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课程论文06.01(22:19)_第1页
植物生理学课程论文06.01(22:19)_第2页
植物生理学课程论文06.01(22:19)_第3页
植物生理学课程论文06.01(22:19)_第4页
植物生理学课程论文06.01(22:1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植物生理学课程论文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姓名: 胡锦赫 班级: 生物技术2013级02班 学号: 20131697 指导老师:王强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生理学系 日期:2015年5月25日植物生理学课程论文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院:农学院 班级:生技13-2班 指导教师:王强 姓名:胡锦赫 学号:20131697摘要:土壤的pH值不同,土壤中多种物质的形态均会发生改变,且土壤各方面的性质会受其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会影响植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等方面,最终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壤酸碱性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及肥

2、力等特征的影响而影响植物生长,直接影响则主要表现在对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等的影响上。因此,研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根据影响酸碱性的因素找出改良酸碱失调踢人的途径,具有十分主要的意义。关键词:土壤 酸碱性 pH值 植物 生长前言:近些年来,由于人类对大自然不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各种不可再生资源都出现了较严重的紧缺现象。土壤资源也不例外,各种退化的现象纷至沓来,包括土壤侵蚀、酸化、盐化、沙化和污染退化等多种类型,其中土壤酸化属于土壤酸碱性失调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土壤酸度的升高,土壤质量和生产力均下降,植物的生长发育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因此,研究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缓解日益突出

3、的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具有重大的意义1。1 土壤酸碱性1.1 土壤酸碱性及其相关的定义1.1.1 土壤酸碱性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的酸碱程度,即土壤溶液中H+浓度的负对数,用pH值表示2。它是土壤诸多的化学性质中重要的一个,其产生受到了(包括生物、气候、水文、地质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3,对土壤肥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通常用土壤酸碱度来衡量土壤酸碱性的强弱。1.1.2 土壤溶液土壤溶液:即土壤水溶液的简称。土壤溶液中有以Ca2+、Mg2+、K+、Na+、NH4+等的硝酸、碳酸、磷酸盐等为主的矿物质,也有O2、N2、CO2等气体以及少量可溶性蛋白质、糖类、氨基酸等有机物质4。1.1.3 土壤酸碱

4、度土壤酸碱度,又称“土壤反应”。是土壤溶液的酸碱反应。根据pH的不同,土壤酸碱度又可以分成7个等级,分级指标(pH反映强度)如下:4.5以下为极强酸性,4.55.5为强酸性,5.56.5为酸性,6.57.5为中性,7.58.5为碱性,8.59.5为强碱性,9.5为极强碱性5。1.2 土壤酸碱性的成因土壤酸碱性是由土壤溶液中的H+与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H+等所引起的,主要取决于土壤中H+和OH-的数量,即酸碱物质的多少。其中,酸性物质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大气中的CO2溶于水所形成的碳酸;植物落叶等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产生的无机酸;农业生产等施用的肥料中残留的

5、酸性物质4;还包括可代换性H和Al(原本被土壤胶体吸附的、不显酸性的)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中的酸性物质(反映了土壤的潜性酸度)。而碱性物质主要来源于土壤K、Na、Ca、Mg等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类4,以及胶体表面吸附的交换性Na。1.3 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主要分为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1.3.1 环境因素影响土壤酸碱性的环境因素包括土壤(母质)、水文、地形、气候条件、植被以及土壤微生物的作用等。下面简要的说明几种因素对土壤酸碱性的影响。1.3.1.1 土壤因素成土母质差异(即土壤中矿质养分等物质含量的不同)及成土条件的差异,会导致土壤酸度的变化6。且土

6、壤因素与土壤胶体类型和性质、盐基饱和度、空气中的CO2的分压、水分含量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等有关7 8 9。在其他成土因素相同的条件下,酸性的母岩(如砂岩、花岗岩)常较碱性的母岩(如石灰岩)所形成的土壤有较低的pH。1.3.1.2 气候条件气候也是影响土壤酸碱性的要素之一,主要影响地带性土壤酸碱性的形成。气候干旱或半干旱的地区一般呈碱性,因为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水分的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土壤中的盐基物质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表聚(即在土壤表层富集),使土壤碱化;而一般高温多雨、气候较为湿润的地区土壤呈酸性。气候主要影响地带性土壤酸碱性的形成;而同一地带内土壤酸碱性的差异主要受其它因素的影响,表现

