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免疫检验作业题_第1页
三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免疫检验作业题_第2页
三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免疫检验作业题_第3页
三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免疫检验作业题_第4页
三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免疫检验作业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免疫学检验作业(三) 解释下列名词: 1免疫 2、抗原 3、表位 4、TD-抗原 5、异嗜性抗原 6、抗体 7、补体 8、灭活 9、HLA抗原 10、MHC 11、ADCC作用 12、NK细胞 13、APC 14、免疫应答 15、细胞免疫应答 16、体液免疫应答 17、免疫耐受 18、抗原抗体反应 19、佐剂 20、McAb 21、 凝集反应 22、沉淀反应 23、效价 24、包被 25、超敏反应 26、自身免疫病 27、抗核抗体 28、肿瘤抗原 29、肿瘤相关抗原 30、肿瘤标志物 31、人工主动免疫 32、人工被动免疫 33、钩状效应 34、获得性免疫 35、细胞因子 36、同种异型抗原

2、37、干扰素 免疫学检验作业(四)1、 比较TD-Ag与TI-Ag的异同2、 以IgG为例,图示Ig单体的基本结构3、 抗体的生物学作用4、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5、 比较HLA-I与HLA-类分子结构与分布6、 HLA分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7、 抗体产生规律中,比较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异同8、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9、 比较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异同10、 比较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的异同11、 蛋白质抗原纯化分离的方法及其相应原理12、 双向琼脂扩散实验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13、 免疫浊度分析技术的类型及其基本原理与主要影响因素14、 补体结合试验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15、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与荧光

3、偏振免疫测定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16、 ELISA法基本原理、技术类型及其应用17、 RIA与IRMA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18、 比较RIA与IRMA的异同19、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方法及基本原理与应用20、 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21、 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为例,说明I型超敏反应的机制和特点22、 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23、 检测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24、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标志性抗体及其相关疾病25、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及其相关肿瘤26、 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区别27、 McAb的特点28、 磁性微球分离淋巴细胞的原理29、 结核菌试验原理与应用 30、抗HIV抗体检测的初筛试验与验

4、证试验 免疫学检验作业(一)1、免疫的生理功能表现为( )、( )、( ),其中抗感染为( ),抗肿瘤为( )。 2、抗原的基本性能包括( )与( ),完全抗原具有( )与( )性,半抗原具有( )性 ,半抗原与 ( ) 结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结合半抗原最常用的载体为( )。3、外源性抗原与MHC( )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供( )细胞识别,内源性抗原与MHC( )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供( ) 细胞识别;人类的同种异型抗原有( )、( );抗原与宿主的生物学亲缘关系越( ),组织结构差异越( ),其免疫原性越( )。4、免疫球蛋白分类的依据( ) 与分型的依据 ( ) ,Ig的J链由( ) 细胞

5、合成,SP由( )细胞合成;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部位是( )区。5、木瓜蛋白酶将Ig酶解成( )个片段,即( )与( ),其中结合抗原的片段为( )段。6、( )是抗原的首要性质,( )免疫原性最强,( )途径抗原的免疫效果最好,( )决定抗原特异性;动物免疫血清既是( )又是( ),临床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时需行( )试验 。7、血清中含量最高Ig为 ( ),含量最少Ig为( ), 机体主要的抗感染Ig为(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为( ),相对分子量最大的Ig为( ),人类天然血型抗体为( ),参与I型超敏反应与抗寄生虫感染作用的抗体为( ) ,参与局部黏膜的抗体为 ( ),产生最早Ig为

6、( ),作用最强的Ig为( ),作用最多的Ig为( ) 。 8、补体系统的组成为 ( )、( )、( ),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为 ( ) 。 9、补体占血浆球蛋白总量的 ( ),主要由 ( ) 和( ) 产生;在补体系统中( )含量最高 ,( )含量最少,( )分子量最大,补体加热( )°,( )分钟灭活。10、补体系统激活途径有( ) 、( ) 、( ),这些途径的核心为( ),其MAC为 ( ); 具有过敏作用的补体片段主要是( ),具有趋化作用的补体片段主要是( )。 11、补体系统经典激活途径的激活物为( ) ,激活过程的三个阶段为 ( )、( )、( ),激活的一般顺序为 (

7、 ) 。 12、决定移植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供者和受者( ) ,特别是( )、( )、( ) 最为重要,编码此抗原的基因群位于人类的第( )号染色体短臂上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 ( ) 抗原有关。 13、一般移植物存活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 ( ) ( ) ( ) 。 14、免疫系统由 ( )、( ) 、( ) 组成,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为( ) 和( ) ,免疫细胞定居和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为 ( )、 ( ) 、( ),人类最大的免疫器官是( )。 15、免疫细胞主要有 ( )、( )、( ) ,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细胞是( )与( ), 造血干细胞的表面特征标志是( )、( )

