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参考资料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户口检查_第1页
三国参考资料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户口检查_第2页
三国参考资料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户口检查_第3页
三国参考资料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户口检查_第4页
三国参考资料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户口检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户口检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有复除权的官贵、士族以外,还有很多人不向国家服役纳税。 这些人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一、籍注不实之人。这一类人多通过在户籍上谎报年龄、诈注疾病、妄报死逃或冒充士 族等手段,以求规避赋役。其中冒充士族最保险,但冒充士族必须得贿赂官员,对籍注进行 篡改,需要有一定的财产。所以,他们之中有一些是属于富商、庶族地主,但也有一些比较 富裕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其他籍注不实之人则多为不堪赋役剥削的自耕农。二、脱离户籍之人。这一类人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依附于大族、受大族剥削奴役而未 能注家籍的劳动者,他们实际上已下降到佃客、部曲的地位,但由于未注家籍,所以在身分

2、上还有较多的自由。另一种是虽脱离户籍、但仍保留独立身分的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由破产 的自耕农变成的流民,但也有一小部分庶族地主。陈书褚圻传称:山阴”县民张次的、 王休达等与诸猾吏船赂通奸,全丁大户,类多隐没”。这些隐没的“全丁大户”,大部分应是 地主。在战乱和政治昏暗时期,这类脱离户籍之人数量十分庞大。如三国时袁绍统治下的青 州,“邑有万户者,著籍不盈数百”;梁元帝时''人户著籍,不盈三万":北齐高洋时, “户口租调,十亡六七”。可见当时大多数人都成了无籍之人。三、注家籍佃客、奴隶和僧尼。这类人的户籍与一般民籍不同,注家籍佃客、奴隶受世 俗地主的牢牢控制,僧尼受僧侣地主

3、的控制。他们一般不向国家服役纳税,只向地主服役纳 税。这一类人也大多是由破产的自耕农转化而来。以上三种类型不向国家服役纳税之人,除一小部分属于剥削阶级以外,大部分是自耕农 或来源于破产的自耕农。自耕农为什么经常破产呢?这基于西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 们的上地很少,生活十分困苦。南朝人所谓:“家有五亩之鸡,一母之豕,床上有百钱布被, 甑中有数升麦饭”,可说是自耕农的生活写照。自耕农的经济是如此脆弱,所以无论是赋 役的加重、战乱、天灾乃至始丧嫁娶等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迫使他们趋于破产。另一方面, 大土地所有者经济势力的不断扩张,要求大量的佃客、奴隶等劳动者为他们种地和服役,这 些劳动者只能从自

4、耕农阶层中攫夺,所以他们无时无刻地都在迫使自耕农走向破产。如果说 注家籍和未注家籍的佃客、奴隶是大土地所有者已争取到手的劳动力的话,那末,破产的流 民和那些被迫“改注籍状”的自耕农,就是他们的劳动后备军,这些人时刻都在面临着沦为 佃客、奴隶的厄运。封建国家为了保证兵源税源,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一直都在想着把上 述三种类型的人重新纳入国家正常的户籍制度之内,使他们重新向国家服役纳税。封建国家 的这种努力,实质上就是与大土地所有者展开争夺劳动人手的斗争。封建政权与大土地所有者争夺劳动人手,重点在上述第一、第二两种类型的人。对这些 人封建政权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检籍、土断和括户。三国志袁绍传注引九州

5、春秋。南史梁元帝纪。隋书食货志。南史邓元起传附罗研传。提起检籍,我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南朝齐初的户籍大检查。这次著名检籍的起因,是由 于当时的户籍发生了极度的混乱。南齐书虞玩之传称:“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八条 取人,孝建元年(454)书籍,众巧之所始也南史王僧孺传引沈约的话说:“宋元嘉 二十七年,始以七条征发,既立此科,人奸互起,伪状巧籍,岁月滋广。”所谓“八条取人”、 “七条征发”,现在已无从知其详细内容。唐长孺在南朝寒人的兴起一文中,征引宋 书索虏传载何尚之关于“发南兖州三五民丁”的议论,对此作了精要的阐释。据唐长 孺的意见,在元嘉二十七年大征发时,制定了哪些人该服役、哪些人不服役的硬性

