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试验指导书2015SIT要点_第1页
建筑结构试验指导书2015SIT要点_第2页
建筑结构试验指导书2015SIT要点_第3页
建筑结构试验指导书2015SIT要点_第4页
建筑结构试验指导书2015SIT要点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筑结构试验实验指导书(试用版)王国林编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2015年3月实验守则1 实验应严格按步骤进行,安装、接线完毕后,要仔细检查,经教师复查 后才能接通电源。要如实的记录实验条件和数据。2 实验完毕需经教师检查仪器、工具和实验数据后才能离开实验室。3 注意安全用电,遇到事故应立即切断电源并报告教师处理。4 要保持实验室安静和整洁,严禁乱扔纸屑,杂物及吸烟等。5 私人器材(除文具用品外)不得带进实验室,实验室仪器和器材也不得 擅自带出。6 学生对仪器和实验设备应爱护和谨慎使用,对于不听从教师指导和违反操作规程以致损坏仪器、 工具和元器件者应检查原因, 按规定进行赔偿。试

2、验注意事项结构试验是一门试验性科学, 即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设计理论和结构鉴定 等问题。当然,实验方法是建立在很多理论基础上的,如相似理论,光学、电 学、弹塑性力学等。因此,掌握实验理论是结构试验课的一个方面。但是实验 性的实践环节无疑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 通过实践,掌握各种实验方法, 提 高实验技能。因此,结构实验技术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为了能够顺利的完成实验,要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应认真预习本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熟悉 所使用的仪器和仪表的构造和操作规则。 另外,实验小组成员应分工明确、 协 调工作,准备好必要的表格。二、正

3、式实验在进行正式实验前, 要注意各测量装置是否处于工作状态, 仪表、试件安 装是否稳妥,由指导教师检查后,方可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进行工作,决不允许草率了事,私 自拆动仪器和其它设备。 实验完毕,应清理好设备。 归还所借用的仪器和工具。实验原始数据记录一式两份, 一份交指导教师、 一份留作小组作为实验报 告依据三、实验报告的书写实验报告是实验者最后交出的实验成果, 是实验资料的总结, 实验者必须 独立完成报告所要求的各项内容。一般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报告一律使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报告用纸;2、实验名称、日期、地点、条件和实验人员;3、实验目的、实验所用设

4、备、仪器、仪表、并注明型号和精度等;4、实验方法及步骤,扼要说明实验原理及如何进行实验;5、实验数据应记录在表格中,整理实验原始数据必须注意有效位数的 运算法则,不能虚构精度;6、实验结果,在实验中除根据实测数据进行整理计算结果外,一般还 采用图表和曲线表达实验结果;7、结论。分析所得结果及误差,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进措施, 实验的收获及体会,思考题在报告中应做出回答。4目录实验一机械式量测仪表的构造与使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二电阻应变片的粘贴及防潮技术 5.实验三电桥的接桥方式和静态应变仪的使用 7.实验四结构的静载试验 错. 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五钢梁动力参数的测定 106实验一

5、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一、实验目的1、掌握电阻应变片的选用原则和方法;2、掌握应变片的粘贴技术,学会防潮层的制作;3、为电阻应变量测实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二、实验器材数字万用表;黏结剂( 502 胶);常温用电阻应变片;悬臂等强梁(或钢简支梁)及小 钢块; 砂纸、棉纱、电烙铁、镊子等小工具;环氧树脂,丙酮; 1米长塑料胶合线 6 根。三、实验步骤1、应变计准备 贴片前,凭肉眼或借助放大镜进行对待用的电阻应变计进行外观检查,观察敏感栅有 无锈斑,缺陷,是否排列整齐,基底和覆盖层有无损坏,引线是否完好。再用万用电表检 查阻值,检查敏感栅是否有断路、短路,并进行阻值分选,对于共用温度补偿的一组应变 计

6、,阻值相差不得超过土 0.5約灵敏系数必须相同。2、构件表面处理 对于钢铁等金属构件,首先是清除表面油漆、氧化层和污垢;然后磨平或锉平,并用 细砂布磨光。对非常光滑的构件,则需用细砂布沿45°方向交叉磨出一些纹路,以增强粘结力。打磨面积约为应变计面积的 5 倍左右。打磨完毕后,用划针轻轻划出贴片的准确方 位(如图 1)。表面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清洗。即用洁净棉纱或脱脂棉球蘸丙酮或其它 挥发性溶剂对贴片部位进行反复擦洗,直至棉球上见不到污垢为止。3、贴片贴片工艺随所用粘结剂不同而异,用 502 胶贴片的过程是,待清洗剂挥发后,用一手 捏住应变片引线,在其底层均匀地涂一层 502 胶,然

