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_第1页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_第2页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_第3页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_第4页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一一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论文摘要:作为20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家, 冯雪峰对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历史发展 到今天,重估冯雪峰的文艺思想是必要的.但对其文艺与 政治观的剖析尤其显得必要,它是冯雪峰文艺理论的深层 结构和核心内容。冯雪峰虽然侧重于文艺为政治这一方面, 但是始终坚持文艺与政治辩证统一;文艺、政治、生活三 者本质同一,他的一系列的批评实践鲜明地表达他的这种 文艺政治观。论文关键词:冯雪峰;文艺、政治和生活;本质同一冯雪峰(1903197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者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家, 同时

2、又是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和党的文艺领导人。作为一 名成长于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艺家,紧张激烈的 革命环境是其理论的基本生存状态,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 构成其文艺理论的主线,而其中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 和阐述直接决定了他文艺理论批评的品质和指向。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可以说是文艺理论的重要问题,也 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创作界和文艺理论界长期争论的话题, 更是冯雪峰文艺理论批评的关键性范畴,它是冯雪峰文艺 理论批评的深层结构与核心内容,因此,只有对冯雪峰的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做出深入的分析和恰当的评估之后,我 们才能全面清晰地把握冯雪峰的文艺思想。冯雪峰对二者 关系的认识,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有一个从片

3、面到比较 全面的认识过程,虽然侧重于文艺为政治这一方面,但是 始终坚持文艺与政治辩证统一;文艺、政治、生活三者本 质同一,他的一系列的批评实践鲜明地表达他的这种文艺 政治观。一、文艺与政治关系认识的嬉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刘勰:文心雕 龙时序),文学发展是依赖于时代发展,并受其制约的。 在冯雪峰的时代,救亡图存是最大的主题,其最大的政治 就是争取民族革命的胜利和将人民的民主解放斗争进行到 底。这种大的时代氛围制约着那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 使命感的文学批评家们的思考角度和理论走向,文艺为革 命服务是他们的必然选择。古已有之的“文以载道”的思 想促使他们更加能够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文艺

4、思想选择的 根源和理论依据,同时伴随着俄苏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传 播与阐释,俄苏文论所特有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政治性也 应合了这些文艺理论家们彰显文艺的政治教化功能的偏 好,并用于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在这种时代氛围的感召 下,冯雪峰在三十年代的民族革命战争的五月中便大 声呼吁:“革命文学者应当携带文学的武器加入民族的革命 战争”。虽然在四十年代他的文艺思想已开始显示出对文艺 审美特性的尊重和对文艺内部规律的探求,但在根本e也 没有偏离这个主张,认为文艺仍然是“作为改造社会、人 民,争取解放之广阔的武器'捌”服务于现实的。这一主 张也成为他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立足点,在关于现实主 义创作的论

5、述中,他认为:“正确地解决着艺术与政治之间 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总之,这种 强烈的政治功利意识渗透于他所有的文艺理论见解中。三十年代,由于对文艺与政治关系认识过于幼稚和偏狭,加上对文艺的自身规律尊重不够,他的一些见解不免 呈现出机械论的倾向。他在19 30年的讽刺文学与社会改 革中认为:讽刺文学“论到它的艺术的价值,也以政治 的价值为主了”,在193 2年的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 向与理论中,他也认为:“它的客观价值的构成,就看它 帮助了那当时的为现在同时也为未来的政治行动多少,把 当时的客观现实反映了多少,客观的真理把握住了多少而 决定的”,艺术的价值,'归根结

6、底,它是一个政治价值”。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他认为文艺的存在只有其政治价值。 这样,否定了文艺的艺术价值,也便否定了文艺自身的独 立特性和存在规律,最终导致这些观点陷入了庸俗社会学 的泥淖。随着革命文学的实践和现实主义的提倡,四十年代无 疑是更适于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们思考和建树的年代,二、 三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给文坛造成的喧哗与躁动 已逐渐平息,注重联系创作实践来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也就成为必然。在这种新形势下,冯雪峰的理论也 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另外,1937年由于政治上的某种原 因冯雪峰离开革命工作岗位在家乡一直呆到1 941年。期 间.冯雪峰有着充裕的时间来思考文艺理论的

7、相关问题。 这使他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这一时期他发表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文章,包括形式问 题杂记、论两个诗人及诗的精神和形式、论形象、 文艺与政论、论典型的创造、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 动和题外的话等,在这些文章中,对文艺领域问题 的深入探讨显示了冯雪峰对文艺批评理论的进一步思考和 认识.也标志着他的文艺批评理论体系的相对成熟。在这个阶段,冯雪峰的文艺理论批评的探索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最主要的表现是他进一步深化了对文艺与政治 关系的认识,较辩证地看待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开始逐步 从前一阶段的偏狭观念中走出,认识到了文艺的特殊 性.并致力于探求文艺本身的独特规律。他认为“艺术工

