量组对各种 XXXX 公司测量组对所有须上报的测量资料进行 复核,复核后上报业主、监理审核批准。 9.3 业主、监理审核制度业主、监理审核制度 1)各内外业测量接受并配合业主、监理的检查和旁站。 2)测量技术方案、放样资料必须上报业主、监理审核批准 十、技术总结报告十、技术总结报告 工程竣工后,总结经验,

25、吸取教训,及时编写工程测量技术总结报告。 1515 为以后的施工测量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更科学、合理、准 确的施工、测量。 附件:附件: 工程施工现场应急预案及安全保证措施工程施工现场应急预案及安全保证措施 一、编制原则一、编制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原则。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 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作为首要任务。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在本项目部领导统一组织下,发挥各职能 部门作用,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3、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利用现代科学技 术,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依照行业安全生产法

26、规,规范应急救援工作。 4、预防为主,防止结合原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基本方针,坚持突发事件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重点做好预防、预测、 预警、预报和常态下风险评估、应急准备、应急队伍建设、应急演练等项 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二、编制目的二、编制目的 1、应急预案应针对那些可能造成企业、系统人员死亡或严重伤害、设 备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突发性灾害,如触电事故、泥石流灾害、火灾、 环境破坏等。 2、应急预案是对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补充,应急预案应以完善的 预防措施为基础,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3、应急预案应以努力保护人身安全、

27、防止人员伤害为第一目的,同时 兼顾设备和环境的防护,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程度。 4、应急预案应结合实际,措施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5、应急预案应经常检查修订,以保证先进科学的防灾、减灾设备和措 1616 施被采用。 三、三、应急组织应急组织机构机构及职责及职责 1、应急组织机构 为加强安全领导,进行系统化、网络化管理,项目部成立应急预案管理 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项目总工程师、常务副经理、安全总监、项目 副经理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安全环保部安全员、各施工队专职 安全员、施工队队长为组员,负责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 2、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重、特大事故的现场应急抢险救援指挥,

28、对施工现场突发性情况进行技术、资金和设备支 持,在施工现场发生重特大事故时以最快的时间达到现场,分析紧急状态和确定风险事故级别,负责 分部和有关地方管理部门、组织、机构联络和报告事故情况,制定抢险救援的方案措施,领导现场应 急抢险救援工作,确定紧急状态的解除,协助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处理工作。在上级和有关地方部门进 入的情况下,参与制定抢险救援方案措施,做好应急抢险救援配合工作。 四、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四、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 1、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后,施工现场应急处理措施一般规定 当发生事故时,负伤人员或者最先发现事故的人,应立即报告项目经理或专项安全负责人,并应 马上组织人力现场抢救伤害者,根据伤

29、情需要,协助医务人员运送伤者到医院或拨打“120”,请求协 助抢救。 1.1 事故发生后,各级人员应保镇静及冷静,切实负起本身责任,主动控制局面。要有组织、有指 挥和结合实际进行妥善处理。 1.2 第一时间进行“救死扶伤”,采取措施救护受伤(害)人员,对必须在现场进行紧急抢救的,应 采取应急方法如止血、人工呼吸等进行施救。否则必须立即用工地的交通工具或截出租车将伤者送 到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同时应采取有效措防止事故蔓延扩大。 1.3 认真保护事故现场及善后工作。凡与事故有关的物体、痕迹、状态不得破坏,并划出保护区 禁止闲人进入。 1.4 因抢救受伤(害)人员,以及疏导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某些物体时,必须做好现场标记、 拍照、录像或绘制现场简图,并写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 2、 发生火警、火灾事故时,施工现场应急处理措施一般规定。 2.1 应立即了解起火部位及燃烧的物质,积极抢救伤者及使用施工现场所有消防器材进行灭火自 救工作。 2.2 迅速准确地拨打 119 报警。在拨打 119 时,做到镇静拨号,说清火灾单位的名称、地址、电 话号码、燃烧部位、燃烧物质的性能等。 2.3 报警后,派专人到约定的路口迎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