7、后准确的将其贴在定位位置上(可用 镊子拨动应变计,调整位置和角度)。定位后,在应变计上垫一层塑料薄膜(聚乙烯或四 氟乙烯薄膜),用手指顺丝栅方向滚动,以便挤出多余的胶水和气泡,稍停一两分钟后将 塑料薄膜揭去,检查应变片有无气泡翘曲及脱胶等现象。4、导线的焊接与固定粘结剂初步固化后, 即可进行焊线。 常温静态测量可使用双芯多股铜质塑料线作导线, 动态测量应使用三芯或四芯屏蔽电缆作导线。应变计和导线间的连接最好通过接线端子,将应变片引出线轻轻撩起与接线端子焊点 间留一定的拉伸环,用电烙铁将应变片引出线与测量导线锡焊,焊点要求光滑小巧,防止虚焊。导线两端应根据测点的编号作好标记。5、贴片质量检查(1

8、) 外观检查:观察贴片方位是否正确,应变计有无损伤,粘贴是否牢固和有无气 泡等;(2) 通路检查:用万用表检查应变片引出导线之间的阻值是否是 120Q,检查有无断 路、短路;(3) 绝缘检查:用万用表检查应变片与试件之间的绝缘度(100M1以上合格),低 于100M门时,用红外线灯烘烤至合格。6、应变计及导线的防护I粘结剂受潮会降低绝缘电阻和粘结强度,严重时会使敏感栅锈蚀;酸,碱及油类浸入 甚至会改变基底和粘结剂的物理性能。为了防止大气中游离水分和雨水、露水的浸入,在 特殊环境下防止酸、碱、油等杂质侵入,对已充分干燥、固化,并已焊好导线的应变计, 应涂上防护层。1-1 '图2应变片引线

9、固定示意图四、实验报告要求1、简述贴片、接线、检查等整个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2、分析在操作过程中发生的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五、思考题野外粘贴应变片应注意些什么?防潮措施应如何处理?实验二静态应变仪的使用和接桥方式一、实验目的1掌握静态电阻应变仪调试及使用方法。2、学会单点、多点测量方法及半桥、全桥接法。二、实验仪器及设备1贴有应变片的等强梁;2、静态应变采集仪;3、数字万用表三、应变测量原理及内容1. 测量原理电阻应变仪的读数&与其各桥臂应变片$的应变值有如下关系:年=日-2+ 8- &4,利用电 桥的这一特征,可以达到多种测量目的。试验中,采用的试件为悬臂的等强度梁,测量在其

10、自由端施加集中力时的弯曲应变。 等强度梁的截面高度是不变的,而宽度(b)随加载点与被测截面的距离(X)线性变化 (b=aX),因此等强度梁上下表面的应力(绝对值)为:2 2二=M / = 6PX /(bh ) = 6P/(ah ),即上下表面的应力方沿其轴向是均匀的,不随位置而变化。在等强度梁上,上下表面沿轴向各布置 2个应变片(上表面Ri, R2,下表面R3, R4); 另外布置2个温度补偿片(R5, R6),如图1。利用这些应变片可以组成多个不同的桥路。电 桥的基本接法有两种,即半桥和全桥。半桥只在相邻的两个桥上有应变片,其余两边固定电阻,通常以无下标的R仪表示。i ?卡L-一一 2出图1

11、等强梁、应变片布置示意图每一个应变片反应出的应变值包含荷载作用和温度影响两部分,按迭加原理可以写成=8ad+ 8分别表示荷载和温度,而荷载又可分为弯距、轴力等。2. 实验内容试验内容包括半桥和全桥各两个实验。(1) 半桥单补接法(图2a,通常称为1/4桥)这时温度补偿由专用的温度补偿片(R5或R6)完成。$= a- S5= ( dm+ dt) - ( 6m+ s5), 而 dm= m, 25m=O, £1t= s5t 贝U $= am(2) 半桥互补 接法(图2b)这里以工作片互为温度补偿片,而读数为实际应变的两倍,灵敏系数提高了$= 1- S= ( Slm+ Sit) - ( 3m

12、+ St) =2 3m(3)全桥单补接法(图2c)。 r= £1- m5+ 2- 06=2 mm此种接法采用两个工作片和两个补偿片(4) 全桥互补接法(图2d)这种接法四个桥臂都是工作片,灵敏系数提高到4 倍。r= £i- s+ 2-図=4 m(a)BVi(c)(b)0图2测量桥路示意图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准备工作a)测各电阻应变片的对梁绝缘电阻100M,自身电阻120门左右(用万用表);2、测量a)按图2( a)进行接线,平衡应变仪(显示为0),分五级加载至49(5个砝码,9.8花) N,再分五级卸载至0,每加、卸一级荷载记录一读数,并记入表 1中,加载、卸载各进行 一

