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章末练习题(解析版)_第1页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章末练习题(解析版)_第2页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章末练习题(解析版)_第3页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章末练习题(解析版)_第4页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章末练习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一、选择题1.以下平安措施不正确的选项是   A. 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 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D. 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2. 下面是一些常用危险品的标志盛放固体氢氧化

2、钠的外包装上应贴的标志是  A.   B.  C.    D. 3.黄金首饰的纯度常用“K来表示,24K是纯金,标号为18K的首饰中黄金的质量分数是 A. 75%                             

3、       B. 18%                                    C. 36%   &#

4、160;                                D. 25%4.根据化学方程式4NH35O2=4X6H2O,可推断X的化学式是  A. NO       &

5、#160;                            B. NO2                   &#

6、160;                C. N2O3                                &

7、#160;     D. NH35.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选项是   A. CH4 + O2CO2 + H2OB. 2CH4 + 3O2 2CO + 4H2OC. CH4 + 2O2 CO2 + 2H2OD. 2CH4 + 4O2 2CO2 + 4H2O6.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发生这样的反响:CO2+2NH3=CONH22+X,这是固定和利用二氧化碳的成功范例X的化学式是 A. CO     

8、0;                                B. NO2                

9、;                      C. H2O                          

10、            D. O27.某有机物6.0g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那么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   A. 一定只含有碳元素                       

11、                       B. 一定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C. 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

12、#160;        D. 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8.镁不但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 燃烧反响都属于氧化反响C. 镁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D. 镁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是放热反响9.为探究燃烧的条件某同学进展了如下图的实验,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 白磷是可燃物,红磷不是可燃物    

13、;                             B. 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C. 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到达它的着火点     D. 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及隔绝氧气10.现有生石灰和碳酸钙的

14、固体混合物8.9g,髙温锻烧一段时间剩余固体7.8g,向剩余固体中参加溶质质量分数7.3%的稀盐酸至恰好不再冒气泡,共用去稀盐酸100g。假设7.8g剩余固体煅烧至完全反响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A. 2.2g                             

15、;       B. 4.4g                                    C. 3.3g   

16、;                                 D. 6.6g1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响后,测得反响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物质XYZQ反响前质量/g410121反响后质量/g01215待测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

17、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那么以下推断正确的选项是A. 反响后Q的质量为10g  B. 反响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1:1C. 反响后生成15gZ    D. 该反响方程式中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12. 某纯洁物X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X+5O24CO2+4H2O,试推测X的化学式为  A. C2H5O2   B. C2H4O  C. C2H5O    D. CH513.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

18、方法,以下推理关系成立的是A.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不复燃,那么集气瓶中一定不含有氧气B. 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C. 空气中可燃物燃烧必须与氧气接触,所以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是灭火的有效方法之一D.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得到的氧化镁的质量与参加反响的镁条质量不相等,所以该反响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14.以下设计方案可行,且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选项是   A. 实验室用稀硫酸与铜片反响制取氢气:Cu+H2SO4=CnSO4+H2B. 用盐酸除去氢氧化钾溶液中的碳酸钾:K2CO3+2HCl=2K

19、Cl+H2O+CO2C. 用稀硫酸除铁锈:Fe2O3+H2SO4=FeSO4+H2OD. 用含氢氧化镁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MgOH2+2HCl=MgCl2+2H2O15.以下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选项是   A. C + 2CuO   2Cu + CO2B. 4Fe+3O2  2Fe2O3C. CaCO3 + 2HCl= CaCl2 + H2O +CO2D. Fe + CuSO4 = FeSO4 + Cu二、填空题 16.氯胺NH2Cl是国家新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新增的饮用水消毒剂。 用N

20、H2Cl消毒时,发生反响NH2Cl+X= NH3+HClO,其中X的化学式为_。 17.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右图所示装置进展实验。1甲同学验证燃烧的条件。取一小块白磷放入广口瓶中,一段时间白磷没有燃烧,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参加适量的_ ,白磷仍然没有燃烧,再从a管通入_ ,白磷发生燃烧,该实验_ 填“能或“不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到达着火点这两个条件。2乙同学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响。为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 填序号,可重复选用。 从b端通氮气   

21、60;      将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枯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从a端通二氧化碳      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18.“结合制碱法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H2O+NH3+CO2X+NH4Cl,X的化学式为 _;一定条件下,2.3g乙醇与4.0gO2恰好完全反响,生成2.7gH2O、2.2gCO2和物质Y,那么Y的质量为 _;Y的化学式为 _ 19.控制变量法是常用的化

