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夷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和思考_第1页
加快夷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和思考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加快发展夷陵区现代农业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报告说明 】加快发展夷陵区现代农业研究课题,是夷陵区委党校校委会确 定的2007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并上报市委党校获准立项。此课题是根据中共中 央、国务院2007年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若干意见 的精神确立的。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 务, 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 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 重要举措。 发展现代农业研究对于夷陵区如何认识现代农业、 如何发展现代农业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课题组以今年三月正式成立,副

2、校长苏承喜为组长,问瑛、白红、秦长鑫为成员。课题研究工作受到了校委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 力、财力、时间上给予了大力支持。课题研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深入基 层,调查研究。我们先后深入到鸦鹊岭、龙泉、邓村、小溪塔、幛村坪等乡镇、 村组、柑橘基地、茶叶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稻花香集团公司、萧氏茶叶公司、荣盛柑橘打蜡保鲜公司等龙头企业和柑橘、茶叶协会等专业组织和农户进行了调 查,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发放问卷调查表,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 材料。二是搜集材料, 分析研究。 我们先后到农业局、 档案局、水利局、财政局、 民政局等单位收集资料。汇集材料,分析现状,学习文献,拟定提纲。三是

3、起草 报告,修改定案。研究报告起草后,课题组成员多次召开会议,反复讨论,提出 修改意见,最后定稿。本课题针对夷陵区现代农业发展问题,首先,在阐述对现 代农业内涵认识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了夷陵区农业发展现状, 通过翔实的数据考 量和定性分析, 认为夷陵区农业发展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 “起步阶 段”;其次,探讨了夷陵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最后,重点提 出了夷陵区到2010年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对策措施。提出的 主要措施有: 建立农业开发实验区、 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土地流转、 加快一体化经营、 提高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培育现代农业建设主体

4、等 六个“加快”的对策措施。 本课题调研报告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并在前期广泛调研 和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集中地反映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基本观点2和主 要成果。【报告正文】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 业现代化道路, 建立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 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走中国特色农 业现代化道路,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实现小 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夷陵区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我们课题组成员深入到 乡镇、村组、农户、农业基地、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农产品销售

5、市场等部门和 单位,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调查,形成了初步研究成果。一、夷陵区农业发展现状(一)对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认识 对什么是农业现代化、 其基本内涵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 随着实践的发展而 不断深化。 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 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 以保障农产品供给、 增 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 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 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 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样来理解中国

6、特色农业现代化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目前我国 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 分点。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 现代科技和装备、 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 第二 ,现代 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 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 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 第三 , 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 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

7、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 常3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 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 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 合作组织, 通过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举办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 使农民真正享 受到农产品加工、 销售等环节的利润。 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 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问题解决不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 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 因此,必须把保障农产品供给、 增 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一般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准备阶段、

8、起步阶段、 初步实施 阶段、基本实现阶段、 发达阶段。 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在制订指导全国 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时, 制定了量化的阶段性标准, 分别从农业外部条件、 农 业本身生产条件和农业生产效果三大方面着眼,将评价指标确定为十项:1.社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农村人均纯收入。3.农业就业占社会就业比重。4.科技进 步贡献率。5.农业机械化率。6.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比重。7.农业劳均创造国内生 产总值。8.农业劳均生产农产品数量。9.每公顷耕地创造国内生产总值。10.森 林覆盖率。13项为农业外部条件指标,46项为农业生产本身条件指标,710项为农业生产效果指标。由于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

9、的概念, 其评价的具 体标准应随时间的推进而作相应的调整。 (见附件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二)夷陵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夷陵区在3424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 分布着12个乡镇、街办,205个村,17个居委会,总户数18.39万户,其中农户12.72万户;总人口51.7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39.47万人;有耕地面积235万公顷。依据指导全国的农业现代化 指标体系量化的阶段性标准, 来考察量度夷陵区2006年指标实现情况, 见下表。4(1)夷陵区现代农业的指标考量。由上表可知,在10项指标中,有6项达到起步阶段标准,有3项达到了初 步实现阶段标准,1项达到了基本实现阶段标准。总的看,

