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镇西《孔乙己》教学实录有感_第1页
读李镇西《孔乙己》教学实录有感_第2页
读李镇西《孔乙己》教学实录有感_第3页
读李镇西《孔乙己》教学实录有感_第4页
读李镇西《孔乙己》教学实录有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读李镇西?孔乙己?教学实录有感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对于该文的教学,历来的语文教育者都把其主题批判封建社会,批判封建科举制度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大加渲染,竭力挖掘;而对主人公孔乙己的人文价值,教育价值视而不见。直道今天,大多数的语文教师,甚至包括一些语文教育名家仍是难改初衷。前几天拜读了李镇西教师1997年的教学实录,深为李教师的教育民主思想所感染,但对其中的有些细节问题,也不无遗憾。节录于下,并直陈己见,以请教于广阔同人。片断一男生G: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已己确实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确实,这好似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教师:好,好,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众大

2、笑同学们别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研究。因为这个问题弄懂了,这篇小说课文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也好理解了。好吧,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之前,让我也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孔已己最后终究死没死?众学生:死了。教师:根据何在?众学生:作者在结尾说孔已己确实死了。教师:嗯,孔已己确实死了。同学们能不能再深化考虑一下,孔已己为什么会确实死去?学生考虑教师:李教师给你们提示一个思路: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什么?女生D:取决于他的遭遇。教师:对,很好。取决于他的遭遇。男生H:还取决于他的社会背景。教师:很好,他的遭遇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就决定了他的命运。那么,我们来看看课文,孔已己终究有什么样

3、的遭遇?他又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中?笔者认为,把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完全归于其遭遇和社会背景,有失全面。一个人的命运固然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遭遇有关,但环境和遭遇绝不是决定命运的主要因素,人格的因素决不容无视。在健全、安康、甚至伟大的人格面前,环境和遭遇对一个人命运的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的,这样的例子于现代、于古代、与中国、与外国都是不胜枚举的,所以才会有人说:人的命运是由自己主宰的。当然,在后面的教学程序中,李教师也引导学生分析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但不是把孔乙己的性格作为其悲剧的主要原因来分析,而是通过分析孔乙己的悲剧性格而得出性格的成因,来到达批判封建的目的。试看下面的教学结果。片断二教师:

4、是啊,最后孔已己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渐渐的走去了,也是永远的消失了!同学们,如今我们可以说,大约孔已己确实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这个确实表现了孔已己死亡的必然。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个人死了,这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存在下去!假设说我们同情孔已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诅咒这个社会的灭亡!作者这是这样,通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在课题孔已己的下面板书了一个副标题:一个人和一个社会好,我刚刚写的这个副标题,可以看作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如今,我希望你们也学李教师,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另外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或对孔已己的认识,

5、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独特考虑。学生开始考虑男生O: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教师:好,可以。女生J:我想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教师:很好,这位同学借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表达她对这篇课文的看法,很新颖,而且说明这位女同学课外阅读面是比较宽的,值得大家学习。男生G:无望的社会造就了无望的人!众鼓掌教师:好,非常好!对不起,快下课了,我不能再抽更多的同学了。假设时间允许的话,我想还会有更多的同学用更好的概括。我这里布置一道作文?孔已己的最后日子?我希望同学可以接着鲁迅的文章继续写孔已己,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写出他最后详细是怎么死的。注意,要符合孔已己的身份和性格。看看吧,这就是这堂

6、课的成果。45分钟,学生悟出了什么呢?无非就这三条: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无望的社会造就了无望的人。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吗?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什么呢?培养学生指责环境、指责社会、怨天尤人吗?社会本无好坏之分,关键看这个社会由什么样的人组成。是人决定社会,而不是社会决定人。要改变社会,首先要改变人,只有人的素质进步了,社会的相貌才会改变。改变人的首要是个体对自身的改变。笔者认为,文学的认识作用,不仅仅在于让读者去认识社会,更重要的是认识这个社会里的人,认识人的生存状态。感悟人生,从而改善自己的人生。这,才是文学教育的第一要义。假设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不能读出自己,考虑自己,那么,这样的文学教育是失败的。孔乙己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典型代表,他的悲剧当然有社会的因素,但究其根源,这是一个人格的悲剧。孔乙己的死是因为他骨子里的自命清高和他对劳动的鄙视,对劳动者短衣帮的鄙视,欲上不能,欲下不忍,孔乙己是孤独而死。从孔乙己,我想到了诗人海子。假设说孔乙己的死我们可以归罪于封建社会、封建科举制度,那海子的自戕,又该归罪于谁呢?对于?孔乙己?这篇小说,对于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难道只能让我们的当代的中学生去批判,去同情,就不能吸收点什么?读书的教训!人生的教训!新课程的灵魂即以人为本。课程的观念变了,我们语文教学的视角是不是也应该跟着变呢?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早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