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入刑论》word版_第1页
《醉驾入刑论》word版_第2页
《醉驾入刑论》word版_第3页
《醉驾入刑论》word版_第4页
《醉驾入刑论》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论醉酒驾驶的入罪 摘 要 酒后、醉酒驾车给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危害。为了预防和减少这种危害,本文从醉酒驾驶入罪的立法现状,刑法增设醉酒危险驾驶罪的必要性,从醉酒驾车行为构成等五方面进行浅要分析,比较醉酒危险驾驶罪和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三者之间的区别。以社会现状为出发点,结合刑法的立法目的,比较介绍国外对醉酒驾驶犯罪的规定,以期达到让更多人理解危险驾驶罪的涵义,进一步加强自律,并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逐步完善交通法制环境,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通行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八);醉酒驾驶;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目录 引言- 一、醉

2、酒驾驶入罪的立法现状- 二、醉驾入刑法的必要性- (一)、醉酒驾驶的社会危害性- (二)、弥补刑事法网不足的立法需要- (三)、国外有关醉酒驾驶行为的立法和现状)- 三、危险驾驶罪中有关醉酒驾驶行为的构成要件与其他罪的区别- (一)、主体- (二)、主观方面- 1、醉酒驾驶的主观罪过形式- 2、主观方面与其他罪的区别(交通肇事)- (三)、客体- (四)、客观方面- 1、醉酒驾驶肇事案件的客观方面分析- 2、客观方面与其他罪的区别(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四、危险驾驶罪中有关醉酒驾驶行为规定的不足- (一)、从刑法法理分析- (二)、比较国外有关醉驾立法(有何先进之处,相比之下我们有何不

3、足)- 五、完善对“醉酒危险驾驶罪”立法补充和解释的建议- 六、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论醉酒驾驶的入罪引言 5月5日电(记者吴平 通讯员柯新颖)5月5日下午4时,由河南省舞钢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侯光辉危险驾驶案,经舞钢市人民法院审理后一审宣判,以危险驾驶罪判处被告人侯光辉拘役四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据了解,这是自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刑法修正案(八)以来的全国首例“酒驾入刑”判决。 。等等诸多因为酒驾入刑的案件暴光于报纸,起到了震慑预防醉驾的初步效果。 一、 醉酒驾驶入罪的立法现状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对现行刑法作了许多修改,

4、并于2011年的5月1日起开始施行。此次修正案的范围之广、条文之多都是空前的,其中,修正案的第二十二条尤为引人注目,即新增了“危险驾驶罪”,这是本次修正案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定罪,改变了“肇事后再处罚”的方式,对醉驾等危险驾驶行为的规制正式法律化。 在危险驾驶罪出台前,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该法条未对饮酒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进行惩罚。因为在我国的刑法理论中,

5、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过失犯罪要达到法定的“损害结果”才可定罪。所以,受该理论的影响,在我国刑法中对酒后驾驶机动车辆,未造成严重损害后果的行为长期未纳入刑法中给予惩罚,这表明在我国刑法典中,对饮酒、醉酒驾驶机动车辆给予惩罚的立法还是空白,还是盲点。 在危险驾驶罪出台前,从立法方面来说,我国现行刑法对交通肇事行为的规制存在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刑法规范对相关罪名的规定存在标准不明和界限不清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对危险驾驶行为引发的交通事故如何定性,究竟按交通肇事罪还是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刑事责任,法律缺乏明确规定。而适用不同的法律,所导致的法律后果差距之大,使得人们不得不慎重考虑法律的适

6、用。实际上,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不难区分,但仍存在上述尴尬局面的原因正在于两个罪刑事责任的差距。近年来,一些恶性交通肇事案件由于社会关注度极高,使得人们对醉酒驾车等威胁到公共安全的行为也广为关注。对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的惩治主要依靠法律,立法部门当然有必要对酒后驾驶等危险驾驶行为在立法上进行规制。二、醉酒驾车行为纳入刑法处罚的必要性(一)、醉酒驾驶的社会危害性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涉酒事故严重程度位居各类交通事故之首,治理酒后驾车已经成为交通管理工作的重点。. 酒后驾车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因喝酒会严重影响驾驶行为,增加驾驶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据公安