6、标准,何尚之所谓不在征发之列的“父祖伯叔兄弟仕州居职从事,及仕北徐、兖为皇弟皇子从事,庶 姓主簿,诸皇弟皇子府参军、督护、国三令以上、相府舍者”,这些人以上即为有免役权的 士族。由于士族的标准明确,所以在孝建元年编造户籍时,许多企图避役的人就增损籍状, 把自己变成合乎免役条例的士族。这样就造成了户籍的大混乱。由于当时户籍混乱主要是冒 充士族造成的,所以齐初检籍的重点,是对准那些“改注籍状,诈入士流,昔为人役者,今 反役人”的人。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内容,当时检籍还包括纠举那些“或户存而文书已绝,或 人在而反托死叛,停私而云吏役,身强而称六疾”以及“盗易年月”等投机取巧者。对那些 “抱子并居,竟不编

7、户”、“小塘藏丁匿口”等脱离户籍之人,在这次检籍中也要把他 们重新编入户籍。当时凡被认为有伪冒或脱离版籍的民户,都被称为“却籍”,却籍者要充 远戍。萧齐统治者对这次检籍决心很大,但由于检籍官员行私舞弊,反而造成很坏的后果。 梁沈约说:齐初“东堂校籍,置郎令史以掌之,而簿籍于此大坏矣。凡粗有衣食者,莫不互 相因依,竞行奸货,落除卑注,更书新籍,通官荣爵,随意高下,以新换故,不过用一万许 钱,昨日卑微,今日士伍。.或有应却而不却,不须却而却,所却既多,理无悉当,怀冤抱 屈,非止百千,投辞请诉,充曹初府,既难领理,交兴人怨”。这样,至永明三年(485) 就激起了以唐寓之为首的农民起义。为了缓和人民的

8、反抗情绪,也因为这样的检籍再也无法 推行,所以到永明八年(490)齐武帝下诏:“既往之愆,不足追究。自宋升明以前,皆听复 注。其有谪役边疆,各许还本。此后有犯,严加翦治”。宣布这次检籍完全作废。齐初大 检籍以后,小规模的检籍仍不时发生。如在齐东昏侯时,''先是诸郡役人,多依人士为附隶, 谓之属名又东境役苦,百姓多诈注疾病,遣外医巫。在所检占诸属名,并取病身。凡 属名多不合役,止避小小假,并是役荫之家。凡注病者,或已积年,皆摄充将役。又追责病 者租布,随其年岁多少。衔命之人,皆给货赂,随意纵舍”。这样的检籍,当然也不会有 多大成效。24槐昔南北朝史论丛续编,第110111页。南齐

9、书段章文献王传沆G通典卷三G食货-乡党沆南齐书-虞玩之传讥南史废帝东昏侯纪。除上述检籍外,统治者在编造新户籍时,也要依据旧籍进行户口检查,这实际上也是一 种检籍。由于户口状况是不断变动的,所以封建政府交隔一段时间要编造一次新户籍,这属 于正常情况造籍;另外,在统治者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时,为了适应新制度的要求,封建政 府也往往要编制新籍,这属于特殊情况的造籍。后一种情况因与改革相配合,所以在争夺劳 动人手方而,往往会取得巨大成绩。这种造籍,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至少有三次。第一次是在西晋太康元年推行占用制时,太康三年国家控制的户口较太康元年增加一百 三十多万户,就是这一次造籍所取得的结果。这一点我

