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场化的改革_第1页
利率场化的改革_第2页
利率场化的改革_第3页
利率场化的改革_第4页
利率场化的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针对利率管制而言的, 是指监管当局放松存贷款利率的管制,解除对 银行存贷利差的保护,使资金价格由市场供求 关系充分决定。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国金融业 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也是 一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在过去的几 十年中,西方发达经济体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先 后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不仅对于银行个体的资 产负债结构、经营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 时对其各自的金融体系,尤其是对银行业的市 场结构、运行机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国际上已经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以期为中国利率市 场化的改革和银行业的经营提供借鉴。多数国 家的利率都

2、经历了从管制利率到市场利率的 过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虽然与其他国家或地 区放松利率管制时面临不同的环境,但从国外 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与成败得失,仍然可以得 到很多借鉴。考虑到不同的国家(地区)在利 率市场化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将借 鉴几个典型国家和地区的改革经验,主要包括 美国、日本、德国以及中国台湾。一、主要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路径与历 程1 .美国(1 97 0 1 986)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1970年开始, 持续至1986年。其整个市场化进程可以看 作是放松“Q条例”管制的过程,其改革是以 金融产品的创新为突破口的。在2 0世纪3 0年代以前,美国的利率是处 于自由化状态的

3、,1 9 2 9 1 9 3 3年的大 萧条给美国带来了严重的危机,监管部门认为 对于利率的完全放松从而引致各银行争相提 高利率造成市场过度竞争是危机产生的原因 之一,因此,危机过后美国实行了以 “Q条例” 为代表的利率管制。该规则规定银行对于活期 存款不得支付利息,对于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规定最高利率限度。值得注意的是,“Q条例” 中管制的范围仅限于存款(活期存款、储蓄存 款和定期存款),对贷款及银行手续费等没有管制。但许多州一级的政府对银行和储蓄银行 的贷款规定了最高贷款利率。“Q条例”对于2 0世纪3 0年代恢复金融秩序及二战期间 借款筹集和战后恢复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 是随着2 0世

4、纪6 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的 推进,其弊端逐步显现。利率上限不利于有进 取精神、经营管理良好的银行吸引更多的存 款,整个银行业的存款规模下降,大量资金从 银行流出进入货币市场,银行盈利状况恶化,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储蓄与贷款协会危机。同 时,金融机构为谋求自身发展也开始探索产品 创新,规避对利率的管制,货币供应量口径变 得模糊并难以测量,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下 降。1 9 7 0年美联储允许9 0天以内的大额 可转让定期存单(CDs)的利率市场化,并 将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逐步提高,从此拉开了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大幕。1 9 7 3年5月规定 1 0万美元以上存款不受“Q条例”规定的利 率限制,并取

5、消所有大额存单的最高利率限 制,7月取消1000万美元以上、期限5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1978年允许资 金市场利率浮动以后,又实行小面额存单利率 市场化,并推出了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 A)。1 9 8 0年国会通过了解除存款机构 管制和货币管理法案,简称1 9 8 0年银 行法,标志着利率市场化的正式推行。新的 银行法规定在今后6年内,将"Q条例"所规定的利率上限逐步予以提高,至1 9 8 6年 3月底,分阶段取消“Q条例”对于一切存款机构持有的定期和储蓄存款的利率限制;设 立“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由该委员会 根据经济情况和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及健全性

6、, 决定利率提高的幅度和实施的时间等,并监督 执行“Q 条例”分阶段取消以及与取消管制 有关的其他事项;准许全国的存款金融机构开 办可转让存单账户(NOW 账户),即付息支 票账户,在“Q 条例”分阶段取消之前,N OW账户受“Q条例”的限制。1 9 8 2年 10月,美国又制订1 9 8 2年存款机构 法,即高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该法 案准许存款金融机构开办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1 9 8 2年12月起)及超级可转让支付账户(SuperNow, 1983年1月起)两种类型的存款。这两种存款均 具有交易结算性,但却无最低存款期间和最高 利率方面的限制。1 9 8 3年1 0月, “存

