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_第1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_第2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_第3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_第4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word?中国文学批判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判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判的标准。?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从艺术方面看,此批判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剧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气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

2、预现实、批判社会的讽谏作用。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缘由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推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4、“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善统一的理论根底,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判史的进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

3、学批判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进展的突出奉献。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孟子的这种文学批判方法论,为中国文学供给了较客观实在的批判原那么,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那么下开放文学评论的。6、“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判原那么的论述。孟子认为必需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德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殊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7、“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行能把人的简单思维内容充分表达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

4、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那么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奇特,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判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留意“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进展奠定了理论根底。8、“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他认为,要在艺术制造上到达抱负境地,创作主体必需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学问,到达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制造力也最为旺盛。而“物化说那么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

5、和造化天工完全全都了。第二章:两汉1、“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依据历史宏大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他自受宫刑摧残后,因受刺激而更加坚决了其抱负信仰,并由此联想到多少先贤因遭困厄而发愤著书。其“发愤著书说中的“愤当然包含了个人怨愤的心情,更主要的,乃是“发愤忘食,为珍惜光阴孜孜不倦之谓矣。2、“讽谏说:?毛诗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确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供给了理论依据。3、“诗六义说:?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和典型性的特征。4、“情志统一说:?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在符合“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那么,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情志说正确地说明白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生疏已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的提出对后来文学批判的进展影响很大。5、“疾虚妄说:“疾虚妄是王充作?论衡?的主旨,王充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的内容必需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唐不经的虚妄之作。这其实也是王充在文学理论批判方面的主要奉献。第三章:魏晋南北朝1、文章“不朽说:这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有关文章价值观的论述。在这里,曹丕对文章的价值赐予了从未有过的崇高评价,把文

7、章提到了立德、立功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对传统思想的突破,它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判进展的意义是格外重大的。2、文体说四科八种说:曹丕的?典论·论文?分文章为四科八种。这是一种风格上的不同。而打算这种风格差异的,有的是从内容上说的,有的那么是从形式上说的,并不是从一个标准动身来分的。这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争辩进展到了一个新阶段。3、“文气说:曹丕的?典论·论文?从争辩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动身,特殊强调了作家共性对文章创作意义的重要性,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有名论断。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共性特征形成的。它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

8、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表达。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表达作家特殊的共性,要求文章必需有鲜亮的创作共性。4、“诗缘情而绮靡说:这是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陆机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是:只讲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这结后来刘勰“率志委和说颇有影响。5、“体性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体性概念,他认为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必定的关联。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所说的“体,一般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不同的体裁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而所谓“性,那么是指作家才能和共性。?文心雕龙·体性?篇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风

9、格能直接表达作家的才性。6、“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判中的重要概念。近人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一般以为,风是一种表现得鲜亮爽朗的思想感情,骨那么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言语表达。可以认为,风骨这个概念表达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生疏,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的根本主见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强调诗歌应以抒情为主,对一切阻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他都表示反对。8、“味道论:是钟嵘用来作为衡量诗歌作品的重要尺度。钟嵘认为诗歌必需有使人产生美感的味道。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判中最早明确提出以“味道论诗的诗歌评论家。他认为

10、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钟嵘的“味道说是古代文论中的根本审美范畴。9、“风骨风力论:这是钟嵘提出的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批判理论。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需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只有“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钟嵘所推崇的“风力,实际上就是钟嵘所憧憬的“建安风力。10、“诗有三义说: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钟嵘认为,如何运用兴、比、赋的方法来写作,正是制造作品中“深厚味道的关键所在。第四章:隋唐五代1

11、、“兴寄和“风骨说:这是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要主见,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亮,语言精警。2、“意境说:意境,是皎然关于诗歌内在规律的探讨中较为集中争辩的问题。他认为,诗歌创作,都是诗人的主体情意遭受外境的触发而开头,同时这种情意又要依靠、凭藉境象的描绘来抒发。在他看来,“取境的问题,实际上是区分诗歌创作的品德高低、风格类别的关键。如此重视“意境的诗论,在以往还不曾有过。3、“取境说:这是皎然关于诗歌创作问题的论述。他关注到了诗歌的“取境有易、难两种状况,而后一种那么是前代诗论家很少触及的,然这又是创作的实情。即有时要在有些创作灵感的根底上,

12、继之以艰苦的构思,依据诗情、诗意的需要,深化采掘。皎然诗论正视这种状况,这是难能贵重的。4、“气盛言宜说:这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孟子“养气说而提出的诗论。这里所谓的“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表达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而韩愈那么对此作了较为深化的阐发,进一步进展了这一传统文学理论。5、“不平那么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那么鸣理论。他的“不平那么鸣,包括抒发各种类型的情志。因此,从本质上看,“不平那么鸣应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进而更进一步进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理论。6、“

13、为时、“为事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他所谓的“为时、“为事,具体地说就是“救济人病,裨补时缺。所谓“救济人病,就是主见用怜悯、怜悯的笔墨,来抒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裨补时缺,就是要用诗歌来暴露“时缺,提示时政的弊端。白居易的诗论虽然总的来说应当列入儒家文艺思想的大范围中,但又有很大的进展、突破,他扬弃了儒家文论中保守、消极的内容,而将其乐观、进步的内容进展到了最高程度。7、“韵味说: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味道说。他自觉强调意境的特殊内涵,即丰富的审美韵味,而且,他比钟嵘更自觉地把“味作为论诗的原那么和衡诗的标准。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化而

14、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8、“四外说:司空图所说的“四外,指“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谓“韵外之致,应当是指意境作品表层文字、声韵掩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那么应是侧重指意境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那么是指意境作品在表层描绘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些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化而精辟的阐述,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第五章:宋金元1、“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

