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帏杂录》袁氏家训_第1页
《庭帏杂录》袁氏家训_第2页
《庭帏杂录》袁氏家训_第3页
《庭帏杂录》袁氏家训_第4页
《庭帏杂录》袁氏家训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庭帏杂录袁氏家训庭帏杂录袁氏家训在中国家训三千多年的发展中,有一篇形式独特、别开 生面的家训一一明代的庭帏杂录。一般家训是父祖撰写 以教训子孙,而这篇家训,则是由袁衷、袁襄、袁裳、袁表、 袁衮兄弟五人根据父亲袁参坡、母亲李氏夫妇平时对他们的 训示回忆、整理而成,每人撰写一部分。这篇家训最为鲜明 的特点是袁、李夫妇对儿子的教诲,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 是循循善诱,教勉结合,谈修身、论学问亲切朴实;教育子 弟、指导做人重言传更重身教,尤其是袁参坡的夫人李氏对 子弟的以身立教更是感人至深,给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留下 了一笔宝贵的遗产。李氏,作为普通的家庭妇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连正 式的名字都没有的,只

2、知道她是明代人,丈夫袁参坡是一个 博学惇行、医术精到的知识分子。多亏了她的几个儿子将她 与丈夫平日的教诲尤其是她本人以身立范、立教的事实记录 下来,我们才得以了解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平凡女性伟大的人 格及其对儿子们身教重于言教的家训实践。尽管中国几千年的家训教化史上,不乏有孟母断机教 子、田稷子母训子勿贪、陶侃母封鲜诫子、岳母刺字“精忠 报国”这样一些贤母的训子史实, 但毕竟是零星事迹的记载, 而庭帏杂录不然,它较为全面系统地记录了这位贤惠的 家庭妇女在诸多方面对子弟的身教。第一,以高尚的人格给非亲生儿子更多的母爱和关怀, 培养他们孝亲敬长的品质。依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氏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 母

3、。她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体恤亲邻、宽以待人。李氏是 作为“填房”嫁给袁参坡的,一般说做好后母难,但李氏做 得很好,她对袁参坡前妻王氏所生的两个儿子袁衷、袁襄视 如己出。她要求亲生的儿子更严,而关心照顾比自己亲生儿 子更多。 她自己的亲生儿子袁裳记载, 一个夏雨初霁的日子, 袁参坡要几个儿子赋诗。袁裳的诗先写好,父亲读了击节称 赞。这时正巧有人送来葛布,父亲便让裁缝做了一套衣服作 为奖励。等母亲李氏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对他说: “二兄未 服,汝何得先?且以文字而遽享上服,将置二兄于何地?” 说完,将袁裳的新衣硬是脱下藏了起来。等到给袁参坡前妻 的两个儿子都做了一套同样的衣服以后,才让袁裳穿。 (参

4、 见袁衷等录: 庭帏杂录,丛书集成初编第 975 册,中 华书局 1985 年版,下引此篇不注)袁参坡的二儿子袁襄说: “吾母爱吾兄弟逾于己出,未 寒思衣,未饥思食,亲友有馈果馔,必留以相饲。既娶妇, 依然 育,无异龆龀也。吾妇感其殷勤,泣语予曰: 即亲 生之母,何以逾此。 ”以心换心,袁参坡前妻的两个儿子对 母亲也极为孝敬,妻子娘家哪怕拿来一点点东西,儿子媳妇 们也都是先送给母亲吃。特别使人感动的是,李氏对丈夫前妻之子的关心绝非仅 仅是在生活上。为了培养孩子孝亲敬长的品质,为了使他们 记住亲生母亲的养育之恩,李氏居然每天都虔诚地亲自带领 两个不懂事的孩子祭奠他们的生母。丈夫前妻的长子袁衷深

5、情地回忆到:“先母没,期年,吾父继娶吾母来时,先母灵 座尚在。吾母朝夕上膳,必亲必敬,当岁时佳节,父或他出, 吾母即率吾二人躬行奠礼,尝洒泪曰:汝母不幸蚤世,汝辈不及养,所可尽人子之心者,惟此祭耳。”做后母的,谁不希望丈夫前妻的孩子忘记自己的生母? 更何况如袁衷所说,“予辈不自知其非己出也”。四五岁的孩 子,基本不太记事,而李氏反倒这样做,足见其博大的心胸 和高的人格,正因此,袁衷在庭帏杂录中记载此事及母 亲的话后接着告诫后辈:“为吾子孙者,幸勿忘此语。”第二,以仁慈之心培养孩子待人宽厚的品质。李氏是一个非常宽厚慈祥的人。儿子们回忆说,有一个 富家乘着条大船娶亲经过李氏门前的河流时,撞坏了她家