22、学学习方法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图示信息和资料信息答复有关问题物质的着火点:白磷为40,红磷为240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_ ;2假如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_ ;3通过以上实验事实证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_ 20.我们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不难得出灭火的原理,请你判断以下灭火的实例所根据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灭火实例灭火原理a住宅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燃烧的火舌喷水_b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_21.科学家提出:“硅是将来的石油,制备粗硅的反响为:X +2CSi+2CO,那么反响中X的化学式是_ , 假设生成14

23、g的Si,那么需C的质量为_g。22.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亲密相关“蜂窝煤被加工成多孔形状的原因是_ ,使其燃烧更充分汽车外表喷漆可以延缓钢板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隔绝空气中的_ 我们常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_功能23.化学李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如下图,在铜片上仪器a,请答复:1仪器a的名称是_ ;2罩上仪器a的作用是_ ;3对照和可以获得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 ;4实验中小明观察到热水中的白磷由块状迅速熔化成液滴状,但不燃烧的原因是_ 24.沼气是有机物质在一定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的,沼气的

24、主要成分是甲烷CH4经研究可知,有机物变成沼气的过程,首先是分解细菌将粪便、秸秆、杂草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化合物和二氧化碳;然后在甲烷细菌的作用下,将简单的化合物和二氧化碳氧化或复原成甲烷甲烷是一种可燃气体,浓度在5%15%范围内,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请分析答复:1沼气属于_ 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2请写出由CO2和H2生成甲烷和水的化学方程式_  25.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燃着的小木棒假设将燃烧端朝上,往往木棒没燃尽就熄灭了,这主要是因为_ ;消防官兵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的道路前方的一片树木去除,其灭火的原理是_  三、实验探

25、究题 26. 燃烧与灭火与我们的生活有着亲密的联络,右图是某兴趣小组探究燃烧与灭火的三个小实验请答复: 1实验1说明了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三个条件分别是: 物质要有可燃性;_;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2实验2的灭火原理是_;实验3的灭火原理是_ 27.下面是两个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请答复相关问题。1如图1向C中参加少量白磷,再参加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浸入热水中,白磷不燃烧。翻开K1 , 将A中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C中发生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_ 。此实验运用比照的方法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它是_ 。2如图2所示,在空气中放置时,两

26、团棉花均不燃烧;假设将足量二氧化碳倒入烧杯时,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有:_ ;粘有过氧化钠的棉花燃烧;未粘有过氧化钠的棉花不燃烧。通过上述实验的比照分析,写出产生现象的原因_ 。四、综合题 28.为了测定某种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贝壳25g,参加200g的稀盐酸,恰后完全反响,称得反响后物质的总质量为216.2g假设贝壳中其他物质不与盐酸反响且不溶于水请你计算: 1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 g 2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9.称取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为止。实验测得固体混合物的质量随加热时间变化的相关数据如下图。请计算:1

27、生成氧气多少克?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存一位小数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答案】A 【解析】 :A、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易易导致电路短路,或造成触电事故,A符合题意;B. 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可燃物的含量至爆炸极限以下,防止爆炸的发生,B不符合题意;C. 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在火焰上,可以隔绝氧气,而灭火,C不符合题意;D、燃放烟花爆竹时,火药能燃烧爆炸,所以要远离人群和可燃物,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常见的平安急救知识,需要掌握常见急救知识。2.【答案】A 【解析】 :A氢氧

28、化钠有腐蚀性,图标为腐蚀品,故正确;B图标为剧毒品标志,故错误;C图标为爆炸品,故错误;D图标为易燃物,故错误应选A【分析】氢氧化钠有腐蚀性,是腐蚀品,然后根据各选项图标的含义解答此题考察危险品标志的识别,比较根底,侧重对根底知识的稳固,注意对根底知识的理解掌握3.【答案】A 【解析】 设18K的首饰中黄金的质量分数是x;那么 ,得x=75%,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此题主要考察物质质量分数的计算。4.【答案】A 【解析】【解答】根据化学方程式4NH35O2=4X6H2O,可推断X的化学式是 NO 。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题中信息和化学反响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5.【答案】

29、C 【解析】【解答】甲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 + 2O2 CO2 + 2H2O,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响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响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刚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3标明化学反响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响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假设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

30、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假如反响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标注了6.【答案】C 【解析】【解答】由题意“CO2+2NH3=CONH22+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反响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那么:反响前碳原子1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6个;反响后碳原子1个、氮原子2个、氧原子1个、氢原子4个,故X物质的化学式是H2O应选C【分析】由题意“CO2+2NH3=CONH22+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可知,反响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那么可推测X物质的化学式此题是运用化学中的根本思想质量守恒思

