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 阅读诸葛亮诫子书文段,完成下列小题。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集)(1) 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B. 夫君子之彳K行动)C. 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D将复何及(又)(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3)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说明了 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 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从反面说明了 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答案】(1) B(2) 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德性。 年纪随同时光 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3)D【解析】【分析】(1)本B项的解释不正确,失君子之行”中行”的意思是 品行”。

3、故选B。(2)静”驰”意”去”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3) D项有误,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从反面强调要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 之意。故选Do故答案为:B;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德性。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D【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累。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

4、的正确 理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 选项,逐项审读,具体落实,一一比照。【附参考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用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修养德性。不恬 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 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 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

5、得及?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 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之器。”孔子曰: 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 哉!”VF:器焉。有之乎?”对曰:此盖为宥座”对曰:然。”孔子使 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韩诗外传)宥”通 右”。中:这里指装水方面的问题。【乙】文中孔子【注】敧(q:倾斜。宥(y6U座:座位右边。 到一半。恶(wu):哪里,怎么。(1) 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者 孔子观于周庙 虚则敧(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4 )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答案】(1)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 )以为乐;优点;参观;空(3)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4 )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解析】 【分析】(1 )本题划分技巧: 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 关联词划分;介词划分:而、以、于等。 好

7、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 孔子(主 语) /使子路取水试之。(2)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 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善者:优点。 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参观周庙。观”是一词多义:景观景色,观看参观。虚则敧:空了就会斜着。虚”是一词多义:空的,不真实的,不自满,衰弱等。(3) 本题翻译赋分点: 行,走。师,老师。 恶,怎么。覆,颠覆。(4) 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

8、、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 人学习,随时学态度,。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 要谦虚,虚心学态度。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告诉我们某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 的呢?这里采用比喻手法, “满”指狂妄自大,“覆”指失败。启示:告诉我们狂妄自大会导 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故答案为: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使子路取水试之以为乐;优点;参观;空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态

9、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 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 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 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 到词达句顺。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 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

10、作答。要 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附参考译文】【甲】孔子说: “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 ”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 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 请问持满有方法吗? ”持满的方

11、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3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 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 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尊君在不?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

12、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 B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C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D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答案】(1 )同否”;拉、牵拉;回头看(2) 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你)到中午还不到,这 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3) B【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不”通假字,通 否”;引”,拉、牵拉。(2) 重点字词: 期”约定;委”,丢下;至”

13、,到达;信”,诚信。(3) B项错误。结合文中元方和友人的对话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故心理 描写”错误。故答案为:同否”;拉、牵拉;回头看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B【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

14、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割席断交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 a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注释】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 后官至司徒,依附曹操父子。(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宁读书如(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非吾友也。(3 )文中管宁、华歆对片金和轩冕过门这两件小事的不同反映,导致管宁和华歆断交,给 你怎样的启示?【答案】(1) 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2

15、) 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3) 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 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 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共”:一同或一起。故”:从前或原来。现代汉语都有其义项。(2) 此题中注意 子”是 你”之意。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子非吾友也”判断句 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3) 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16、,并要 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 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 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志不同道不合难以为友的角度作答。故答案为: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 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

17、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解答此题要在深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 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 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管宁和华歆一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把这片黄金看的同砖瓦石块一 样毫不介意,照旧挥动锄头锄地;华歆却拾起黄金握在手里看了看然后才把它丢掉。又有

18、 一次他们俩同在一起读书,听到一个贵官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 去观看。管宁和他绝交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啊。”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论语十二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19、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 ”(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吾日三省吾身 博学而笃志 温故而知新(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20、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面。B. 选文第 则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 高。C.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 “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 “择其善 ”去“其不善 ”,自己才能有所进步。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答案】 (1)反省、自我检查;坚定;学过的知识、旧知识(2)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说: “知道

21、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 ) C【解析】 【分析】( 1)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 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 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一词多义词,学:(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2) 句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句 “好:喜欢,爱好。乐I e以为乐趣。”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3)C 项,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中的 “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取舍,只有“择其善 ”去

22、“其不善 ”,自己才能有所进步。故答案为:反省、自我检查;坚定;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C。【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

23、出选择。【附参考译文】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 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 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

24、: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 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 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 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 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

25、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仁德就在其中了。 ”6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张千载高谊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 之友也。文山贵显,屡以官辟 ,皆不就。文山自广还, 至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某亦往。”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凡留燕三年潜造一犊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后,火其尸,拾骨置囊。南归,付其家葬 之。千载高谊,亦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注】文山:文天祥自号。 辟:征召。潜:偷偷地。 犊:木匣。(1) 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至吉州城下/过中不至B. 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尊君在不一