13、次,同时将加载至49N时的读数记入表2第一栏中,且取3次平均值。b)按图2 (b)、(c)、(d)分别接线,一次加载49N (每次接好线,加载之前都要平衡 应变仪),把读数记录于表2中,重复3次,取平均值。四、数据处理及报告要求1、认真编制表格1、2,填入实验数据,并在表2中给出各种桥路的桥臂系数;2、 对表2中的应变片的应变读数值按下式进行仪器误差修正,得出真实应变值肘。K仪;仪=K片 :片其中:K仪=2,&仪即为读数值,K片=2.06。3、把所用的等强度梁,通过电测加以整理后的应变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算出相对误 差。4、分析测量值与理论值产生误差的原因。五、思考题试述单臂、半桥、全桥

14、测量的主要应用范围。附表:表1按2(a)图接线实验数据荷载/N加载卸载09.819.629.439.24939.229.419.69.80应变/ lie图2半桥、全桥实验数据荷载49N测点应变/平均值/修正后 :真实值/理论值误差桥臂系数123接线方式abcd实验三简支梁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百分表的安装使用,并绘制试验梁的 P-f曲线;(2)学会使用电阻应变仪测量应力;(3)掌握梁受弯试验中的应变片测点一般布置方案;(4)掌握油泵加载装置的连接和使用;(5)培养结构试验数据处理能力。二、试件、试验仪器及设备(1)工字形钢梁一根(2)加载装置(包括反力架、分配梁及支座等)(3

15、)10t手动式液压千斤顶一台(4)10t荷重传感器一台(5)静态电阻应变仪一台(6)百分表及磁性表座五套(7)电阻应变片8片及相应导线等三、试验装置及测点布置1试验装置见图1一.L二J J图1正截面试验装置图(1)在加荷架中,用千斤顶通过传力梁进行两点对称加载,使简支梁跨中形成长1000mm 的纯弯曲段(忽略梁的自重) ,两侧剪跨各长 700mm。(2)构件两端支座构造应保证试件端部转动及其中一端水平位移不受约束,基本符 合铰支承的要求。2测点布置(1)挠度测点:梁的跨中及两个对称加载点各布置一百分表,量测量梁的整体变形, 考虑在加载的过程中,两个支座受力下沉,支座上部分别布置位移测点,以消除

16、由于支座 下沉对挠度测试结果影响。(2)在梁跨中侧面中和轴位置布置 2 只应变片,在跨中顶面和底面分别布置 3 只和 1 只应变片,用来测量控制截面的应变分布。四试验步骤(1)按图 1 将试验梁安装于台座支持架上,定好加载点,放好分配梁、千斤顶及承力 架反力装置;( 2)在预定应变和挠度测点位置分别粘贴应变片和安装百分表, 并将应变片连接到电 阻应变仪;(3)按试验梁尺寸,使其在外荷载作用下最大应力达到150MPa,计算千斤顶加载值P;( 4)根据千斤顶加载值计算梁的挠度理论值;( 5)检查试验梁安装及荷载加载点位置,检查测量仪器仪表及相关连接线;( 6)打开电阻应变仪电源,调整电阻应变仪参数

17、,各测点依次调平衡;(7)连接液压加载装置,检查加载系统,开动油泵,进行预先加载20%P,检查各仪表是否正常工作;( 8)记录应变和位移计初值,然后进行正式加载,按照理论计算加载值分五级进行;( 9)每一级加载后,持荷 5 分钟或读数稳定后读取各测点应变和挠度值,并与理论计 算值比较,待校核无误,方可进行下一级加荷;( 10)加载到最大荷载后,分级卸载,读取每级读数。五、试验数据整理与分析(1)各级荷载Pi下的挠度值fi填入表中,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2)将各应变测点在各级荷载 Pi下的应变s值填入表格,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3)将直角坐标丫轴设为P (荷载),X轴设为f (挠度),画出荷载挠

