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专练(1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讲个故事吧!”为什么情节的魅力如此强烈,古今不衰?叙事学认为,情节展示了时间秩序之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演变,洞悉真相是多数人的内心渴求。“后来呢?”与“结果呢?”两种悬疑鞭策读者奔赴情节的终局。然而,如果没有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谈论某种社会制度的设计、某个历史时期外贸对于国计民生的意义等不可能让人如痴如醉。我试图追问的是,文学情节多出了什么?“欲望”至少是一个可以视为候选的选项。一个特定的主题可以拥有无数交集的人物、片断和细节,这些因素的收集、挑选和设定不仅涉及因果关系,同时涉及欲望的投射。情节的发展很大程
2、度地隐含了欲望的逻辑。人们普遍期待的情节是曲折离奇、大开大阖,主人公历经艰险,最后功德圆满,平安着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这种令人神往的经历即是欲望。情节内部若干常见的修辞策略往往被欲望征用,例如“巧合”。巧合负载的欲望通常在“大团圆”的结局赢得彻底的释放。“大团圆”是情节的另一个修辞策略:终成眷属、家道中兴或者获取功名、事业有成。这些交代与其说展现了社会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相对地说,借助巧合叠加厄运“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的状况远为稀少。考察情节的时候,因果关系与欲望的想象性满足成为一个特殊的话题。多数时候,情节内部的因果关系具有强
3、大的社会历史基础。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巨额的财富不可企及,森严的现实等级无法跨越恰恰由于无法实现,这些渴求可能酝酿,发酵为格外强烈的欲望,进而祈求文学虚构特殊的情节给予虚拟的满足。很大程度上,这即是情节的语言叙述对于欲望受挫形成的空缺给予的补偿。然而,作家与读者均置身于某种社会历史,他们的叙事与阅读必定与周边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这时,叙事与欲望始终相互调整,二者共同期待赢得社会历史的认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找到的一个简明例子是简·爱。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历史设置的问题是,“允许简实现自我,但必须限制在社会传统规定的安全范围内”。因此,简·爱包含
4、了自我与屈从、责任与欲望、力量与恭俭、普通人与贵族、小资产阶级与上流社会之间的种种平衡,实现这种平衡的情节叙事“不成比例地混合了现实主义、传记、哥特小说、浪漫传奇、童话、道德寓言”,某些时候甚至不得不求助于寓言或者神话这些“笨重累赘”的叙述话语。(摘编自南帆讲个故事吧:情节的叙事与解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什么情节有强烈魅力,叙事学的解释是多数人内心有洞悉真相的渴求,完全能够让人信服。B.“屋漏偏逢连夜雨”这种借助巧合叠加厄运的情节相对较少,因为它不太符合读者的内心期待。C.情节的设置与叙写不仅展示了时间秩序之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演变,同时很大程度上标明了欲望
5、的逻辑。D.人们的渴求在现实的逻辑中无法实现,而文学却可以通过虚构特殊情节给予人们虚拟的满足。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介绍了叙事学对于情节魅力的解读,并对它进行假设推理,从而顺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B.文章三、四两段从“人们的普遍期待”“社会历史基础”两个方面分析了叙事对欲望的影响。C.文章以伊格尔顿谈简·爱为例,论证了观点:因为文化环境的影响,叙事与欲望不得不相互调整。D.“很大程度”“某些时候”“多数时候”“相对地说”等短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论证具有辩证的色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渴望有可能
6、在文学获得虚拟的满足,这正是情节具有强烈的魅力的原因之一。B.如果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人们就会津津有味地跟踪一个数学教科书提供的因果转换。C.满足读者内心期待的“大团圆”结局,通常可以使巧合负载的欲望赢得彻底的释放。D.简努力奋斗、实现自我、贏得爱情的故事情节没有完全满足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欲望”。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庚子岁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波及全国。中国应对疫情的“战役”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关注。尽管有一些国家针对中国断航、禁入、甚至辱华,但是,更多国家却是对中国伸出援助之手,其中,对中国援助最多、速度最快的国家,竟然是我们的老邻居日本。何也?我们从公共关系
7、角度可以分析其中奥妙。借“道”借抗疫之机积极表现。公共关系的一个基本法则就是“时机原则”,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开展活动,进行传播,吸引公众注意,达到形象塑造的目的。本次疫情是国人的不幸,但疫情无情,友邦有情。我们回看日本在我国疫情出现后的表现。在中国国内疫情愈发严峻的时刻,即1月23日10时起,武汉宣布“封城”,也正是在这一天的日本众议院全体会议上,安倍表示要全力支持北京方面抗击这次疫情,并且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在1月25日凌晨时分,日本企业伊藤洋华堂公司就通过川航的东京成都航班,将100万只口罩运抵成都双流机场,引来不少中国媒体与网友的关注。这是中国最早收到的国际物资援助。日本是中国疫情爆发