6、的 船舫,邻居抓住船主要其赔偿。李氏听说后,先问新媳妇是 否在船上。当知道新妇在船上时,立即要邻居放人家走,理 由是若要其赔偿,婆家必然以为不吉利而怪罪新媳妇。还有 一次,儿媳偶而得到一条蹶鱼,就亲自下厨烧了让小仆胡松给婆婆送去。过了一会见到婆婆,便问鱼烧得如何?李氏开 始一楞,旋即说是好吃。媳妇见状怀疑是仆人偷吃,核实后 就来问婆婆没吃何以说吃?李氏笑答:“汝问蹶,则必献;吾不食,则松必窃。吾不欲以口腹之故,见人过也。”李氏的高风亮节尤其体现在她对邻居沈氏的宽容 和忍让。沈氏与袁家是世仇,袁家有一株桃,树枝伸到墙外, 沈家就将树枝锯掉了。儿子跑来告诉她,她说,应该锯。沈 家有棵枣树也有一枝伸

7、到了袁家墙内,枣子刚结出来,李氏 就嘱咐儿子们:不许吃邻居家的一枚枣! 并让仆人好生守护。 枣子熟了,差人请了沈家的女仆过来,当面摘下让其拿走。还有一次,袁家的羊跑到沈家的园子里, 被沈家打死;次日, 沈家的羊正巧也跑到袁家来,仆人们大喜,正要报复,被李 氏拦住,命人送还沈家。更让人敬佩的是,沈家人生了病, 不仅袁参坡亲自上门诊治,以药相赠,而且李氏还动员邻居 们为沈家捐款,并送给沈家一石米。正是因为李氏的宽容大 度,化解了两家的矛盾和仇恨,使得“沈遂忘仇感义,至今 两家姻戚往还”。第三,以乐善好施的行为培养孩子体恤贫穷的美德。 李氏一生乐善好施,对生活贫困的亲戚更是关照。儿子 说:“远亲、旧

8、戚每来相访,吾母必殷勤接纳,去则周之, 贫者,比程其所送之礼,加数倍相酬;远者,给以舟行路费,李氏教育家人,自家生活节俭些,以便省下来些钱物周 济贫穷。小儿子袁衮记载的一件事,足见李氏的仁慈之心及 其对晚辈处世态度的影响。篇中说:“九月将寒,四嫂欲买绵,为纯帛之服以御寒。母曰:不可,三斤绵用银一两五钱,莫若止以银五钱买绵一斤,汝夫及汝冬衣,皆以枲为骨,以绵覆之,足以御冬。余银一两,买旧碎之衣,浣濯补缀, 便可给贫者数人之用。恤穷济众,是第一件好事,恨无力不 能广施,但随事节省,尽可行仁。”第四,从小时、小事入手塑造孩子做人处世的良好品质。她既注重从孩子小时加强教育,也十分注意从点滴小事 上培养

9、孩子的良好品德。袁衷说母亲对他们“坐立言笑,必 教以正,吾辈幼而知礼。”袁衮谈到,自己小时,有次家童 阿多送他和哥哥上学,回来时,见路边的蚕豆刚熟,阿多就 摘了一些。母亲见了,严肃地教育他们说:“农家辛苦耕种,就靠这些作为口粮,你们怎么能私摘人家的蚕豆呢?”说完,命送一升米赔偿人家。李氏每次购买柴米蔬菜之类的东西,付人银子时平秤都 不行,她总是再加上一点。袁裳对此很不理解。李氏利用这 件事,教育儿子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人家吃亏的道理。她 开导儿子说:“细人生理至微,不可亏之。每次多银一厘, 一年不过分外多使银五六钱,吾旋节他费补之,内不损己, 外不亏人,吾行此数十年矣,儿曹世守之,勿变也。”养正于蒙,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 我们民族的一个优秀传统。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李氏 将这一原则朴素地运用于教子实践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 果,这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