31、想,通过归纳不同物质或不同变化过程中一样点和不同点有效地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络以及交融点和嫁接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7.【答案】B 【解析】【解答】解:17.6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17.6g× ×100%=4.8g,10.8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10.8g× ×100%=1.2g,生成物17.6g二氧化碳和10.8g水中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和=4.8g+1.2g=6.0g,6.0g=有机物的质量6.0g,那么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 A、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应选项说法错误B、由上

32、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应选项说法正确C、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应选项说法错误D、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应选项说法错误应选:B【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生成物可以初步确定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由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和与该物质的质量进展比照,从而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8.【答案】A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燃烧与燃烧的条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解答】A、由题意可知,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故说法错误;B、结合氧化反响的定义,可知

33、燃烧反响都属于氧化反响,故说法正确;C、由题意可知,镁等活泼金属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故说法正确;D、燃烧都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反响,故说法正确。应选A。9.【答案】A 【解析】【解答】解:A白磷和红磷都具有可燃性,均为可燃物,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到达其着火点,故错误; B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虽然到达了其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故正确;C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到达着火点,故正确;D实验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故正确应选A【分析】A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B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来分析;C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来分析;D根据实验中水的作用来分析10.【答案】

34、A 【解析】【解答】根据稀盐酸与碳酸钙和氧化钙恰好反响需要的质量分析解答。解:设剩余固体中与100g稀盐酸恰好反响碳酸钙的质量为x,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为y,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CaCO3+2HClCaCl2+H2O+CO21007344xyzCaO+2HCl=CaCl2+H2O56737.8g-x100g×7.3%-y x=5gy=3.65gz=2.2g,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化学反响中物质质量的计算,在化学反响中,参加反响的各物质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计量数之比。11.【答案】D 【解析】【解答】由表中数据看出反响后X的质量减小,因此X

35、是反响物,发生反响的X的质量为4g0g=4g;反响后Y、Z的质量增加,因此Y、Z都是生成物,生成Y的质量为12g10g=2g,生成Z的质量为15g1g=14g;由于2g+14g=16g4g,可知Q也是反响物,发生反响的Q的质量为16g4g=12g因此反响后Q的质量为21g12g=9g;反响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2g:12g=1:6;设该反响方程式中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x:y,那么x×n:y×2n=4g:12g  解得x:y=2:3;应选D【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得出此题的答案12.【答案】B 【解析】【解答】解:根据反

36、响的化学方程式2X+5O24CO2+4H2O,反响物中氧原子个数为10,反响后的生成物中碳、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4、12、8,根据反响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那么2X中含有4个碳原子、2个氧原子、8个氢原子,那么每个X分子由2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构成构成,那么物质X的化学式为C2H4O;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才能开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进步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进步学生语文程度的重要前提和根底。应选:

37、B【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响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响的化学方程式推断反响物X的化学式13.【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不复燃,那么集气瓶中可能含有氧气,例如空气等B、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证明了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C、可燃物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灭火就是把这三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破坏,故正确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燃烧后质量增加,实际上增加了参加反响的氧气的质量,故该反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应选C【分析】A、氧气浓度太小,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能证明不含氧气;B、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即可,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构成的C、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38、即可,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到达着火点、与氧气接触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即可14.【答案】D 【解析】【解答】解:A、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铜排在氢的后面,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故该反响不能发生; B、除杂的原那么是不能引入新的杂质,用盐酸除去氢氧化钾中的碳酸钾,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钾,故不正确;C、生成物错误,稀硫酸与铁锈反响生成硫酸铁而不是硫酸亚铁,反响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故错误;D、设计方案可行,且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应选D【分析】首先根据反响原理找出反响物、生成物、反响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展书写即可15.【答案】B 【解析】【

39、解答】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一般有四步: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分别写出反响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的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当反响物或生成物有多种时,中间用加号即“+连接起来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后,将刚刚画的短线改写成等号表示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3标明化学反响发生的条件因为化学反响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如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通电等并且,一般都写在等号的上面,假设有两个条件,等号上面写一个下面写一个4注明生成物中气体或固体的状态符号即“、“;一般标注在气体或固体生成物的化学式的右边但是,假如反响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或固体时,其状态符号就不用

40、标注了A. C + 2CuO 2Cu + CO2;A不符合题意B. 3Fe+2O2Fe3O4;B符合题意C. CaCO3 + 2HCl= CaCl2 + H2O +CO2;C不符合题意D. Fe + CuSO4 = FeSO4 + Cu,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判断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从四个反面着手:首先遵循客观事实,即能反响且生成物的化学式要书写正确,再次要遵循质量守恒即要配平,第三反响的条件要适宜,第四箭头搭配要适宜二、填空题16.【答案】H2O 【解析】【解答】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该反响后比反响前少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H2O故答案为

