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充电站储能削峰填谷方案设计测算报告_第1页
【储能】充电站储能削峰填谷方案设计测算报告_第2页
【储能】充电站储能削峰填谷方案设计测算报告_第3页
【储能】充电站储能削峰填谷方案设计测算报告_第4页
【储能】充电站储能削峰填谷方案设计测算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充电站储能削峰填谷方案设计测算报告1、近年来,为推进我国储能技术朝着商业化应用发展,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从现有政策解读可知,虽然国家鼓励在用户侧建设分布式储能系统,但暂未出台针对用户侧电池储能的充放电标杆电价、容量补贴细则、充放电补贴细则、用户容量费抵扣细则等;配用电侧的电力现货市 场和用户侧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等方面的市场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用户侧 投资建设的储能在此外部环境下仅能通过削峰填谷,从峰谷电价差中套目前,全国用电大省的峰谷价差区间为 0.4-0.9元/kWh。据统计,2018 年全社会用电量排名前二的省份是广东和江苏,用电量分别为5958.97亿千瓦时和5807.89亿千瓦时。而其峰谷

2、价差均高于 0.8元/kWh ,为用 户侧储能的峰谷价差套利提供了空间 。在用户侧安装电池储能系统常见的有 3种应用模式,分别是离网型自发自用系统、并网型负荷+储能系统和并网型光伏+储能系统 离网型自发自用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解决方案,适用于没有并网或并网电 力不稳定地区,重点解决无电区人口用电和海岛供电问题,安装储能装 置用以保障用户供电的持续性,减少高成本低负载的线路建设投资。并网型负荷+储能系统是指单纯通过储能电池的充放电过程调节用户用电曲线,实现削峰填谷的电池储能系统。 从用户价值角度讲,可通过峰谷价差实现套利、减少用户配电变压配置容量和负载损耗、降低停电损失。并网型光伏 +储能系统在光伏

3、发电基础上使用储能电池作为机动资源,提升自用比例。在光伏发电量多于系统消纳时,储存盈余电量,并在光伏发电量不足时放电。过滤光伏发电的波动性,提升用电质量和可靠性。通过建立适当的能源调度模型,进行更为高效的削峰填谷。本报告主要探讨并网型负荷+储能系统的应用模式 ,具体而言,负荷主要是充电桩,使用场景为储能充电站。2、储能削峰填谷方案设计储能用于充电站的应用场景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分布式,即在每台充电桩各配置一定容量的梯次储能电池, 这种方式不需要储能逆变器,但需采用兼容直流输入的充电模块,充电桩结构设计得为储能电池留出空间,另外,直流输入还可能涉及断路器、输入接触器等器件的重新选型; 另一种

4、是集中式,即整个场站配置储能电池, 这种方式需要储能逆变器, 将储能逆变器的直流输出变成交流电接到充电桩输入端。 比较而言,一方面集中式的储能循环利用效率更高,更便于集中管理,在储能集装箱中配置空调系统,改善电池工况;另一方面不涉及充电桩器件的重新选型和结构的变动,因此本方案采用集中式的储能方式。图 2 为储能充电站的系统架构,通常而言,该系统架构都支持光伏等清洁能源的接入。光伏接入仅需额外投入太阳能电池板,通常而言,充电站都能及时消耗光伏发电,极少存在“弃光”现象。据扬州示范场站的反馈, 光伏的回收期仅需要3 年 ,显著短于储能的回收期 57 年 ,因此,储能充电站通常都会接入光伏,形成“光

5、储充 ”一体化场站。但因为光伏容量有限(常规场站雨棚顶部配置太阳能电池板规模通常在 100kW左右),相比储能电池 MW级别而言可以忽略,因此,本报告不 对其进行测算。图2储能充电站系统架构3、储能系统投资收益静态测算3.1 储能电池容量计算如果想充分利用储能设备,尽快收回投资,则应按最小需求容量配置储 能电池(不考虑电池的衰减),此时电池在一年中各月都满负荷运行, 季差容量利用率为100%。以江苏某场站今年截至 9月每月用电情况为 例分析,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储能电池需求容量。储能电池容量二日均峰时用电量/(充放电深度 "池效率X®变器效率)充放电深度70每月计算天数24电

6、池效率95%逆变器效率95;月份峰时用电量日均峰时用电量需求金2126&46111Q.251757.422221164921.51665671458.673325818.41075.76666717C2.S364392c2,91633.4541672585.602538800.8161672569.082659060246OS333333895.2647642382676.5831334236.776869825 62909.44605.303960777.625324。居 33匕加韵初I图3储能电池容量需求计算(设每周用电6日)从用电负荷来看,在不同的季节用电行为有较大差别,最大需求