7、为非地带性(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母岩、地形、排水条件等即为非地带性成土因素)6。我国地广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这也就导致了南北方的土壤类型大相径庭。南方湿润多雨,土壤多呈酸性,pH值一般在5.06.5,个别的甚至可以达到4,其主要包括棕壤、褐土、娄土等;而北方干旱少雨,土壤多呈中性或碱性,pH值一般在7.08.5,主要包括黄绵土、黑垆土、灰钙土等105。这也就是常说的“南酸北碱”。当然,虽说土壤酸碱性对土壤的肥力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偏酸或偏碱的土壤肥力就一定比较差。例如:黑土是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温度低时土壤微生物活动微弱,不能将有机质转化,因此地表植被会

8、长时间的腐蚀,使形成的腐殖质演化,逐渐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11。因此,虽然东北黑土地呈微碱性,却是土壤中最优良的一种。这也就是说,土壤肥沃与否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是否丰富有直接的关系,而土壤酸碱性仅为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之一,不能直接反应土壤的肥沃程度。1.3.1.3 水文因素水文因素,即为下渗水的淋溶作用对土壤酸碱性的影响。淋溶作用是指降水或灌溉水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作用,将土壤表层中某些物质带到土壤下层或地下水中的作用12。一般在自然界中,下渗水主要来自降雨,雨水在下降过程中吸收了空气中的CO2呈微酸性,在土壤中下渗时又会与一些有机酸或无机酸溶合而导致酸性增强,从而可将土壤中的Na+、

9、K+、Ca2+等可溶性盐类溶解,并随着下渗水渗入更深层的土壤中,因此随着淋溶作用的进行,土壤会逐层酸化,从而改变了土壤酸碱性。当空气中含有较多的NO、NO2、SO2等污染物时,雨水中就会溶解这些酸性物质从而产生酸雨,酸雨的pH越小,其所带来的淋溶作用越大,对土壤的酸化作用也随之增大,表层土壤pH和酸碱缓冲容量降低,这会进一步加速土壤酸化13。1.3.1.4 植被因素植物也能影响土壤酸碱性,这是因为某些高等植物会选择性吸收一些金属阳离子(如K+、Na+、Ca2+、Mg2+等),则一些呈碱性的盐基会在土壤中积累,从而导致土壤逐渐变碱。植被是一个区域(如一片森林、草原等)内整个覆盖层的植物,因此其对

10、土壤的作用效果比一棵或几棵植物要大得多。比如,针叶林的灰分组成中的盐基成分通常比阔叶林的少,所以在针叶林下的土壤一般酸性较强14。1.3.1.5 地形因素地形因素会使同一气候的小区域内,地势较高的土壤淋溶作用作用比较强,因此pH一般较低;而硅地土壤会有较多的盐碱性成分从高处流入,一般呈碱性。1.3.2 人为因素影响土壤酸碱性的人为因素一般包括耕作、土壤上的施肥、排水与灌溉等9。人类的耕作活动,尤其是施用酸性或碱性肥料,对土壤的酸碱性影响很大。施用适量碱性肥料可以中和土壤酸度,但长期施用会造成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土壤结构恶化,肥力也会衰退1;同样,长期施用硫酸铵等生理酸性肥料,会因遗留酸根而导致土

11、壤变酸。2 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2.1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很多种,土壤即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因素。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依托,为植物提供根系的生长环境,可以辅助根部固定支撑植物体,并为植物根系保温、保湿,有助于其生长;且土壤是很好的“储藏室”,其中可以储存水分、空气和矿质元素等,而植物需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和足够矿质元素以满足其自身需要,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且土壤可以间接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同化物的运输15;土壤内还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质,使之变成植物能够直接利用的无机物,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无脊椎动物如蚯蚓,能够通过其生

12、理作用(运动等)改善土壤的结构,促进土壤的透气性、输水性及孔隙度的形成与增加,从而能够增大土壤中空气及水分的含量,且可以使更多的养分渗漏至土壤中,从而很好地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蚯蚓能分解粗有机物,使微生物更易更有效的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为植物提供更多的营养;蚯蚓粪还有助于防止多种形式的土壤侵蚀,且其分解后能够为植物提供直接营养16。以上即为土壤对植物生长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土壤酸碱性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与调节,大部分都是通过对土壤的直接影响而间接达成的。土壤酸碱性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及肥力等特征,进而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及其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17,最终影响植物的生