7、款 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取消了 3 1天以上的定 期存款以及最小余额为2 5 0 0美元以上的 极短期存款利率上限。并于1 9 8 6年1月, 取消了所有存款形式对最小余额的要求,同时 取消了支付性存款的利率限制。1986年4 月,取消了存折储蓄账户的利率上限。对于贷款利率,由于前期对其的管制并没有 存款利率严格,因此,贷款利率的放松较快, 步骤也较少,主要体现在1 9 8 0年银行法 的相关规定:永久取消州政府对于住宅抵押贷 款的利率限制;对于超过2 5 0 0 0美元的商 业或农业贷款,如果州政府制定的最高限与联 邦储备银行再贴现率加手续费之差低于5 %, 则这些贷款利率不受州政府贷款利率

8、最高限 的限制;对于经政府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所发 放的其他贷款,如果州政府制定的贷款利率最 高限与联邦储备银行再贴现率之差低于1 %,图1美国利率市场化线路图2 .日本(1977 1994)日本利率自由化改革始于1 9 7 7年,持续 至1994年结束。以国债利率自由化为突破 口,采取了先国债、后其他品种;先在银行间 实行市场利率,后在存贷利率中实行;先长期、 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步骤。日本对利率的管制始于1 9 4 7年的临时 利率调整法,该法案规定政府有权决定全国 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最高限。此外,日本对其整 个利率体系的管制都非常严格,其货币市场品种单一,国债由各大银行购买,中央银行(日 本

9、银行)对其进行窗口指导。二战后的很长时期内日本一直推行低利率 政策,以维持国内金融体制的稳定,加快实施 经济复苏计划。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 期,日本经济进入了低增长时期,政府开始大 量发行国债。最初,国债的购买者是各大商业 银行。商业银行无法长期承受国债的低利率, 因此一年后,大部分国债即被日本银行通过公 开市场回收,这样就使得国债货币化,货币供 应量被动增加,造成通货膨胀。1 9 7 7年4 月,日本政府批准国债自由上市流通,同时其 发行对象也逐步从商业银行扩大至商业银行 以外的机构和个人。1 9 7 8年,日本大藏省 首次以公募招标方式来发行中期国债,并首先 从中期国债开了利率市场化的

10、先河,由此促成 了国债发行和交易的利率自由化。1978年 6月以后,日本银行逐步取消了对银行间的资 金市场(包括短期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外汇 市场)的利率控制,使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不 再受利率上限的制约。日本国内尽管有国债利率市场化的需求,但 如果没有国际上尤其是美国对其推行利率市 场化施压,其货币当局可能会放缓或暂停推行 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步伐。日本国内严格的利 率管制使其利率低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加大 了日本国内对美国债券的需求,而与此同时日 本金融市场的封闭抑制了国外对国内的投资。 日本资本项目的巨额逆差使得日元低估,日元 的低估又进一步造成日本的顺差,加速了美国 要求日本推行利率市场化

11、的步伐。在强烈的外 界压力下,日本货币当局不得不继续推进存贷 款的利率市场化。1979年,日本首次发布了自由利率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其利率不 受临时利率调整法的限制,发行利率由发 行金融机构和购买者自由决定。1 9 8 3年, 日本实现了短期货币市场拆借利率、票据利率 的完全自由化。此后货币市场的发育,便主要 转向了交易品种的丰富。19 84年5月,日 本政府发表了金融市场化和日元国际化的现 状及展望,其中对利率市场化做岀了安排,计划到1 9 8 7年最终取消对可转让大额定 期存单、超大额定期存单和浮动利率存款的利 率限制,完全实现市场化;在此之后再逐步取 消小额存款的利率限

