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组织理论基础——企业间关系理论探究综述_第1页
模块化组织理论基础——企业间关系理论探究综述_第2页
模块化组织理论基础——企业间关系理论探究综述_第3页
模块化组织理论基础——企业间关系理论探究综述_第4页
模块化组织理论基础——企业间关系理论探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模块化组织理论基础企业间关系理论探究综述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70872085 )摘要:模块化组织作为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新型组织形 态,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管理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但目前研 究成果呈现出分散的片状特点,本文对该研究现状进行了剖 析,明晰了该现状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对模块化组织理论的研 究基础,即企业间关系理论的某种程度的忽视。进而,本文 通过对企业间关系内涵、影响要素、企业间关系的分类与协 调等主流文献在企业间关系领域研究成果的梳理与综述,形 成对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展开的重要基础。关键词:模块化模块化组织企业间关系 、引言20世纪末期开始,发生在企业战略与组织领域的巨大

2、变 革可谓触目惊心,传统组织管理理论中建立在有形边界基础 上的实体组织战略及其结构模式开始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 实体企业之间能力与资源的交叉与融合。这一巨大转变使得 企业可以大量利用外部资源,而将自身资源集中在少数核心 领域,企业战略开始由纵向一体化转变为业务聚焦化。业务 聚焦化在经营内容上表现为企业放弃原有多元化经营方式, 而将精力集中于少数核心业务上,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模块 化组织结构。企业由一体化向归核化的演进过程,就是组织 模块化的过程。模块化组织理论强调以业务模块和设计规则 来重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迅速反应和持续创新是模块化 组织的核心理念。组织系统设计师通过制定设计规则,使组织边

3、界模糊化,组织交易明朗化,稳定外生不确定性的同时, 降低内生成本,并催生高效的模块化组织。对于模块化组织 的内涵范畴,目前理论界存在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模块化组 织只是生产协作系统中的一个结点企业,主流观点则认为模 块化组织就是指整个按照模块化模式运作的生产协作系统。我们接受并采纳后一种观点。确切地说,模块化组织是指通过对组织结构、流程、职权等进行模块分割,并按照一定的设计规则将分割所得各子模块整合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 企业制度安排。与战略联盟、网络组织等组织形态相比,模 块化组织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一是模块化组织不仅强调企 业间关系,而且注重企业与市场的融合,试图将市场机制引 入企业以提高资源

4、配置效率;二是模块化组织更加具有创新 优势和协同优势,并且能够对市场变化做出更加迅速的反 应。正是由于模块化对产业与组织领域的巨大冲击,美国汽 车工业杂志将其与20世纪30年代的福特流水线相提并论, 青木昌彦(2003 )更是形象地将模块化生产模式称为“新产 业结构的本质”。在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管理学研究的重 心开始出现偏移,即从传统的企业内部管理能力研究向企业 外部关系管理能力研究转移,而在组织管理领域,对企业组 织形态的研究也同步转移到模块化组织形态的研究上。通过 对国内外主流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当前对模块化组织理 论的研究涵盖的模块化组织的各个方面,诸如模块的研究 (si

5、mon , 1962 ; baldwin , clark , 2000 )、模块化的研究 (langlois , 2002 ; ulrich , 1995 模块化组织内在结构的 研究(sanchez , mahoney , 1996 ; schilling , 2001 )、模 块化发展路径的研究(chesbrough , 2003 ;郝斌,任浩, 2007 )等,可以说,学者们通过自己不同的研究视角切入, 都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是,从整体上分析,不难发现, 目前针对模块化组织理论的研究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片状特 点,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学者们都是根据各自的 关注点而展开研究工作,缺乏

6、统一理论思想的指导。笔者认 为,出现这种研究现状的重要原因,是学者们对模块化组织 理论的基础缺乏明确、清晰、客观的认知,即模块化组织理 论是建立在何种管理理论之上的,进而难以有效获悉模块化 组织的真正实质,致使研究难以形成体系化。笔者认为,模 块化组织理论可以被看作是虚拟组织理论的深化和拓展。虚 拟组织运作模式强调将研发、生产、营销、设计、财务等功 能中的非核心功能虚拟化,而仅保留其中最关键的功能,因 此,在虚拟组织的实际运作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虚拟组织 中各企业间关系的协调与处理。基于此,笔者提出,对于模 块化组织这种新型的组织形态,其组织内部松散的耦合方式 (schilling , 200

