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 国 哲 学 史 试 题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一、解释以下名词或命题。自生而必体有 阿赖耶 齐物论 即万物之自虚 至良知 俱分进化 礼记谶纬崇本举末习与性成白马非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浩然之气否极泰来温故知新道法自然虚壹而静大直假设屈大巧假设拙大辩假设讷效验无为中庸有无离坚白道统论抱法处势五德始终化性起伪克己复礼为仁仁不忍人之心和而不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涤除玄览参验兼爱有待无待名实葛洪业报轮回相竞以器论六家要旨独化二谛贵无止观实相不真空言尽意论形质神用唯识无境坛经封建论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人感应
2、绝地天通尽心知性知天天人相分人副天数制天命而用之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天命之性自生而必体有叶水心心外无物童心即真心理一分殊知行合一一物两体理一分殊 体用一天人合一致中和无极而太极易简工夫事功学派张载王阳明格物致知传习录西铭泰洲学派质测即藏通几经世致用以理杀人知难行易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俱分进化质力相推三玄三表性三品三世进化公羊三世说三世说三理三张伪法圆成实性三民主义三纲领八条目尚力非命法无顿渐托古改制民生史观严译名著丛刊新学伪经考心力微明静因之道 形质神用 格物;淮南格物 内籀和外籀四法界,四几 六相圆融六理,心斋 ;独化;道统;和 老子的无 孔子的仁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以说出故,能必副其所
3、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二、简答以下各题。华严宗的“四法界”说什么是法界缘起论?华严宗是如何论证法界缘起的?简述荀子的性恶论简论孟子“四端”说评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人大97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人大00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人大98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复旦99庄子的是非观浙大01庄子是如何继承和发挥老子的思想的?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00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人大99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厦大99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人大99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南开01齐物论的逻辑思路南开01简述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简述墨子的“兼爱”思想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南开00董仲
4、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南开00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厦大01简述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人大98简论玄学的以无为本思想人大是97简要评述魏晋玄学各派对自然与名教关系的看法魏晋时期关于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理论复旦99什么是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人大00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基本内容浙大00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评述王弼的言意之辞 试论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怎样分与评价王弼的一段话:“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怎样评价王夫之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评?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范缜的神灭论对形神关系说作出了哪些新奉献浙大00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人大01神灭论的理论奉献南
5、开01慧远的“真如法性”说厦大01竺道生对禅宗的影响厦大99简述张载的“虚空即气”的思想及其理论意义。复旦99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宇宙生化观。厦大99比较宋明理学中“性即理”与“心即理”两种理论的异同人大97简述朱陆之争的基本问题极其意义人大98“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武大00“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武大00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为什么说“心即理”即陆王心学的基本观点?人大00张载是怎样论证他的“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
6、然观的?浙大00黄宗羲的学术史观。南开00王夫之的知行观。浙大01试比较王夫之与孙中山知行理论的的同异。人大98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浙大01简述严复的“开明自营”伦理观吉大00严复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人大00谭嗣同是怎样从哲学上批判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复旦99康有为与公羊“三世说”。厦大99试比较谭嗣同与王夫之的道器观的同异。人大99简述维新派的历史进化论及其对古代历史理论的批判继承。人大97魏源的矛盾观。南开00朱陆之争的内容及其意义。简述王弼的“本无论”三、论述。试述阴阳五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厦大99战国“百家争鸣”述论复旦97庄子道论述评吉大00评述荀子的虚壹而静论武大00试述孔子哲
7、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及其现代意义浙大00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及无神论思想。南开00僧肇在般假设无知论中认为:“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这里得出了般假设之“智”与常识之“知”的关系,试用佛教真俗二谛论的方法,阐述此篇论文的主旨。复旦97试述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的思想。吉大00论述范缜神灭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意义。浙大01比较王弼贵无论与僧肇不真空论。浙大98试述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与基本思想。浙大99范缜的神灭论及其证明。浙大99从荀子的天论到刘禹锡的天论。南开01试分析魏晋玄学的“本