8、后最早、最快、最大力度的援助国之一。日本借“道”有路,借助中国疫情之道,铺平了两国友情之路,缝补了两国历史裂隙,不失为借道有方。论“道”助中国抗疫师出有名。公共关系倡导互利共赢,在公共关系视域下,不论组织还是国家,相互间都是利益关系。日本帮助中国抗击疫情,看似无私,实则双赢,尤其是对于日本恐怕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单就防疫看,中国疫情如果不能很好解决,难免会波及近邻日本,帮助中国控制住疫情,日本也就没有防疫的压力,近从奥运看,东京奥运会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今年是奥运年,东京奥运会即将于7月份开幕。如果中国疫情不能尽快结束,甚至波及日本,必将对奥运会能否顺利召开产生重大影响。从经济看,中日经济密
9、不可分,帮助中国快速消除疫情,是对多年来萎靡不振的日本经济的强大助力,否则就会使得其经济雪上加霜。可见,日本援助我国抗疫可谓“论道有力,借道有理”,师出有名,真正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得“道”获扬名之实公关之利。日本在第一时间的雪中送炭,值得尊重与赞赏。再加上日本在捐赠物资上打出加油关心的诗词“山川异城,风月同天”等等,一时间日本似乎成了悲天悯人、大爱无疆的“圣人”,日本的行为固然可嘉,但是理性分析,也不必过誉。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行为对于日本而言,得远大于失。日本此举不仅赢得名声,同时改善了关系。众所周知,日本之前密切跟随美国,但是特朗普上台以来,逆国际化趋势
10、明显,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盟友利益,诸如退出TPP,使之成为鸡肋。日本不得不寻求中国帮助,安倍政府加强了与我国之间的交往。而此时我国发生了突如其来的疫情,显然,日本是到了挺身而出表现的时刻,这些换来了中国国民的好感。最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国家援助也要为本国谋求一定的国家利益。可以肯定的是,疫情结束后,赴日中国游客必创新高,中日关系会再上新台阶,因为一场援助,日本在中国赢了名声,改善了关系,换回了利益,既有“里子”,又有“面子”,不失为国际公关的典型之作。(摘編自郎群秀日本援助中国“抗疫”的公关意蘊)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波
11、及全国,尽管大部分国家针对中国断航、禁入、甚至辱华,但是日本却援助了我们。B. 在武汉宣布“封城”的同一天,日本正在召开众议院全体会议,安倍在会议上,表示要全力支持中国抗疫。C. 日本是中国疫情爆发后最早、最快、最大力度的援助国,日本借“道”有路,铺平两国的友情之路。D. 日本正是由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所作所为致使其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从而愿意帮助中国抗疫。2. 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结合时事热点,就日本援助中国执击疫情的积极表现的原因,从公共关系的角度进行了阐释。B. 文章运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分别从“借道”、“论道”、“得道”三个方面依次展开论述。
12、C. 第二段作者援用伊藤洋华堂公司捐赠口罩的例子意在证明企业抓住机会开展活动,可以达到吸引公众注意和形象塑造的效果。D. 文章最后作者认为疫情结束,中日关系必定会再上新台阶,日本的积极表现不仅有了“里子”,还有了“面子”。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次疫情是国人的不幸,但疫情无情,友邦有情。日本通过这次疫情送来的关怀让国人感动。B. 如果中国疫情不能尽快结束,甚全波及日本,必将对今年7月份的东京奥运会的顺利召开产生重大影响。C. 日本第一时间雪中送炭,并在捐赠的物资上签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字样,日本的这种行为值得大加赞赏。D. 日本能在中国抗疫斗争中积
13、极援助不仅使其赢得了名声,还改善了关系,同时换回了利益。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李白终身是一个布衣,这说明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封建社会中一个政治斗争的具体体现。布衣的原意就是古代的平民。司马迁在史记里所强调要写的许多“布衣之侠”,正是那些出于民间的侠客们。盐铁论:“古者庶人髦老而后衣丝,其余则仅麻枲,故曰布衣。”杜甫赴奉先县咏怀:“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短褐”也即布衣的意思,它乃是与权贵相对立的一个概念。王维寓言因此说:“奈何轩冕贵,不与布衣言。”布衣也就是寒士,属于当时社会的中下层,他们的出身和利益,使他们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要求从那些豪门世族、皇亲国戚、权贵势力的手中夺
14、到一部分政治地位,这就是实现封建时代中开明政治的条件,也就是那时代的民主成分。统治阶级接受这样的政治要求,也就得到人民的支持,也就有力量,而表现为一个盛世;统治阶级不接受这样的政治要求,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也就没有力量,而表现为一个衰世:这都是历史上的事实。应当说,开明政治并不是统治阶级好心的赐予,而是人民斗争的胜利果实,而当时要参与政治,就不得不通过知识分子,所以布衣传统上又是指中下层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说的。他们的政治资本就是对于权贵阶级保持着对抗性的身份,因而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布衣不但在野时以布衣为骄傲,一旦在朝也还是以布衣为骄傲,这一点也就是封建社会中人民所称誉的骨气和品格,也就是布
15、衣可以与王侯分庭抗礼的凭借。所以岑参诗中说:“来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杜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当然在政治斗争之外,还有军事斗争力量的存在,隋末的农民起义,正是使唐代与隋代的政治面貌区分开来的因素。这军事斗争乃是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但却并不经常出现;而当其还并不到改变这制度的时候,其现实的意义也还是为了要求开明政治,在这里,布衣的自豪感也就自然有了根据。布衣的斗争因此乃是于农民直接进行的斗争之外,经常地代表着封建社会中主要矛盾集中的表现。这一个矛盾发展得好,封建社会就表现为向前推进;这一个矛盾发展得不好,封建社会就要显得停滞。所谓发展得好,就是矛盾中进步的方面