7、1 )使得企业间关系的管理对于组织系统的 有效运行与目标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决定性的作用,因 而,我们在对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对模块化 组织进行“显现”研究外,更要对其进行“隐藏”研究,即存在于 模块化组织形态内的关键影响因素和重要事项企业间 关系,故企业间关系理论应该成为模块化组织理论的指导理 论,企业间关系理论是模块化组织理论得以系统、有序展开 的基础o二、模块化组织理论基础:企业间关系理论 自企业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企业间关系。但把关注点长时间内都停留在企业的内部,这在实业界和学术界是 普遍存在的。无论是手工作坊还是工场手工业抑或是机器 大工业,还是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到

8、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以至于管理理论丛林的陆续出现,这些也大都在企业内部的 范围中探索追寻企业生产效率的各方面提高问题,处理的是 岗位之间或者是部门之间的关系。即便是在西方经济学对于 市场类型的划分中,也只能笼统地按照竞争程度的高低来理解企业之间的关系。而把关系的视野拓展到企业外部,在学 术层面是以企业间关系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竞争与合作两个 方面来透析企业间关系,这些现象始于20世纪60年代,而 且从80年代初开始,“企业间关系”或“企业间关系网络”已经 成为学术界热烈探讨的课题。从研究内容及方式来看,企业 间关系理论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便是企业间关系的内涵及 影响要素、企业间关系的分类以及企业

9、间关系的协调。1 企业间关系的内涵企业间关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利益交换(wong ,2000 ), 也可以理解为要素的互补(su chenting , 2002 ),或是一种 相互依赖(holmlund , 1997 此时,关系双方的声誉与信 任无疑至关重要,这需要企业在网络环境中反复地试错,通 过广泛的信息交换和知识积累,确定较为稳定的协作关系。在稳定的企业间关系框架之间,相应会形成交错的物质流、 知识流与信息流:第一类是主从关系中物质与知识、信息的 单向对流,比如模块化组织中,核心企业向成员企业传递以 主导规则为内容的信息与知识,成员企业则直接向核心企业 输送模块产品;第二类是对等关系中物质

10、、知识、信息的交 叉互流,比如研发联盟中企业之间知识、信息的对流。企业 间要素的相互流动是一个相对长久的、反复进行的活动或过 程,这一过程涉及目标的相互匹配、利益的相互协调与文化 的相互融合,其实质是一个价值整合的过程。由此我们认为, 企业间关系是企业与网络环境中其他独立企业之间建立在 声誉与信任基础上的持续的价值整合关系。企业间关系的内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企业间关系实质上是合约联系。既有正式形式的合 约联系,如正常的交易(供应商网络、生产网络)、合作研 发(产学研合作网络)等正式合约联系,当然也有非正式合 约形式,其中包括情感的(华人企业网络)、血缘的(家族 企业网络x文化的(日本企业

11、网络)等。(2)企业间关系具有历史的依赖性。意思就是说,企业间关系与它曾经的和未来的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企业间 相互作用就在于他们之间前后多少各方面有联系,而且随着 它相互作用的持续进行,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性也就会变得更 大。(3)企业间关系的构成具有多重性。从联结结构上看, 关系包括了多个不同的主体,他们相互联结构成多个不同的 关系网络;从经济结构上看,执行不同活动的参与者之间在 价值网中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完成价值网络活动,形成商 业网络;从社会结构来分析,不同组织的成员参与,有情感、 认知、文化、语言等社会现象的联结,构成一个社会网络。(4)企业间关系不但有显性表现,而且还有隐性表现。