18、度曲线;(4)根据跨中截面应变测点读数,分析应变沿截面高度的分布规律。六、试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二)主要内容和原理 要求画出加载装置简图。(三)主要试验仪器设备(四)试验理论计算1)千斤顶总荷载值、每级加载值2)总加载值下各测点最大应变值、挠度值及每级荷载的应变值、挠度值。(五)主要试验步骤(六)数据记录与处理1)挠度记录与处理表(表1)2)应变记录与处理表(表 2)3)根据实测计算结果,绘出各级荷载下简支梁的弹性曲线(整体变形曲线)0P1P2P3P4P54)荷载P-跨中挠度f曲线5)根据截面实测应变值绘制各级荷载下正截面应变分布图(七)结论与讨论12附表:表1挠度记录与处理表序号测点

19、 荷载(kN )计算值 (mm)实测值(mm)跨中 挠度f( mm)f中f加载1f加载2f支1f支2f中f加载读数级差读数级差读数级差读数级差读数级差123456注:计算每级荷载跨中及对称加载点的实测挠度值。其中跨中和加载点挠度值分别等于跨中和加载点位移计测量值减去两支座位移计测量值的平均值。表2应变记录与处理表序号测点荷载(kN)、£计算值£实测值梁顶1梁顶2梁中读数级差读数级差读数级差123456序号、测点荷载(kN£计算值£实测值梁底1梁底2读数级差读数级差读数级差123456实验四钢梁自振特性测试一、实验目的1、熟悉仪器的操作要领2、动力参数测定

20、(1)梁的自振频率;(2)对数衰减系数;(3)阻尼比。二、实验仪器1、贴有应变片的等强梁或简支梁2、DH-3817动静态应变测试系统一套3、YHD型位移计4、数字万用表5、计算机三、实验方法和内容利用自由振动法测自振频率f自,对数衰减系数,阻尼比;上二下R = Rninin图1实验布置如图1、按布置图把仪器连接好等强度梁上贴有应变片,分别用半桥、全桥与动态电阻应变仪 相连,检查无问题后,接通电源,并按照一定参数调好仪器。2、在等强度梁上加重物 m=5kg,产生一初位移Yj然后用手适当压重物,突然松手,梁 作衰减自由振动。与此同时,动态电阻应变仪,计算机记录下振动波形,如图所示。自振周期:T =

21、 TnN自振频率r1 Nf 自=T TnN -周期个数TnN个周期的时间圆频率2兀I .Qf 自-对数衰减系数-4An k An*阻尼比t -丸2兀式中:An 第n个波的峰值; 代*第n+k个波的峰值。四、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步骤。(其中包括画出实验框图及半桥、全桥连接的原理图,桥盒图等)2算自振频率f自,对数衰减系数,阻尼比3、简述动应变测量的特点。(与静态应变电测法比较)五、思考题 1结构动力特性的测试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15实验五回弹法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实验目的1. 掌握回弹法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测试方法;2. 熟悉回弹法无损检测技术。二、基本原理回弹法是根据弹性能量与线性回

22、弹值成一定比例的原理,以线性回弹值反映混凝土表面的硬度,根据 混凝土表面硬度来推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一种检测方法。有关回弹法更详细的要求与说明请查阅回弹法 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 (JGJ/T232011)。三、检测仪器与使用方法回弹法所使用的仪器称为回弹仪。回弹仪的构造如图3.1所示。图3.1回弹仪构造1 冲杆;2 -9 拉力弹簧;10 试件;3 套筒;4 指针;5 标尺;6 冲锤;7 勾子;8 调整螺丝; -压力弹簧;11 导向圆板;12 按钮;13 导杆使用时,先压一下冲杆,使按钮脱离导向圆板,在压力弹簧的作用下,圆板连同导杆被推向前方,并 带动指针回“零”,使冲杆伸出套筒,此时勾子勾

23、住冲锤。然后将冲杆垂直地顶向试件表面,徐徐用力将 其顶回套筒内,于是拉力弹簧就逐渐处于受力状态。最后当勾子被后盖调整螺丝顶开时,冲锤就借弹簧力 冲击于冲杆上,冲击反力将锤弹回,并带动指针在标尺上指出回弹值。四、测区要求1. 对于一般构件,测区数不宜少于10个。当受检构件数量大于 30个且不需要提供单个构件推定强度,或受检构件某一方向尺寸 詔.5m且另一方向尺寸 包).3m时,每个构件的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5个;2. 相邻两测区的间距不应大于 2m,测区离构件端部或施工缝边缘的距离不宜大于0.5m,且不宜小于0.2m;3. 测区宜优先选在能使回弹仪处于水平方向的混凝土浇筑侧面;4. 测

