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化学易错知识点 化学反应的现象之一就是颜色的变化,所以我们需要熟记一些常见物质的颜色:(1)固体物质的颜色红色:红磷,铜,氧化亚铜,氧化铁(三氧化二铁)浅黄色:硫蓝色:硫酸铜晶体,氢氧化铜绿色:硫酸亚铁晶体(FeSO47H2O),碱式碳酸铜【铜绿,Cu2(OH)2CO3】紫黑色:KMnO4,碘(I2)红褐色:Fe(OH)3白色:CaCO3,BaSO4,无水CuSO4(2)溶液的颜色溶液的颜色取决于溶液中离子的颜色,常因其浓度不同而又使溶液颜色的深浅不同。蓝色:CuSO4,Cu(NO3)2溶液浅绿色:FeSO4,FeCl2,Fe(NO3)2溶液棕黄色或黄色:Fe2(SO4)3,FeCl3,F
2、e(NO3)3溶液紫红色:kmno4溶液无色:K+,Na+,Ag+,Ca2+,Mg2+,Ba2+,Al3+,H+,OH-,Cl-,NO3-,SO42-,CO32-初中化学实验总结 (一)基本仪器1.反应容器:(1)可直接加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2)能间接加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2.存放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3.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4.计量仪器:托盘天平(质量),量筒(体积)5.分离仪器:漏斗6.取用仪器: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药匙(可用纸槽代替,粉末或小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7.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8.其
3、它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水槽,试管刷(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1)原则:a.不能用手接触药品b.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上闻气体气味c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用量:a.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b未指明用量,取用最少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液体取12毫升)(3)取用:a.固体:a.块状:使用镊子要点:一横,二放,三慢竖b粉末:用药匙或纸槽,操作要领:一横,二送,三慢立b液体:a.较多量:倾倒(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倒入)b较少量:胶头滴管吸取(排空,吸液,不伸入,不碰壁)c极少量:用玻棒蘸取(4)用剩药品处理:首先不能放回原瓶,其次不要随意丢弃,还有不要拿出实验室,总之要
4、放在指定容器内2.药品的存放(1)固体广口瓶;液体细口瓶;气体集气瓶,密度大于空气正放,密度小于空气倒放。(2)遇光受热易分解的药品(如浓硝酸,硝酸银溶液)用棕色瓶盛放;盛碱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而要用橡胶塞。(3)白磷存放在水中,钠存放在石蜡油或煤油中。(4)浓硫酸,浓盐酸,浓硝酸,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以及结晶水合物需要密封保存。3.物体的加热(1)酒精灯加热二检查:a.检查灯芯顶端是否不平或者已烧焦b.检查酒精灯内酒精量是否在灯的容积的1/32/3之间二禁止:a.禁止拿酒精灯对点b.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二要用:a.点燃时,要用火柴点燃b.熄灭时,要用灯盖盖灭(2)加热仪器及固定
5、:试管:可以直接加热固体,液体烧杯,烧瓶:必须垫石棉网才能加热蒸发皿:可以直接加热少量(3)注意事项:a.外焰加热,不可与灯芯接触b.均匀加热(可以移动试管或酒精灯)c.固体加热盛药品的部位,液体加热其中下部d.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e.液体加热时,试管与桌面成45度角,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旁人f.试管内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g.试管外壁不能有水珠h.加热完毕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4.液体的过滤操作要点:(1)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留气泡(2)二低:a.滤纸边缘比漏斗低b.漏斗内液体液面比滤纸边缘低(3)三靠:a.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处b倾倒液体时,烧杯口靠玻棒c漏斗末端紧靠烧杯
6、内壁5.蒸发蒸发时应注意,要用玻棒不断搅拌,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就停止加热。6.溶解(1)固体物质溶解时,常用粉碎,搅拌,振荡,加热等方法加速溶解(2)液体物质溶解时,将液体加水混合后搅拌均匀(3)气体物质溶解时,对于溶解度较小的气体要把导管插入水中,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应在导管末端端接一倒置的漏斗,使漏斗边缘接触水。7.仪器的装备及气密性检查装配顺序: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拆卸相反)气密性检查:导管一端浸水中,手握容器看气泡,移开手后看水柱(要保证容器表面的温度较低)8.容器的洗涤油脂先用热的纯碱溶液洗;不溶性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用稀盐酸洗,再用清水冲洗两三遍。9.ph试纸的使用用ph试