7、容量是最小需求容量的3倍。如果想充分利用储能设备,尽快收回投资,则应按最小需求容量配置储 能电池(不考虑电池的衰减)。在此算例中,最小需求容量为 1458kWh ,取1500kWh作为建设容量。此时电池在一年中各月都满负 荷运行,季差容量利用率为 100%。3.2 储能电池充放电量计算储能电池的年衰减系数以 0.03计算,随着使用年数i增加,电池容量的 剩余比率降低。江苏省的峰谷电价曲线为两峰一谷,由图1可知,每天最多可完成 谷峰” +平峰”两次循环,但考虑到 平峰”不一定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因此需要乘以一个平峰折算系数,该系数介于01之间,当平峰折算系数取0时,即表示每天只进行谷峰”循环

8、。则,当年谷时充电量=电池剩余容量循环次数DOD电池放电深度 邓差 容量利用率当年峰时放电量 仁当年谷时充电量 地池充放电效率 期变器效率当年平时充电量=当年谷时充电量X平峰折算系数当年峰时放电量2=当年峰时放电量1X平峰折算系数3.3 储能系统投资成本及每年收益电池储能系统的成本主要包含电池的容量成本、逆变器成本和系统的维护成本。容量成本设定为 900元/kWh。逆变器成本设定为 600元/kWh。系统维护费用设定为 5000元/年。初期建设总成本=建设容量X(电池单位成本+逆变器单位成本)当年收益=(峰价x当年峰时放电量1-谷价x当年谷时充电量)+平峰折算 系数x (峰价x当年峰时放电量1

9、-平价 型年谷时充电量)3.4 储能系统投资收益静态测算设定的测算条件如下:1 .建设总容量1500kWh ,初期建设总成本按每瓦 1.5元计;2 .电池循环深度按90%计;3 .每年运行按330天计,平峰折算系数设定为0.5,即每年完成330个谷峰循环+330*0.5个平峰循环;4 .峰谷价差0.8元,平谷价差0.3元计。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当前阶段,储能回收期在 67年左右。领产连堂建学望成基一600匐电艺1 -更地克芭电抬芒9sp年费找铀G03制电检生费融奴本珈E踵溺1jriI省玉生希033不明印,舞ETKT乜年捧灯段是看*屈舟卓m用国科1-H就之品133c1SCC4J55O

10、0的206”55000225S0CC独1前5映皿浪26601456期便39OM1 S3-S:ocoo经65双332326"-6JT6595£-1433523 JC43颊UH 35419i?C9537S3CL7S:J5000226SXC370856 261147332 B&4-U1潮门善41320a go:史JC65K9215三神M7笈*20000227CC0C3=9'30 57130706542=-762936 5:525165C1327939215逼第9瑚3S59i114?25000257500C期的出156002075-4189976I班12S810IC

11、39您弼OCSi34=265 02:630C0022BCC0C33947049_T点卷或嘀镰幽23101249-15SCC73T1CS9C2S2的'国内3500022B5CCC323316 S3£2MC1211974573599殳把书32-:SK 61: 5100002200000打*66百取三55E务1:?1255 33图4常规条件下的储能投收益测算结果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电池充放电效率、逆变器效率、电池年衰减系数、电池充放电深度、维护成本不会有太大变化,当储能电池容量按最小需求容量配置时,季差容量利用率等于1,在峰平谷电价一定的条件 下,对投资收益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年

12、运行天数、初期建设单位成 本(电池单位成本+PCS逆变器单位成本)、平峰折算系数,如上图黄 色标注所示。3.5初期建设单位成本的考察设定测算条件如下,考察初期建设单位成本:(1)建设总容量1500kWh ;(2)电池循环深度按90%计;0.5,即每年完成330(3)每年运行按330天计,平峰折算系数设定为 个谷峰循环+330*0.5个平峰循环;(4)峰谷价差0.8元,平谷价差0.3元计。结果如下:(1)初期建设单位成本为 1.5元/瓦时,初期建设总成本 225万,回 收期67年;(2)初期建设单位成本为 1.3元/瓦时,初期建设总成本,回收期56 年;(3)初期建设单位成本为 1.1元/瓦时,

13、回收期45年;上述条件下,初期建设成本为1.2元/瓦时,项目回收期正好在 5年左右,如图5所示IWOZfi5(加不早二二Fm F1F 1,工 1JBJ11W口耳千中二七基里挣fci Pj1*1 1-E j ,造LACSq汨Ei r»,f -J5000isoccffi1033P-TTT-尸 11通IMGW5OGit) 2061 金905O0C3«iy5C以50 56a:JlC5d?;WJ也1或5J521?553W751DOQ0jaicoocJ3S232ipGJLS下呼*>5IS33式独收mUHJ.5119170953?&3C 1 737J15000闾即cc36词