26、C凡留燕三年/吾日三省吾身D.文山之友也/下车引之(2 )请用三条“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凡留燕三年潜造一犊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3 )结合文章上下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张千载高谊高”在何处。【答案】(1) A(2 )凡留燕三年/潜造一犊/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3)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 事)。【解析】 【分析】(1) A至叽B不/不,通假字,通 否”。表疑问的语气词。C三年/约数,多次。D助词,的/代词,指友人。(2 )根据句意:三年来给他送饭从无间断。又秘密打造一个匣子,待文山接受斩首命令/潜造一椟 / 文山受刑后 /即藏其之日,就用来收藏他的

27、首级。故停顿划分为:凡留燕三年首。(3) “文山贵显,屡以官辟,皆不就 ”,意思是说文天祥显贵发达的时候,多次征召张千 载为官,张千载都没有接受。从这里可以看出 “在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 ”。文中提到张千载 侍奉文天祥三年并料理后事,可见其 “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 ”之高尚情操。故答案为: A;凡留燕 三年 /潜造一椟 /文山受刑后/ 即藏其首;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 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

28、和语法结构为 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 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 句子的结构;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解答。【附参考译文】张千载,字毅甫,文山的朋友啊。文山富贵时,多次请他出山不出直到文山从广东衰 败(被贬)回来,到吉州城下,千载暗地出来与之相见,说:“丞相去燕地,我张千载也去。 ”到了就住在文山牢房的附近,三年来给他送饭从无间断。又秘密打造一个匣子,待文 山接受斩首命令之日

29、,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火化了尸首,这样之后收起白骨放入囊中, 带着装头的匣子一同回到南方,交给他的家人安葬。生死之交,千年才出的一位高洁之 士。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管庄子刺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 “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 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 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 争人而斗:争吃一个人而打斗。 戾:凶暴。 甘:美。( 1 )请选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A.坐山观虎斗B狐假虎威C虎口拔牙D.为虎作伥(2)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3

30、)管与认为刺虎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请用原文回答。【答案】 ( 1)A(2)不用刺杀一只虎的辛劳。就可以得到杀死两只虎的名声。(3)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解析】 【分析】( 1)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美的文章,不但是我们民族文化 的瑰宝,而且是提炼成语与名言的宝库。首先要读懂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句中的重点 词语联想到平时积累的成语。根据文句的个别字眼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这要看学生平时 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如从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 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一句分析,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应该是 “坐 山观虎斗 ”

31、。(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 “劳”:辛劳。 “有”:获得、得到。 “名 ”:名声。(3)文言文要点的理解提取。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提取关键信息的前提和基础。如管与认为刺虎的最佳时机可提 取“子待伤虎而刺之 ”作为答案。故答案为: A 不用刺杀一只虎的辛劳。就可以得到杀死两只虎的名声。( 3)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 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平时对成语的积累进行理解。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

32、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 理解。(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 容,找准答题区域和语句。【附参考译文】 有两只因为争吃一个人而打斗的老虎,管庄想要刺死它们。管与阻止他说:“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美味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 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两只老虎死的死、伤的伤,后再刺死它们,一次就同时杀死 两只老虎。不用费一点儿力气,就一下子获得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33、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 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两狼之并驱如故亦毙之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其一犬坐于前C狼不敢前吾旦三省吾身D.以刀劈狼首

34、静以修身(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3)结尾一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结尾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 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答案】(1)B(2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3)议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 胜利。【解析】【分析】(1 ) A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代词;B.隧: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 从隧道”犬: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 像狗一 样”;C.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意为 上前”日:副词,每天;D.以:用/以:表示 目的,相当于来”故

35、选B。(2)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 止,通只”意为仅,只”(3)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即再狡猾的狼也会败给智慧的 人,因此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谈启示,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作 者记述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自取灭亡的故事,然后结合实际,谈除了从狼的所作所为 得到启示外,还可以从屠户的所作所为得到启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像狼一样的恶 势力,不能心存幻想,一定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故答案为:B;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议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

36、,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 利。【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 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 意思。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本题第一问考查表达方式,常见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文章的 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狼的行为的看法,属于议论。第二问考查概括文章的主旨,题目提示换 个角度,可以从 屠夫”的角度,屠夫一开始忍让,狼仍然不满足,直到最后奋起反抗,终

37、 于取得胜利。【参考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 跟着(他)走了很远。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 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 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 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 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 的那

38、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 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 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 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 的。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 料罢了。9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

39、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元方时年七岁 尊君在 元方入门不顾(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 下列对文意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B. 怒”与 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 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C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陈太丘和友人之间的活 动。D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

40、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答案】(1)当时;通否”;回头看(2)和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3)C【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时”这里是当时的意思,不”属于通假字,通否”。顾”是回头看的意思。(2)这句话的关键词语是 期”约定; 委”委,丢下,舍弃。据此可知这句话可以翻 译为:和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3)ABD理解和分析正确。C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 的是陈元方和友人之间的活动。故答案为:当时;通否”;回头看和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C【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

41、时对课文注释的 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 到完美。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意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在 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每个选项是否符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即可答题。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扌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