16、得到抬头,也就是表现为布衣在这个矛盾上走向胜利。唐代正是布衣在又一次农民起义后,继续着建安以来的民主斗争,走上了胜利的道路。当时在经济上是“均田制”的出现,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政治上表现为“贞观之治”的任用诤谏之臣,“终南捷径”之重视草泽布衣。唐书卢藏用传:“司马承桢尝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佳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司马承祯的话,一方面是讽刺那些冒牌的布衣,说他们不过想借此往上爬而已;另一方面也就说明了当时布衣的在野政治地位:若不是布衣声誉日高,牌子响亮,社会上也就不会有谁来冒牌了。当然对于真正的布衣与冒牌的布衣之间是应当批评和判明的。李
17、白所以每提到从政,就多半同时提到准备还山,正是为了表明一个真正布衣的态度,乃是并不恋栈于仕途的。(摘编自林庚唐诗综论·李白的布衣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司马迁,还是杜甫、王维,从他们对于"布衣"一词的理解中,都能看出"布衣"是一个与"权贵"相对立的概念。B.封建时代,出身和利益是布衣要向统治阶级要求开放政权的原因,统治阶层如果想达到政治开明,应让寒士们获取部分政治地位。C."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体现
18、杜甫的骨气和品格。杜甫为此而骄傲,并想借此与王侯分庭抗礼。D.封建社会中主要矛盾集中的表现,除了有农民直接进行的斗争之外,还有中下层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的斗争,且后者比前者出现的频率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出后文"布衣""布衣的斗争"等内容,层层深入,脉络清晰,逻辑严谨。B.全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方式,旁征博引,典故信手拈来,行文气势顺畅。C.文章在说明李白具有"真正布衣的态度"之前,引用了唐书·卢
19、藏用传里的故事,形象生动,富有趣味。D.全文围绕"李白的布衣感"展开论证,论证时,作者善于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终身为布衣,既具体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斗争,也说明了作为寒士是没有办法与权贵互容的。B.当政治斗争无法改变制度时,军事斗争就会出现。军事斗争的现实意义就是要推翻统治阶层,取而代之。C.一方面任用直言进谏的臣子,另一方面重视社会中下层的布衣寒士,这些因素造就了唐代社会的繁荣。D.终南山作为"仕宦之捷径",暴露出冒牌布衣追求名禄的行为,也
20、从侧面显出布衣在野时的政治影响力。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其基本要素有服饰、节庆、语言文字、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这些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与当地气候、山川、风物、传统等浑然一体,是民族历代先祖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就已经灭亡。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
21、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
22、,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中华文明是迄今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古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延续中华文脉、振兴中华、再造辉煌,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大约500年中,西方殖民者垄断了全世界的资源,长期奴役许多地区的人民,毁
23、灭了他们的文明。殖民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行为合理,制造出了“西方文明中心论”,企图摧毁异质文明的自尊。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如果本土文化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摘编自彭林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服饰、节庆、语言文字、饮食方式
24、、居住形态为基本要素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B.今天的印度文明已不是上古时代的印度文明,因为古印度文明早已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了。C.在人类社会早期的几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至今没有发生断裂,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D.任何文明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这为多元文明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并且最终融为一体提供了有利条件。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同一民族内部的所有成员都凝聚在同一文化之下,有着基本相同的风俗习惯。B.文章第三段以契丹民族已经彻底消亡为例,正面论证了固守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C.文章在前三段运用了举例论证