12、制。1 9 8 5年,推出了 与市场利率挂钩型存款账户(MMC)o MMC的推行是通过引入一种自由利率的新存款 类型,由MMC的利率市场化推动大额存款利 率的市场化。换言之,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过程 也是伴随着金融创新展开的,并将此作为切入 点带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此后,日本逐步降低 CDs和MMC的存款最低限额、增加期限结 构,通过扩大自由利率存款的比重来加深自由 化的程度。在上述基础上,1 9 9 3年6月, 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同年10月流动性存款 利率市场化,1 9 9 4年10月,存款利率完 全市场化。在1 9 8 9年以前,日本的短期贷款利率由 法定利率加一定的利差来确定。1 9 8 9

13、年1 月起,日本银行采取以银行平均融资成本利率 决定短期贷款利率的新形成机制。银行根据其 对四类资金来源(流动性存款、定期存款、可转让存款和同业拆借存款)支付的利率进行加 权计算得到总体的融资成本,在此基础上加 1%的银行费用,即为新的短期贷款利率。1 9 9 1年4月,长期贷款利率在短期贷款利率 的基础之上,根据期限的不同加上一定的利差 而形成。这种新的贷款利率计算方法切断了贷 款利率与法定利率的关系,在存款利率市场化 的情况下,贷款利率也间接实现了市场化。经过17年努力,到1994年10月,日 本已基本放开全部利率管制,但其利率市场化 并未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化。例如,存款利 率中3年期小

14、额MMC利率以长期国债名义 利率为基准而确定,其余的以CDs的加权平 均利率为基准而确定;长短期利率间有档次限 制,2年期以下的小额MMC利率不能超过3 年期的利率。贷款利率实际上是一种协商利率 或“卡特尔利率”,并不是自由市场竞争形成 的利率。可见,所谓的利率市场化体系还是受 到行政干预和限制的,这种最后的限制是日本 监管审慎的一种体现,也是其对中小金融机构 进行保护的重要手段。中小金融机构在整个日本金融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利率自由 化改革对基础薄弱的中小金融机构冲击大,对 其进行重点保护有利于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代推行括牺 存款利率市 场化。1994 年月完成 利率市场化图2日本利率市

15、场化线路图3 .中国台湾(1 9 7 5 1 9 8 9 )战后至2 0世纪7 0年代,台湾经济从恢复 增长到稳定增长,其中金融业做出了积极贡 献,但其自身发展却相对滞后,主要由于严格 的利率管制使银行体系丧失了公平和效率,也 削弱了银行业之间应有的竞争,经济的繁荣与 金融业的落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金融业的现 状已经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此时,西方 一些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浪潮又从外部呼唤台 湾金融业对其严格的利率管制进行变革。自1 9 7 5年起,台湾启动了利率市场化的 进程,在经过了5年的起步准备之后,首先从 法律上突破了存款利率必须由金融当局直接 管制的规定,再经过9年的逐步放宽,至19

16、89年最终实现市场决定利率。1 9 7 5年,中国台湾地区开始放松对利率 的管制,允许存款利率在原有银行法制定 的最高限内自由浮动;然后,银行放款利率由 银行公会议定幅度,并报请台湾地区“中央银 行”核定实施。对存贷款利率自由浮动的放松 使得各银行间利率出现了一定的差异。197 6年,台湾成立票券金融公司, 建立货币市场, 在建立之初,货币市场利率便实行市场化定 价,由短期资金供需关系决定。随着其交易规 模的不断扩大,货币市场利率基本能反映资金 的供求状况。1 9 8 0年,实施了银行利率 调整要点,由“中央银行”核定的放款利率 上、下限间的差距逐渐拉大。1 9 8 5年,台 湾地区各银行开始