10、们在上而已说过。第二次是在北魏推行均用制三长制时,北魏中央曾派遣使臣到各地编定户籍,如派尧暄 为“东道十三州使,更比户籍”,派闾庄”为定户籍大使”等。由于在均田制下农民能 够受田,而且剥削较轻,所以大量隐漏人户就纷纷向国家呈报户口。北魏的户口猛增到五百 多万户,当是这次与推行均用相联系的造籍的结果。第三次是在北齐、北周时期。自北魏推行均田制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均田制度在不 断地发生变化。隋书食货志记载的北齐河清三年(564)均田令和北周保定元年(561) 后的均田令,标志着均日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随着均田制度的演变,户籍格式逐渐 定型为像西魏大统十三年那样的计帐户籍制度,这当然也要编造新

11、籍。由于计帐户籍对人口 的控制较严,所以北齐、北周虽为戎马俊他的乱世,但两国人口的总数并不减于北魏盛世的 人口总数,仍然达到三千多万口。东晋南朝连续推行的九次上断措施,主要是把北兴侨民断入黄籍,使他们也像上著居 民那样向国家服役纳税。但把侨民断入黄籍,不一定具有向大族争夺人口的性质。这不仅因 为有些侨民原来就在国家白籍上登记,受侨州郡统辖,而且在侨民中也包括不少官僚、大族。 但在上断的同时,也进行户口检查,许多隐户、流民也被编入户籍。如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 桓温主持的庚戌上断,规定“不得藏户”,司马“玄匿五户,桓温表玄犯禁,收附廷尉”。 萧齐初年吕安国曾“上断郢、司二境上杂民"

12、;所谓''杂民”,当包括各种无籍之人。陈 文帝天嘉元年(560)的诏令说:“其亡乡失土,逐食流移者,今年内随其适乐,来岁不问侨 旧,悉令著籍,同上断之例”。这些被上断的隐户、流民等无籍者,就含有和大族争夺劳 动人手的意思了。如果说检籍、上断只把搜检隐漏之人作为附带任务的话,那末,封建政府 的括户就主要是为解决这些人的问题了。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括户的记载不绝于史,而东晋一代尤为突出。魏书尧暄传讥北史闾毗传讥隋志载北周的均田令很简略,年代也不明确,从与它相联系的徭役制度来看,它的颁布巧在保 定元年以后。参见王仲辇魏晋南北朝史上册,346-356页。晋书彭城穆王权传附曾孙绒传讥南

13、齐书柳世隆传讥陈书世祖纪。颜含为吴郡太守,王导问他:“卿今莅名郡,政将何先?”颜答:“王师岁动,编户虚耗, 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执事之忧。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 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可见与大族争夺劳动人手,在当时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 地位。当时括户的干将有山遐,他为余姚令时,“豪族多挟藏户口以为私附,遐绳以峻法, 到县八旬,出口万余”。庾冰辅政时,“隐实户口,料出无名万余人”。简文帝时王彪 之为会稽内史,“居郡八年,豪右敛迹,亡户归者三万余口 ”。流水之战前夕,东晋为“外 御强氐,搜简民实,三吴颇加澄检,正其里伍”。东晋末刘裕当政时,因''权

14、门并兼,强 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刘裕严申禁制,处死了 “藏匿亡命千余人”的余姚大 地主虞亮。对结聚于山泽的流民群,东晋的官员或用武力、或以招抚,重新把他们控制到 国家的手中。前者如海陵县的青浦,“四面湖泽,皆是京封,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淮南 太守毛城“率千人讨之,时大旱,城因放火,菰封尽然。亡户窘迫,悉出诣玻自首,近有万 户,皆以补兵”;后者加太末县的深山中,“有亡命数百家,恃险为阻,前后守宰莫能平”, 江逋任太末令后,“招其魁帅,厚加抚接,谕以祸福,旬月之间,襁负而至”。类似例子 很多。在北方,有几次著名的括户,规模要壮观得多。如前燕慕容时,''百姓多有隐附