14、 75I J73j52 营*-&£7&c7 U&E413201360095a-5强g15椒W渴四式MC3S9W 57;助侬522V前屈找52514M如靖了乡麻客3$5Ua LAI1S2SOOC3J加沔相J蕾钝”磁6iWO128B 14109和二环0哙34K«B2:300003湖州的:L二二为艮72310124 5 J 58007S71035C282'加第军335010183500C323316 翔 12密办W lift!P1好必与端g2640111 574367算99班第铝;翌4&6C6L苏4 WOO &QOC31848;26

15、412S5 839:图5初期建设成本降至1.2元/瓦时的储能投资收益测算结果4、储能系统投资收益静态测算的数学模型4.1 最简单的数学模型不考虑电池容量随时间的衰减,忽略每年的维护成本,假定每年的电价(峰时电价、谷时电价、平时电价)相同,假定每年的运行状况(运行天数,平峰折算系数)相同,则累计收益 y1 :y1=k1*a*t其中,t 表示运行年份;a 表示系统建设容量;k1 表示单位容量的电池每年产生的收益;在上述假定条件下, k1 、 a 都是常量,累计收益是时间 t 的一次函数。投入总成本y0 :y0=k0*a其中,a 表示系统建设容量;k0 表示初期建设每瓦单位成本;投入总成本是时间 t

16、 的常量函数。可通过方程y1=y0求解。即:k1*a*t=k0*a也就是图6中两条直线交叉的年限to从上面的方程可以看出,在不考 虑电池容量随时间的衰减,忽略每年的维护成本,假定每年的电价(峰 时电价、谷时电价、平时电价)相同,假定每年的运行状况(运行大 数,平峰折算系数)相同的条件下,储能项目的回收期与投建规模无 关。4.2各因素的影响如图7所示,随着初期建设每瓦单位成本的下降,投入总成本曲线向下 平移,项目回收期会缩短。图7初期建设单位成本下降的影响其余条件与最简单的数学模型相同,但考虑电池容量随时间的衰减,如 图8所示,累计收益曲线逐渐向下偏离最简单数学模型的累计收益曲 线,项目回收年限

17、变长。图8电池容量衰减的影响再考虑每年的维护成本,如图 9所示,储能投入总成本会随着时间略微 上翘,但MW级别的充电站,维护成本仅占投入总成本很小的比例,虽 然其会延长项目回收年限,但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另外,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是,随着系统建站容量的减小,维护成本对项 目回收年限的影响会逐渐增大。图9电池容量衰减叠加维护成本的影响峰、平、谷电价差会影响最简单数学模型中累计收益直线的斜率。每年运行天数、平峰折算系数的变化会影响横向坐标,在最简单的数学 模型中也可以看作对累计收益直线斜率的影响。5、静态测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上面储能系统投资收益的静态测算,并未考虑负荷端用电成本对充电需 求的影响,对于自

18、用电且用电需求不能在峰、平、谷之间转移的情形是 没有问题的。但通常来说,用电成本的上升会抑制充电需求。只有在用电成本(服务费+峰、平、谷电价)的变化对充电需求没有影响或影 响很小的前提下,上述分析才有意义。如果充电成本的上升抑制了峰时 充电需求,那么项目回收期会变长。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前面储能电池容量计算的时候提到,如果想充分利用储能设备,尽快收回投资,则应按最小需求容量配置储能电池(不考虑电池的衰减),此时电池在一年中各月都满负荷运行。可以看出,为了保证电池在一年中各月都满负荷运行,计算储能电池容量的时候,得考虑用电成本(服务费 +峰、平、谷电价)的变化对充电需求的影响。因此,实际用于

19、计算的峰时用电量,得考虑用电成本变化造成的影响。6、分析总结简单做一下回顾。o 如图 5 所示,电池循环深度按90%计,每年完成330 个谷峰循环+330*0.5个平峰循环,峰谷价差 0.8 元、平谷价差0.3 元,初期建设单位成本为 1.2元 / 瓦的条件下, 项目回收期正好在5 年左右 。o 从最简单的数学模型可知道,在不考虑电池容量随时间的衰减,忽略每年的维护成本,假定每年的电价(峰时电价、谷时电价、平时电价)相同,假定每年的运行状况(运行天数,平峰折算系数)相同的条件下,储能项目的回收期与投建规模无关。o 如图 7 所示,在最简单的数学模型中,随着初期建设每瓦单位成本的下降,投入总成本曲线向下平移,项目回收期会缩短。o 其余条件与最简单的数学模型相同,但考虑电池容量随时间的衰减,如图8 所示,累计收益曲线逐渐向下偏离最简单数学模型的累计收益曲线,项 目回收年限变长。o 再考虑每年的维护成本,如图 9 所示,储能投入总成本会随着时间略微上翘,但 MW 级别的充电站,维护成本仅占投入总成本很小的比例,虽然其会延长项目回收年限,但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另外,一个很显然的事实是,随着系统建站容量的减小,维护成本对项目回收年限的影响会逐渐增大。峰、平、谷电价差会影响最简单数学模型中累计收益直线的斜率。每年运行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