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毕业论文】浅论古今字、通假字以左传为例 【标题】浅论古今字、通假字以左传为例 【作者】谭定平 【关键词】古今字通假字左传 【指导老师】杨雅丽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古今字、通假字是两组不同的概念,如果对古字与今字、通假字与本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不能明辨,将会给阅读古籍带来不少困难。历代以来,对古今字、通假字现象研究的著述很多。比如:许慎说文解字、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唐兰中国文字学、王玉新汉字认知研究、赵鸿君略析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关系?、徐艳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等或部分地涉及到这两种用字现象,或对其进行了专题性的深入广泛研究。笔者在研读古代文献和一些文字学著述的过程中
2、,深感正确分辨和认识这两种用字现象对于古文阅读和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所以试图通过对左传这一先秦经典文献中古今字、通假字用字现象的全面细致分析来对先秦的用字规律有所了解。左传作为一部记载春秋时代历史的编年体史书,是很长于叙事、记言和刻画历史人物形象的,所以,历代以来,对它的叙事艺术、记言特色以及人物形象的研究比较充分。比如:何新文左传人物论稿、王维缇左传选评。另外,对左传的外交辞令的研究也不少,比如陈敦荃的左传外交辞令臆说。但以左传为例来分析区分古今字、通假字关系的暂时还没有。所以本文就以此为切入点,以文本阅读为基础的方法,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充分掌握文字学知识体系及左传本身知识的基础上,分析
3、研究左传中的古今字、通假字,从而探究左传乃至整个先秦时期的这种用字现象及其规律。其目的在于能对左传中出现的通假字以及与今字相对的古字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并掌握一些区分古今字、通假字的方法。意义在于能对古今字、通假字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并对左传及整个先秦时期的这种普遍的用字现象及其规律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一、古今字与通假字的界定通假字、古今字现象是阅读左传等先秦文献时必然会遇到的特殊用字情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人们往往容易混淆,事实上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古今字、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古今字不同的文字学家对古今字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表达。张桂光先生认为:“古今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
4、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两者即构成一对古今字。”1(P 205)古今字的概念最早由东汉郑玄提出。礼记曲礼:“予一人。”2(P843)郑玄注:“于、予,古今字。”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段玉裁有一个精辟的定义:“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1(P20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例如四书总共只用了四千四百六十六个字,直到东汉的说文解字也只收了九千多字,其中还有异体字和生僻字3(P82)。而后代的汉字就增加了许多。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共收字、词、词组、俗语、成语等共约五万六千余
5、条4。因为古代字少的原因,古人在记录语言时,往往需要采用“兼职”的办法,即选取一个已有的同音字来代替要为新词制造的书写符号。这样,汉字的数量就大大受到节制,而一字数职、记录多词的现象也就逐步发展起来了。文字的兼职现象往往造成词义分歧。后代为了区别,另行制造一批新字,以求一字一职。人们把后来新造的字称作“今字”(或“后起字”),把原来的字称作“古字”,这就产生了大批古今字。由此可见,上古字少,后代不断分化区别是造成古今字的主要原因。古今字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词义引申而分化的古今字。随着词义的不断发展,由基本义不断地派生引申义,有些引申义渐渐远离基本义,有时语音形式也会发生变异,最终就会分
6、离出来,而独立成词。这样就造成词与字之间的矛盾,如果仍然用一个字去记录,就必然会出现一字多音多义的局面,不利于交际。比如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与战于竟”2(P1211)。说文解字:“竟,乐曲尽为竟。从音,从人。”由乐曲尽又引申为边疆、边境之意。为了区别意义,就在“竟”的左边添加“土”作“境”,专门标识边境之意,而原字形则专门标识乐曲尽及竟然、居然,究竟、终究之意。二是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我们赞同王玉新先生的观点:“汉字中的某些词,由于意义抽象难于造字,就借用同音字来依声托事,造成本义与假借义共存一体,常易混淆。为使本字的意义与假借字假借义区别开来,只好另造新字,办法是在原字形上添加区别符
7、号来区别两字的意义,这样就分化出了两个字5(P199)。比如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鲕熊蹯不孰,杀之,置诸畚,使人载以过朝”2(P1343)。句中的“孰”为生熟之熟的意思。后来的文字中始见“熟”字。因“孰”“熟”古音相同,同为禅母,觉韵。所以同音假借且添加区别符号作为生熟之熟的专用字,而“孰”字就成为了代词“谁孰”的“孰”的专字了。2、通假字假,即借的意思,所以通假字又叫通借字。具体的说,就是本有其字而没有写,却借用了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应当写的字叫本字,借写的字叫通假字。本字与借字之间意义上没有联系,只是同音借写而已。6(P237)由
8、于约定俗成,于是通假便成为先秦古籍中一种公认的用字现象。通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通假是由于一时疏忽忘了写本字,或由于听写而致误用,或由于传抄底本不同,或由于师承不同,或为苟趋简易而不用本字,或由于方言的差别,造成了有本字而不用,而借用了另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表示本字所表达的概念。通假最大的特点就是本有其字。比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欲观其裸,僖负羁之妻曰:子盍蚤自贰焉?2(P423)。“蚤”通“早”。意思是说你何不早点表示自己是和(曹共公)不一样的人呢?”“蚤”的本义是跳蚤,而“早”的本义是早晨,但因为两字的古音相同,均为精母,宵韵。所以像左传之类的先秦古书就惯于以“蚤”字代替早晚之“
9、早”(跟“迟”反义)的意思。于是它们构成通假关系。考证两字是否具有通假关系,我们参照陈殿玺先生的观点,主要看它们是否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7。一是两字同时并存,强调“本有其字”。这是古字通假的首要条件。如果具备这个条件,两字未必是通假用法,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二字就无通假可言;若无本字,那就是本无其字的假借。二是本字和通假字古音相同或相近,强调通假字与本字古音必须有联系,这是通假最重要的必要条件。三是意义和字形一般没有联系,强调作通假用的两个字没有同源关系,也没有等义关系,就只是借音表义。(二)界定古今字、通假字的必要性及标注建议?古今字、通假字作为两组不同的概念,对它们的界定是很有必要的,如
