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蓝藻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初步研究(1)_第1页
有毒蓝藻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初步研究(1)_第2页
有毒蓝藻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初步研究(1)_第3页
有毒蓝藻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初步研究(1)_第4页
有毒蓝藻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初步研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有毒蓝藻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初步研究(1)    采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对有毒藻类Viridis 及藻毒素RR、YR和LR进行了生物降解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好氧生物处理对供试有毒藻及其毒素的降解远比缺氧生物处理工艺有效。同时,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好氧条件下,草履虫对有毒藻类和藻毒素降解起重作用。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富营养化水的生物处理方法,也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其处理机理。 关键词:富营养化 蓝藻与藻毒素 水的生物处理 富营养化的湖泊和水库中,因藻类的生长而引起的水污染已成为全球性困扰的问题。有关报导表明,中国

2、很多湖泊中有毒水华的增长已经常性造成饮用水污染问题1。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芬兰等10余个国家的研究人员也报道了富营养化水体中有毒藻类的危害2,3。由于家禽和动物饮用含有有毒藻类的水而死亡的事故经常发生,专家们正越来越多地关注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中国太湖(约2400km2)沿岸的一些城市水厂一直受到湖水中过量生长藻类的困扰。每年夏季,沿湖水域蓝藻疯狂增长时,沿湖自来水厂无法保证合格的出水水质,甚至停产。太湖沿岸的最大城市无锡市的自来水长期充满霉嗅味,水质低劣。中国的其它湖泊,如巢湖、滇池、武汉东湖富营养化问题也很严重。 日本同样也存在十分严重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本的水处理专家在这一

3、领域内的研究活动十分活跃。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稻森悠平先生所领导的研究室在富营养化水体藻毒素的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4。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微囊藻和藻毒素在不同生物处理工艺条件下的性状,寻求从富营养化水源制取安全饮用水的处理方法。1 材料和方法 有毒藻试样的制备 纯种蓝藻菌株Microcystis viridis 取自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生物保存栋,将此菌种接种于盛有250mL培养液(表1)的500mL三角烧瓶中,培养液事先在121条件下灭菌20min。        表1 有毒蓝藻试验水样培养液 Table

4、1 Medium for Microcystis culture     NaNO3    K2HPO4 MgSO4·7H2O    CaCl·2H2O    Na2CO3    Fe-Citrate    Na2EDTA·2H2O    蒸馏水   

5、0;100mg    10mg    75mg    40mg    20mg    6mg    1mg    1L    接种后的三角烧杯置于摇床25条件,采用2000 lux日光灯每12h明暗周期培养。经过大约20d培养,当三角烧瓶中藻类浓度达到108109数量级,试样即可

6、供试验用。 1.2 降解途径试验方法与装置 采用好氧和缺氧两种微型序批式反应器进行了蓝藻及其毒素降解途径的研究。 在间歇加料的缺氧和好氧500mL三角烧瓶反应器中,放置立体网格型水处理填料,接种污泥取自日本国立建筑研究所中试净化槽,每天加法入500mL采用前述培养的含藻水,稀释后藻计数浓度为106数量级。为获得大量的微生物量,同时在进水中加入20mgL葡萄糖和20mgL的酵母粉,进行微生物培养和驯化。 1.3 分析方法 采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测定藻毒素RR、YR和LR;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 2 结果与讨论 藻毒素的好氧处理试验 将前述经培养驯化达40d左右的序批式好氧反应器中的水排干(

7、反应器尚存附着生物膜的立体网格型填料),一次性注入600(500mL三角烧瓶注满后的容积)高浓度含藻水(藻浓度为10810数量级),采用微型气泵连续曝气。间隔不同时间取样进行水质指标分析,所得结果列于表2。图1则是好氧反应器对总藻毒素(细胞内外藻毒素之和)随时间变化的去除效果。如表2所示,试验开始后的12h,藻毒素RR、YR和LR的浓度分别降至50.2、35.9和15.0mg/L,去除率分别达到86.2%、80.0%、和87.1%。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3种藻毒素的去除率继续增加,在24h时已超过90%,48h时超过了99%,72h时已完全去除(低于检测浓度)。值得注意的是:原水的细胞外藻毒素非