24、区宜布置在构件的两个对称的可测面上。也可布置在同一侧面上,且应均匀分布。在构件的重要 部位及薄弱部位应布置测区,并应避开预埋件;5. 测区的面积不宜大于 0.04m2 (可取一个正方形 a冷,a w20cm,分为16个小格);6. 测区表面应为混凝土原浆面,并应清洁、平整,不应有疏松层、浮浆、油垢、涂层以及蜂窝、麻面;7. 测区应标有清晰的编号,并宜在记录纸上绘制测区布置示意图和描述外观质量情况。五、回弹值测量1. 检测时,回弹仪的轴线应始终垂直于混凝土检测面,缓慢施压,准确读数,快速复位。2. 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一般不小于20mm,测点距结构物边缘或外露钢筋、预埋件

25、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0mm。测点不应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只允许弹击一次。每一测区应记取16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精确至1。六、碳化深度值测量1. 回弹值测量完毕后,应在有代表性的测区上测量碳化深度值,测点数不应少于构件测区数的30%,应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构件每个测区的碳化深度值。当碳化深度值极差值大于 2.0mm时,应在每一个测区分别测量碳化深度值。2. 测量碳化深度值时,可用合适的工具在测区表面形成直径约15mm的孔洞,其深度应大于混凝土的碳化深度。然后除净孔洞中的粉末和碎屑,且不得用水擦洗。立即用浓度为1% 2%的酚酞酒精溶液滴在孔洞内壁的边缘处,再用深度测量工具测量已碳化与未

26、碳化混凝土交界面到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3次,每次读数精确至 0.25mm,取3次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精确至 0.5mm。七、回弹值计算16个回弹值中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然后将余下1计算测区平均回弹值时,应从该测区的 的10个回弹值按下列公式计算:10' RRm10式中:Rm 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 0.1 ;R 第i个测点的回弹值。2.回弹仪非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200.1;R-.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的修式中:R.非水平方向检测时测区的平均回弹值,精确至正值,见表3.1表1非水平方向检测时回弹值的修正值R,Rma检测角度向上向下90 °6

27、0 °45 °30 °-30 °-45 °-60 °-90 °20-6.0-5.0-4.0-3.02.53.03.54.025-5.5-4.5-3.8-2.82.32.83.33.830-5.0-4.0-3.5-2.52.02.53.03.535-4.5-3.8-3.3-2.31.82.32.83.340-4.0-3.5-3.0-2.01.52.02.53.045-3.8-3.32.8-1.81.31.82.32.850-3.5-3.0-2.5-1.51.01.52.02.5注:Rma小于20或大于50时,均分别按20或50

28、查表;表中未列入的相应于 Rma的修正值Rma,可用内插法求 得,精确至0.1。3. 回弹仪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表面或底面时,应按下列公式修正:Rm=Rm+RRm=Rm+R;式中:Rm,Rm水平方向检测混凝土浇筑表面、底面时,测区的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 ; 尺,疋混凝土浇筑表面、底面回弹值的修正值,见表3.2。表2 不同浇筑面的回弹值的修正值Rm或R表面修正值Rt底面修正值Rbr或Rm表面修正值Ra底面修正值疋202.5-3.0400.5-1.0252.0-2.5450.0-0.5301.5-2.0500.00.0351.0-1.5-注:瓷或R小于20或大于50时,均分别按20或50查表

29、;表中有关混凝土浇筑表面的修正系数,是指一般原浆 抹面的修正值;表中有关混凝土浇筑底面的修正系数,是指构件底面与侧面采用同一类模板在正常浇筑情况下的修正值; 表中未列入的相应于 Rm或Rm的戌或戌值,可用内插法求得,精确至 0.1。3.1对回弹值进行角度修正,4. 如检测时仪器非水平方向且测试面非混凝土的浇筑侧面,则应先按表 然后再按表3.2对修正后的值进行浇筑面修正。八、混凝土强度的计算1. 构件第i个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可按所求得的平均回弹值Rm及平均碳化深度值 dm由表3.3查得。有地区测强曲线或专用测强曲线时,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应按地区或专用测强曲线换算得出。表3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表平

30、均回弹 值(Rm)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fc:,j( MPa)平均碳化深度值dm( mm)00.51.02.03.04.05.0>6.02010.310.1-2212.512.211.911.010.2-2414.914.614.213.112.211.510.710.126 17.517.2P 16.615.414.413.512.611.62820.319.719.217.616.515.414.413.23023.322.621.920.0 :18.617.416.414.73226.525.724.922.821.219.618.416.434:30.029.1P 28.025.6:23.722.120.418.33633.632.631.228.226.224.522.420.238:37.536.4P 34.931.5:29.227.424.822.54041.639.938.334.531.730.027.025.04245.944.14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