15、”,仆 射悦维主持括户,一举“出户二十余万",朝野为之震惊。南燕慕容德时,“百姓因素晋 之弊,迭相荫冒,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慕容德“遣其车骑将军慕容镇率骑三千,缘 边严防,备百姓逃窜。以(尚书韩)为使持节、散骑常侍、行台尚书,巡郡县隐实,得荫 户五万八千”。北魏献文帝时,冀、定等'五州民户殷多,编籍不实”,献文令韩均往检 括,”出十余万户”。东魏武定二年(544),高欢以太保孙腾、大司徒高隆之为括户大使, 分行诸州,“凡获逃户六十余万”。北方的朝廷集权力量都比较强,所以才能主持这样大 规模的括户。封建国家对上述第三种类型的人一一注家籍佃客、奴隶和僧尼,主要是采取控制发展

16、的 政策。对于佃客,从曹魏规定的“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到西晋规定的品官可占有佃客一到十五户,再到东晋规定的品官可占有佃客五到四十户,再到北魏赐给王、公、侯、 子臣吏十二人到二百人,这些规定既是保护宜贵的利益,也含有限制他们大量占有注家籍 佃客这类生产者的用意。因为这些规定等于宣布,官贵们超过规定的佃客和臣吏是不合法的, 这是一层限制:这些规定也等于宣布,除品官有权占有佃客、王公侯子有权占有臣吏,其他 人则无此特权,这是又一层限制。普书颜含传。晋书山涛传附山遐传讥晋书庾亮传附弟冰传讥晋书王度传附侄彪之传。世说新语上卷下政事注引续晋阳秋沆宋书武帝纪中。晋书毛宝传附孙城传讥晋书江迨传讥晋书

17、慕容裁记讥晋书慕容德载记讥魏书韩茂传附子均传h魏书孝静帝纪。晋书王恂传讥 魏书官氏志。再说当时所谓皇帝给客、赐臣吏,也不一定实际授给,往往是在官贵已占有的大量依附 农民中,政府按制度予以登记、注家籍,而超过规定数额的则不予承认。南齐书州郡志 上南兖州条称:“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太兴四年(321),诏 以流民失籍,使条名上有司,为给客制度。”这些“多庇大姓以为客”的失籍流民,是政府 无法控制的,所以才由大姓“条名上有司”,然后再由政府按当时的给客制度赏赐给他们。 很明显,东晋推行这样的给客制度,一个重要目的是想从大族势力下挖出一部分失籍流民。为防止奴隶数量的膨胀,封建政

18、府作了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是执行“良奴之制”,严格 禁止把良人变成奴隶。北魏的法律规定:“掠人、掠卖人、和卖人为奴婢者,死”;“卖五服 内亲属,在尊长者死”。这一类法令当继承于魏晋。在南朝也严禁卖良人为奴。其次,不 断地下令释放奴婢,或免为兵、客、部曲,或免为良人。特别是在大的军事冲突以后,战胜 的一方往往把众多的战俘变成奴隶,结果导致公私占有奴隶的数量急剧增加。因此,事隔不 久,战胜的一方往往下令大规模地释放奴婢。如东晋在太元十四年(389)下令道:“淮南所 获俘虏付诸作部者,一皆遣散,男女自相配匹,赐百日縻。其没为军赏者,悉赎出之。以爽 阳、淮南饶沃地,各立一县以居之”。淮南所获俘虏即漉水之战中俘获的前秦军民。类似 资料,在史籍中可以找到很多。朝廷采取这种措施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点即 在于把私家控制的人口变成国家控制的人口。为了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帝王对佛教大多采取既保护又限制的政 策,也有少数帝王推行灭佛措施。南朝宋文帝、宋孝武帝曾沙汰僧侣,齐武帝甚至规定:“自 今公私皆不得出家为道,及起立塔寺,以宅为精舍,并严断之。唯年六十,必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