15、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化进展。2、“随物赋形说:留意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是苏轼文艺思想格外突出的方面,反映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就是“随物赋形,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这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史上,是很有价值的。3、“枯淡说: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苏轼推崇“枯淡说。他所谓的“枯淡,并非指某些宋诗淡乎寡味的伧父面孔,而是指在平淡之中包含有丰富的意味和理趣。苏轼对于诗歌风格的这样一种审美观念,是欧阳修评梅尧臣诗时所说的“古淡有真味思想的连续进展。4、“传神论:苏轼进展、丰富了前人“传神的美学思想,从

16、诗与画共通规律入手,探讨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强调艺术地表现客观事物时,要以典型化的“形来集中传达出客体之物的生命内涵“神。通过对特殊的“形的描写表现出其内在的“理,从而到达传神的目的。5、词“别是一家说:这是李清照在?论词?一篇中提出的有名观点,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的音乐美。6、“妙悟说: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在佛教禅宗里,妙悟本指主体对世界本体“空的一种把握。就诗而论,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直觉。而“悟有浅深,每位诗人并不是都能在自己的创作中完善地遵循这种艺术规律,因而造成了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了诸家体制

17、的高低之分。7、“爱好说: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提到的“爱好,实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爱好的“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进展,与钟嵘所说的“味道、司空图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诗歌艺术的感性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8、诗有“别材“别趣说:严羽以“别趣、“别材之说反对宋人“以文字为诗、“以谈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所谓“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而这种诗人的特殊才能主要地便表达在“妙悟上。所谓“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讲的,这种特殊的“趣便是“爱好,而不是有些宋诗里充满着的道理、性理。9、“雅正说:张炎的?词源?是李清照后最为

18、重要的一家词论专著。“雅正是其主要理论观点之一。张炎所说的“雅正,指高雅和醇正,其中有传统儒家诗教的道德伦理标准,也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要求。10、“清空说:“清空的审美要求,是?词源?的主要理论观点之一。“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那么古雅峭拔,质实那么凝涩晦昧。张炎所说的“清空,主要是指意境作品的特殊的风格。这种理论在词论史上是颇为新颖的,也是他着力进行阐发的思想。11、“意趣说:张炎认为,所谓“意趣,是和“清空关系很亲密的,指上乘词作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它是词作者所赐予作品的,同时也是鉴赏者参与之下才能实现的。实际上,他所说的“意趣,就是指词中的意境美。张炎继承并进展了诗学领域中领先提

19、出的意境理论,这也是张炎在词学领域中的主要理论奉献。第六章:明代1、“情景说:情景是谢榛争辩的中心问题之一。“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同样的景物,主体不同,后有不同的观感。诗歌内在的情感要深长,外在的景物要远大,情和景应当相互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适合。2、“四格说:谢榛认为诗歌应有“兴、趣、意、理四格。兴,是就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而言,指借他物以兴起主体的情感;趣,是就审美效果而言,指诗歌有生趣。意和理,那么是就诗歌所表现的主体的意绪、道理而言,二者相较,理属理性,是谈论,是道理;意那么既有感性颜色,又有理性成分,介于情理之间。这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3、“童心说:明后期重要的思想

20、家李贽,他的思想对文学批判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贽主见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就是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的首要的价值标准。这种观点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方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4、“性灵说:公安“三袁提出“性灵说,其中三袁中的袁宏道更是“独抒性灵。其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全都的。性灵的唯一规定就是“真,真是最高的价值标准。物真那么贵,文亦如此。第七章:清代1、“立主脑说: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其所谓“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作。2、“剪

21、碎凑成说:3、“以文运事“因文生事说:这是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这对作者就构成了限制,作者的艺术才能就表达在对现成史实的组织和处理上。而?水浒传?那么不然,作者可以依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而这种虚构性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制造才能。从纯艺术的角度可以看出,金圣叹更推崇这种虚构文学。4、“情景说:王夫之特殊留意诗歌的意境的制造。他认为情、景之间必定有感应关系,情与景二者的结合是必定的。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情景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其二

22、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情景的结合构成诗歌的境界美。5、“现量说:在诗歌创作上,王夫之借用佛学范畴提出了理量说。现量说的“现在义所指的景即是眼前的当下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这也是传统诗论所说的“即兴。现量说的“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的自发性,创作者不应当人为地从外在强制这一自发过程。现量说的显现真实义乃是上述两方面的必定结果。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强调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从审美对象的审美表现过程两方面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制造性。6、“读者得意说:这是王夫之所强调的接受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理论。他认为,在欣赏过程中,读者不

23、仅可以而且应当从自己的角度去体验和理解文艺作品的意境和内涵。这种“读者得意说,实际上是对孟子“以意逆志说的一个重大进展。7、“理事情说: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和“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又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在他看来,对于自然之物,理是物的本质,事是物的存在,情是物的情态。而对于社会之物来说,理是指道理,事是指所发生的事情,情是指人的感情。虽然叶燮对两者没有作出分别,但实际上其论理、事、情是兼有以上两方面含义的。8、“才胆识力说: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和“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又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方面。在他看来,才是审美表现力,识与才是体用关系,胆是主体的自信力,而力那么是才所依靠的生理心理能量。四者之间,“识是核心。而正是这种以“识为核心的具有独创性的主体才构成了诗歌艺术独创性的主体根底。9、“神韵说:是清初王士禛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其神韵说的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当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能作全面精细的刻画。然,整体的世界尽管没有被直接描摹出来,但应当是具体可感的,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10、“风格说:沈德潜所说的“风格,实际上包括体裁和音节二方面,这是他选诗的首要标准。他主见诗歌所表现的性情应当有益于教化,符合温存敦厚的诗教。“风格说所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