17、建立“基本放款制度”,放款利率加码基础由原来的台湾地区“中央银 行”核定的上、下限改为对信用最佳的客户设定的短期放款利率。1 9 8 7年,台湾地区“中 央银行”进一步扩大银行利率放款幅度,将短 期放款上、下限幅度扩大为4%,中长期放款 上、下限幅度扩大为4.2 5%。1 9 8 9年,新银行法出台,彻底废除了台湾地区“中 央银行”核定利率上、下限的规定,真正实现 了利率自由化。1975T允许 存款利率在 最鬲限内自 由浮动,履 款利率由公 会谊定一19巾年开妬推 行货帀市场和 率自由化“I的5年置立基 生敢款制度、 逐步扩大枚款- 利率上下Wk =>19趴年奇 银行曲出台1启正 实观利

18、率口 山化一图3中国台湾利率市场化线路图4.德国(1 9 6 2 1 9 6 7 )德国的利率管制始于1 9 3 2年,是德国政 府为克服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金融 危机,制止金融机构竞相提高存款利率,防止 资金外流的产物。1 9 3 5年,德国政府制定 了信用制度法,对银行利率和整个银行业 务都加以限制,这种做法沿用到二战以后。2 0世纪6 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西方各工业国家先后取消了外汇管制,国 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德国国内的私人和企业 为寻求高利息,纷纷将存款转向欧洲货币市 场;另一方面,1 9 5 3年底,德国政府颁布 资本交易法取消了债券市场的利率限制, 这就从侧面

19、给银行存贷款利率限制带来了冲 击,各银行为防止存款外流,也纷纷设法绕开 利率管制,用其他方面的优惠条件争取存款, 从而形成事实上的高利率状态。此外,从当时 政府的经济主导思想看,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占上风,鼓励金融领域自由化和充分竞争,为 利率改革创造了政治条件。在这几方面因素的 作用下,德国政府和金融当局开始了金融体制 改革,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取消利率管 制,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1 9 6 5年3月,货币当局制定了利率调 整法令,解除了对于2.5年以上的定期存 款利率的管制。由于早在1954年资本市场 的长期利率即已经实现自由化,因此2.5年 以上存款利率的解除可以保持二者之间的均 衡。

20、1 9 6 6年7月,金融当局对超过10 0 万马克,期限在3个半月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 取消限制。1 9 6 7年2月,经济不景气,金 融形势缓和,为利率的全面放开提供了很好的 外部环境,放开利率不会提升金融机构争夺存 款的意愿,利率保持相对稳定,因此政府借此 机会提出废除利率限制的议案,经中央银行同 意,4月份全面放松利率管制。从此,结束了 德国利率管制的时代。德国利率市场化后,贷 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相联系,变动比较频繁,基 本反映了市场利率的变化,储蓄存款利率相对 比较稳定。图4德国利率市场化线路图德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相比其他欧美国家 来说是非常激进的。其在19621967 年短短的6年时间

21、里就通过逐步缩小利率限 制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德国之所以能够如此迅 速地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得益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德国的中央银行独立性很高,可 以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二是德国的金融机构 业务领域比较宽松,被称为是“全能型银行” 由于业务领域的综合性强,全能型银行对于利 率的改革承受能力较强。基于此,德国才敢于 快速地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国际比较及其影响分 析通过对发达国家现行利率体制和利率市场 化路程的回顾,我们发现各国的利率市场化都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国内金融体系的 实际需要是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源动力,而 汇率体制的变化以及国际金融环境的压力也 成为利率市场化