12、显性表现为具有正式合约的交易关系,如供应合同、代销合 同等;隐性表现体现为情感、文化、亲缘等关系,如企业家 之间的个人关系、家族关系、老乡关系等,而且这些隐性关 系具有不可模仿性、路径依赖性和有价值性,是战略性资源 的体现。(5) 企业间关系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没有关系的持续 性,网络就失去了区别于市场的特征,时间是一个关系性因 素,与组织间关系有关的过去和将来的关系,影响着现在的 各方面关系状态。过程性意味着一个有效关系的培养切实 需要时间,这些关系在时间上是连续存在的。关系是网络的 基本单位,关系的作用就在于建立长期持续性的联系。其实,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企业间关系被给予了不同的涵义。诸如

13、,在完全竞争状态下,由于买方与卖方均不能 影响市场价格,企业间只能通过价格机制发生联系,因此, 企业间按照市场岀清的均衡价格买卖商品即可,没有必要在 市场之外发生任何关系。此时,企业间关系并无实质内容。 而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关于企业的信息仍然只是数量和价 格,对于企业间纵向一体化等涉及企业间关系的问题仍无法 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可见,长期以来,企业间关系问题并 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2 企业间关系的影响要素影响企业间关系构成的要素非常的多,这其中交易和所 有权关系以及资产专用性程度是关键性要素(孙川,2006 l(1 )交易。交易的本质属性是财产权或者所有权的交换。 在新时代市场经济背景条件下

14、,交易必须在一定制度规则, 诸如市场原理、法律、交易习惯等框架下进行,这样才可以 保证更完整交易。企业间交易关系在通常情况下表现形式是 契约形式,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是口头约定或双方的默契。从企业间关系的角度看,交易具有排他性和协作性两个重要 属性。(2) 所有权关系。企业间所有权关系分为两个层次,即 所有权控制与产品所有权交换或共享。所有权控制主要表现 为控股、部分持股、交叉持股等,是企业间关系的基础性问 题,它偏重于强关系,以此为基础的企业间关系更为紧密; 后者主要表现为企业间各种形式的商品互换,这就涉及到产 品、技术等方面的交易互动,是企业间关系中相对表层的问 题,它偏重于弱关系,以此为基

15、础的企业间关系,或者是以 市场机制为主,或者是以资产专用性为主,或者是二者兼而 有之。(3) 资产专用性程度。资产专用性程度对企业间关系和 长期交易关系会有较大的影响。资产专用性程度越强,交易 双方退出交易的可能性也就几率越小,交易就越趋向于长期 交易关系的概率也就越大,组织特征进而也会越明显;但倘 若,资产专用性越弱,交易双方的自主性就必然也会越强, 交易的期限就越短,市场的作用就越明显。3 企业间关系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纬度,企业间关系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以企业间联结的紧密程度划分根据企业间联结的紧密程度,企业间关系可以分为紧耦 合型和松耦合型两类(bruce r.barringer

16、等,2000 )前者 是指企业之间通过正式的组织结构或所有权关系联结起来, 如合资企业;后者则是指企业之间很少形成正式的组织结构 和所有权关系,如企业联盟。(2 )以竞争与合作的程度划分直以来,竞争与企业相伴并成为企业间关系的主旋律, 但是,随着供应链管理、虚拟化组织、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以 及模块化等企业组织发展新趋势的出现,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日益突出,并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以此为基础, 企业间关系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合 作竞争关系以及共生关系(陈国权,2001 )o具体内容见下 表1。(3)以企业间相互作用的频率划分按照企业间相互作用的频率,企业间关系大体上可以分

17、为对称与不对称两种类别(stuart m. schnnidt等,1977 )b 对称关系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当两个企业都没有从相互作用 中觉察到利益获得时,企业间就会出现最低频率的相互作 用;二是当两个企业都从相互作用中觉察到利益获得时,企 业间就会出现最高频率的相互作用。而不对称情况下,一个 企业觉察到得自相互作用的利益,而另一个企业却没有,此时,相互作用的频率要高于都没有觉察时的情况而低于都觉 察到利益时的情况。在不对称关系中,当一个觉察得到较低 利益的企业认为另一企业有以下情形时,企业间相互作用的 频率会更高,即认为另一企业有与其自身相一致的目标;对 其自身组织的功能是重要的;对其组织有更

