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作业第一次(20210207044639)_第1页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作业第一次(20210207044639)_第2页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作业第一次(20210207044639)_第3页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作业第一次(20210207044639)_第4页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作业第一次(2021020704463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题:计算分析沥青路面设计时应力指标(剪应力、拉应力) 与应变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路面结构类型(柔性基层沥青路面、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与指标类型选择的关 系。应力、应变指标间关系在沥青路面设计中,首先是计算路表轮隙中心处路表计算弯沉值Is应小于或等于设计弯沉值Id,同时验算轮隙中心或单圆荷载中心处的层底拉应力,应小于或等于容许应力。石石应力应变应该满足广义胡克定律:1 -G 1 一石 1 -G由前三个式子可得,正应变不是仅由对应的正应力引起的, 是由三个方向的正应力共同决定的,但它们的权重不同。三种典型路面结构设计选取的指标类型分析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刚

2、性基层沥青路面,它们之间的主要 区别在于所选用基层材料不同,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也仅在于基层模量不同。为了简化问题,准确分析路面结构类型与指标类型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取了三种 典型的路面结构,以代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刚性基层沥 青路面。为了便于比较,三种典型结构所选用的面层材料、土基材料均相同,层 间接触状况及各层厚度也完全相同, 唯一的区别在于基层模量。具体的结构设计 方案与力学参数如下所示:柔性路面结构设计方案及材料参数材料名称 厚度/cm抗压回弹模量/MPa泊松比 层间接触SMA-13 4 1400 0.3 完全连续AG20 6 1200 0.3完全连续AG25 8

3、100 0.3完全连续40 250 0.35完全连续 级配碎石40 0.35完全连续土基半刚性路面结构设计方案及材料参数材料名称 厚度/cm抗压回弹模量/MPa泊松比 层间接触SMA-13 4 1400 0.3 完全连续AG20 6 1200 0.3完全连续AG25 8 100 0.3 完全连续2000 0.2完全连续 水稳碎石0.35 40完全连续土基40刚性路面结构设计方案及材料参材料名厚/cm抗压回弹模/MPa泊松层间接SMA-13414000.3 完全连AG20612000.3 完全连AG2581000.3 完全连40 40000 0.20完全连续 水泥砼40 0.35完全连续土基在A

4、pbidat中对以上路面结构进行分析,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得到下表路面类型最大拉应力最大拉应变最大剪应力/MPa数值出现位置-6数值/10出现位置/MPa数值出现位置柔性路面0.2131轮隙中心面层层底191单轮何载中 心的基层底 部0.4433轮隙中心路 面表面半刚性路面0.19轮隙中心基层层底62.8单轮何载中 心的基层底 部0.311轮隙中心路面表面刚性路面0.4649轮隙中心基层层底95.65轮隙中心中面层底部0.1993轮隙中心路 面表面结果分析:(1)就结构内最大拉应力而言,柔性路面在面层层底拉应力最高,半刚性路面 与刚性路面在基层层底的拉应力水平较高。(2) 就结构内最大拉应变

5、来说,柔性路面的沥青层底拉应变水平远高于其它2 类路面,因此,柔性路面必须对该指标进行控制; 半刚性路面与刚性路面在面层 主要是受压状态。(3)从结构内剪应力的角度来看,3类沥青路面的剪应力水平均较高,尤其是 在路面表层。由此得到的控制指标如下:(1)对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其面层层底处于较高水平的受拉状态,弯拉应力 与弯拉应变均较大,此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顶部的剪应力水平也较高, 面层容 易产生剪切破坏。由此,建议采用沥青层底拉应力、沥青层底拉应变、面层剪应力,作为沥青路面设计的控制指标。(2)对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沥青层以受压为主,沥青层底拉应变水平较高, 面层仍处于高剪切状态,而半刚性基

