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_第1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_第2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_第3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_第4页
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韩愈师说公开课获奖教案Company number : 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师说韩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梳理本课的论证过 程,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朗 读和记诵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结合美读法感知,抓重点字词举一反三法疏通 课文,合作探究法深入赏析,归纳法总结升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 习惯,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思想美和论辩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师重道、能者为师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2、教学重点:掌握课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师”道“之”等,感悟课 文的思想之美。教学难点:梳理本文的论证过程,体会论辩之美。教学时间:2学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最为尊奉的是“天帝君亲师二人们把师与天地君亲并重,足 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焉。”还有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所以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然而在唐朝中期,社会上却弥漫着 “耻学于师”的风气。柳宗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谈到过人们耻学于 师的现象:“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二然而面对这样的 社会现实,就有一

3、个狂人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 颜而为师。这个狂人就是韩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韩愈的这篇师说。请大 家看到课本54页。二、作者简介与解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韩愈。韩愈(768-824) 768-824)生活在唐朝中期,恰好在安史之乱后,朝 政曰益衰败的时期。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祖籍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着有昌黎先生集。三岁而 孤,由兄嫂抚养长大。在25岁中进士。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 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后 世尊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评价

4、说:韩如潮、柳如泉、欧 如澜、苏如海。韩愈的文章有如潮水一般浩荡奔腾,情感充沛,气势磅礴。他和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复兴儒 学,反对骈文,提倡先秦两汉散文。主张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创造性的学习 古文。问:我们学过哪些他的哪些作品呢马说师说还有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题目中的“说;是 古代的一种论说文体,属议论文范围,重在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 议。一般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说”,古义为陈述和 解说 故“师说”可理解为“解说从师的道理背景简介: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家世背景,将人分 为几级,上层的士族阶层的子弟可以凭借他们高

5、贵的家族身世,出仕为官,他 们不用学习,自恃清高,也看不起老师,这样的风气一直沿袭到了唐朝,柳宗 元在他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写到:“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 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 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答韦中立论 师道书“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 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 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 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而且大 肆渲染

6、、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当时韩愈35岁时,还在长安当国子监博士。本课是他写给他的学生李蟠 的。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近课文,看看作者为什么要作这篇课文给李蟠。三、整体感知1、老师示范朗诵,学生对照注释,对不懂的词句进行圈点。2、老师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读(d6u)(不通否f(5u)谀(yu) 部(tdn) 聃(da n)贻(yi)传(zhudn)Jiao把知识和技能传给别人(jiao)教JiM教育、教导。强调思想、道德的教育教导,是对教育工作者更高的 要求。难点句节奏: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

7、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强调:“也”作 为语气词,可以放在句末,句中,这里表示句中的停顿。)情感。同学们想想朗读这篇课文的情感是怎样的语气词最能表达情感,我们一起来找课文中的语气词:嗟乎、矣、呜呼、欤:这几个语气词是作者苦苦的呐喊与申诉,是作 者愤怒、悲叹失望的内心写照。因此,大家在朗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节奏,还要把握“愤慨、失望”的情 感。3、让学生朗读。(先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四、理解课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找出不懂的词句,课堂提出大家解决。老师点拨重要字词。第一段1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者:的人2所以:古:

8、用来的凭借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道:道理,这里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受:通假字通“授5业:学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知:知:懂得7闻道:闻,听见,引伸为懂得。8从而:古:两个单音节词,从:跟随而:表顺承。今:连词,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无责无贱:无古无论今没有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省略句:生乎吾前(者)同学注意要注意文言翻译要尽量直译的前提下翻译得通顺流畅,服从原 意。请同学口译。逐一点评。问:这是一篇论说文,这一段作者提出了他的观点,请用课

9、文中的句子回 答,并概括。明确:古学师道第二段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传道:道理2出人:超出(一般)人。其皆出于此乎:出:产生3众人:普通人。今:现在。下:方位名词动词低于其皆出于此乎: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意动用法,以为耻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圣、愚:形容词名词6惑矣:(真)糊涂啊! 解惑:名词疑惑,困惑。7彼童子之师:那些小孩子的(启蒙)老师。8句读(ddu):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 行句逗的教学。身:自身1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