7、部交管局统计,酒后驾车交通违法行为近5年来平均每年导致交通事故1.09万起,造成4054人死亡、1.16万人受伤,是导致交通伤亡事故的重要诱因,因酒后驾驶引发的事故和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约占总数的30,涉酒事故严重程度位居各类交通事故首位。可见,酒后驾驶是制造交通事故的主要“杀手”,治理酒后驾车已经成为交通管理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关于“酒后驾驶”引发恶性交通事故的案件频频引发公共安全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 2008年12月14日,成都市孙伟铭在无证、醉酒驾车,肇事逃逸过程中连撞四辆轿车,先后致4人死亡,1人重伤。 2009年月21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王卫斌醉驾宝马冲入人群,造成

8、6死6伤的惨剧。 。 (二)弥补刑事法网不足的立法需要 诚然,如果法律规范对某一危害行为的约束力及威慑力不够,就会导致某种不良事件的增多。笔者认为,对交通肇事立法上的不足和司法上的轻刑化也是各种危险驾驶行为久治不减甚至呈增加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一,从立法方面来说,我国现行刑法对交通肇事行为的规制存在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刑法规范对相关罪名的规定存在标准不明和界限不清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对危险驾驶行为引发的交通事故如何定性,究竟按交通肇事罪还是按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刑事责任,法律缺乏明确规定,形成了盲点。最关键的问题是,这两个罪名的刑罚有着天壤之别,适用不同罪名意味着对城市道路危险驾驶

9、行为完全不同的法律威慑力,直接影响对其打击的力度。 其二,从司法方面来说,一方面,交通肇事罪的轻刑化不足以让司机引起足够重视,醉酒驾驶也无法成为机动车驾驶员思想意识中的“高压线”。另一方面,交通肇事的轻刑化使得公、检、法机关及其办案人员思想上形成了思维定式和习惯做法,容易忽视对重罪证据的收集。这种习惯做法,使现实生活中大量发生的酒后驾车导致恶性事故,甚至肇事后高速逃离现场过程中又导致多人死伤等情况,基本上都以交通肇事罪定罪量刑,而且一般情况下多以缓刑结案,肇事者不过是赔钱而已,造成了严重的罪责刑不相适应的现象。 对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的惩治主要依靠法律,法律如果失之于宽泛,缺乏针对性,不能相对明

10、确,就不能起到应有的惩治效果。在我国机动车高速发展的现阶段,立法部门当然有必要针对酒后驾驶等危险驾驶行为在立法上进行规制,由此本罪危险驾驶罪应运而生,醉酒入刑理所当然。 (三)、域外立法经验的借鉴 醉驾案件是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通病,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合理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将有助于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效率。下面以美国和日本分别作为英美法和大陆法的代表就醉酒危险驾驶的刑事立法状况做一介绍。 美国特点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2008年报告说,美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连续8年减少,今年更降至1994年以来的最低点。美国运输部部长彼得斯认为,这主要归功于执法严格。 作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在防止

11、交通事故方面确实积累了不少经验,其中尤其以汽车保费的调节最为重要。美国全国联网的事故记录体系和完善的保费计价制度,把开车安全和每个人的经济利益紧密挂钩。夫妻俩共开一辆纪录良好的车,每年只需花不到500美元的汽车保费。而一个有轻微违章记录的单身汉,每年很可能要为擦伤他人车辆等小事故支付好几千美元保费。 另一重要经验是严对酒后驾驶。除当场吊销执照和入狱一年,对造成生命伤害的酒后驾驶员可以以二级谋杀罪起诉,最高可适用死刑。近年来认定酒后开车的血液酒精浓度标准更是日趋严格,从0.08%降到0.05%,由于年轻人酒后开车的比例较高,针对21岁以下的驾驶者,血液酒精浓度0.01%就算酒后开车。严厉的交通执