6、层层底承受了太多结构弯拉应力,对基层受 力较为不利,极易有基层层底产生裂缝向上扩散。由此,建议采用半刚性基层层 底拉应力、面层剪应力,作为沥青路面设计的控制指标。(3)对于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其沥青层完全受压,弯拉应力集中在刚性基层底 部,面层剪应力进一步减小。由此,建议采用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作为沥青路 面设计的控制指标。参考文献:不同类型基层沥青沥青路面设计指标的控制张艳红等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第二题:分析沥青路面抗滑的内涵及要求1.沥青路面抗滑原理路面抗滑的内涵是使得车辆在不利行驶时期(雨雪天)或不良行驶状况(转弯、 紧急制动)时,车轮与路面之间具有足够的附着力,车轮不产生空

7、转或溜滑,能 够保持安全行驶。此外,当汽车制动时,能够缩短汽车的制动距离,降低发生交 通安全事故的频率。2.沥青路面抗滑要求(1)路面表面的粗糙程度:包括两个方面,路表的微观纹理(石料表面的纹理), 路表的宏观纹理(面层表面外露的石料凹凸不平的程度)。微观构造的尖峰值保 证集料在潮湿状态下穿透路表的水膜、排除水分并保持轮胎与路面的紧密接触, 密度与间距直接影响路面的摩擦力。工程中常用低速摩阻力的抗滑值(SRV和集料的磨光值(PSV相组合的方法进行评定。路面的宏观构造表征路面集料颗粒之间的空隙和排水能力,常用的是通过铺砂法、激光构造仪法和排水测定法。 对图(a)进行分析,可以认为,在较低的车速时

8、,路面的抗滑能力主要由路面结构 的微观构造来提供,因为有集料表面的尖峰可以刺破水膜, 同时尖峰之间的凹槽 可以将路面水及时排除,从而保证了车轮与集料之间的良好接触,并使面层抗滑 水平提高;在车速较高的公路上,路面抗滑水平主要取决于宏观构造的特征, 这 是由于路面积水来不及排除而在车轮与路面之间形成了一层水膜,此时必须借助 于构造深度所提供的较大通道,才可以保证轮胎与路面的良好接触, 进而形成较便 _ 一 2区丁 3区 SiiSt高的抗滑能力1区:连续水膜辛2EJ5断水履:3区:下燥接触。i 4电 11!:0加 40的和100加1船t厢驢舸驢魄粗c: mnitiSMSE 氐删昶帥n噩秫a笔徒博槌

9、解弟轮胎与路面的相互作用区路面表面构造及车速对抗滑能力的影响但是当路,路面干湿状态:当路面处于干燥状况时,路面的抗滑能力总是能够满足 安全行车的需要(2)其抗滑表层能力将明显下降。这可以根据轮胎与路面的界 面,面由于雨天或洒水等原因而表面潮湿时区内由 1区;2)所示,轮胎前路表面 有连续水膜的为状态来解释。将接触面分为 3个区,如图(b轮胎与路面之间的 细在3区内水被彻底挤走,于车轮的挤压作用水膜被扩散,余下间断性的薄水膜; 为了保证车辆在高速行驶时能可以提供行车所需要的抗滑能力。因此,构造之间处于干燥接触状态,另一方面需要借助于路面的粗够及时排除路表水, 一方面可 以通过增加轮胎胎面凹槽的深

10、度和数量, 路面的抗滑水平下降区的接触面积越少, 构造提供足够的排水能力。车速越高或水膜厚度越大,则3区有可能消失,从而 在轮胎与路面之间形成连2区或3的越快。在路面的粗构造下降到一定程度后, 续的水膜,由此可能产生车轮在水面上的滑漂现象。 从沥青材料讲,应使沥青硬 化快,不使石料下沉,具有较高的粘结力,不使碎)沥青面层材料:3(石剥落。 粗集料应选用坚硬,耐磨,抗冲击性好的矿石或破碎砾石。细集料应洁净,干燥, 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组成,细集料应与沥青有良好的粘结能力。)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石料磨光值与摩擦系数存在正比关系,因此,抗滑路面应尽量选对图(c取磨光值较高的石石料磨光值一 F