10、夷陵区的农业只能算指标名称单位起步阶段标准初步实施阶段标准基本实现阶段标准(1)社会人均GDP美元1803(2)农村人均纯收入元4072(3)农业就业与社会就业比重%64(4)科技进步贡献率%43(5)农业机械化率%26(6)从业人员中初中以上比重%70(7)农业劳均GDP美元1379(8)农业劳均生产农产品量(粮食当量)吨2(9)每公顷耕地农业产值美元1884(10)森林覆盖率%49.5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也是传统 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2)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在稳定发展优质粮油的基础上,形成了茶 叶、柑桔、优质畜牧三大支柱产业的农业新格

11、局,彻底改变了单一的粮油农业经 济结构。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3.11亿元,其中茶叶产业产值1.9亿元,占 农业总产值的8.2%;柑桔产业产值3.9亿元,占16.9 %优质畜禽产值9.1亿 元(现行价),占39.3 %优质粮油产值3.9亿元,占16.9%。由此可以看出,夷陵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由单一粮食产业向优势产5业转变,而且成效显著。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到2006年底,全区的茶叶面积为8327公顷(12.49万亩)。全区茶叶产量6129吨,茶叶产值1.9亿元。邓村乡、下堡坪乡、太平溪 镇和乐天溪镇等四乡镇是夷陵区的茶叶主产区, 茶叶主产区连片集中。 夷陵区已 成为湖北省产茶较多

12、的县 (区)之一, 其茶叶生产已被纳入全省特色农产品优势 区域和全国茶叶优势规划区域。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夷陵区 的大宗绿茶具有绿豆滋味板栗香的独特品质。全区共培育出 “邓村绿茶”、“峡洲 碧峰”、“金香品雪”、“裕茗碧剑”等茶叶品牌,其中“邓村绿茶” 、“峡洲碧峰” 获省级名茶称号。我区茶叶生产的科技水平、综合效益一直处于全省先进行列, 其面积、产量、效益在全省排名为第六、第五和第五位。到2006年底,全区柑桔面积已达到17537公顷(26.3万亩)。其中结果面 积20万亩。2006年全区柑桔总产为26.72万吨,销售收入3.9亿元。夷陵区是 全国最适宜种植柑桔区域之一,

13、其柑桔主产区主要连片集中分布在鸦鹊岭镇、 龙 泉镇和小溪塔街办。2003年夷陵区被国家农业部纳入全国柑桔优势产业区域。主栽品种三大系列: 一是温州蜜柑系列。有特早熟、早熟、中熟品种;二是椪柑 系列。主栽品种三个;三是橙类系列。有锦橙、脐橙、夏橙等三个品种。目前已 引进了43个新品种,在生产上主要推广橘橙七号、日南1号和不知火等三个优 良品种。培育出两个柑桔品牌: “晓曦红”、“小溪塔”。全区的柑桔面积和产量多 年来位居湖北省第一位。因此,夷陵区有“橘都茶乡”之美誉。在生猪生产上主要推广由长白猪、约克夏和杜洛克杂交繁育的“三外肉猪” 优良品种。2006年全区生猪出栏为75.49万头,全区突破了人

14、平(指农村人口) 育肥两头猪的生产水平。茶、柑、畜牧业已成为全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3)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现雏形。以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合作组织)+基 地+农户、经纪人+基地+农户等三种主要形式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已逐步建立。 全区有4.9万个农户、9.07万人从事柑桔生产;3.4万个农户、4.7万人从事茶 叶生产;畜牧业则更是家家户户都养猪。全区还出现了百头以上养猪大户1100多户。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三大支柱产业主产乡镇 (街办) 农民发展农 业生产的现实选择。到2007年10月底,成立各种协会和专业组织97个。其中 区、乡、村三级共有柑桔产业协会8家,基本覆盖了柑桔主产乡镇、村。邓

15、村乡 成立了茶叶产业协会。 鸦鹊岭镇成立生猪产业协会。 顺应三6大支柱产业发展需要, 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应运而生。 鸦鹊岭镇建成了荣盛、 嘉源等两家柑桔罐头加 工企业,柑桔罐头年生产能力为9万吨。全区现有柑桔打蜡生产线58条,年处 理柑桔保鲜能力为15万吨。基本满足了全区柑桔加工和鲜销的需要。全区现有 萧氏茶叶公司、 邓村茶叶有限公司、 鸿渐茶叶公司、 昌发茶叶公司和三峡国际旅 游茶城等五家茶叶龙头企业;229家茶叶加工厂, 加工厂房面积94200卅; 拥有 制茶机械1970台 (套) ,其中名优茶加工机械557台(套),有机茶加工厂(车 间)13家,有机茶加工机械310台(套);从事茶叶加