41、:H2O【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响前后原子的个数相等可解答17.【答案】热水;氧气或空气;能; 【解析】【解答】1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到达着火点进展分析,取一小块白磷可燃物放入广口瓶中,一段时间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并且温度没有到达着火点,所以从分液漏斗中参加适量的热水,再从a管通入氧气或空气,即可满足燃烧的条件,所以白磷燃烧了;通过该实验的前后比照,可以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到达着火点这两个条件。2此题是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所以要先分别验证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石蕊变色,然后再让二者反响生成碳酸,证明碳酸使石蕊变

42、色;故要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枯燥纸花先放入广口瓶中,然后从a端通二氧化碳,此时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枯燥纸花不变色;此时,假设直接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那么水与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反响生成碳酸,继而使石蕊变色,那么无法证明水不能使石蕊变色,所以要从b端通氮气,以排除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然后再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此时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枯燥纸花仍然不变色;再从a端通二氧化碳,那么二氧化碳与水反响生成碳酸,此时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枯燥纸花变红,故填。【分析】此题是课本实验的延伸,综合考察了学生的根本实验才能,对于此类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展实验、分

43、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18.【答案】NaHCO3;1.4g;CO 【解析】【解答】解:反响的化学方程式NaCl+H2O+NH3+CO2X+NH4Cl,可知可知反响前各原子个数为:      反响前  反响后Na原子   1       0Cl原子   1       1N原子    1 

44、;      1H原子    5       4C原子    1       0O原子    3       0根据反响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X的一个分子由1个钠原子、1个H原子、1个C原子、3个O原子构成,因此可确定物质X的化学式可表示为NaHCO3 根据反响前后

45、质量总和不变列等式:2.3g+4.0g=2.7g+2.2g+Y,解得Y=1.4g;2.3g乙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分别为:1.2g、0.3g、0.8g;2.7gH2O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分别为:0.3、2.4g;2.2gCO2中碳氧元素的质量分别是0.6g、1.6g,那么Y中含有碳氧元素,质量分别为0.6g、0.8g,原子个数比为:=1:1,因此Y是一氧化碳故填:NaHCO3;1.4g;CO【分析】根据反响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利用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判断生成物X的分子构成,确定物质X的化学式根据反响前后质量总和不变列等式计算出Y的值;根据质量比结合相对分子质量进展分析19.【答案】温度

46、没有到达红磷的着火点;用导管对准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温度要到达物质的着火点 【解析】【解答】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热水的温度没有到达红磷的着火点,故填:温度没有到达红磷的着火点;2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会燃烧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需要通入氧气,故填:用导管对准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3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温度到达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故填:温度要到达物质的着火点【分析】根据已有的燃烧的条件燃烧条件:可燃物,温度到达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进展分析解答20.【答案】降温或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7、隔绝空气或隔绝氧气 【解析】【解答】解:a住宅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龙头向燃烧的火舌喷水,是将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灭火;b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是隔绝空气或氧气灭火 故答案为:a降温或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b隔绝空气或隔绝氧气【分析】根据灭火的灭火的方法分析原理,灭火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一下、隔绝空气或氧气、撤走可燃物21.【答案】SiO2   ;12【解析】【解答】有化学方程式X +2CSi+2CO可知,反响中X的化学式是SiO2;设假设生成14g的Si,那么需C的质量为X。SiO2 +2CSi+2CO24&#

48、160;               28X                14g24:28=X:14gX=12g。即假设生成14g的Si,那么需C的质量为12g。【分析】此题难度较大,根据化学方程式推断某一物质的化学式的根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变。22.【答案】增大煤与空气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和水“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

49、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老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根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

50、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老师、老师之意根本一致。;乳化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锋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程度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程度以上的学

51、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根本构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一般说来,“老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

52、历代对老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老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老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因为“老师必需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解析】【解答】解:1“蜂窝煤被加工成多孔形状的原因是: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充分燃烧;故答案为:增大煤与空气氧气的接触面积2铁生锈的条件是与空气中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所以汽车外表喷漆可以延缓钢板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隔绝空气中的氧气和水;故答案为:氧气和水3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可以去除油污故答案为:乳化【分析】1根据“蜂窝煤被加工成多孔形状的原因是: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充

53、分燃烧进展解答;2根据铁生锈的条件是与空气中氧气和水同时接触进展解答;3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23.【答案】烧杯;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物质燃烧需要到达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 【解析】【解答】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是烧杯;2罩住白磷燃烧的目的是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物质燃烧需要到达着火点;4白磷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并到达着火点,水中的白磷虽然到达了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故答案为:1烧杯;2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3物质燃烧需要到达着火点;4没有与氧气接触【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解答;2根据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解答;3根据物质燃烧的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