13、长发育。2.2 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间接影响(即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每种植物都有适宜自己生长的土壤酸碱性。大多数土壤养分在中性附近有效性最高,因此大多数植物在pH值>9.0或<2.5的情况下难以正常生长。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土壤的肥力,难以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严重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从而间接影响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2.2.1 使土壤养分的有效性降低土壤养分,即由土壤提供的、能直接或经转化后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18。养分的有效性,是指能够在短期内能够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多为水溶性且易活化的养分)。虽然土壤中有多种营养

14、元素,且含量都比较丰富,但大部分养分都为有机态或难溶性的,难以被植物短期内吸收利用,因此对于植物来说,只有少部分土壤养分是有效的,一般为矿质离子。酸性或碱性物质的输入会导致土壤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学的过程发生改变。当土壤酸碱度处于不利于植物生长的pH时,土壤的固定作用会增强,有效性则会大大降低,导致植物易于缺乏某种或多种矿质营养元素,如P、Ca、Mg、Fe、Mn、Cu、Zn、B、Mo等,并发生各种相关的生理性病害19。植物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土壤营养元素与我们熟知的营养元素分类不同,是根据植物对不同营养元素吸收量的差异来划分的。大量营养元素包括N、P、K;中量营养元素包括Ca、Mg、S等;微量营

15、养元素包括Fe、Mn、B、Zn、Cu、Mo、Cl等。P的有效性明显受土壤酸碱性的影响:当pH<6时,水溶性磷酸盐与土壤中活性铁、铝形成迟效态(即溶解度很小的磷酸铁、磷酸铝盐类,不能被植物直接利用,只有分解转化为速效态才能被植物利用的养分。),从而使土壤有效性降低;当pH>7.5时,水溶性磷酸盐易与土壤中游离的Ca2+作用,生成磷酸钙盐,也会大大降低其有效性4。同为大量营养元素的K及中量营养元素Ca、Mg在酸性土壤中易代换或淋失,在强碱性土壤中溶解度则会变小,因此其有效性也会随之降低5。而微量营养元素如B、Mn、Cu等在碱性土壤中有效性大大降低,而Mo可在强酸性土壤中与游离铁、铝生成

16、的沉淀,降低其有效性20。土壤中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养分本就不多,因此必须控制土壤酸碱性,以避免更多植物所需矿质元素有效性降低,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为解决此类问题,应选用具有针对性的肥料,且在施用肥料之前先根据肥料的性质调节土壤酸碱度至能使肥料的有效性达到最高的pH,并配合施用有机肥料19。2.2.2 不利于土壤的良性发育,会破坏土壤结构。虽然强酸性土壤和强碱性土壤对土壤的具体影响不尽相同,但两种土壤中H+和Na+均较多,而Ca2+较少,因此会导致土壤物理性质变差,难以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4,水、气、热不协调,从而造成土壤和植物的抗逆性减弱,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生产能力降低21 ,不

17、利于植物生长。而碱性土壤使土粒分散,干后板结,造成碱土的结构性不良。阳离子矿物溶解度降低从而影响吸收。酸性土壤中,H+浓度大,容易把胶体中Ca2+代换出来而使其淋失,会使土壤微龟裂程度加深,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从而使土壤板结。这会导致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降低、耐旱性减弱,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22。且随着酸度增大、作用时间增长,土壤受到的影响越明显。碱性土壤中,含有大量的代换性Na+和OH-,会代换出土壤中的Ca2+及Mg2+,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的键桥,即团粒结构被破坏,从而使土壤板结。这会导致土壤酸性淋溶作用增强,质地黏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变差,水、气、热不协调,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且土壤中有机

18、质含量减少,肥力降低,不利耕作和植物生长9。2.2.3 不利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分布与活性等表明了土壤中物质代谢的旺盛程度,也是衡量土壤肥力和养分的一个重要指标23,其最适宜的pH值一般在6.57.5之间(中性至微碱性)4,但对于真菌、细菌、放线菌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适宜的pH值也不同。一般来说,细菌与放线菌最适的酸碱范围均为微碱性,而酵母菌、霉菌等真菌则偏好酸性,其适应的pH范围一般在4.06.0。酸性条件下,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少,且微生物的活性较低,有机质分解缓慢;随着土壤pH值(在一定范围内)的升高,微生物活性逐渐增强,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使其更多的转化为可