8、体论”特色。厦大01董仲舒哲学的特点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北师大01试论朱熹本体论自相与儒道释三教的源流关系。30分论先秦时期人性论的历史的与逻辑的演变易传关于道的看法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试述程朱理学的理一分殊 思想 。人大99试析朱熹的心性思想。吉大00宋儒“存天理,去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命题在学理上能否成立?它们的实际历史作用又是如何?复旦试析朱熹知行观的理论价值。北师大01试论朱熹理学的集大成特色。厦大01试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道释三教的源流关系。人大01张载的“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浙大98王夫之历史观述评。厦大99试论黄宗羲对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浙大00
9、明儒学案中的学术史观对研治中国哲学的借鉴意义。南开01评述孙中山的知行观。武大00评述中国历史上的形神观。北师大01中国哲学史上几种典型的矛盾观评析。南开01严复的经验论与孙中山的知行观之异同。南开00论述近代的西学东渐过程,并论述进化论对中国近代哲学的作用和影响。复旦97欧阳渐在20年代初作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日科学之必需的讲演,提出佛法与其他宗教的基本区别有四:“一者崇卑而不平,一者平等无二致;一者思想极其锢陋,一者理性极其自由;一者拘苦而昧原,一者宏阔而真证;一者屈己以从人,一者勇往以从己。”试评述欧阳渐“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主要论点,并阐述你对佛教哲学特点的基本看法。复旦97后期墨家
10、“辩”的目的和逻辑原则华严宗四法界学说程颢和程颐人性论比较孙中山知行观怎样分与评价王弼的一段话:“忘象者,乃得意者也;而象可忘也”怎样评价王夫之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评?论先秦时期人性论的历史的与逻辑的演变 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看法及其对朱熹、王阳明知行观的批评老子与韩非道论异同 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 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中国哲学中,“天人和一”论有哪几种理论形态?请分别予以评述。试论庄子的逍遥论试论孟子的性善论试论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四、标点并翻译1.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
11、於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偏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於无别然后止。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於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此制名之枢要也。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2.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
12、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3.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乾称父坤称母予之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孤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
13、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西方哲学史一、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亚里士多德的"第二实体" 2、 莱布尼茨的"单子" 3、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 4、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5、 培根的"四假相"说二、 表达以下哲学命题的基本内容每题10分,共50分
14、60; 1、 费希特:自我设定非我 2、 斯宾诺莎: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 3、 贝克莱:物质或有形实体是矛盾概念。 4、 黑格尔:理念是概念与客观性的绝对统一。 5、 康德:实践理性有三条公设。三、 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为什么库萨的尼古拉说,"哲学是一种有学问的无知",而霍布斯却认为,哲学是推
15、60; 理的知识?你自己认为什么是哲学,你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2、 详述并分析柏拉图通种论的基本内容。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5、试述郭象“独化”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意义。约252312104页中国西晋时玄学家。字子玄。河南洛阳人。曾任司徒掾、黄门侍郎、太傅主簿。郭象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单独生成变化的,万物没有一个统一的根据,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他调和二者,认为名教合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应符合名教。他以此论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认为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事,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有哪样能
16、力的人就做哪一种事业,这样的安排既是出乎自然,也合乎人的本性。著有庄子注。万物自生,向郭谓之“独化”。这个理论认为,万物不是任何造物主所造的,可是物与物之间并不是没有关系。关系是存在的。这些关系都是必要的。每一物需要其他的每一物,但是每一物的存在都是为它自己,而不是为其他的任何一物。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事物,需要整个宇宙为其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它的存在并不是直接由任何另外某物造成的。只要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物就必然产生。但是这并不是说它们是任何唯一的造物主或个体造成的。换句话说,物是一般的条件造成的。不是任何另外特殊的物造成的。所以物不能不是它已经是的样子。社会现象也是如此。向郭是指它们