16、工人员1316人。全区现 有茶叶销售商家205家,其中外出设店经营茶叶有129家,从业人员700人。基 本满足了全区茶叶生产的需要。在畜牧业生产方面,有史光权年销售生猪40万 头的销售大户,农民养猪不愁销路。从构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地、农户、专业 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等四个要素来看,夷陵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现雏形。(4)三大支柱产业的生产步入科学种养的轨道。一是茶叶、柑桔、生猪生产 都做到了良种化。 二是科学种养技术逐渐被农民所掌握, 并运用于生产实践。 在 茶叶、柑桔生产上开始实施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柑桔生产开 始推行“天上挂灯”、“树上挂虫”和“地上种草”的生物防治模式。

17、在茶叶生产 中推广无性繁殖育苗和有机茶生产技术。 在柑桔和茶叶生产中大力推行测土配方 施肥的新技术。 在生猪生产上实行按仔猪、 肉猪、 母猪的营养需要实行配方饲料 喂养的饲养技术。(5)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生产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 全区农业 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56%。机耕面积达60%,机植保面积达95%,机收水平达20%, 机械灌溉面积达85%,机械加工水平达98%,农业运输水平达90%,机插和经济 作物机械化水平较低。 全区村村都通了公路。 柑桔主产区90%的组都通了水泥路。 鸦鹊岭、龙泉、小溪塔等乡镇(街办)的末级渠系建设通到了柑桔田块,大大改 善了橘园的灌溉条件。(三)存在的

18、主要问题一是有的龙头企业自身实力不强,也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生产、加工和 销售一体化,凝聚力、带动力不强。二是科学种养技术普及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和效益。三是产业化经营不完善,产品销售有时很难,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四是标准化生产只是刚刚起步, 大量产品还是传统 式生产模式, 生产的产品不完全符合现代市7场经济的要求。 五是虽然三大优势产 业创立了几个品牌, 但品牌的带动效用很弱。 许多农户没有按照品牌标准和要求 进行生产,其产品既影响品牌声誉又影响经济效益。二、夷陵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一)有利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农支农惠农方针政策,特别是近几年

19、的对农业的“减、 免、补、贴”的政策,是发展现代农业最大的有利条件,就夷陵区而言,具有以 下有利条件。1.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夷陵区具有适宜的气候条件、丰富 的土地、矿产、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通讯设施,充足的水、电、煤、气能源, 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基础条件。 夷陵区处于 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地的过渡地带,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所在地。 该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年平均气 温16.3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79%,日照时数1656小时,年无霜期277天,从 南到北兼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特点, 非常适宜各种作物的生

20、长。农特产品盛产粮、 油、烟等农产品和柑桔、 茶叶、 桑蚕、香菌、 木耳、天麻等经济作物。该区山高,气候多样,是林、茶、果、药集中产地。土地资源丰富:现有土地面积44581公顷,其中水田20231公顷,旱地24350公顷,除开园地、林地、牧草地、工矿 及居民用地, 交通用地和水域面积外, 还有未利用地21332公顷(已除去裸岩面 积)。旅游资源独特:有人间奇迹的 “两坝一峡 ”平湖风景区,中外闻名的 “三峡画 廊”西陵峡,与大熊猫齐名的 “万年活化石 ”中华鲟,神秘难猜的 “千古之迷 ”巴人 悬棺,还有正在崛起的黄牛岩环坝风景区、 山清水秀洞奇瀑美的小峰风景区、 人迹罕至的白马大峡谷等让人留连

