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填空考点知识练习_第1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填空考点知识练习_第2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填空考点知识练习_第3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填空考点知识练习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内容填空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 姓名:_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两句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的特点。2.寒食一诗中“_,_”两句,写出了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景象。3.长歌行中“_,_”两句告诫人们要趁青春年少,奋发向上,有所作为。4.北京的春节是按照_顺序写的。腊八、_、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写得详细,过小年、正月初六等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_。5.腊八粥中“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将八儿盼粥时的_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二、

2、按课文内容填空1“ _ ,_”这正是曹植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的体现。2欣赏着迷人的春景,我们会不觉地吟诵朱熹的名句“ _,_!”3毛泽东在七律 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_,_!”4“_,_”,表达了作者_ 对即将到来的丰收之年的喜悦。5草原第一自然段按_顺序来写,先写了_、_,再写了_、_、_,勾画出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 6十五从军征一文中表现从征历史之久的诗句是“_,_ ”。三、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_,他用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_画卷,展示了_,表达了自己_。2.表里的生物一文讲述的是“我”小时候

3、以为_ 因而一直相信父亲的表里_,说明“我”是一个_的孩子。3听了老教授的一番讲解,他恍然大悟,可用一个俗语来表示,这个俗语是_,_。4每当我想放纵自己,不好好努力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长歌行中的那句诗:_,_!5赵孟頫是_代著名的_,他的楷书代表作之一是_ 。四、 根据课内外阅读内容填空。1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认识了_的桑娜夫妇、_的老支书和_的鲁迅先生;我们随着作者的如花妙笔,参观了_的草原,观看了_的开国大典,见到了_的丁香花2童年的作者是苏联作家_,主人公是_。3本学期我在古诗文的学习中任意徜徉,我遇到了关心人们生活,期盼丰收的辛弃疾;我遇到了_;我遇到了_。4唐代诗人_在浪淘沙(其一

4、)中运用_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黄河的气势,主要诗句是:_,_。5在“日积月累”中,我感受到孟浩然“_”的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欣赏到朱熹“_”的绚丽春景;领悟到贺知章“_”的无奈和凄凉;感动于曹植“_”的爱国热情。(填序号)A捐躯赴国难,视如忽如归 B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6作为环保小卫士,请你写一份简单的倡议书,号召你们小区的居民们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活动,并用上“逐条说明”的方法说明你的观点。倡议书_五、 按课文内容填空。这学期的语文学习收获很大,在草原一课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赞美了_;通过狼牙山五壮士的学习,我体会到了_;在穷人的学习

5、中,我体会到渔夫的妻子桑娜是一个_的人;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呼吁人类_;少年闰土的作者_,他笔下的闰土是一个_的少年。六、 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以下练习。1两小儿辩日选自_。文中的两个小孩围绕_展开了辩论,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其理由是_,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其理由是_。“孔子不能决也”反映出孔子对知识持_的态度,我们可从中悟出_的道理。2学弈选自_。跟弈秋学下棋的两个人,最后的结果不同,是因为前一个人_,后一个人_。 3学弈告诉我们,做事要_,不能_;两小儿辩日告诉我们要_观察事物、看待问题;而且辩论时要有_,并且要有_。4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

6、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运用_的方法写出了两个人不同的学习态度。第一个人的学习态度是_, 第二个人的学习态度却是_。从两个人不同的学习态度我们可以推测出_。七、 课文理解与填空。1按原文填空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_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_过去;默默时,便从_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_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2 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我认识了匆匆的作者_,在文中他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_。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_,他第一次盼望的是_,结果母亲没有兑现承诺,原因是_。八、 课文回顾。1七律·长征中“_,_”统领全诗。 “_,_。”一句写出红军

7、翻越雪山后的喜悦心情。2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_的顺序展开的,整个事件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_。 3_年_月_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_举行典礼。开国大典按照_的顺序叙述,描述了大典中_、_、_、_四个场面。 4灯光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采用_的方式,首尾形成呼应。全文是_为主线来写的,歌颂了革命先烈的_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_。5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为了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一句“_”,表现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曹植同样也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心:“捐躯赴国难,_。”李纲也曾慷慨陈词:“祖宗疆土,_。”九、 理解课文内容

8、填空。  1.穷人一文的作者是_国作家_。 2.月光曲一文描写了德国音乐家_创作月光曲的故事。 3.鲁迅原名_,浙江_人,鲁迅是他的_。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_、_、_,被誉为“_”。 4.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_,课文回忆了“我”和闰土之间的四件事:_、_、_和_。 5.秋天的景色是美丽的,我知道许多描写秋天的古诗:洛阳城里见秋风,_;近种篱边菊,_;长安一片月,_。 6.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_,他主持修筑的_,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十、 课文内容回顾。1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描写洪水的句子,其中我最喜欢的是:“_。”这个句子妙在:_。文章中的党支部书记让我印象深刻,他具