22、进程的助推力。在不同的国 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有所不同,而不同的路 径选择也给当时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带来 了不尽相同的影响。1.时间跨度和改革方式从以上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来看,都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在正式推进利 率市场化之前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铺垫。美国 的利率市场化是围绕 1 9 3 3年银行法"Q 条例”的废除展开的,从1 9 3 3年“Q条例” 设立存款利率管制上限开始,到1 9 8 6年完 全取消“Q 条例”,历经5 3年;从7 0年代 逐步开始修改“Q条例”到1 9 8 6年“Q条 例”的最终废除,也历时1 6年之久。可见美 国利率管制放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23、。日本 的利率市场化更是经历了1 7年之久,我国台 湾地区也用了14年时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 改革。而相比之下,德国的利率市场化时间跨 度虽然很长,但是前期历时八年的准备时间并 没有实质性的动作,利率市场化基本上是从1 9 6 2年开始,仅经过6年即完成。表I各国家和地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国家/地区先期举措开始时间正式开始改革正式完成改革时间跨度美国1 9九1俪6/16日本197718519949/17中国台湾1975158519S94/14憶国19&319676/14改革时间跨度具体的差异与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具体情况有密切的联系。美国由于实行分 业经营,存款性金融机构以存贷款业务为核心

24、业务,存贷款利率的变动对其盈利性影响较 大,其放开会对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速度相对缓慢。日本的实体经济也严重依赖其 银行体系,大企业和银行通常维持着长期的合 作关系,改革中对于银行业给予了充分的重 视,保护其作为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 位。台湾在推行利率市场化时期恰逢对外贸易 迅速增长的时期,岛内游资日益增多。因此, 在其改革过程的起始阶段,对于外资管制的逐 步放开推行的十分缓慢。对外汇管制的放开是 整个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的缓慢推行相应拉长了整个利率 市场化的时间。相对而言,德国的金融体系属 混业经营,各种大的金融机构业务涵盖范围 广,对于风险的防范能力相

25、对强,能快速适应 改革,加之宏观环境的稳定性、政策实施的有 效性对改革也起了一定的保障作用,因此其进 程较快。改革速度的快慢与前期利率市场化管制的 程度也有一定关系。美国对其贷款利率的管制 相对宽松,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期即实现了 对贷款利率的放开;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则经历 了相当缓慢的过程。日本的利率市场化不仅管 制严格,而且管制面很广。因此在存贷款利率 放开之前,先对其国债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进 行市场化改革,这一阶段即花费了7年的时 间。改革过程中,新金融产品的引进也是相对 缓慢的过程,这一因素也使得美国和日本的利 率市场化进程非常缓慢。2.改革的宏微观环境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宏微观环

26、境对 于改革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上四个国家 和地区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 共有的特点即为改革中宏微观环境有很好的 铺垫。宏观上看,经济发展稳定、金融市场发 达、市场退出机制健全、法律制度完善、货币 当局有很好的政策执行力。微观上看,银行体 系内部风险管理水平较高,金融工具种类齐 全,有合理的规避风险的产品和工具。德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监管当局强有力 的政策指引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起到了非常 重要的作用。德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仅经历了 6年的时间,但很成功,其中严格的金融监管 和政策实施对改革的成功起到了保证。1 9 7 4年夏,德国银行业出现了清偿力不足事件, 特别是赫尔斯塔特(He

27、rstatt)银行 被迫倒闭,引发了国际性金融危机,使得人们 对全能制经营模式进行了批评和指责。对这一 事件,德国政府通过完善立法,加强中央银行 对银行体系的监督,并采取严格保障的措施, 进一步完善全能制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地克服 弊端,保证其正面绩效的发挥。德国是西方国 家中银行监管制度较完善,监管效果较理想的 国家之一。从汇率方面看,德国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即实 现了货币的自由兑换和资本账户的放开,19 5 8年,德国马克恢复自由兑换。1 9 5 8年, 资本账户实现自由化。利率市场化一定程度上 是源于国外利率变动对国内金融的影响。日本 在1 9 7 3年实行浮动汇率制,为了使浮动汇 率制的功能

28、顺利发挥,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和利 率的市场化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因此,综 合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看,在利率市场化之 前,汇率的自由化是促进利率市场化的先行条 件。但是,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则是在利率市场 化以后才实现汇率的自由化和资本自由流动。 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更多的是来自于本身经 济体系内部的要求,而发展中国家顺应全球经 济发展的需求而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因素 更多。由于利率和汇率之间具有推波助澜的作 用,如果同时放开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国际 资本的跨境流动必然会放大国内金融市场的波动。因此,至少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利率自 由化改革稳定过渡之后,再实行汇率和资本项 目的放开是稳妥之策。3.金融创新