8、常低,只占总藻毒素浓度的0.6%4.4%,也即是说明处    表2 好氧反应器中藻毒素的浓度变化 Table 2 Concentration of microcystin in oxic reactor     藻毒素种类 藻毒素浓度(g/L)    处理前 处理后12h 处理后24h 处理后48h    处理后72h    细胞外    藻毒素 

9、   细胞外    藻毒素    细胞外    藻毒素    细胞外    藻毒素    细胞外    藻毒素    RR 2.3 363.4 1.1 50.2 0 26.7 0 3.4 0 0    YR 1

10、.4 178.3 0.4 35.9 0 16.8 0 1.0 0 0    LR    5.1 116.1 0.3 15.0 0 7.4 0 0.1 0 0     于旺盛生长期的藻毒素基本上在藻细胞内部。试验结果表明:此时藻毒素易被好氧氧化。从表2还可以看到尽管藻毒素总浓度较高,但在好氧生物反应条件下,细胞内外的藻毒素均能得到有效的降解。           

11、60;摘采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对有毒藻类Viridis 及藻毒素RR、YR和LR进行了生物降解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好氧生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2.2 好氧与缺氧方法的效果比较 好氧和缺氧两种方法处理藻毒素的结果如表3所示。经过24h处理后,好氧反应器对总藻毒素去除率分别为RR 92.7%、YR 90.6%、LR 93.6%;而在同样处理

12、时间条件下的缺氧反应器处理效果则分别为:RR 5.2%、YR 2.4%、LR 14.6%。两种反应器处理效果对比明显,这表明,好氧工艺去除藻毒素能力远比缺氧有效。从表3中还可以观察到另一个和好氧反应器不同的特点是缺氧反应器中藻毒素的细胞外浓度在处理24h后,反而增加了,很明显,这是由于在缺氧条件下兼性厌氧菌的水解作用,使蓝藻细胞内的毒素溶解进入水中而引起的。        表3 好氧、缺氧反应器处理藻毒素效果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microcystin removal by oxic an

13、d anoxic treatment     藻毒素种类 藻毒素浓度(mg/L)    处理前    好氧处理后24h    缺氧处理后24h    细胞外    总毒素    细胞外    总毒素    细胞外  &#

14、160; 总毒素    RR    2.3 363.4 0 26.7 16.0 344.6    YR    1.4 178.3 0 16.8 9.3 174.1    LR    5.1 116.1 0 7.4 7.8 99.2 还进行了叶绿素的处理实验(表4),也同样表明好氧反应器的降解效率(87.4)远高于缺氧反应器(42.7%)。 

15、;       表4 好氧、缺氧反应器处理叶绿素-a效果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microcystin removal by oxic and anoxic treatment     反应器    处理前浓度    (mg/L) 处理24h后浓度    (mg/L) 去除率    (%)  &

16、#160;  好氧    缺氧 2847.5    358.7    87.4    2.3 微生物镜检观察 在试验开始后的不同时刻,从批量式反应器中取样在显微镜下进行生物观察,发现到一些有趣现象。好氧反应器的样品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草履虫的存在,并且清晰可见草履虫以很快的速度吞食蓝藻,草履虫也吞食细菌和颤体虫(后生动物)的分泌物,颤体虫的分泌物是其吞食蓝藻后尚未被完全消化,分泌物颜色仍为蓝绿色,明显含有大量叶绿

17、素。而这种含有叶绿素的分泌物仍可被草履虫所利用。草履虫吞食蓝藻后,其分泌物也是蓝绿色,说明也含有叶绿素,且可能藻毒素降解也不会十分彻底。这些分泌物进而被细菌利用分解。多次观察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中草履虫多时,蓝藻和藻毒素去除效果好。这一发现对于解释含藻水处理的机制有积极意义,但仍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加以确认。 这些观察现象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加以确认证实,但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以草履虫为主的微生物链可以很好解释蓝藻及其毒素的降解途径。    3 结论    好氧反应器降解蓝藻和藻毒素远比缺氧反应器有效,这一成果对于选择富营养化水处理工艺有重参考价值。在好氧状态下,维持大量草履虫吞食蓝藻对蓝藻和藻毒素降解起重作用。而同时共生的细菌也是分解藻毒素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 王红兵, 朱惠刚. 淡水浮游藻类污染及其毒性. 上海环境科学,1995,14(8):3841 2. T.W. Lambedt, et al. Microcystin class of toxins : health effects and safety of drinking water supplies. Environ. Rev.,1994,2:167185 3. 稻森悠平, 秋元里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