19、以供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会严重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抑制土壤中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一般包括氮的硝化作用及磷、钾的有效化过程等),从而影响N、P、K元素及其他养分的转化和释放20,可能导致植物因缺少某种或某些养分的吸收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2.2.4 易使某些金属元素活化,产生各种有毒害物质酸性土壤中:(1)Al:土壤活性铝,即土壤胶体上吸附的交换性铝和土壤溶液中的铝离子,是一个可以影响自然植被的分布、生长和演替的重要生态因子。当土壤过酸时,土壤中游离态的Al3+多,耐铝或喜铝植物(如帚石兰、茶树等)可以较好的生长,但对于一般的植物而言,很容易受到铝离子的毒害作用,从而使生

20、长受到抑制20。(2)重金属离子:重金属离子的胁迫对于植物生物量、叶绿素的结构、根系活力等均有极大的影响,严重危害植物的生长发育24。当pH较低时,土壤中吸附Cu容易被解吸(即Cu活化),同时酸性会降低Cu(OH)2的浓度,释放出Cu2+,会有助于Cu生物毒性在土壤中的迁移25;Mn、Cr、Cd等有毒重金属离子在低pH值下具有较高溶解度,因此当土壤pH降低时,这些金属离子的活性会增加17,对土壤的污染增大。(3)有机酸:土壤pH较低时容易产生有机酸,也会直接危害作物4。碱性土壤中:pH过高时,容易引起碱胁迫,即碱性盐胁迫(指植物由于生长在高盐度生境而受到的高渗透势的影响)。碱性土壤容易发生碱胁

21、迫,这会直接影响作物的萌发、根系活力、根生长等生理指标,直接危害植物的生长发育。若土壤中含有较多的碳酸钠,则可能对作物有更大的毒害作用4。2.2.5 对土壤酶的影响土壤酶是土壤中产生专一生物化学反应的生物催化剂,它是土壤生物学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的动向和强度26,在土壤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27。土壤酶与土壤组分结合形成复合酶,其酶学特性与纯酶不同,但也具有适宜的pH范围28。当土壤pH值发生变化时,其酶活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有研究表明: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蛋白酶等几种酶的活性与土壤pH呈正相关,pH值升高时酶活

22、性随之增大;而蔗糖酶和转化酶的活性在pH增加时受到抑制,活性变化呈现酸化激活碱化抑制29。2.3 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直接影响2.3.1 对植物病虫害的影响地下害虫也有与其相适应的pH条件,如竹蝗喜酸,而金龟子喜碱;且某些病害的发生要求特定的pH范围,如猝倒病一般不会在酸性条件下发生,而往往容易发生在中性或碱性土壤上20。因此只要控制了土壤的酸碱性,既可以有效的预防某些特定的植物病虫害的发生。2.3.2 不利于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各种植物的生长都有自己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一般的植物在中性或近中性土壤生长最适宜(多数适应中性至微酸性土壤),有些则对酸碱较为敏感,如杜鹃属、越桔属、茶花属、帚石兰、杉

23、木、松树等植物喜欢酸性土壤,而甜菜、紫花苜蓿、红三叶等植物偏好中性、微碱性的土壤,柽柳、沙枣、榆树、枸杞等则喜好盐碱土质。当然,大部分自然界的植物(包括作物),都对生存环境有较大的适应性,所以水稻等作物都有较大的耐酸耐碱的能力,种植时只要将pH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要过酸或过碱,作物即可正常的生长。在引种时要选取适宜当地、能满足在当地土壤条件较好的生长的作物品种和类型,因地种植;而在选择可适应的pH范围较窄的经济作物时,则应注意原产地与引种地的酸碱度差异,以便调节引种地的上壤pH值,确保引种培育成功2。2.3.3 对植物的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2.3.3.1 对植物外观形态的影响。土壤pH对植

24、物的外观形态(如花色、株高等)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花青素随着pH值变化而发生变化,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碱性条件下会由红色变为蓝色,则当pH上升时,花瓣颜色逐渐由红变蓝;而随着土壤pH降低,花瓣中总花青苷含量会增加。因此,土壤酸碱性通过影响花青苷的积累,进而影响花色的深浅30。吲哚乙酸(IAA)是植物体内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生长素,可以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增加植物的株高。IAA为酸性物质,所以在酸性环境中可以较好的合成,而碱性条件会抑制IAA其作用。所以,王京元等31通过实验发现,大豆株高一般随土壤pH的升高而呈下降的趋势。2.3.3.2 对植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土壤pH值降低,会使Ca的淋失加