9、有_的品质,真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2“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把句中的“揪”换成“拉”可以吗?为什么?_3通过前半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_的描写方法,这种描写在_中运用比较多,如在写_时就是运用了这种描写方法。4穷人一文故事情节清晰,全文以_为主线,围绕_这件事,前后设置两个悬念:一是_,二是_。两个悬念交替展开,推动故事发展,扣人心弦。故事主要赞美桑娜和渔夫_的品质。5我最喜欢的一句爱国的名言是:_;最喜欢的一句关于惜时的名言是_。十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在草原一课中,作者(人名)_描写了:“在天底下,_,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_,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

10、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_。2_,水村山郭酒旗风。_,_。这首诗的题目是江南春,作者是唐朝的_。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作者回忆了有关鲁迅先生生前的五件事,分别可以概括为_,_,燃放花筒,_,关心女佣。十二、 根据所学内容填空。1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这句话是_描写,写出了_。请运用所学的方法,写一个类似的情景。_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的地方升起来。_的海面上,霎时间_了银光。这是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_时产生的_,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乐曲的旋律是_的,贝多芬之所以弹奏这首曲子是因为_3桥和穷人都是_

11、(体载),读这一类的文章要关注_、_,感受人物形象。这一学期我读过这一体裁的书籍有_(作者)的_。十三、 按照要求回答。 1少年闰土一课,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_、_、_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 2开国大典写的是_年_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其中,写 “阅兵式”场面时,运用了_的方法。 3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_,表现了鲁迅的怅惘和失望,而课文对梦境里“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了鲁迅对_。 4默写。七八个_,_。_,路转溪桥忽见。 5写出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句的意思: _表达的情感: _6改写成现代汉语“

12、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_ 十四、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_。本文按_顺序介绍老北京春节的风俗。2.长歌行中珍惜时间的名句是_,_。我积累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句是_,_。3.匆匆是一篇 _(体裁),作者是现代作家_。文章紧紧围绕“_”二字,细腻地刻画了_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_和_之情。他写过的同一体裁的作品有_、_。4.为人民服务一课作者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_;二是_;三是_。十五、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桥一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_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

13、稳以及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_,把_,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_,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2读了桥这篇文章,我非常激动,此刻的心情可以说是_,文中的“老汉”在关键时刻_,行为十分感人。他为人民_,犹如一座丰碑,永驻在人们心中。(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四字词语)十六、 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丁香结一文从_、_、_等方面写丁香的,作者由丁香结引发对人生的思考:_。2.穷人一文是_国作家_写的一篇小说,作品主要描写了_和他的妻子_ ,_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

14、高尚品德。3.伯牙鼓琴写的是_ 擅长弹琴,_会听,_死了以后,_终身不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用“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4.狼牙山五壮士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接受任务_跳下悬崖”这五个部分的内容。十七、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北京的春节在腊月的_就开始了。2“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58座”说明_,“开山鼻祖”说明_。3寒食即寒食节,在_后的第105天,_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_。4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_国作家_,小说塑造了_和_这两个“顽童”的形象,赞美了他们乐观进取,敢于冒

15、险和追求自由的精神。答案1、地白 凄清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时间 除夕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有利于读者加深对老北京春节习俗的了解与认识 夸张 急切2、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从上到下 天空 空气 小丘 平地 羊群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3、老舍 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有一只小蝎子 充满好奇心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元 书法家 三门记4、善良 不徇

16、私情 爱憎分明 一碧千里 隆重、庄严 美丽、幽雅 高尔基 阿廖沙 热爱、向往田园生活的王安石 享受万紫千红的春景的朱熹 刘禹锡 夸张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C D B A 5、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团结 为了革命的胜利勇于牺牲的精神 勤劳、善良 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鲁迅 活泼可爱,见多识广6、列子汤问 太阳距离人的远近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实事求是 学无止境 孟子·告子上 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 三心二意,不认真听讲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从不同角度 自己的观点 支持观点的依据 对

17、比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会完全不同7、水盆里 饭碗里 凝然的双眼 匆匆 朱自清 无奈和惋惜 史铁生 星期天妈妈带他出去玩 母亲太忙碌了8、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事情发展 痛歼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 1949 10 1 首都北京 开国大典的进行 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通告 升国旗 阅兵式的盛况 群众游行 倒叙 灯光 献身 来之不易 位卑未敢忘忧国 视死忽如归 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9、1.俄 托尔斯泰 2.贝多芬 3.周树人     绍兴 笔名 文学家   思想家 &#

18、160; 革命家   民族魂 4.故乡 雪地捕鸟 看瓜刺猹 海边拾贝 和看跳鱼儿 5.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来未著花 万户捣衣声 6.爱国工程师  京张铁路10、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将洪水拟人化,更突出洪水的凶险 舍己助人、沉着冷静 不可以,因为“揪”字极其生动地表现了老汉不徇私情的品质,也突出了老汉对儿子没有经受考验的痛心之情。 环境描写 桥 洪水 桑娜的内心矛盾 收养西蒙两个孤儿 渔夫是否能平安回来 渔夫回家能否同意收养孩子 朴实善良、乐于助人 位卑未敢忘忧国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11、老舍 一碧千里 平地是绿的 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千里莺啼绿映红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 笑谈“水浒” 笑谈“碰壁” 救助车夫12、动作 同学们入迷的样子 一位扎着高马尾的小姑娘,右手拖着下巴,盯着书津津有味地看着。有时皱紧眉头想什么,在时甩甩垂到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