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个性体验_第1页
浅谈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个性体验_第2页
浅谈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个性体验_第3页
浅谈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个性体验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谈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个性体验    周璐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曾指出:“每一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激发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可见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是一个个性体验的过程。何谓个性体验?是指个体在阅读文本时,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调动思维和情感全身心投入文本当中,因欣赏个体不同而产生的多样化的心理感受。因此,个体阅读文本的过程也就是借助语言对文本生命情感的再度体验过程。个性化体验的第一个特点是自主性。学生是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主体,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

2、认真阅读的习惯,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作品,让学生在自己读懂作品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容,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发展语言,培养素养,逐步提高语文水平。个性化体验的精髓就在于它的创造性。作品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学生必须依靠自己发掘作品的意义,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实现对作品的再创造。这里的创造有两种。一种是敢于批判。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怀疑、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可以是敢于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也可以是敢于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另一种就是对作品有独到的又合情合理的见解。

3、这些特点决定了唤醒学生的个性体验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海量阅读,培养素养所谓厚积薄发,大量的阅读是基础。刘勰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接触作品,才能培养起他们的鉴赏力,才能做到胸有丘壑。我们鼓励学生课外多读作品,勤做读书笔记,在条件允许的地方,也可以让学生上网阅读电子书等。当然这些读物都要有所挑选。正如歌德说的:“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起来的。所以我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计不至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加强课外阅读固然重要,然而加大课内的阅读信息

4、量这一环节也不可忽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要敢于跳出课本。比如,笔者在进行项羽之死的教学时,就引导学生联系鸿门宴,并补充了很多项羽和刘邦的资料,学生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对项羽最终的失败就有了初步的见解,不仅活跃了课堂,还将学生领进了鉴赏的大门,为他们的进一步体验做了铺垫。二、立足文本,进入情境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过程是一个探究与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实现师生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没能实现对话,没能再现情境,就无法深刻理解作品,又谈何个性体验?钱梦龙先生曾说:“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一千个哈姆

5、雷特。” 阅读教学的第一要义在于善待文本。师生要对文本真诚倾听,不能漠视文本的主体地位,应当遵循文本自身的语境来解读。文学作品是作者在对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这就需要读者走进文本,对文本中的生命体验再度经历,还原作者创作之初的生命体验,达到一种心灵的沟通、交流。例如杜甫的登高,其中的意境与作者内心的孤独苍凉悲怆的心境,需要欣赏者去还原、回味、体验。而作品的开放性特征,因阅读个体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对话。正如当代语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所说:“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然而,在教学实际中,许多教师往往忽略文本本身,本末倒置,将眼睛聚焦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

6、、交流与沟通上,轻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忽视通过这一实践过程实现教与学的升华,使解读陷于热闹而结果却十分肤浅。或者过分地对文本进行多元诠释,使解读变得花样百出却无合理之处。对文本的把握不到位的任意解读都是对文本的不尊重,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解读。要彰显个性,必须尊重善待文本!三、尊重学生,放飞个性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活动中,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由于个人经验的局限性,不免会有一些不甚合理甚至荒谬之处。对于他们的这些体验,教师都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否则,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教师只有转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转变自身讲授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允许学生自由讨论,与学生交流合作,学生才敢于

7、沟通,敢于表现自我。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 教师应该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由于读者产生的联想和感悟不同,体验也就异彩纷呈。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允许学生多向思维,鼓励他们抒发个人见解。如戴望舒的雨巷中姑娘到底是“我”心中的理想,还是就是“我”,亦或姑娘就是姑娘?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对往昔剑桥留学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还是只是

8、一首唯美的爱情的诗?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象,沉浸其中之后,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展开形象思维,发挥创造精神,独立感悟形象,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解读诗歌不要将诗意说得太确定,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多层次地去领会作品的内涵,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使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一般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来展开。讨论并不是毫无目的地随便让学生讲,讨论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组织。比如在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教学中,焦母为何要休刘兰芝就颇有争议。教师在提出这个问题后,可以进行合理分组,让他们分别找出刘兰芝及焦母所述所为,找到矛盾冲突的根源

9、所在。还可以让学生收集古代类似的棒打鸳鸯的例子,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答案不必求同,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最后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几个能主动发言的学生展示成果。在合作与互动中,学生慢慢进入角色,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个性体验得到了彰显。教师还组织一些诸如“名作重读”或“奇文共赏”的活动,继续推进学生个性阅读的实现。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阅读同一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者会改变原来的肤浅片面的理解,或者会使原来概念化的理解具体化,或者会从不同角度得到多重的解读。在学生阅读理解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以引导、点拨,引领学生的思路,鼓励其积极性,增强其个性化理解和包容存疑的意识。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皇帝的新装等,重读讨论。总之,文学作品教学更应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