11、PSV沥青的品质对路面抗滑也有一定影响。 就沥青种类而言,煤沥青路面摩擦系数较 高,)沥青选用:(4石油沥青次之。路面混合料中如果沥青的粘度太低,就会容 易自由流动而形成光面,危及交通安全;沥青的含腊量太高,则其温度敏感性较 差,夏季容易泛油,冬季容易开裂,并且与骨料的粘结力差,常由于水的存在和 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导致沥当沥青混合料中的空隙率比较大时,骨料容易松动脱落。抗滑表层应使用重交通道,青从矿料表面剥落,或是沥青过早老化,从而使抗滑 表层的寿命缩短,因此选用沥青种类和标号一定以提高某一方面的性能,路石油 沥青,必要情况下应考虑对沥青进行改性, 要结合工程所在地的气候温度状况。 沥青出现裂缝

12、后采取的修补方式应考虑抗滑性。设置土路肩的道路,应避免泥土 进)养护措施:(5入路中污染路面,影响路面的构造深度。为保证沥青路面在 使用过程中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必须保证混合料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技术:(6 路面构造深度减少,路面进一步嵌挤密实,空隙率降低,充分压实。否则,在行 车的反复碾压作用下,直接影响路就会使原先获得的较高的抗滑能力迅速衰减, 同时在此过程中容易造成路面的浸水破坏,面的耐久性。3.沥青路面抗滑性能指标年平均降阳尿 (mm)质就验收值艳向力系数SFCq构常深也TDCmni)1000壬54|0.55500-1000500,50250500450.45作为控制指标;没有横向力系(

13、SFC601km/h时的横向力系数在上表中,应采 用测定速度为60测量时以速度DFT DFT或摆式摩擦系数测定仪测量。用数测 定设备时,可用动态摩擦系数测试仪( 时的摩擦系数为标准测试值。路面宏观 构造深度可用铺砂法或激光构造深度仪测定。为 60km/h2002 赵战利长安大学参考文献:1沥青路面抗滑表层研究 (JTJ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2第三题:结合国内外沥青路面使用历程,分析路面设计方法分类及特点,哪种设计方法更为合理?在沥青路面应用的早期,路面结构很薄,主要是由较薄的沥青磨耗层和用以保护 路基不超载的粒料基层和底基层所组成, 在车辆荷载作用之下,沥青路面结构的 功能主要

14、是扩散车轮荷载引起的集中应力,以保护土基不致产生过多的沉降,确 保路面表面的平整性。20世纪40年代,重型载重汽车大量出现在公路上,早期 的薄型结构已无法承受交通量的增长,沥青混凝土开始采用较厚的结构组合和强 度较高的材料,如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沥青材料作稳定处理的基层,采用 高强度的沥青混凝土组成7080cm厚的结构,有的国家还采用全厚式沥青路面, 从而大大提高了沥青路面的整体结构刚度与整体强度,使用寿命也大为延长。自20世纪6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大规模兴建高速公路以来,对路面的使用品质的要求更高了,要求沥青路面具有更好的平整度和抗滑与耐磨性,以保证车辆高速行 驶平稳、舒适、安全。因此对路

15、面使用品质与功能的要求,甚至超过了对路面结 构强度的要求。沥青混凝土路面从一开始建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路基土,使之不经受车 辆的直接作用,通过路面传播至土基的应力被扩散而不会造成土基过大的沉降, 这一点反映在设计思想及设计方法上,主要是控制土基顶面应力及垂直位移量, 如1901年美国麻省道路委员会的万法;还有1933年的唐氏(Downs)修正公式; 1934年的葛莱式公式(Gray); 1940年的Gold beck公式等。它们都是运用古典 土力学进行验算,故可以将它们归纳为古典土力学法。由于古典理论公式无法客观描述路面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 设计结果也无法验证, 人们又陆续提出了了以确保

16、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为核心的经验设计法, 结合力学理 论分析的力学一经验法等,现代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主要分类如下:1.经验法经验法主要通过对试验路或使用道路的实验观测,建立路面结构(结构层组合、 厚度和材料性质)、荷载(轴载大小和作用次数)和路面性能三者间的经验关系。 最为著名的经验设计方法有CBR法和AASHTO法。1.1 CBR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以CBR值作为路基土和路面材料(主要是粒料)的性质指标。通过对已损坏或 使用良好的路面的调查和 CBR测定,建立起路基土 CBR轮载路面结构层厚度(以粒料层总厚度表征)三者间的经验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利用此关系曲线, 可以按设计轮载和路基土 CBR值

