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一 .文明和文明的起源1 .文明(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2 .文明的起源(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的分工,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 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1 .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2 .传说时代:以考古研

2、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三.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1 .中华先民的出现一一旧石器时代的到来(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 70-20万年的北京人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2 .中华文明的奠基一一新石器前期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3)新石器早期(距今 1万年-7

3、000年前)一一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4)新石器中期(距今 7000-5000年)一一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六大文明区系出现: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

4、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缭丝。3.中华文明的起源一一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 5000年左右)(1)典型文化遗址: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2)文化遗址分析:(以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为例)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一一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一一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贵族墓葬分布在祭祀遗迹附近,每墓中心有石椁,随葬玉器等贵重物品一一社会分化加大,部落出现权贵阶层(3)文化遗址的启示中一中华文明即将产生4 .中华文明的形成一一从三皇五帝到夏朝(1)区系文明的骤变:距今4

5、500-4000 年,北方文明区系的红山文化、东南文明区系的良渚文化逐渐衰弱,只剩下中原文明区系的龙山文化继续在比较高的程度发展。(2)古史传说的记载:三皇五帝和夏朝的传说(3)早期国家的推测:三皇神话色彩浓厚;五帝可能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夏代应该是中国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国家);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夏代文化遗址。5 .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一一商与西周(1)商周信史地位的确立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2)商周时期的政治历程商的建立与内外服制度(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西周的建立与覆灭(公元前1046 -公

6、元前771年);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井田制度,石器锄耕;青铜器物,丰富灿烂;养蚕缭丝,丝织发达。1 四.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2 .多元一体(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满天星斗一一新时期中期,六大文化区系并行不悖;中原核心一一新石器晚期,只有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在较高水平。(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华夷杂处、华夷交融。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3)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格局被大一统的政治所巩固3 .源远流长(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指旧石器文明遗存);(2)

7、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遗存);(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4)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1927年金月“五大”时的党员成分竞曷总数57967 名T人农民知识分 子军人中小商人其他所占比例50- 818. 719- 13- 1Oh 57. 819281930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的变化党员总数130194名1928年6月1929 年1930年7月1930年9月工人所占比例10. 975. 51. 6农民所占比例(的76. 6一一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

8、变化和发展趋势阅读上面统计表,从中提取与中国革命相关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信息一:工人所占比例下降,农民所占比例上升。说明:革命道路发生了变化。即由城市中心道路变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信息二:党员的成分多样化到工农联盟为主体。说明:国共关系发生变化。及由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不同阶级联合的政党到国共合作失败后的工农联盟的政党。【解析】【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28-1930 年工人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农民所占比例上升,可结合所学从中国革命道路的转变进行回答;从1927 年 4 月中共五大的成分组成到1928-1930 年以工农为主体结合所学从国共关系的演变进行分析阐述。4

9、对宋朝的褒贬对宋朝,史学界褒贬不一。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用“积弱积贫”一词评价宋朝。而史学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的社会发展水平之高,在整个中国古代是空前绝后的。请论证你赞同的那位史学家的观点。也说说另一位史学家观点的可取之处。【答案】赞成翦伯赞观点:官僚机构庞大,军队不断扩充,造成财政开支巨大,形成宋 朝“积弱积贫”局面。重文轻武,军事力量薄弱,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 由于军力薄弱,宋朝未能完全统一中国赞成邓广铭观点的: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 的局面,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海外贸易高度兴盛科学技术领先 世界,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写出另一人的一点“合理之处”(见上)【解

10、析】【详解】以赞成翦伯赞观点为例,即认为宋朝积贫积弱:根据所学知识,从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宋代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行动中败多胜少,同时结合宋代不是大一统政权角度分析宋代积贫积弱。邓广铭观点的合理之处,根据材料“宋代的社会发展水平之高,在整个中国古代是空前绝后的”可知,邓广铭主要侧重宋代的经济文化角度看待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列举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科技成就突出等内容证明邓广铭结论的合理之处。5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教国方案。材料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

11、也。” l897 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的谈话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鹫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之感言方案三: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评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12分)(要求:

12、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时提出 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顺应了世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推翻了 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 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示例二:张骞提出的“实业救国论”,是民族资本家面对严重 的民族危机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救国思想在民族资

13、本家中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外来经济侵略都起到了一定的积 极作用;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示例 三: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 极探索,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们以此作为向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具有进步意 义,应予充分肯定;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但是陈独秀所说的“民主”,照搬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

14、做对历史题目的 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本题时是可以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 种观点加以评述的,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是审题的关键。材料中列举了三个不同派别的 代表人物的救国主张,只要选取其中一个即可,评述观点的题目一般是首先亮明观点,然 后围绕该观点进行评述,评述的内容包括原因和评价或者叫影响。没有唯一答案,言之成 理即可。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5 .我国古代不仅注重家庭教育,而且十分重视家教教材的编写。由于家庭教育要以识字启 蒙教育为基础,所以编写蒙学教材就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中国古代蒙学丛书分类表类别书名

15、以识字为主的综合知识型的教 材开蒙要训白冢姓一字经对相识字文字 蒙求和杂字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的蒙学课 本孝经、论语、太公家教、小学、少仪 外传、童蒙训、性理子训以社会和自然常识为主的蒙学 课本兔园册,创始于李翰的蒙求、十七史蒙求广蒙求叙占家求春秋家求历代家求名 物冢求幼学琼林以提高阅读能力为目的的趣味 读物书后故事日记故事蒙养故事龙文鞭影二 集童蒙观鉴二十四孝图说根据材料,提取其中的任意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论述或说 明。(要求信息描述准确规范、史实应用准确清楚,条理清晰)【答案】(1)信息: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肩负着中国文化传承的使 命。(2)论证宣

16、传儒家伦理道德,培养封建思想意识。家训、童蒙规范儿童思想行为,促进其人格成长。在儿童蒙学教材中渗透封建伦理道德思想,为培养封建统治合格人才奠基。蒙学教育与地方州县教育、太学、私塾、书院、科举等构成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完整系 统。蒙学教育的发展为封建国家的思想统一和政治统治奠定基础。蒙学教材中关于行为规范、礼仪、家训的内容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从材料看到中国古代蒙学丛书分门别类,数目众多,但 从内容看大部分维护封建统治伦理秩序而编订,可以从这一角度进行立意,即提取的信息 为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需要,肩负着中国文化传承的使命。进行论述时

17、可 以从其内容、政治影响等角度作答。如内容方面蒙学教材一方面肩负着教会儿童读书识字 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都是为了封建统治服务,对儿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规范儿 童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合格的封建统治人才。政治意图通过蒙学教育与地方上的各种教育 机构,以至于科举制形成完整的系统,发展为国家思想统一的基础,成为肩负传承文化的 使命。作答时要注意挖掘材料主要信息,联系所学,用规范的语言加以表达,要做到逻辑 严密,史论结合。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有学者认为科举制的作用在于“用客观标准挑选人才,消融社会阶级和促进政治统一”。 请用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论证。【答案】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主考官不能随自己的主观好恶来决定被考者的 仕途;科举制有一套严密的考核制度,不得随意变更,具有“客观标准挑选人才”的特 点。科举制向社会大众开放,使平民子弟也可通过科举进入社会上层,促进了社会阶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