18、大的影响等。可 见,此时,权力依赖框架在预测相互作用频率方面会最为有(4) 以界面清晰程度划分界面在组织理论中包含了组织间结点关系及其协调之意 (wren d a , 1967 ),当组织和系统的各方面都必须相互支 持、互相连接时,界面就会自然形成。企业间关系可以分为 有清晰界面的市场交易关系和边界关系较模糊的非市场交易关系,而这非市场交易的企业关系又可称为中间组织或准 市场关系。市场交易关系中,企业间具有角色定位清晰和专 业分工明确的特征,企业和市场之间它们有着明显的界限区 分,并进一步分为纵向边界和横向边界两方面,其边界就在 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这方面(江若尘,2008 b非市场 交易关

19、系中,企业间是建立在相互依存而又自律基础上的动 态调整关系。企业组织的概念已经扩展到包括组织外部的商 业伙伴供货商及客户在内,其商务活动远远超出了组织 所设定的范围。按照地域空间联系、产权联系以及习惯和约 定俗成联系等为纽带,这种关系下的中间组织又分为群、企业网络和战略联盟等类型。4 企业间关系的协调协调是对活动之间差异的管理,协调机制则是对行为之 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管理(malonet. w. , 1994 总体来看, 对企业间关系中协调问题的研究,主要有3个视角,即:供 应链、虚拟企业和模块化组织中企业间的协调机制。(1) 供应链企业间关系的协调供应链协调机制的研究始于1960年克拉克(cl

20、ark )等 对多级库存/销售系统的研究,随后的研究逐步丰富和深入。胡昂(huang , 2001 )研究了供应链中销售商和制造商之间 基于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和纳什(nash )谈判模型的三种 合作关系,并将其应用于产品宣传的企业合作中。而要减少 供应链实体间的循环时间,则需尽量建立基于信任的合作关 系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合作关系模型(robert b handfield '研究表明,通过相互信任可以改善供应链的 响应能力。在研究中,企业最高管理层的作用得到强调,认 为最高管理层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所需的系统变革、组织变革 和文化变革上必须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尤其是在改变企业 之间的“敌

21、对咲系为“信任咲系中,要起到关键作用(buzzel r d , 2002 >,另外,在供应链的管理与运作方式方面,应建 立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协调机制(李芳芸等,1998 £(2 )虚拟企业间关系的协调在虚拟企业间协调机制方面,斯恩(shen , 2000 )在描 述协同设计与制造系统中的虚拟组织问题时也一度指出,协 调机制应包括任务分解机制、虚拟聚集机制和局部代理机制 三个部分。虚拟企业协调包括两个问题:第一是虚拟企业中的协调机制,即主动型的、预防型的制度设计和安排;第二 是虚拟企业中的协调解决模型,也就是被动型的协调框架(陈剑,2002 在基于信息平台的协调管理构架的基础上,

22、目标机制、信任机制、群体协商机制构成了虚拟企业的协调 机制内容体系(张青山等,2003 ):而且,可以从协商层、 协作层和信息层等这些层次讨论探索虚拟企业的协调机制, 同时,我么也可以对信息协调与策略、盟员选择与激励机制 及供应链协调和效益优化进行详细研究(卢少华,2004 b另外,也可以从界面设计、信息技术、知识管理、跨文化管 理的角度提出有关虚拟企业界面的协调机制(李刚,程国平,2006 b(3)模块化企业间关系的协调目前,模块化生产网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有更好的绩效表现(sturgeon t. , 2002 曹雀玮、席酉民等(2006 )认为,模块化组织有效运行的根本要义在于模块之间的

23、协 调,对模块化组织的研究应该首先从探究模块化组织内的协 调机制入手。他们借鉴对产品设计/制造界面间协调机制的有 关研究,在组织活动的不同阶段,按照标准、决策权分化、 团队、关系、自组织等5种协调原则,提岀共同设计、过程 控制、化解冲突等15种协调机制。而亨德森(henderson r ) 等认为,模块化组织中需要更多非正式、非结构化的协调机 制,对活动的协调而非对行动者间的协调体现了对组织边界 的跨越。而这种通过跨越组织和技术边界,对知识进行重新 组合的“架构能力”正是模块化组织优势的集中体现。三、结束语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全球一体化趋势不可避免,企业 管理的实践也已经开始从内部的管理跨越到