25、、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D.文章第五段为论证多民族存在多元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合理性和平等性的观点,举了西方殖民者“西方文明中心论”的例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在民族内部,民众在民族文化的特征上趋于一致。B.在顾炎武看来,“亡国”指民族内部政权兴替而文化性质不变,“亡天下”是民族政权覆灭且伴随种族消亡。C.从历史的角度看,文明的消亡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被外来文明置换,二是因自身原因而逐渐失落直至消亡。D.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交流过程中,我们要保护本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6、1-3题。文学可以看作是作家追求个人审美体验的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与他人一起探求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公共行动。文学公共性就是指文学活动的成果进入到公共领域所形成的公共话题,此种话题具有介入性、批判性和明显的政治诉求,并能引发公众的广泛共鸣和参与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一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求写作者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表现自已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感时忧国” 既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固有的伦理情怀,也是中国文学精神里特有的“公共性”品质。雨果说:“愤怒与温情,是对于人类不自由状况两个方面的不同反应,并且,能够发怒的人就能够爱。”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就具有这种既“愤怒”又“温情”的
27、特点:一方面,是“愤怒”和不满,具体表现为对权力的“以究王讻”的“上层反讽”;一方面,是仁慈和“温情”,具体表现为“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中国文学的这种特殊形态的“公共性”,源自于中国文化的“天下为公”的基本理念、“经世致用”的责任伦理与“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在中国儒家的文化元典礼记里,就建构了“天下为公”的观念。后来的吕氏春秋对“天下观”的阐释愈加深入,也愈加进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在此基础上,邑不事及其门人全面地阐发了“士君子”文化观,表现出极可宝贵的启蒙主义精神,“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这种博大的“天下”观念和
28、“遗生行义”的“士君子”伦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学写作。受这样的“舍生取义”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史记为典范的史传叙事和小说叙事,以“杜诗”为代表的诗歌抒情,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公共性”品质。王夫之说,中国自诗经以来的诗人,“有所指斥,则皇甫、暴公,不惮直斥其名,历数其愿,而且自显其为家父,为寺人孟子,无所规避。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这种“无畏于天,无恤于人”的精神,作为一种伟大传统,在后来千百年的诗歌写作中,有继维绳绳的赓续和体现。在叙事文学的写作领城,司马迁则在太史公自序中,标举“贬天子,退诸侯,
29、讨大夫”的叙事原则,实乃一种高度成熟的人文精神,其中所包含的“公共性”,即使今天来看,也具有充分的普遍性和现代性。同情民众,关注民瘼,是中国文学的另一个伟大的“公共性”品质。以士君子为主体的优秀的中国文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皆以天下苍生为念。而中国文学中的“公共性”,也就体现为对“民生”“社稷”等“公共事象”的关注,体现为对同情底层大众的“哀”和“忧”的情感表达。在离骚里,屈原吟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抒发了他对艰难时世的不幸民众的同情;杜甫则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的真挚同情和对权势的尖锐批评。对杜甫的这种仁慈而又伟大的“哀忧
30、”精神,华人学者洪业给予极高的评价:“他是心系家邦的国民。他所观察到的八世纪大唐帝国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而且,也存在于其他的国度。”可以说,正是屈原、司马迁和杜甫他们正直而勇敢地介入自己时代的“公共生活”, 以中国人特有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来写作,来建构中国文学自己的“公共性”,并最终抵达与人类经验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才使我们的文学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并最终赢得世界读者的尊敬。(摘编自李建军“公共性”与中国文学经验)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公共性与作为社会人的作家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不能离开作家讨论文学公共性。B. 相比于对权力
31、的“愤怒”不满,作家对民众的仁慈“温情”更具有现实精神和人道情怀。C. 史记的反讽精神,体现出了写作者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D. 离骚史记和“杜诗”中包含的公共性,具有人类经验的“普遍性”和“世界性”。2. 下列关于原文的论证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论证中国文化伦理情怀与文学公共性的关联,是依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推进的。B. 文章引用雨果关于“愤怒与温情”的话,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C. 文章指出理解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品质可从两方面入手,并重点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D. 文章提出问题后,分析了“感时忧国” 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并论证了其带来的影响