21、忘返。交通便利:距火车站10公里,距三峡机场30公里,距港口12公里,距中心客运站10公里。境内三条高速公路(汉宜 高速公路、正在兴建的杭兰高速公路和沪蓉高速公路) ,两条铁路(焦柳铁路, 宜万铁路正在建设中)一条长江黄金水道与空运 (三峡国际机场) 构成了立体交 通体系,为华中地区最便捷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广播、电话、电视覆盖全区, 已建成现代化数字通信网,光纤已通达所有乡镇,构筑起发达的现代 “信息高速 公路”网络,是长江中上游的信息传输枢纽之一。财8政、金融、行政服务中心等 社会服务体系完备。充足的能源:水能资源可开发利用量为11万千瓦时,目前已开发4.37万千瓦时,还有大量水能资源亟待

22、开发。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是全 国乃至世界能源密集区。 从自然资源到社会条件, 从定单到生产, 从生产到加工, 从加工到流通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完备的基础条件。2、农村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总量快速增长,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 雄厚的物质基础。 尽管农村经济规模并非是农业现代化的最主要指标, 但它是农 业现代化必不可省的物质基础。 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 打破了单一粮油生产 的格局, 建成了茶叶、 柑桔和畜禽三大优势产业。 三大产业的总产值占农业总产 值的三分之二。3.形成了一批龙头公司和国家、省级知名品牌,带动了基地、农户的经济 发展。如,萧氏茶叶公司、 稻花香酒业和玉米浆饮品公司以

23、及邓村绿茶和稻花香 成为国家级品牌。4.农村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有较快发展,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较好的 市场基础。建成了川东鄂西最大的“三峡国际茶城”和“长江批发市场” 。5、农机装备初具规模。全区有农机总动力207761千瓦,拖拉机1903台, 微型耕作机450台,配套农机具2974部,排灌动力机26170台,农用水泵26295台收割机械58套,脱粒机2225台,机动植保机械512台,农产品加工机械21560台,饲料粉碎机1082台农用机动船387艘,增氧机70台,农用运输车1294辆, 机动三轮车1204辆等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农村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随着科技兴农事业的发展,

24、在我区农村已 初步造就和培养了一批农业科技人员和专业人员, 这批技术力量将成为下一步农 业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全区有农业科技人员达4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6人, 农艺师28人,还有一批退休的研究员、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津贴 的专家。这些有利条件充分表明夷陵区的农业, 具有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独特的自然条 件、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厚重的人文基础。(二)制约因素(1)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逐年减少,农业增收增效 受到自然和市场双重制约。(2)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农产品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抵御灾害侵袭和防控 重大动植物疫病及外来生物入侵的制约因素加大。9(3)确保直接

25、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种粮农民持续增收,受价格与政策空 间有限的制约。(4)随着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标准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生产要整合资源, 聚焦发展受到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制约。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经济组织和协会的 服务力和凝聚力不强。原因之一,单个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地块零散,这种 家庭经营格局,限制了生产要素的整合和有效配置, 影响了农业规模经济的实现; 原因之二,分散农户作为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 ”,其规模经营实力单薄,难以与社 会化大生产进行对接, 特别是个体农民分工协作能力差, 这种分散的市场主体地 位很难与集中的大市场对接, 被动经营也难以在大市场中获得竞争主动地位; 原 因之三,

26、分散的个体农民科技推广应用手段落后, 无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进行 农业技术改造, 导致农产品质量提高难、 农业生产条件改善难、 农业抗市场风险 能力差,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5)农村社会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受到财政金融投入的长 效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严重制约。(6)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同步发展建设,受到农民科技、文化和经营能力等 素质不适应的制约 。三、加快发展夷陵区现代农业的思考(一)夷陵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 代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 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核心, 以提高农民生活

27、水平为 目标,稳定粮食基础产业, 突出“桔都茶乡” 特色,以发展“三大优势产业”(茶 叶、柑桔、畜禽)为抓手,用现代物质装备和科技手段武装农业,完善公司(协 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走城乡一体全面发展、银企支农协调发展、 农业实验区带动发展、 财政金融保障发展、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之路。 拓展农业生 产、生活、生态、服务功能,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新农村。2.主要目标10到“十一五 ”期末,实现以下十大目标:产业体系建设目标: 建设三大基地: 建成全省最大的优质蜜柑基地 (达到30万亩)、全省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达到15万亩)、积极建设全省重要的优 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生猪出栏