8、,单核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 )。16、T细胞在 ( ) 经过阳性选择获得了( ) , 经过阴性选择获得了( )后才到达外周免疫器官。 17、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是( ) ,人类T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为( ), ( )为成熟T细胞共有的特征性标志,T细胞结合抗原的结构功能基础为 ( ) ,E-花环的结构基础是( )。 18、效应T细胞主要包括( ) 、( ) ,前者CD抗原为( ) ,受MHC( )类分子的限制,后者的CD抗原为( ) ,受MHC( )类分子限制。 19、B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为( ),其化学本质是( ) ,B细胞结合抗原的结构基础为( ),B细胞特有的表明标志为( )和 ( )

9、 。 20、自然杀伤细胞为( ),其特有标志为( ) 和 ( ) ,主要发挥( )、( )和 ( )作用,杀伤靶细胞无需( )预先致敏,且不受( )限制,为( )杀伤。 21、专职的APC包括( ) 、( )、( ), 其中呈递抗原能力最强的是 ( ),兼有杀伤作用的是( ),同时又能产生抗体的是( )。 22、细胞因子包括( )、( ) 、( ) 、( )、( ) 、( )六大类,通过( )以( )方式发挥作用;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是( )。 23、根据免疫应答机制,将免疫应答分为( ) 和( ) ,前者由( )细胞介导,后者由( )细胞介导 ,免疫应答主要特征为 ( ) 、( ) 、( )

10、、( ) ,其显著特征( )。 24、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分为( ) 、( )、( ) 三个阶段,其中记忆细胞在( )阶段形成。 25、细胞免疫的生理学效应表现在( ) 与( ),其效应机制包括( )和( ) ,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 与主要第二信号( )。 26、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 与主要第二信号( ), B细胞既是( ),又是 ( ) 细胞。 27、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 )、 ( ) 、( ), 型有( ) 、( ) 、( ), 型有( )、( )、( ), 型有( )、( ) 、 ( ) ,最严重的超敏反应是( );预防超敏反应最理想的方法( ),确定过敏原最常用的方法是( )

11、,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是 ( ),总血清IgE测定方法最常用的方法为( )。28、 TD抗原的特点主要( )、( )、( )、( )、( )。29、抗体的生物学作用有( )、( )、( )、( )、( ),其主要作用( )。 30、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有( )、( )、( )、( )、( ),其主要作用( )。31、HLA的生物学作用有( )、( )、( )、( )、( ),其主要作用为( )。 32、HLA-I分子结构的功能区有( )、( )、( )、( ),与 内源性抗原结合的是( )区 ,与CD8分子结合的是( )区 ;HLA-类子结构的功能区有( )、( )、( )、( ),与 外源性抗

12、原结合的是( )区 ,与CD4分子结合的是( )区 。 33、抗体再次应答产生的特点有( )、( )、( )、( )、( ), 其原因是初次应答形成( )细胞。 34、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剂主要有( ) 、( ) , 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剂主要有( ) 、( ) ;疫苗的主要作用 ( )、( )、( )。 35、固有免疫应答由( )、( )、( )组成,其中免疫屏障主要包括( )、( )、( )。 免疫学检验作业(二)1、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包括( )、( )、( )、( ) ;抗原和抗体最合适的比例范围称( ) ,抗体过量时称( ) ,抗原过量时称( ),目前多用于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测定的方

13、法是( );用已知抗原(抗体)检测未知抗体(抗原)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 )特点。2、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因素有( )、( )、( )、( )、( )等,其中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关键因素是( )与( )。 3、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 、( ) 、( ) 、( )、( ),其中免疫标记技术最大的特点( )、( )。 4、蛋白质抗原纯化的鉴定一般包括( )、( )、 ( )、( )、( ) ;纯化方法主要有( )、( )、( )、( )、( ),其中最好的纯化方法( ),最经典的方法( )。 5、应用佐剂的目的( ) ,动物实验中常用的佐剂是( ) ,其中不完全佐剂由( )、( )组成,

14、弗氏完全佐剂为( )、( )、( )组成;在制备可溶性抗原时( )佐剂,在制备颗粒性抗原时( )佐剂,颗粒性抗原有( )、( );使用佐剂免疫动物是佐剂与抗原的比例应为( )。 6、制备抗血清时,免疫原免疫动物时首次与第二次一般间隔时间为( )天为佳,第三次及以后的时间间隔一般为( )天,在末次免疫后( )天,应及时采血分离血液制备抗血清.;初次免疫动物常采取( )注射,再次免疫动物常采取( )注射,宝贵抗原采取( )注射。7、动物常见的采血方法有( )、( )、( )、( ) 、( ),其中最常用方法( )。8、抗血清的鉴定包括( )、( )、( )、( );其保存方法有 ( )、( ) 、