12、法甚至让美国人聚会时很少喝烈酒。从1993年至今,美国每万辆车死亡率已降到1.7,相比中国高于9的数字,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参考。 日本特点 在日本,酒后驾车分为“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并规定了不同的法定刑。其中“饮酒驾车”分轻重两级,每公升呼气中含酒精量在015至025毫克的属于轻度饮酒驾车,025毫克以上的属于重度。对于醉酒驾车,日本法律并无准确数值规定,由执法人员根据驾驶员饮酒后的表现,例如是否能够正常驾驶、是否站立不稳、是否能走直线等做出相应判断。2扩大酒后驾驶犯罪的处罚范围。为有效预防酒后驾驶行为,构建社会防控体系,阻断与酒后驾车行为相关的因素与环节,2007年新颁行的道路交通

13、法不仅加重了对酒后驾车者本人的处罚,而且增加了“车辆提供罪”、“酒水提供罪”以及“同乘罪”等新罪名,分别适用于向酒后驾车的司机提供车辆、提供酒水的人以及车上的乘客。以往这些行为在日本刑法中只被视作辅助罪,但新交通法认为对这些“助长和容忍”酒后驾车的行为必须明确责任、处以重罚。3提高醉酒驾驶犯罪的法定刑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科学化、高度技术化,人们对刑法保护的依赖性日益增强。通过刑罚的预告和现实的处罚,产生预防犯罪的目的要求刑罚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所体现的量相适应。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除了带给大众需求的方便外,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危险性。醉酒驾驶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也随之发生变化,国民,尤其是被害人保护

14、的诉求通过媒体更直接、更强烈、更及时地反映至立法机关,最终促成刑法的修改,对与醉酒驾驶相关犯罪的法定刑予以加重。三、危险驾驶罪中有关醉酒驾驶行为的构成(一)、犯罪的主体极为行为人,本罪中为醉酒驾驶行为人。(与他罪的主体有何区别) (二)、主观方面,醉酒驾驶。醉酒驾驶,是指在醉酒状态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吸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属于醉酒驾驶。 1、醉酒驾驶的主观罪过形式 故意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即符合本罪的犯罪构成。本罪是抽象的危险犯,不需要司法人员具体判断醉酒行为是否具有公共危险。因此,一方面,抽象的

15、危险犯实际上是类型化的危险犯,司法人员只需要进行类型化的判断即可。另一方面,完全没有危险的行为,不可能成立本罪。例如,在没有车辆与行人的荒野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因为不具有抽象的危险,不应以本罪论处。醉酒驾驶属于故意犯罪,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但是,对于醉酒状态的认识不需要十分具体(不需要认识到血液中的酒精具体含量),只要有大体上的认识即可。一般来说,只要行为人知道自己喝了一定的酒,事实上又达到了醉酒状态,并驾驶机动车的,就可以认定其具有醉酒驾驶的故意。认为自己只是酒后驾驶而不是醉酒驾驶的辩解,不能排除故意的成立。即使行为人没有主动饮酒(饮料中被他人掺入酒精),但驾驶

16、机动车之前或者之时意识到自己已经饮酒的,也应认定具有醉酒驾驶的故意。当然,如果没有主动饮酒,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饮酒的,排除故意的成立。 2、主观方面与其他罪的区别 醉酒驾驶肇事行为无论构成危险驾驶罪或者交通肇事罪还是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其主观要件是区分的关键。交通肇事罪的主观要件是过失,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根据刑法规定和刑法理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的最低限度是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持不否定的态度。过失犯罪是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

17、;或者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最为明显的是,危险驾驶罪的增加,使交通肇事罪分为两种类型:(1)作为单纯过失犯的交通肇事罪,即不以危险驾驶罪为前提的交通肇事罪。如未取得驾驶资格而驾驶机动车,过失致人伤亡的,属于单纯的过失犯。这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故意”的,但不成立刑法上的故意,既不是结果加重犯,也不是所谓复合罪过。(2)作为危险驾驶罪的结果加重犯的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是故意犯罪,但危险驾驶行为过失造成他人伤亡,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的,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此时,行为人对基本

18、犯(危险驾驶罪)是故意,对加重结果为过失,从而成为结果加重犯。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升格条件。逃逸方式也与危险驾驶罪相关联。例如,醉酒驾驶过失致人伤亡后驾车逃逸的,其逃逸行为是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中的法定刑升格的竞合,亦即,醉酒驾车逃跑的行为既符合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又是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升格条件。由于适用交通肇事罪的升格法定刑重于危险驾驶罪,因此,对该行为不另认定为危险驾驶罪,只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交通肇事后(包括追逐竞驶过失造成伤亡结果后),以追逐竞驶的方式逃逸的,原则上也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罪,适用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法定刑。 (三)、客体;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