24、企业跨边界的 管理,伴随着企业的管理实践及其对理论指导的需求,学术 界对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也实现 了跨越式的发展,研究重心从传统的内部管理转向企业间关 系管理,并且深入到企业间关系管理的各个层面,取得了丰 硕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跨边界管理实践形成 了指导作用,但是,企业间关系理论的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的 管理学理论,国内外学者从其关注的不同视角展开,研究成 果显现出分散的片状特点,理论体系化有待增强。诸如,在 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研究集中于企业间关系的内涵、 影响因素、关系类别、关系协调等方面,从理论体系的视角 出发,可以发现无论是从横向对企业间关系的价值、

25、企业间 关系的发展趋势等的研究,还是纵向上对企业间关系的本 质、企业间关系的实施路径等的研究,都存在较大程度的缺 失,可以说,企业间关系理论的研究都还处于一个较为初级 的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入、完善、体系化。企业间关系包含着丰富且复杂的各种企业间关系模式, 显然作为一种适应新经济环境而产生的全新组织形态,即模 块化组织的构建、运行也必须以企业间关系理论为依据和指 导。对于模块化组织而言,从管理实践角度,跨边界的企业 管理是其核心议题,跨边界的企业管理包含了识别各种关系 模式、分析各种关系影响因素、差异化各种关系处理方式等 主要内容,这些无不依赖于企业间关系理论的指导。因此, 通过对企业间关系理论

26、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与综述,期望发 现该理论现存的不足,为后续学者们对该理论的研究形成引 导,此外,更致力于通过对企业间关系本质的客观认识与准 确把握,对当前处于研究热潮的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形成有 力支撑。参考文献:1 c. y. baldwin and k. b. clark , 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jj.harvard bus. rev. , vol. 75 , no. 5 , sep.-oct 19972 c y.baldwin , k. b.clark design rules : the power of modularity m.mit p

27、ress , cambridge , ma., 20003 lambert , cooper , pagh supply chainmanagement : more than a new name for logisticsr.mcb u , 19974 handfield , nichols. supply chain redesign : ? tran sforming supply chain into in teg rated value systemm.financial times , 20025langlois.modularity in technology and orga

28、nizationjeconom. behavior organ. 2002 , 496 la nglois , roberts on. n. tra nsacti on cost economics in real timej. corporate and industrial change , 1992 ( 2 )7 b.丄 pine , ii. mass customization : the new frontier in business competitiomn. boston , ma : harvard bus. sch. press , 19938 k. ulrich. the

29、 role of product architecture in the manufacturing firmjfes. policy , vol. 24 , no. 3 , 19959 oliver , c.determinant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 on ships : in teg rati on and future di recti on 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90 , 15 : 241 26510 r duane ireland , michael a hitt , and deepa va

30、idyanath. alliance management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 , 2002 , 28 ( 3 ): 413 44611 jarillo , j.c.on strategic networks.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 , 1988 , 9 : 31 4112 bruce kogut , udo zander. knowledge of the firm , combi native capabilities , and the replicatio

31、 n of technologyfj.organization science , 1992 ,3 ( 3 ): 383 397口 3 ran jay gulati , and martin gargiulo where do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come from ?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1999 , 104 ( 5 ): 1439 149314 tarun khanna. the scope of alliances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8 ,9( 3 ):34035515

32、 jeffrey h dyer , and kentaro nobeoka. 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 : the toyota cas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2000 , 21 ( 3 ): 345 36716 bruce r.barringer , jeffrey s.harrison.walking a tightrope : creating value through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33、.journal of management , 2000 , 26 ( 3 ): 367 40317 stuart m. schnnidt , thomas a. kochan ,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patterns and motiv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7 ( 6 )18 wren d a. interface and interorganizationalcoordin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1967 (10 ): 69-8219 malone t. w. , crowst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