32、。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真正介入公共生活、肩负责任感的写作者,其作品中也就必然有文学公共性的品质。B. 礼记吕氏春秋和“士君子”文化观,对中国文学写作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C. 杜甫的作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部分来自于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判断。D. 中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看重的是写作者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忧哀” 情怀和反讽精神。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B; 2.B; 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完全能够让人信服”理解错误,依据原文“然而,如果没有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谈论某种社会制度的设计、某个历史时期外贸对于国计
33、民生的意义等不可能让人如痴如醉”可知,“完全能够让人信服”说法错误。C .“标明了欲望”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情节的发展很大程度地隐含了欲望的逻辑可知,应该是“隐含”,而不是“标明”。D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依据原文第4段内容“多数时候”恰恰由于无法实现,这些渴求可能酝酿,发酵为格外强烈的欲望,进而祈求文学虚构特殊的情节给予虚拟的满足“很大程度上”可知,环是“人们的渴求在现实的逻辑中无法实现”,而是这些渴求在现实的逻辑中无法实现”;钚是文学却可以通过虚构特殊情节给予人们虚拟的满足”,而是“很大程度上,这即是情节的语言叙述对于欲望受挫形成的空缺给予的补偿”。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
34、论证方法的能力。B.“文章三、四两段分析了叙事对欲望的影响”分析错误,第三段是欲望对叙事的影响,第四段是叙事对欲望的影响。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人们就会津津有味地跟踪一个数学教科书提供的因果转换”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如果没有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谈论某种社会制度的设计、某个历史时期外贸对于国计民生的意义等不可能让人如痴如醉”可知,即使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人们也不一定会津津有味地跟踪一个数学教科书提供的因果转换。故选B。2.答案:1.B2.C3.C解析:1.A项,“大部分国家”属于范围失当,原文说“尽管有一些国家针对中国断航、禁入、甚至辱华,但是,更多国
35、家却是对中国伸出援助之手”,所以题目的“大部分”不对;C项,“日本是中国疫情爆发后最早、最快、最大力度的援助国”不符原文。第二段“日本是中国疫情爆发后最早、最快、最大力度的援助国之一”;D项,属于强加因果,结合“但是特朗普上台以来,逆国际化趋势明显,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盟友利益,诸如退出TPP,使之成为鸡肋日本是到了挺身而出表现的时刻,这些换来了中国国民的好感”分析,“从而愿意帮助中国抗疫”属于强加因果。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36、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意在证明企业抓住机会开展活动”错误。第二段作者用日本企业伊藤洋华堂公司捐赠口罩的例子只是在回顾我国疫情出现后的表现,并不是意在证明“企业抓住时机,塑造形象”。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日本的这种行为值得大加赞赏”错误。结合第四段内容“日本的行为固然可嘉,但是理性分析,也不必过誉”分析,“日本的行为值得大加赞赏”显然不符原文。故选C。3.答案:1.C; 2.B; 3.D解析:1.“并想借此与王侯分庭抗礼”错,文中无据。2.无“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3.A项,“也说明了作为寒士是没有办法与权贵互容的”错,以偏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拟题库带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一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实务》押题卷A卷
- 乳品新产品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模拟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能力提升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模拟考试高能附参考答案详解【b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提分评估复习附参考答案详解(培优b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分析附答案详解【a卷】
- 劳动课种植教学方案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环境检测与监测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实验-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2025年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理解词语含义(含练习题及答案)
- GB/T 44421-2024矫形器配置服务规范
- 磷酸哌嗪宝塔糖的毒理学研究
- 【课件】2025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备考策略研讨
- 灵芝培训课件
- 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
- 妇科医生进修汇报课件
- 《科室管理方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