10、之不知)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 却放弃了。小学:古:小的方面学到了 今:人们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 校。小、大:形容词名词(21)复:恢复。族:类12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 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 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13)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14其可怪也欤:真是奇怪啊!其表示强调。介词结构后置:耻学于师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学生口译,点评纠正。问:这一段作者嗟乎叹息的是

11、什么请用原话回答明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I难矣I ”师道之所以不能流传,正是下文谈 到的人们耻学于师导致的,这一段,作者批判了人们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今众摒道)第三段1常师:固定的老师 师:以为师2不必:两个单音节词,不一定还有“没有必要”的意思。3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攻:学习,研究。4如是而已:就是这样罢了。介词结构后置句:师不必贤于弟子省略句:反不能及(之)学生口译,点评纠正。问:这一段以孔子的事例,说明了什么明确:“圣人无常师。”对,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圣崇道)第四段5李氏子蟠:李蟠9如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6)六艺经传(zhu宜n):六艺

12、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六经本文。传:注解经文的着作。通:普遍 嘉:赞许古道:古人的从师之道 贻:赠 送被动句:不拘于时(不于时拘)介词结构后置:学于余学生口译,点评纠正。问:这一段中,作者赞许了李蟠不拘于时,遵行古道,交代了本文的写作 缘由。明确:蟠行古道经过大家努力,我们已经攻克了这一课的文言难点,接下来我们再梳理一 下本课的写作思路。明确:首先,作者从古学师道中提出观点,接着批判了今众摒道的耻学于 师的不良风气,再以孔圣崇道的事例进一步论证了“圣人无常师最后交代了 本文的写作缘由。(古学师道今众摒道孔圣崇道蟠行古道)五、归纳积累接下来我们一

13、起来整理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分类整理,易于记忆和掌 握。大家要认真,并积极回忆巩固。1、通假字:“受”通“授”,传授“不”通“否”2、一词多义:师、出、道、惑3、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下圣人形容词名词 解密也 主益圣,鬓益愚小学而大遗意动用法吾从而匣之 则耻师焉3、古今异义:学者所以从而众人小学不必4、虚词:于其乎之5、特殊句式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作名词,有三种情况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姓”讲孔子师郑子师襄作动词,有三种情况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从师”讲或师

14、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以为师”讲 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乎1 .语气助词,表示反诘或推测语气,相当于“呢”或“吧”。例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诘,呢。)“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吧。)2 .介词,表示时间或比较,相当于“在”或“比”。例如:“生乎吾前。”(表时间,在。)“固先乎吾。”(表比较,比。)L介词,表示处所、方向,向,从,在。例如:“耻学于师。"(从、向)“其皆出于此乎”(从、在)2.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例如:“于其身也。''3,介词,表示比较,比。 例如:“师不必贤于弟子4.介词表示被动,受,被口例如:“不拘于时

15、工作语气副词1、表猜测。例:其皆出于此乎(大概)2、表强调。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确实)1、指代人或事物。例:择师而教之代词2连接定中,表统一关系,相当这类这些。巫医乐师百工之人(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2、于定中间古之学者助词3、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时间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皆通习5、表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动词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特殊句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被动句不拘于时3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介词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人)问之,(士大

16、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六、布置作业1、把归纳的字词和本课名句整理在笔记本上。2、熟读并背诵课文。下课!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上一课我们一起梳理了师说的字词,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继 续赏析师说的艺术特色,请同学们翻到54页,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现在就一起来 回忆常用的有哪些论证方法呢1、举例论证2、道理论证(引用)3、对比论证4、比喻论证明了学习要注重积累的道理。5、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中用骐骥鹫马、朽木金石对照设喻说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17、过秦 论通过历史事实说明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6、因果论证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以上就是我们常用的论证方法。师说这一课论证了从师之道,接下来 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进行论证的呢二、研读第一段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说的教师的职责是什么首先这一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古学师道二明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职责即为传道、受业、解惑。2、请找句子哪些句子是谈解惑的明确:(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这里从不从师的危害“终不解"说 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哪些句子谈传道的呢明确:(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作者说“吾师道”,从师

18、 与出生先后、年龄长幼无关。最后得出了怎样一个结论(是故师之所存 也。)这里谈到了从师的标准。想想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明确:现在关于这篇课文的论点还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 师有人说是“是故师之所存也。”但我们要明白古人作文并不是按某一点而 作,常常有感而发。所谓论点也是后人分析文章,附加而来的。关键是我们要 明白课文主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所以在这里我们暂且把论点定为:无责无 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疑问的同学可以课后交流。3、解决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第一段怎样推出论点的回顾整理刚才所讲内容:文章开头第一句是“古学者必有师二“古”是指两 汉以前,作者以“古之学者”为榜样宣扬了师