19、行为所侵犯的法益,本罪为醉酒危险驾驶行为侵害的权益,例如侵犯了生命健康权,财产权,公共安全等。(与他罪客体的区别) (四)、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本罪为危险犯,只要行为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即构成本罪。 1、醉酒驾驶肇事案件的客观方面分析 醉酒驾驶不能和危险方法画等号。醉酒驾驶的客观要件即行为的客观表现形式,那么,醉酒驾驶与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险方法是否属于同一种类的行为呢?根据刑法规定与刑法理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险方法主要有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这

20、些危险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加害性” ,这种危险行为直接对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重大财产利益有威胁或者已经造成一定的损害结果。而醉酒驾驶的本质只是驾驶行为,不存在“加害性”,其对他人造成的生命、健康、重大财产利益的损失结果主要是在过失的心态下造成的。所以,醉酒驾驶不能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险方法画等号。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如行为人出于报复社会、泄愤等目的,故意用醉酒驾驶的方式危害社会,这时的醉酒驾驶行为则具有“加害性”,与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危险方法属于同一类。 2、客观方面与其他罪的区别(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与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了以危险

21、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但没有明文规定具体行为结构与方式,导致“其他危险方法”没有限定,这与罪刑法定原则的明确性要求还存在距离。所以,笔者一直主张“以其他危险方法”仅限于与放火、爆炸等相当的方法,而不是泛指任何具有危害公共安全性质的方法,“以其他危险方法”只是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的“兜底”规定,而不是刑法分则第二章的“兜底”规定;单纯造成多数人心理恐慌或者其他轻微后果,不足以造成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致人重伤、死亡结果的行为,不得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某种行为符合其他犯罪的犯罪构成,以其他犯罪论处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应尽量认定为其他犯罪,不宜认定为本罪。 但是,

22、这并不意味危险驾驶罪的增加,使得一切危险驾驶行为均仅成立危险驾驶罪。相反,危险驾驶行为依然可能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首先,刑法增加危险驾驶罪是为了合理扩大处罚范围,而不是为了限制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的适用。其次,危险驾驶罪的法定刑为拘役与罚金,将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构成的行为认定为危险驾驶罪,明显不当。最后,人们习惯于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称为“口袋罪”,进而对该罪持否定态度。其实,如果从适用的数量来说,最大的口袋罪是盗窃罪,但没有人对盗窃罪持否定态度。如果从适用的具体形态来说,盗窃罪、故意杀人罪都是最大的口袋罪。因为盗窃罪包括了盗窃形形色色的财物和形形

23、色色的盗窃行为,故意杀人罪包含了杀害各式各样的人和各式各样的杀人行为。所以,仅以某罪属于所谓口袋罪为由予以否定的做法,并不妥当。本文的观点是,只要危险驾驶行为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构成,就属于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两个罪名,应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只有当危险驾驶行为造成了重大伤亡结果,且行为人对伤亡结果具有故意时,才能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事实上,以下三种危险驾驶行为,都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危险驾驶行为不仅具有与放火、爆炸等行为相当的具体的公共危险,而且造成了致人伤亡的实害结果,行为人对伤亡结果具有故意(此时属于故意的基本犯)。(

24、2)危险驾驶行为具有与放火、爆炸等相当的具体的公共危险,行为人对该具体的公共危险具有故意。例如,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追逐竞驶的,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也应当适用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此时属于故意的危险犯)。(2)危险驾驶行为具有与放火、爆炸等相当的具体的公共危险,行为人对该具体的公共危险具有故意,客观上造成致人伤亡的实害结果,行为人对实害结果具有过失(此时属于结果加重犯)。例如,因醉酒而丧失驾驶机动车的能力,却在大雾天驾驶机动车高速行驶,导致他人伤亡的,即使对伤亡结果仅有过失,也不能仅认定为交通肇事罪,而应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当然,量刑应与对伤亡结果有故意的情形相区别)。 因此,问题的