8、 作者不是仅仅被动地服从政治。而是主动的,有自己战斗 律,活泼地为着政治而战斗着的”,“政治宣传教育之需要 文艺,自身的是运用文艺的特殊的有效条件和方法”主张 作家“对于作品不仅不要将艺术的价值和它的社会的政治 的意义分开,并且更不能从艺术的体现之外去求社会的政 治的价值”。'同时他还提出并阐释了 “主观力”、“人民力” 等概念范畴,而且对于典型、形象、内容与形式上等命题 都开始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其中所透露出的对文学艺术 性的尊重和对现实主义美学思想的探寻,显示了这一时期 的冯雪峰在文艺理论上对文艺与政治关系认识的深化和其 批评视野的开阔,这对于当时单纯强调文艺服务于政治功 能的观点

9、,以及由此导致的创作实践中的公式化、概念化 倾向,无疑是一种反驳与修正。二、文艺、政治、生活的本质同一观在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思考中.冯雪峰总是把二者之 间的关系转化为文艺和生活的关系。反复强调生活之于文 艺的重要性。在对文艺、政治和生活关系的具体论述中, 他清晰表达了三者本质同一的关系。从而形成了 “文艺一 政治一生活”的关系脉络。他的文艺大众化、文艺民族化 和世界化、现实主义理论以及具体的文艺批评都充分地体 现着他的这种认识。在文艺与政论中,他认为:“文艺和政治的关 系,是文艺和生活的关系的根本形态,因为文艺是生活的 实践,它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就构成它和现实社会 生活之间的政治的关系;

10、这和政治事业对于现实社会生活 的实践的关系在根本上是没有两样的”。从文艺本身的社 会实践的政治性看来。文艺可以说是社会的政治关系和政 治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形态,文艺和政治的结合不但是完全 可能,还正是文艺和生活的密切的关系所极自然地要达到 的结合”。由此我们便能理清冯雪峰思考三者关系时的思 路:文艺是生活的实践,同时也是政治的实践,因为生活 的本质是政治的,所以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也是政治与社会 生活的关系。这即是他的三者的本质同一的理论观点。在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他认为:“现实主义文 艺自身的法则,能够解决现实主义文艺自身的矛盾和问题, 那就因为现实主义的法则正是反映着现实的发展的规律的 缘故,

11、它正在不断地从现实得到修正,扩充和发展的缘故。 也正惟这一层,才是现实主义最根本的精神,它不同于别 的艺术态度和方法的地方也就在此;它首先的态度就是使 艺术及其方法不离现实及现实的发展”。这里,冯雪峰认为 文艺的现实主义法则就是现实生活的法则,文艺是等同于 现实生活的。虽然事实上文艺并非现实生活,现实生活的 法则也不等于现实主义的法则,但是这正暗含了冯雪峰所 认为的文艺与生活是本质同一的观点。在此我们需要对冯雪峰关于文艺、政治、生活关系的 观点加以进一步的评析。首先,冯雪峰强调生活之于文艺 的重要性,表明他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的视野并不窄 狭,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尊重文艺规律的独立地位的。当时,

12、 在一些革命文学的倡导者看来,政治就是政策,创作就是 表现政策,而这种对文学之于政治关系的偏狭理解往往导 致作家创作上的概念化倾向。而冯雪峰以兼顾生活的态度 看待文艺的做法正显示了他对现实主义品格的尊重,这也 正是他力主批判“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一个原 因。其次,冯雪峰之所以有对文艺、政治、生活三者本质 同一的理解同时也是建立在他对阶级政治理解过于简单化 的基础上的.这也正是他的文艺思想的偏颇之处,他始终 都认为文艺是服务于阶级政治的,艺术的独立地位是根本 不存在的。在他的视野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有阶级政治之 分。比如,他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几乎一切事物都有阶 级性”,为此他举

13、例说,连“男女接吻”的方式也可作阶级 的分析,因为资产阶级方式多于工人阶级的。如果照他这 样的理解,文艺的一切描写和表达必然脱离不了政治,由 这种政治泛化思想加以推演,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也就是政 治与生活的关系。进而他便认为作品是否有价值就在于他 是否具有政治思想性,政治思想性的高低是作品的价值的 大小的衡量标准和关键。因此,在题外的话中他所阐 发的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的理论是以否认两者还有各自 相对的独立性为前提的。“本质同一”本是一个哲学概念。 它建立在对不同范畴关系的哲学概括的基础上。通过在不 同的范畴领域发现某些相同的本质,并以此确认不同范畴 间的同一关系。这种抽象和概括虽能发现事物间的

14、一般规 律,但本质同一”概念抹杀了事物的特殊性和丰富性,把 不同范畴领域强行纳入同一个本质规定之中,冯雪峰的理 论观点显然属于政治决定论。他认为'文艺对于现实之 '诗的'和'形象'的把握,在文艺,则和它对于现实之 思想的政治的把握,完全是一件事情。在现在,我们文艺 的'诗'和'形象'的低下,自然是和我们文艺的思想性 和政治性的低下的现象不可分离的”。可见,冯雪峰对艺术 性的思考从属他的政治目的考虑,并未对艺术特性的在现 实中的地位予以恰当的安排。他的这种“本质同一论”直 接导致他对艺术审美规律的认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