28、达到100万头)。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55万亩。(其中水稻16万亩、玉米18万亩、马铃薯10万亩、红薯及杂粮11万亩)森 林覆盖率达到52.7%。龙头企业建设目标: 争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至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 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 5家,区级重点龙头企业40家。突破性发展农产品 仓储、包装、保鲜、加工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加大农村农田、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 设的力度。经营管理模式目标: 加快建立和完善 “定单协会(公司)农户协会(公 司)市场”生产经营模式,组建协会,使农合组织、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涵盖 所有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覆盖80%的农户。 茶叶、柑桔、优质

29、畜禽三大产业 要逐步建立区级协会组织。标准化生产目标: 力争新开发标识10个。将“宜昌蜜桔”、“邓村绿茶” 培育成中国驰名商标,新增10个省级名牌产品。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 农产品综合转化率达到60%。产业科技支撑目标: 继续推广1 0大类农用实用技术,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重点推广机耕、机整、机播、机插、机械防止病虫。农田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网络。农贸市场建设目标: 重点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 继续打造“长江市 场”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 ,提高档次,扩大知名度;按照经济流向建设5至7个镇级农贸市场。资金投入目标: 努力用足用好国家和

30、上级减、免、补、扶、借的各项资金和 物资。区乡级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投入递增10%。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 持力度。企业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扶持的力度。经济效益实现目标:农业总产值实现27亿元,农业增加值实现16.5亿元, 其中柑桔产业总收入达到13亿元,茶叶产业总收入达到4亿元,畜牧产业总收 入达到10亿元。11农民年均人平纯收入实现5000元。培养新型农民目标: 开展多层次培训,实现一户一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 营的新型农民。 到2010年达到10万人。 重点培养一大批生产经营大户、 生产经 营能人以及“土专家” 、和“田秀才”。(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 第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31、着力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开发试验区 按照“发展新型农业的核心区、 培育新型农民的先行区、 建设新型农村的示范区、综合创新效应的集成区”的目标定位,围绕“优化空间结构、实施综合创 新、发挥资源效能、提高发展水平”的总体思路,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和夷陵区实 际,高起点、高标准科学编制综合创新试点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制定夷陵区现 代农业开发试验区综合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全面规划建设鸦鹊岭、 龙泉、晓 溪塔现代农业开发试验区, 实施土地综合整理、 现代农业开发、 新型农村社区集 群建设的综合创新试点。实现五个集聚: 一是资金集聚。 坚持走政府引导、市场 化运作、产业化经营道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

32、扶持力度,在政府负 责建设园外基础设施的前提下, 开发生态住宅, 以指标换资金、 资源换资金和项 目换科技、项目换资金的方式实现自求平衡、滚动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 是设施集聚。 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要在高科技农业示范园, 建成智能 温室大棚。比如,引进风机降温、电磁阀自动控温、移动式育苗架、全自动内外 遮阳、顶开侧开窗、一体化净水、自动化喷淋等先进的生产设备系统,园区生产 基本实现全智能计算机控制。三是科技集聚。 坚持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在先进 性、关键性、适用性技术上求突破。 四是效益集聚。 坚持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 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五是功能

33、集聚。 坚持充分 发挥资源效能,大力开拓农业的产品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科 普教育、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通过五个集聚,实施综合创新,在更高层面、更深内涵上推进农村 “三集中”(土 地向现代农业园区、 特色规模基地和专业大户集中) 步伐, 科学探索土地集约利 用、资源高效利用的新模式, 积极构建省域副中心城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二、加快特色化培育,着力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长期以来, 农业的功能被概括为种植、 养殖和粗加工等物产功能, 农业的服 务功能12很少被认识和发挥,更谈不上形成体系。要 “用现

34、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 把农业由单一物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 创新农业体系。 要通过各种农业合作、 协 作、支援、服务等途径和形式,将农业新材料(种质、种子、种苗) 、新农业(耕 作、灌溉、植保、栽培、养殖) 、新技术(精深加工、产品衍生) 、新装备(农产 品加工设备、种植养殖设施)推向全区。在稳定优质粮油生产的基础上,要切实突出夷陵区“桔都茶乡”特色和“优 质畜禽”三大优势产业,着力壮大柑桔、茶叶基地,加快建设柑桔茶叶优势产业 带。努力把夷陵区建成全省最大的优质蜜柑基地、 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 稳步 发展优质畜牧业, 积极建设全省重要的优质畜禽产品生产基地。 目前,没有主导 产业的村,要大