42、雀在后,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 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注】掘株:挖了树根的坑。(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螳螂方欲食蝉/饭疏食 ,饮水B. 欲啄而食之也/方欲行,转视积薪后C不知前有深坑/狼不敢前D.而不顾后害者也/元方入门不顾-(2 )请用三条“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请找出文中表示议论的句子,并谈谈此故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答案】(1) B(2)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

43、后害者也。启示:做事要考虑周到,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解析】【分析】(1)A吃;食物。B将要。C前面;向前。D留意;回头看。(2 )这句话的大意是:蝉将要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弯曲身子贴紧前肢,想要取蝉。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认真阅读这个短文,可以看出从开头园中有榆”一直到 后有掘株也”都是叙述,只有最后一句 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属于议论,表达作者对这件事的观点和看法。结合语段内容分析,蝉只顾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想要吃自己;螳螂只想 着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想吃掉它;黄雀只想着吃

44、吃螳螂却不知道后面有弹弓瞄准 了它;童子只想着打黄雀却不注意前面有深坑,后有挖了树根的坑,他们都是只顾到眼前 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这其实我们做事要考虑周到,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 后患。故答案为:B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启示:做事要考虑周到,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 后患。【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 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抓住 曰”云

45、”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方式及作品给人启示的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 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 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而分析文章给人启示的题则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实 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11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

46、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 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陈太丘与友期() 太丘舍去_( ) 下车引之()(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陈太丘依照约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体现的是古人诚信”的理念。B. 文中的友人无信、无礼,但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能改。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尊君” 太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父” 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D.文章语言生动传神,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展

47、现人物鲜明个性。【答案】 ( 1)约定;离开;拉,牵拉(2) 客人问元方: 令尊在不在? ”正午您没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 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3)C【解析】 【分析】 (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期”去”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尊君:对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客人 问元方:令尊在不在?"日中:正午;则:就;信:没有信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正 午您没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3)AB

48、D分析理解正确。C太君: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而不是尊称对方的父亲。故答案为:约定;离开;拉,牵拉客人问元方: 令尊在不在? ”正午您没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 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C【点评】 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 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 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 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

49、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 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 可。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 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尝射于家圃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宜钱孔入 康肃

50、笑而遣之(2 )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尔安敢轻吾射!(3) 本文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 的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一下陈尧咨的性格特征。【答案】(1)曾;放下;放置;从;打发(2(卖油翁)看见他射箭十支有九支射中目标,只是对此微微点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3)卖油翁酌油;熟能生巧(4) 擅长射箭 但自大傲慢,最后能知错就改。以此自矜 ”写出他沾沾自喜的态度。 汝亦知 射乎?射不亦精乎”陈尧咨连着发出两问,显得盛气凌人,并流露出对实油翁轻视的态度 ;尔安 敢轻吾射”进步表现出他的狂妄白大、咄咄逼人。笑而遣之",表现出陈尧裕能从卖汕翁

51、的行动中受到启发并心悦诚服。(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1)尝射于家圃: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尝:表示曾经;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释:放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置:放,放置;自钱孔入: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自:从; 康肃笑而遣之: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遣:打发。(2)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发矢、但、颔”为重点词,意思分别是:射出的 箭;只,只是;点头;连词成句翻译为: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尔安敢轻吾射!本句中 尔、安敢、轻、射"为重点词,意思分别是:你;怎 么敢,反问

52、句式;轻视;此类活动,动词做名词,表示射箭的技术。连词成句翻译为:你 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3)从文中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以我酌油知之,无他,但手熟尔。”本文记叙了陈尧咨自认为射箭的技艺高超,恃才傲物,有一卖油翁用自己倒油的经历,证实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故本文记述了陈尧咨射 箭和陈尧咨的故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4)人物性格特征的体现要从人物描写中体会,本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塑造人物。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可以看出陈尧咨擅长射箭。自矜”自夸的意思,可以看出它恃才傲物,语言描写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两个问句

53、可见他对买渔翁轻视,忿然”气愤的样子,看出他对卖油翁极其不满,但最后康肃笑而遣之”中神态描写 笑”说明陈咨尧幡然醒悟,对卖油翁酌油技术心悦诚服,表现了他通达爽快,知 错能改。故答案为:曾;放下;放置;从;打发;(卖油翁)看见他射箭十支有九支射中目标,只是对此微微点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卖油翁酌油;熟能生巧;擅长射箭,但自大傲慢,最后能知错就改。以此自矜 ”写出他沾沾自喜的态度。汝亦知射乎?射不亦精乎”陈尧咨连着发出两问,显得盛气凌人,并流露出对实油翁轻视的态度;尔安敢 轻吾射”进步表现出他的狂妄白大、咄咄逼人。笑而遣之",表现出陈尧裕能从卖汕翁的行动中受到启发并心悦诚服。(意

54、思对即可)。【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 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

55、关键语句来分析。【附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 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 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 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I Q里士人家借而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