25、关键在于,如何判断危险驾驶行为是否具有与放火、爆炸相当的具体公共危险。在与危险驾驶相关联的意义上说,对于因醉酒而基本丧失驾驶能力后在车辆、行人较多的路段长时间高速行驶的,因醉酒而基本丧失驾驶能力后在大雾天、暴雨时高速行驶的,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追逐竞驶的,在大雾天、暴雨时且车辆、行人较多的路段追逐竞驶的,以及在车辆、行人较多的路段多次闯红灯追逐竞驶的,均应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所以,在刑法增加了危险驾驶罪之后,依然应当适用最高人民法院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指导意见。四、危险驾驶罪中有关醉酒驾驶行为规定的不足 (一)、醉驾入罪的法理分析 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后十多

26、天,对其中的危险驾驶罪,由于因最高法院副院长的一番话,立即引起司法界、法学界和公众的强烈反响。可以说,公众对醉驾是否一律入罪的争论程度,是建国以来任何立法都没有的。笔者从刑法法理分析如下: 1、从刑法典第十三条“但书”谈起 刑法典第十三条在正面阐明犯罪的基本特征之后,又以“但书”规定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把危害行为的情节对犯罪成立的影响予以明确化。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除了根据犯罪构成要件加以认定外,还必须考虑包括犯罪情节在内的所有要素对相关法益所造成的侵害或威胁是否符合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本质特征,“醉驾能否一律入罪”也不例外。 从刑法总则与刑法

27、分则、犯罪概念与具体犯罪类型的关系来看,刑法总则规定了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犯罪概念、刑罚种类等原则、原理内容,刑法分则是刑法总则之原则、原理的具体体现;刑法分则要接受刑法总则的指导和制约,不能与总则相抵触。从这个意义上说,“醉驾入罪”的司法适用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危险驾驶罪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其司法认定需要遵从罪刑法定原则和犯罪概念的制约。虽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一般不能直接依据犯罪概念判断具体犯罪的成立与否,但是,认定犯罪成立决不能超越犯罪概念的约束,这是总则指导性、制约性的体现,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化判断的需要借助犯罪概念将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出罪化。二是司法者把醉驾行为认定为危险驾

28、驶罪时,必须把“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排除在犯罪圈之外。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不但要符合危险驾驶罪的具体犯罪构成,同时犯罪行为须符合严重社会危害性特征。前者的判断依赖于刑法条文的明文规定,后者的考量则需要结合案件情节予以审慎斟酌。总之,不能因为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没有为醉酒驾驶机动车设定情节限制,就突破刑法总则第十三条关于犯罪特征的相关规定;“醉驾不能一律入罪”正是承认刑法总则效力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应有之意。 2、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客体考察 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以侵害或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为前提,不具有法益侵害性或威胁的行为是不能被认定为犯罪的。即使在危险与冲突不断加剧的当今风

29、险社会,立法者为更好地防范风险与保障公共安全而在刑法中设置抽象危险犯以期能够对造成法益危害的行为予以提前规制,预防危害结果的发生,也仍应以违法行为对法益造成抽象危险为前提。 具体到以醉酒驾驶机动车为客观行为之一的危险驾驶罪,立法者将其归入刑法典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可知危险驾驶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应该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人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财产利益;其直接客体,应该是道路交通安全。由此,根据犯罪客体的基本理论,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必须在客观上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威胁,没有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便不能被认定为犯罪。 (二)、外国对酒后驾驶机动车辆行为纳入刑法处罚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首先,是从严制定“饮酒驾车”、“醉酒驾车”的认定标准。瑞典把司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限制在002%以下,是我国饮酒驾车标准02%的1/10,美国把司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0.1%,即认定为醉酒驾车,是我国醉酒驾车标准08%的1/8。其次,是将“饮酒、醉酒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纳入刑法给予惩罚。第三,只要存在酒后驾驶机动车辆的行为,没有损害后果发生也要给予惩罚,最高可处五年有期徒刑,同时并处罚金,最高罚金可达7万元人民币。其结果是大大降低了因饮酒、醉酒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使许多无辜的生命免受其害。因此,外国将酒后驾驶机动车辆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