35、力开拓“一村一品、一村一企”特色化发展模式,要加大工业反 哺农业力度,推动村企合作、以工促农,重点在做优品种、 做大规模、做响品牌、 形成特色上下功夫, 着力构建产地特色、 产业特色、 产品特色明显的现代高效农 业产业体系。 一是狠抓特色产业发展。 根据自然资源特点,综合考虑产业基础、 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因素,加大优、新、特、稀品种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高效产 加销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和特色产品开发。 比如,下堡坪的 天麻;分乡、黄花、三斗坪的桑蚕和优质桃;樟村坪、下堡坪的药材、山羊;黄 花、下堡坪的高山蔬菜;雾渡河、龙泉的猕猴桃;鸦、龙、塔的奶牛等等。 二是 注重特色品牌建设。

36、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 着力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品牌。 三是引导“三资”开发农业。 坚持 运用现代理念,加强推介,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引导“三资”开发特色农业、 高效农业。四是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以特色农产品的产销为纽带, 通过劳动联合、 资本联合等多种形式,大力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经纪人兴办专业合作社、 专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加、销的组织化程度。真正形成农业产 业一体化。第三、加快规模化发展,着力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大力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 着力调优结 构、调高效益、调大规模,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

37、 一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按 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 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 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采取土地确 权、两权分离、价值显化、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办法,通过行政推动、政策引13导、规范操作,激励农民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现代农业园区、特色规 模基地和专业大户集中, 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目前, 全区流转土地步伐 不大,力争到2010年,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面积比 例达到30%。 二是加大基地建设力度。 按照“改造基础产业,做强主导产业, 做优特色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立足比较优势和

38、区域特色,加快农产品 规模基地建设,促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柑桔每年要发展2万亩,达到30万亩;茶叶每年发展1万亩,达到15万亩;生猪每年发展9万头, 达到100万头;桑蚕发展1万亩。第四、加快一体化经营,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基地为依托,科技为支撑,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推 进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一是加 快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实现两大提高, 即农机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 农机总 动力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配套比达到1:2.5。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提高到70%;加快8大发展,即机农田耕整、水稻收割、茶叶修剪、

39、柑桔打蜡保鲜、鱼 塘清淤、增氧、干旱地区节水灌溉、高山玉米捕膜等。机械化程度达到70%。实 现六大突破,即,水稻插秧、柑桔园抽槽施肥、柑、林果高枝修剪、茶叶机采、 精制、农产品精加工达到30%。二是促进农产品加工。 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 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着力壮大“稻花香”、 “萧氏茶”等龙头公司。 大力支持龙头企业改善装备和技术创新, 促进农产品深 度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协 会(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建立完善订单农业、合同契约、股份合作等多 种利益联接方式, 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三是加快农产品

40、流通。 继续发展 壮大“三峡茶城”和“长江市场”以及柑桔“打蜡保鲜”加工厂,以加快农产品 专业批发市场建设、 发展新型流通业态、 促进“农改超” 等为重点,积极实行“超 市+基地”、“超市+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模式,大力构建产地与销地、专业与 综合、批发与零售、 传统与新型相结合的新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努力形成以 龙头企业、 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 农产品产销协会为主体, 批发市场、 农贸市场、大型超市为载体,直销、配送、连锁和网上销售等新型营销方式为重 要补充的农产品营销网络。第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高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夷陵区现代农业的可持14续发展, 必须从立足于自

41、然资源向立足于智力资源转 型,着力于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使信息流 (科技市场)、物质流(装备、设施)、能量流(资金、人才)在中心城区与郊区 城乡之间形成对流,促进经济、科技、文化、环境协调发展,动态平衡,形成业 态、功能相互联动、互为补充、共生共荣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力加强农业生态 建设,发展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农业,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造林绿化。 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 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为目标, 大力开展 造林绿化, 着重抓好绿色通道、 绿色园区、绿色村镇、 绿色家园和绿色产业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 生态环境优美、 经济效益显著的现代化城乡林业体系。 二是 强化质量建设。 注重农产品安全管理,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