29、在美国和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都伴随 着金融产品的创新。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是 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美日两国的利率 市场化可以说是以创新开始、进行和完成的, 创新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每一步发展。美国发 行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标志着美 国利率市场化的开始,实际上它所代表的意义 是区别于传统金融产品受制于法规限制而产 生的突破性产品。除此之外,美国的利率市场 化过程中还引入了可转让提款通知单账户(N OW 账户)、超级可转让提款通知单账户(S uper NOW 账户)及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MMDA)等新的产品。这些新产品的引入 有力地回归了前期流出银行体系的存款,弱化 了银行的脱媒

30、现象。日本也是通过引入市场化 利率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作为存 款利率市场化的开始,其后又推出了市场利率挂钩型存款账户(M MC)。在经济改革中, 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受制于原有法规而无法有 所突破,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新的产品,这种 产品具有的最大的特性就是不在原有的规范 之内,这样它的出现将会引发新的思考,进而 促进改革的进行。2 0世纪6 0年代末,金融衍生品开始产生 并快速发展,其中为规避利率风险而产生的新 品种主要包括利率远期协议、利率期货、利率 期权、利率互换等。利率衍生品的产生引入了 利率风险管理的新模式,其顺应了利率波动的 新趋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综合国际经验, 在利率市场

31、化进程中,金融创新不仅作为突破 口,也作为推动剂,有力地保证了利率市场化 的进行。4.路径选择与改革效果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改革的具体路径不 同,其结果有很大差异。从国际经验来看,先 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次序安排有利于 控制改革风险,违背这一原则容易诱发支付危 机。长期、大额的资金借贷更倾向于用于实体 投资活动,而短期、小额借贷往往是为了进行 短期的流动性盈缺调剂。先放开长期、大额, 能够更多地反映实体经济的需求,形成合理的 利率水平。再者,短期存款向长期存款的转换 较难,存在流动性风险等,但长期存款向短期 存款转化较容易。在利率上升时,理性的经济 人倾向于进行短期资金储蓄,以分享利率上

32、升 的收益。而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利率一般有上 升的趋势,如果先放开短期利率,微观主体会 通过长短期存款的转化进行套利活动,引起长 短期利率倒挂,加大银行的利率风险。先大额 后小额是考虑到了大额资金具有规模优势。一 方面,如果大小额资金存款利率同时放开会导 致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增加银行的成本。另一 方面,如果先放开小额存款,大额存款仍然支 付管制利率,金融脱媒现象不会得到缓解,银 行存款仍然会流失。而先放开大额存款,小额 存款虽然利率低,但由于资金规模小,无法购 买自由利率的大额存单等,只好忍受低利率。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在美国和日本的利率市场 化过程中,都采用了先放开长期大额,后放开 短期小额

33、的顺序。而对于存贷款利率放开的先后顺序,国际经 验并不明确。对以下2 0个国家和地区的改革 次序的研究表明,选择贷款先放开的7国(地 区),选择同时放开的有8国,选择存款先放 开的有4国。从改革成效来看,存贷款放开次 序的差别对于改革成败没有决定性影响。先放 开存款的国家中除泰国的改革不太理想外,其 他均比较成功。先放开贷款的国家(地区)中 韩国反复进行了三次,效果不理想。同时放开 的国家中除马来西亚外改革效果也不尽理想。 智力、阿根廷和巴西的改革失败主要在于其放 开的力度太大,太过急促,而不在于存贷的先 后顺序。由此可以看出,具体的存贷款放开顺 序并没有完全一致的国际结论。不同的国家和 地区改革的时点不同,改革背景也有差异,决 定了在改革中应该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权 衡。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