25、速,从而使土壤中有效性的Ca2+含量减少,若不及时、适量的施用钙肥,就可能会导致果树缺钙、果实发生苦痘病、痘斑病和水心病等生理病害的发生,从而严重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及果品的品质与产量。土壤pH降低,同样会使土壤中Mg、K等盐基离子的有效性降低,可能会导致植物的“失绿症”及根冠比降低(缺镁)或“软骨病”(缺钾)等症状的出现,同样影响作物的产量及品质。此外,土壤pH值与果实形态指标(如单果重、果皮色泽、果实风味等)也息息相关32。刘春英34通过实验发现,土壤酸碱性还是影响烤烟品质和产量(烤烟生物产量、经济产量、上等烟叶比例、烟叶还原糖及烟碱含量)的重要因素;而参照苏燕生34的实验结果,可知增施石灰

26、改变了土壤的pH值,毛豆增产效果明显。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土壤酸碱性对植物产量及品质均有显著的影响。2.3.3.3 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土壤pH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唐琨等的研究结果2,土壤pH对小麦发芽率及油菜根系的生长发育(根生物量、根系长度、根体积)均产生了一定影响。种子从土壤中萌发,通常都需要土壤具有一定的酸碱度。当土壤没有处于适宜该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的pH时,会影响到种子表皮细胞的活性,且使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的活力降低,种子的呼吸速率及发芽速度也会随之减慢35,从而对种子的发芽率造成影响;且通过实验可知,当土壤酸碱性从最适pH值处降低或升高时,幼苗根的生物量、长度及体积

27、都会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根系活力也会随之降低36。则可以看出,土壤酸碱性的变化对植物的某些生长发育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土壤pH值是影响病原菌存活的重要因子,且与根茎病害的发生密切相关3738。 魏国胜等39对发生根茎部病害烟田土壤的pH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H<4.4的强酸性土壤及pH>6.5的碱性土壤对抑制植物根茎部病害的发生有利。3 对酸性或碱性土壤的改良920当土壤pH值不适宜植物生长时,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时,应根据实际对要种植作物的土壤进行改良,使作物更好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得到产量高、品质优良的粮食或果实等。3.1 针对酸性

28、土壤的改良酸性土壤的改良,传统的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施用石灰(熟石灰或石灰石)、草木灰或其他碱性肥料,中和改良酸性土壤,使土壤呈中性或微酸性,肥料的用量应根据土壤的pH大小及作物生长的要求来确定,不宜过量施用,以免产生不良效果9;增施绿肥(即green manure,是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 绿肥的作用:能为土壤提供丰富的养分。能使土壤中难溶性养分转化,以利于作物的吸收利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或农家肥,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并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根际微生物活动,促使土壤中难溶性矿物质元素和有机质转化为可溶性的养分和无机物,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耕性20;种植耐酸作物,

29、如水稻、油菜、荞麦、茶、甘蔗等抗酸和耐酸植物20,通过整地施肥、定期管理的技术,使土壤活化,从而调整土壤酸度,使作物良好的生长;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水旱轮作,调节土壤湿度,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20,增加有机质的积累;或增加灌溉次数,冲洗稀释土壤中的酸性物质,以减少其对植物的危害。3.2 针对碱性土壤的改良对碱性土壤进行改良,应根据土壤的碱性大小选择方法,不至因改良过度而导致其转变为酸性土壤。对于碱性不太强的石灰质土壤,可以选择适量施用农家肥或弱酸性水溶磷肥过磷酸钙,来中和土壤碱性,增加土壤的亲和性19。对于pH一般不超过8.5的盐土,一般采取合理灌排洗盐、耕作、种植绿肥等综合措施进行改良,其

30、中灌水洗盐对重盐碱地的改造迅速,尤其在具备排水系统的情况下,它是引用足量的淡水来溶解土壤中的盐分,排水系统再将溶有盐分的水排走,效果很好且见效快;若水源充足,也可以利用种稻洗盐,即先在盐碱地上灌水洗碱,然后种植水稻,并及时按时的更换田中的水,则土壤中的盐分或通过溶解作用被水逐渐带出,或通过淋洗作用而降低,从而可以降低土壤中盐含量,改良土壤;还有种植耐盐植物以培肥肥力,或通过平整土地以消灭盐碱斑等方法40。对于碱性较高的碱土,其改良通常采用某些化学措施。(1)用磷石膏、氯化钙等物质,以其中的Ca2+交换出碱土胶体中交换性Na+,再通过灌洗等方法使其溶解,随雨水和灌溉水淋洗并排出,从而改善土壤碱性