15、( ) ,冷冻真空干燥其保存时间最长为( ) 年,最好的方法是( )。9、在制备MCAb时,一般选用的亲本细胞为( )与同系( ) ,杂交瘤细胞的关键是( ), 融合细胞可在( ) 培养基中长期增殖,目前常用的MCAb制备技术是( ) ,最理想的MCAb制备技术为( )。10、凝集反应主要包括( )( )( ),测定不完全抗体的方法为( );间接凝集反应的基本类型有( )、( ) 、( )、( ) ,其中用抗原致敏载体以检测相应抗体的方法为( ),用抗体致敏载体以检测相应抗原的方法为( ),用抗原或抗体致敏载体以检测相应抗原或抗体的方法 为( ), 以不出现凝集现象为阳性结果是( ),以红细胞

16、作为载体的间接凝集反应特称为( ),以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作为载体的间接凝集反应特称为( ),以SPA作为载体的间接凝集反应特称为( )。11、凝胶免疫电泳技术是( )与( )的结合产物;在对流免疫电泳时,抗体孔置于电泳仪( )极,抗原孔置( ) 极 ,其实质是将 ( )与( )结合,火箭免疫电泳实质是将( )和( ) 相结合,免疫电泳实质上是将( ) 和( ) 结合,免疫固定电泳实质上是将( )与( ) 相结合,免疫印迹试验是( ) 与 ( ) 相结合的技术,多发性骨髓瘤最佳试验诊断方法为( ),免疫固定电泳技术临床上最常用( )蛋白的鉴定。 12、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的用途( )、( )、( )、

17、( )、( ),在双向琼脂扩散试验中,如果两条沉淀线吻合说明两种抗原( ),两条沉淀线相交说明两种抗原( ),两条沉淀线相切说明两种抗原( )。13、在血清补体总活性溶血法测定中基本成分有( )、( ) 、( ),并以( )溶血作为最敏感的判定终点;检测单个补体活性常用( )法,单个成分含量测定常用( )与 ( )法;在补体结合试验中反应系统包括( )、( ),指示系统包括( )、( )。14、免疫比浊技术的本质为( ),包括( )、( )、(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 ),测定抗原抗体结合的最大反应速度为( )法,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一阶段为( )法;在透射免疫比浊法中,透射光的强度与待测抗原

18、量呈( ),在散射免疫比浊法中散射光的强度与待测抗原量呈( );影响免疫比浊测定的关键因素是( ),免疫比浊技术要求( )过量,要求免疫复合物 ( )。15.在酶免疫分析技术中,常用的酶是( ) ,其催化的底物有( ) 、( ) 、( )、( )、( ),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底物是( ),此酶由( )与( )组成,其中与酶活性有关的是( ),此酶标记抗体(抗原)最常用的方法( )。 16、在ELISA法中,一般包被抗原测( ),包被抗体测( ) ,测抗原常用 ( ),测抗体常用( ),一种酶标记物可检测多种被被测物的方法为( ),测定IgM类抗体多用( ),在双抗体夹心法中固相载体上包被( ),在

19、间接法中固相载体上包被( );竞争法测HBcAb时固相载体上包被( ),测HBeAb时固相载体上包被( );( )和( )的质量是ELISA法是否成功的关键,( ) 在ELISA法的操作过程中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 17、均相酶免疫测定属于( )分析方法 ,测定时 ( )将结合酶标志物与游离酶标志物分离,异相酶免疫测定时( ) 将结合酶标志物与游离物标志物分离,ELISA法属于( );钩状效应出现后测得结果( )实际含量,严重时出现( ),必要是将待测( )稀释。18、胶体金的制备多用( ) 法,其主要的还原材料为( ) ,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为( )。19、胶体金本身呈( )色,在金免疫测定技术中,利用穿流现象的是( ) 试验,利用横流现象的是 ( )试验;在ICA双抗体夹心法测抗原中,测试区红色线条是( ),质控区红色线条是( )。20、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主要包括( ) 、( ) 、( ) ,其依次典型的发光剂为 ( ) 、( ) 、( ),在这些免疫技术中,均需要将结合状态和游离状态的发光剂分离,分离一般采用( )法;在CLEIA中,常用的酶有( )( ),前者发光底物有( )( )( ),后者发光底物有( )( )。21、在荧光免疫技术中,最常用的荧光素为( ),其最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