17、确定所需的路面层总厚度。路面各结构层次的 厚度,按各层材料的CBR值进行当量厚度换算。不同轮载的作用按等弯沉的原 则换算为设计轮载的当量作用。特点:此方法设计过程简单,概念明确,适用于重载、低等级的路面设计;但 CBR值仅是一种经验性的指标,并不是材料承载力的直接度量指标,它与弹性 变形量的关系很小。而路基土应工作在弹性范围内的应力状态下,因而,路面结构设计对路基土的抗剪强度并无直接兴趣, 更关心的是路基土的回弹性质(回弹 模量)及其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塑性应变。3 1%)(b)图1 CBR值与路面厚度关系41.2 AASHTO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AASHTO法是在AASHO试验路的基础上建立的

18、,整理试验路的试验观测数据,得 到的路面结构-轴载-使用性能三者间的经验关系式。AASHTO方法提出了现有路 面耐用性指数(PSI的概念,以反映路面的服务质量。不同轴载的作用,按等 效损坏的原则进行转换。与裂缝、,主要受平整度的影响,特点:现有路面耐用性指数PSI车辙、修补等损坏的关系很小。因此,这是一项反映路面功能性能的指标,而不是表征路面结 构性损坏的指标。此外,这个方法源于一条试验路的数据, 仅反映一种路基土和 一种环境条件,推广应用于其它地区或国家时便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但试验路的测定数据得到了良好的整理和保存,为许多力AASHOAASHTC学一经验法的设 计指标和参数验证提供了丰富的

19、依据。法提出了轴载换算的概念和公式,考虑了 结构的可靠度和排水条件的影响,这些思想对后来世界各国的设计思想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2力学一经验法经验法利用在力学反应量与路面性能(各种损坏模式)之间建立的性能模型,按设计要求-力学经验设-世纪60年代初开始,各国 科技人员致力于研制和实施沥青路面的力学设计路面结构。从 20法。AI法和 Shell计法,主要设计方法如下图所示,其中著名的有机阳耳H谱讣方貳备层理ttMt厲血九石:. 1 1iitHR札电尊科旳HKtmAlll;Y|,炖1、乳化浙青年弟我科4tF9.MRMMA)南葬FilTR箱骑,沥肯.水泥址定圧I 卡弱睛塘应交,It料桩輔切)断册配托市

20、混件料,序冇混駁L.水涅世料料*枪料辿叩肚计、电甜卅吓十忧,爲左PSi i讣咅理应.,就1检世料側、,W1t业洁村料(VESYSli*車懺(賂坤总密)ait码as淄市时.河胡竝壬粒n逵计Hl#*电諒界1和注I.H:1界层弭tt誌哎浙甘混出丄,箫卉枪疋塔以.通用设计、电博程序 U.TZIJMi比利时|u施執1K靑.忒渥理定怯牛轶遇青觀豪士 .逓占枚1阪出,牠料丙计團世.电JT程序2.1Shell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80 kN210 mmKJ105 210mm1111*沥青层e、i 亠11粒料层爲1发展和完Shell法是由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研究所研究、混合料的粘弹性性质以其劲度善起来的。在该设计方法

21、中,沥青劲度和沥青混合料的模量体现,其值取决于沥青含量、路基动态模量可以通过现场空隙率。路基模量受应力影响,也的动态弯沉试验在道路实际湿度条件和荷载条件下测定,交通荷载以标准双轮轴载次数为可在室内通过三轴仪测定。 临界荷位的应代表,设计年限内的累计轴次即 为设计寿命。计算。它所采用的路面模型如力应变由计算机程序BISAR右图所示:各层的特基层和沥青层,路面结构分为三层,即路基、设计法考虑 E性用弹性模量、泊松比及厚度来反映。Shell和控了控制疲劳开裂的沥青层底面的容许水平拉应变&选择基层沥青混合料选择设计温度交通量预估确定土基回弹模量 fat 类型或集料基层厚度 两项主要设&制永久变形的路基