31、,减轻Na2CO3、NaHCO3对植物的危害9;(2)用硫磺粉、硫酸亚铁9等其他酸性物质或施用腐植酸肥,前者用以中和土壤碱度,活化土壤中的钙,使土壤溶液中毒害性较大的碳酸钠盐类的浓度降低,并提高某些矿质元素对植物的有效性;而腐殖酸肥中含有较多的腐殖酸,且原料来源广泛(存在于各种自然环境中),具有调整土壤的酸碱度、提高土壤肥力等作用。在采用以上化学改良方法进行改良时,还要配合多种水利措施(灌溉、排水、放淤)和农业生物措施(深耕、平整土地、合理轮作、施用有机肥料、种植耐碱植物等)。前者可以利用排水措施降低水位,以减少碱的上升,并通过大量灌溉淋洗淡化土壤中的盐碱;后者则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并改

32、善土壤表层结构41。另外,近年来使用的一种调节pH的种衣剂(即种子包衣过程中包在种子外边的组合物质)种衣剂(seed coating agent):将干燥或湿润状态的种子,用含有粘结剂的农药组合物所包,使在种子外形成具有一定功能和包覆强度的保护层,这一过程称为种子包衣,包在种子外边的组合物质称之为种衣剂。,已在农业上示范应用,效果良好9。了解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以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果树种植栽培时,选择适宜的土壤pH环境,以有效地避免果树的各种营养元素缺乏症、有毒物质的毒害以及某些病虫害的发生;在农业生产上,则有助于我们对肥力较差、酸碱失调的土壤根据实际情

33、况进行改良,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以供作物正常的生长发育,以提高作物的质量与产量;还有,我们可以根据土壤pH及植物的特点选择施用的肥料,有助于高效施肥。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有关土壤酸碱性的研究与应用,选择更合理的作物和肥料的品种以及更有效的方法,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虽说对于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该项研究在很多方面都还存有缺陷或了解的还不够深入与全面。比如对于这项研究,即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作用机理,我们的了解与研究还不够透彻、深入。因此,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亟待加强2。参考文献1李翠英土壤与肥

34、料的酸碱性J科学种养,2008(11):632唐琨,朱伟文,周文新,等土壤pH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3,27(2):207-2123龙雅宜切花生产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4赫伟红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J现代农村科技,2012(24):435李晓平土壤酸碱度与肥效的关系J农家参谋,2014(06):106穆兴民试论黄土区旱地土壤水资源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J土壤学报,1999,36(2):2372447丁文陕西茶史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8范庆峰保护地土壤酸度特征及酸化机理研究D沈阳市:沈阳农业大学,2009:1-1219赵军霞土壤酸碱性与植物的生

35、长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30(6):334210胡启山土壤的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科学种养,2010(10):6311范昊明,蔡强国,王红闪中国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环境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667012王米道外源木炭对异丙隆在土壤中吸附、淋溶及降解的影响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09:1113樊后保,林德喜模拟酸雨对福建四种山地土壤的淋溶与风化作用J山地学报,2002,20(5):57057714张万儒,许本彤,杨成栋,等山地森林土壤枯枝落叶层结构和功能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0,27(2):12113115李和生现代植物生理学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

36、社,2012:6219216崔芳蚯蚓及根际处理对果园土壤肥力和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D广西:广西大学农学院,2008:11417谢忠凯,殷秀岩长白山区植参土壤酸碱度及其管理J人参研究,1997(2):7918郭钰四种经济林枝叶碳氮磷元素含量及其内吸收率比较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1:1219胡启山土壤酸碱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J品牌农资,2011(07):4320李二云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改良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2(06):4821于文涛,孙召贵,宋正修日光温室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及综合防治技术J山东蔬菜,2006,(4):3122许中坚,刘广深,喻佳栋,等模拟酸雨对红壤结构体及其胶结物影响的实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3):91123陈伟,姜中武,胡艳丽,等苹果园土壤微生物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