19、道,隐含了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 判,为第二段买下了伏笔。“必有”则充满了对从师的肯定。那么为什么古之学 者都必有师呢老师又有什么神通广大的接下来就自然谈到了老师职责或是作 用:可以传道授业解惑。下面就从解惑谈到了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从 传道因果论证得出了“无论贵贱长少,要以道为师”的结论。这里运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通过分析从师的必要性和标准,从正面说 理,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4、讨论:“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是你心目中的老师吗(自由发挥,畅 所欲言)点评并总结理想老师的特点:知识渊博、品行端正、以身作则、传道解 惑、亦师亦友等等。三、研读第二段1、请同学们看看这一段主要是

20、针对什么样的现象进行阐述的呢先请几位同学进行接力朗读,分别读前三句、“古之学者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这段结尾二 其他同学思考刚才的问题。 明确:这一段是从反面的角度,作者批判了当时“师道不传,耻学于师”的社会 陋习,批判今众摒道,摒弃从师之道的不良风气。2、那么社会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良风气呢明确:上节课的背景介绍中我们已经讲过: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实行九 品中正制,按家世背景,将人分为几级,上层的士族阶层的子弟可以凭借他们 高贵的家族身世,出仕为官,他们不用学习,自恃清高,也看不起老师,这样 的风气一就直沿袭到了唐朝。所以大家要明白一点,耻学于师的并不是所有 人,而

21、是社会的士大夫阶层。韩愈以笔为矛,对这些人进行了毫不留情地针 硬。3、刚才老师请三位同学朗读了后面的内容,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明确:刚才每一位同学所读的内容就是一组对比,那么这一段就有三组对比。请同学们找一找.是谁与谁的对比并完成课件上的这个表格。对象态度结果作者态度古圣人一今众人从师耻师圣血,圣一愚血,愚其皆出于此乎对子一对己择师耻师小学一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士大夫一百工笑之不耻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挖掘这段中作者的情感线索明确:第一句惋惜(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今纵比责问(其皆出于此乎)讽刺(吾未见其明也。)横向比较失望(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其可怪也欤!)第一段因果

22、论证“古学师道: 第二段又通过对比论证批判了“今众摒道 作者通过这样的安排就是希望借鉴古人,告诫今人,达到鉴古戒今的目的。5、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文中揭露的的现象吗并说出与事例相符的句子。“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研读第三段1、这一段以孔子的言行为例,说明了圣人崇尚师道。这一段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明确:孔子不仅崇尚师道,还向很多人请教解惑,书上说:“向郑子请教官 职,向芸弘请教音乐,向师襄学琴,向老聃问礼。力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的方法论证了这段开头的“圣人无常师,2、那么同学们“圣人无常师”与课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什么联系吗明

23、确:他们遥相呼应,并且更推进了一步,是从“学者”推进到“圣人二 从 “必有师"推进至无常师二孔子是人们心中的至圣先贤,以他的言,行为证,突 出(古之正例)古人从师的正面形象,令人信服。由此得出“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也是第一段中“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升华。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3、那么对于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理解呢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明确:这句话阐述了师道、师生的关系,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学 可以相长。也表现了一种动态观,我们该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 系,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了,倡导能者为师

24、的新理念。1、这一段赞扬了 “蟠行古道”不拘于时的精神,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缘由, 但它有没有更深的用意呢明确:李蟠不拘于时,他成为现今不从师的一个反例,与第三段中孔子为 代表的古圣先贤表现出一种师道由古至今的传统关系,这是作者在激励后进, 希望恢复师道,暗示了师道当兴。作者韩愈敢于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冲破世俗观念,批判耻学于师,倡导尊 师重道,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感受到他高尚的人格 魅力。拓展:“一封朝奏九重天,西贬潮州路八千。”唐宪宗迎佛骨.京城掀起 信佛热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谏论佛骨表,触怒龙颜,被贬为潮 州刑史。千年之后,在潮州有这样特别的说法:韩山韩水 韩渠 昌黎路昌 黎学校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文章读韩愈中写到:“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