22、顶面的容许竖向压应变Z计标准,前者控制开裂,后者控制路面的变形。设计厚度组合2.2 AI设计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不分 期修建分期修建 设计法也把路面看成多层弹性体系,材料特性主 AI经济比较最终设计要包括土基、 粒料基层和沥青层的回弹模量和泊松比。 路基土的回弹模量的确定 可由室内重复三轴抗压试验确定,或根据其与 CBR 的关系式估计而得;粒料材 料的回弹模量与应力水平相关, 其值可根据多变量回归的预测方程计算; 热拌沥 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由室内 60 种不同的沥青混合料试验得到的计算公式确定。 环境的影响通过面层温度对沥青混合料劲度值的影响来体现,以面层厚 1/3 深 处的温度作为沥青层的设计

23、温度,由月平均气温和路面温度的关系式计算得到。AI法采用的设计标准与Shell法相同,即控制疲劳开裂的沥青层底部的水平拉 应变&和控制永久变形的土基表面的竖向压。应变。具体设计流程如右图所示。z3.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一superpave设计法SUPERPA V的指导思想是按照路面的使用性能进行路面和材料的设计,以达到路面抗车辙、抗疲劳、抗低温的目的, 并同时考虑老化、水损坏以及粘附性损失。SUPERPAV的路面设计模型包括材料性能模型、环境影响模型( EEM)、路面反 应模型、路面损坏模型 4 个基本部分。 为使实验室测得的材料特性指标能够反映 在路面中的实际使用性能,SHRP计划提出了一些新

24、的试验方法,或规范了已有 的试验方法,最终形成了适用于 SUPERPAVC沥青混合料规范、集料规范和试 验系统。SUPERPA V的环境影响模型实际上只是指路面的温度模型,该模型有 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估计路面的最高、 最低温度以选择合适的结合料; 另一个作 用是计算路面不同深度的温度, 作为混合料的试验温度。 路面反应模型用于计算 路面各层在交通荷载作用下和环境影响下的应力与应变。 对于新建路面有低温开 裂、疲劳开裂和永久变形(车辙)三个损坏预测模型。SUPERPA V的路面非荷载开裂模型即低温开裂模型中假设混合料为低温粘弹性, 利用了流变力学中的一 维 Maxwell 本构方程。 低温开裂

25、扩展模型应用 Paris 规则得出。 对于路面的疲劳 开裂和永久变形, 所用的反应模型以二维非线性有限元程序为基础,并且采用 四接点平面单元和轴对称分析,以减少迭代次数。4.我国的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我国沥青路面设计采用的是力学-经验法。其路面模型借鉴了 SHELLS理论设计 法,把路面作为一种多层弹性体系。 材料特性以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表征, 土基回 弹模量可根据现场实测法、 查表法、 室内试验法或换算法求得。 各层材料统一采 用圆柱体试件测定抗压回弹模量和劈裂模量。弯沉指标计算时,沥青混合料用 20 C抗压回弹模量;层底弯拉应力计算采用 15 C抗拉强度与弯拉回弹模量,也 可以采用劈裂强度与抗压

26、回弹模量。交通荷载以双轮组单轴载 100 kN 为标准轴 载。轮胎接地压强 0.70MPa,单轮当量圆直径d为21.3cm,两轮中心距为1.5。路表弯沉计算时须计 算双圆均布荷载的轮隙中心点的弯沉。 验算沥青混凝土层和半刚性材料层的底部 拉应力时, 须计算单圆荷载中心、 轮隙中心处拉应力并取其较大值。 设计标准是 以 2004 规范规定的设计弯沉和层底拉应力为设计标准。 设计弯沉是表征路面整 体刚度大小的指标,是路面厚度计算的主要依据。其路面结构层容许拉应力c是 R指路面结构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达到疲劳临界状态时容许的最大拉应力。总结:在沥青路面应用的早期, 出现的主要的沥青路面的设计方法主要是古典土力学法, 其主要设计目的就是为了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