7、纸测定待测溶液的酸碱度时,用干燥洁净的玻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干燥的试纸上,待试纸变色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用ph试纸检验气体时,应把试纸润湿,把试纸的一端贴在玻棒一端与气体接触。检验酸性气体还可以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碱性气体用红色石蕊试纸。10.粗盐提纯(1)所用仪器:烧杯,玻棒,铁架台(带铁圈),漏斗,蒸发皿,酒精灯。(2)操作步骤:溶解,过滤,蒸发结晶(3)玻棒在各步操作中的作用:a.溶解加速粗盐溶解b过滤引流c蒸发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d.转移食盐固体1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所用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棒,药匙,量筒(2)操作步骤:计算(溶质和溶
8、剂的质量)>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溶质的质量)>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水的量)>溶解(将溶质和溶剂放入烧杯中,搅拌使之溶解)。 (三)化学计算1.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原则:质量守恒定律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变b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2)常见题型a.纯净物的计算如果题中涉及物质的体积,应转化为质量:质量=密度×体积b.不纯物的计算:纯净物质量=不纯物质量×纯度c.过量计算:a若已知两种反应物的量,则应先判断哪一种物质过量,再用不足物质的量来计算b给定一种反应物的量,不断增加另一种反应物的量,进行一组实验,则需先判断每
9、次实验中,那种物质过量,那种物质的量不足或者适量,然后选择不足量或适量的物质进行计算。d.原料利用率的计算:原料利用率=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原料总质量2.溶解度的一些计算问题在这里我想列举以下的注意事项,还有一些总结的知识点,望对大家有用(1)应用溶解度的注意事项a一定温度 b.100克溶剂 c.饱和状态 d.溶解度即溶解的溶质质量(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这儿不赘述了,这儿个人认为是比较重要的,结合初中物理好好理解,对解题会有帮助的(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a.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并根据此确定从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的方法;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
10、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c.利用溶解度曲线,比较不同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d.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溶液处于饱和状态;曲线右下方的点表示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曲线左上方的点表示溶液处于饱和状态,并有溶质未溶解;e.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及比较不同物质析出晶体的多少。(4)常用解题方法:.关系量法:依据是溶液性质的均一性,任何一份同温度下的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之间的质量都成正比3.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1)几类题型:a.溶液的配置b.溶液的稀释或浓缩稀释或浓缩前溶质的质量=稀释或浓缩后溶质的质量c.溶液的混合注意! 不同浓度的溶液混合时,由于密度不同,因而要注意质量可以相加,体积不能相加d求反应后生成物溶液的质量方法:a.通过溶质加溶剂求溶液质量 b.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溶液质量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各反应物总量反应前后脱离溶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文物保护师初级考试题集
- 课件中时间轴
- 2025年健身教练从业资格水平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建筑材料工程师专业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环境保护工程师专业资格认证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航空服务质量评价师职业水平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全管理基础题及答案速查
- 2025年俄语翻译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村级保洁员面试模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大家一起合作教学课件
- 地理与劳动教育
-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初中数学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教案(2024秋)
- 人教版(2025新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厂房消防应急预案
- 景区开发政府战略框架协议书(2篇)
- “雄鹰杯”全国小动物医师技能大赛考试题库(660题)
- 实验室隐患排查培训
-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人教新课标版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 宠物医疗器械创新与发展
- 4《给植物画张“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教科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