10、果不对它们加以界定,不仅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不便,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和误导。比如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注释中就存在着注释不清、标示不明的地方。初中教材(人教版)中大多用“某同某”,高中教材(人教版)中大多是采用“某通某”注释方式。比如:1.木兰诗(初中第一册? P149)教材注释:出门看伙伴。火,同“伙”。按:据古汉语常用字典8(P161):火,有以下几个义项:(1)火焰。(2)古时兵制,十人为一火。(3)星名。又叫“大火”,即心宿。(4)五行之一,后来,由“火”的第(2)个义项引申为同伙、伙伴之意。由此可见,火与伙是由词义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关系。应该注释为:火,义为:“伙”,后来写作“
11、伙”。2.马说(初中第四册? P127)教材注释: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才笑不外见。见,通“现”。按:食,(1)作为名词是“食物”的意思。(2)作为动词是“吃”的意思。(3)作为使动用法,有“使人吃”的意思。后来由“使人吃”引申出“喂养、饲养”的意思。所以,食与饲是由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古今字关系。应注释为:食,义为“饲”,后来写作“饲”。又:据古汉语字典8(P119):见,有以下几个义项(1)看见。(2)见解。(3)出现。它由“出现”这个义项分化出来而形成“现”字。所以见与现是由词义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关系。应注释为:见,义为“现”,后来写作“现”。3?.核舟记(初中第三册? P176)教
12、材注释: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按:衡和横同为匣母,阳韵;说明二者古音相同。“横”的意思是与“纵”相对,地理上东西为横,南北为纵。“衡”的本义是车辕头上套牲畜用的横木。于是古籍中借写衡来表达横纵之“横”。因此,“衡”与“横”构成通假关系。应该注释为:衡,通“横”。4?.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中第六册? P101)教材注释: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按:因“孰”与“熟”古音相同,同为禅母,觉韵。所以同音假借且添加区别符号作为生熟之“熟”的专用字,而“孰”字就成为了代词“谁孰”之“孰”的专字。所以二者是由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关系。应注释为:孰,义为“熟”,后来写作“熟”。5?.赤壁之战(高
13、中第一册? P87)教材注释:将军禽操。?禽,通“擒”。按:“禽”字是会意字,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禽有以下几个义项:(1)鸟兽的总称。(2)捕捉。后来随着汉字的发展,由它的第(2)个义项添加“手”构成今字“擒”,专指擒获。所以,禽与擒是由词义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应注释为禽,义为“擒”,后来写作“擒”。6.鸿门宴(高中第二册? P96)教材注释:距关,无内诸侯。内,通“纳”。按:说文解字:“内,入也。从口,自外而入也。”泛指进入。后音义发生分化,桂馥义证:“凡自外入为内,所入之处也为内。今人分去、入二声,而入声之内以纳为之。”5(P201)后来添加类化符号作“纳”。所以,“纳”是由“内”词义引申
14、而形成的今字。应注释为:内,义为“纳”,后来写作“纳”。显然,在上述这些被释字中,一部分是古今字,一部分是通假字,像这样一律用“某同某”或“某通某”注释,势必会造成古今字、通假字不分的局面,也会给语文教学带来不便。我们参考郑剑平在中学文言文通假字与古今字分析中对通假字、古今字的标注建议并做一些调整,可对它们的注释术语作如下规范9:第一,“通”专用于指明通假字关系。第二,用“义为某,后来写作”指明古今字关系。第三,“同”用于异体字与连绵词。第四,“又作”用于某义项的通用字关系。只有分清了古今字与通假字,才会给我们阅读和学习古籍带来方便,同时它也更是教学的必须。弄清了它们,很多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15、了。(三)古今字与通假字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上面的界定和举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古今字、通假字是两组不同的概念。它们主要有以下区别:1.从字与字之间的时间关系上来看,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是共时关系,也就是在同一历史平面上并存的音同或音近字之间的替代关系。它主要作眼于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古字与今字是历时的关系。也就是新陈代谢关系,它主要着眼于时间先后。2.从意义关系来看,通假只求音同或音近,不考虑意义,通假字与本字一般没有意义联系。今字与古字的意义是相因关系,今字的意义是古字意义的一部分。3.从形体上来讲,古今字中很多今字是以古字为基础创造出来的,古字与今字之间形体上大多有联系。通假字与本字之间形体上不一定有联系。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通假字与其对应的本字的关系可归纳如下表:本字 字形 字音 字义通假字 有对应的本字 通假字与本字字形不同相同或相近 无联系古今字 古字即本字,用古字时无对应的今字 后来在本字基础上加形符,造出今字(大多数) 古字与后起的今字读音相同 部分相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水资源保护宣传考核试卷
- 印刷机技术创新展望考核试卷
- 辽宁省锦州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试题语文试题含解析
-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中药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生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庐山市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精英联赛语文试题含解析
- 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运动处方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海洋大学《村镇规划与建设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第三十一届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 《大海》课件 图文
- 常用个人土地承包合同
- JJF(机械) 1066-2021 超声显微镜性能校准规范
- 《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教学大纲
- 民用建筑水灭火系统设计规程 DGJ08-94-2007
- 【镀铬厂污水处理设计13000字(论文)】
- 中医内科学(水肿)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 中日社区养老服务比较研究(以北京A小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 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期中训练卷
- 2024年商洛丹源电力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国际关系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