15、了他的审美感受力,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无法真正做到美 学和历史的统一,在以下的论述中我们会看到冯雪峰的理 论批评实践也受制于他的这种认识,从而比较偏重于作品 的政治思想性而缺乏艺术审美特性方面的考虑。总之,基于现实政治的宣传需要,在对于文艺和政治 的关系的认识中,冯雪峰是侧重于文艺为政治的,他的文 艺政治生活的本质同一论,虽然认识到了生活之于文艺的 重要,但却没有对文艺、生活、政治三者的关系予以正确 地评价和定位,他把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当作文艺和生活的 关系,文艺只是为了实践某种政治目的才去描写生活,然 而这种“政治一生活”的单一维度却只能限制作家主观能 动性的发挥和对艺术规律的探讨.这也导致了冯

16、雪峰的理 论批评体系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和历史局限性。三、冯雪峰的文艺批评实践冯雪峰在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中认为“具体的 文艺批评首先就是生活的批评,社会的批评,思想的批评。 一般社会斗争上和思想斗争上的战斗的批判工作.在我们 新文化史上原是最为辉煌的一个传统,这当然不就是文艺 批评,但却与文艺批评相通”。而冯雪峰具体的文艺批评实 践也正是这种特点的呈现,并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文艺政治 观。1.冯雪峰的文艺批评多偏重于作品政治思想的评论。 对作品的美学评析不足纵观冯雪峰的批评实践,他多侧重于作品政治意义的 估价,把它作为作品是否优秀的最终标准。我们以他评欧 阳山的高干大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

17、河上为例来 说明其批评特点。他认为高干大)以全部小说而论,辅助 这个中心思想的艺术力量是还很不够的。这部小说的感动 力。我觉得受了很大的限制,由于内容的生活力不够丰富, 表现上的艺术力量不够丰富和旺盛,使读者必须有一半要 依赖于理智的分析”,但同时他又认为高于大这部小说“是分明负起了政策的任务而得到了成功的作品;这就证 明了观照政策一一党性的具体反映之一一并不妨碍作品的 生机。这部小说的思想性是相当高的,艺术上也有很大的 成就”对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冯雪峰一方面指 出“作者还没有在这本小说中带来非常成功的典型人物”, 同时又高度称颂“是一部相当辉煌地反映了土地改革的、 带来了一定高度的真

18、实性的、史诗似的作品”。这里,之 所以有这种批评的矛盾性,在于冯雪峰所侧重的是作品思 想内容和阶级的分析与评价,他认为作品在艺术性上虽有 欠缺,但只要能体现现实的政治意义就还是一部成功的作 品。如他评马加的江山村十日“我觉得它是描写江山村 土改的一幅生动可爱的炭画,其中的缺点就似乎都没有重 大关系了”也正因为如此,在冯雪峰的文艺批评中存在忽 略对作品的美学鉴赏的倾向。在他的批评实践中,有的是 本质、阶级、倾向、主题和政治意义的分析与评判,而缺 少对作品应有的艺术方面的赏析与评价。这种批评特点在 他评论一些作家如鲁迅、丁玲、马加、柳青等人的作品的 过程中有着鲜明的体现。2 .冯雪峰的文艺批评重视

19、作品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对 作者的创造性注意不够冯雪峰认为“革命现实的文艺批评方法,或者说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的文艺批评方法,是要分析文艺和人民生活 的具体的真实的内容和联系,所负的任务并不下于创作, 有时甚至要求走在创作之前,这都只能在具体批评里才能 达到”,由此,他把作品视为社会的摹本,视为“社会研究 资料”,着意于它与“社会潮流”的联系。柔石的为奴隶 母亲一发表,冯雪峰便认为“作为农村社会研究资料, 有着大的社会意义,请读者们不要忽视此点”。(对于马加 的江山村十日,他认为最能够纵横地写出农村的历史面 貌和阶级关系,能够最深入地写出农民的生活意识和性格”。 这样在作品和政治现实的关系上,他&

20、#39;'以后者为前者的批 评标准,并由此对前者进行真实性的价值判断。这种批评 方法的突出之处.是强化文艺对现实生活的社会与政治的 认知功能,并借助这样的认知功能使文艺最大可能地成为 现实实践的一部分。这种强调实践意义的文艺批评方法, 在冯雪峰文艺批评活动的极为活跃的30、40年代,是可以 很好地发挥文艺的革命斗争与民族救亡的战斗意义的”。这 就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文学运动和社会运动”'同步调”和 文学须“助进政治运动的任务”的主张。总之,出于革命功利主义的考虑,冯雪峰把文艺批评 局限于对作品的阶级、政治特征的分析,存在忽视艺术本 体价值批评的局限性,把文学与生活的复杂联系全部焊接 在政治、阶级、本质这些观念的绝缘板上,缺少对文艺作 品艺术层面上的鲜活的把握,批评方法上处处显示出封闭 性的特征,而目这种批评模式也制约着文艺内部规律的深 入认识。在理论上,他虽然注意到“社会学与美学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