17、都是一定条件或环境的必然结果。【其他:】 制度和道德向郭向秀和郭象认为宇宙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社会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人类的需要都是经常变化的。在某一时代好的制度和道德,在另一时代可能不好。社会随形势而变化。形势变了,制度和道德应当随之而变。如果不变,成为人为的桎高梏。新的制度和新的道德应当是自生的,这才自然。新与旧彼此不同是由于它们的时代不同。它们各自适合各自时代的需要,所以彼此并无优劣可言。向郭不像老庄那样,反对制度和道德本身。他们只反对过时的制度和道德,因为它们对于现实社会已经不自然了。 “有为”和“无为”因此向郭对于先秦道家天、人的观念,
18、有为、无为的观念,都作了新的解释。社会形势变化了,新的制度和道德就自生了。任它们自己发展,就是顺着天和自然,就是无为,反对它们,固执过时的旧制度和旧道德,就是人和人为,就是有为。 一个人在他的活动中,让他的自然才能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就是无为。反之是有为。知识和模仿老、庄都反对社会上通常公认的那种圣人。在先秦道家文献中,“圣人”一词有两个意义。一个意义是完全的人(按道家的标准),一个意义是有一切种类知识的人。老庄攻击知识,因之也攻击这后一种圣人。但是由上述可知,向郭没有反对那些是圣人的人。他所反对的是那些企图模仿圣人的人。向郭似乎以为,模仿是错误的,他们有三个理由。第一,模
19、仿是无用的。第二,模仿是没有结果的。第三,模仿是有害的。模仿别人,不仅不能成功;而且正由于模仿别人,就有极大可能丧失自己的自然本性。这是模仿的害处。 所以模仿是无用的,没有结果的,有害的。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任我”,这也就是实践“无为”。“齐物”即万物同等的道理一个人假设能超越事物的差异,他就能享受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在向郭的体系里,“道”是真正的“无”。在这个体系中,“天”或“天地”(这里译为universe)才是最重要的观念。天是万物的总名,所以是一切存在的全体。从天的观点看万物,使自己与天同一,也就是超越万物及其差异,用新道家的话说,就是“超乎形象”。6、试述谭嗣同的“以太”说及其
20、历史价值“以太”是被谭氏规定为一种不依赖人类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本身,它是一切物质最后的不可分割的分子。“以太”的存在就是物质有“性”的原因。“以太”或“质点”是无始无终和不生不灭的。谭嗣同提出以“以太”为世界本体的哲学观点,他以“以太”为基础,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个统一的宇宙观。首先,“以太”基本上是被谭氏规定为一种物质的微粒子似的东西。历史意义:他们热诚接受自然科学的洗礼,选择和采取了当时自然科学对世界的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来作为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本体论概念的依据。其次,谭氏强调“以太”与万物的不可分割,但不能为人类感官所感知。使 “以太”客观上存在带上了极抽象的性质,它的物质性缺乏足
21、够的内容。错在将“以太”与“仁”等同。7、“宋明理学”这一名称指的是什么?“理学”一词有广狭二义,分别指什么?试说明之。中国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研究内容 概括说
22、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1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理学家虽然有不同的答复,但都否认人格神和此岸世界的存在。张载提出气本论哲学,认为太虚之气是万物的本原。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论哲学,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陆九渊、王守仁以心为本原,认为“心即理也”。2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和心统性情的学说,认为天地之性来源于太虚之气。程颢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无内外的命题,把心、性、天统一起来。程颐则提出性即理的命题,把性说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
23、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陆九渊认为,心即是性,即是理。王守仁提出心之本体即是性,即是至善。3认识论问题 ,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张载首先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知识,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成为理学家共同讨论的问题。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陆九渊强调“反观”;王守仁则提出“致良知”说,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从而完成由内向外的认识路线。理学流派 理学流派纷纭复杂,北宋中期有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南宋时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明中期则有王守仁的阴阳学等等。尽
24、管这些学派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特点,但按其基本观点和影响来分,主要有三大派别,即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历史作用 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对于日本、朝鲜的历史发展,理学也曾发生相当大的影响。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8、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看法及其对朱熹、王阳明知行观的批评知和行的关系1.“不闻不假设闻之,闻之不假设见之,见之不假设知之,知之不假设行之。学至于行
25、之而止矣。” 荀子认为,认识以“行”为出发点,并以“行”为最后归宿。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源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之不舍,金石可镂。”荀子指出,没有登临高山深溪的“行”,就不知天高地厚;没有艰苦力学的“行”,就没有知识的积累。3.“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王夫之这段话指出,知必须依赖于行,只有行才能使人们获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知而不行,即无实效。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结论,认为在知与行的关系中
26、,行是主要方面,行是两者统一的基础。4.“要以所行者听乎知,而其知也愈广阔、愈精微,则行之合辙者愈高明、愈博厚矣。” 王夫之肯定知对行的反作用,提出了“行听乎知”的思想,指出人对事物之理,“知之不昧”,乃是“行之不疑”的前提。5.“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冥之广,以为知诲,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默觚中学篇二近代魏源肯定人的一切真知都来源于“亲历诸身”的直接实践。6.“知行终始不相离”、“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这是王夫之提出的三个命题。其一是反对朱熹知先行后的形而上学分立论而提出的知行始终不相别离的命题;其二是反对王守仁混淆知行差
27、异,取消先后之序的“知行合一”说而提出的,批评这种抽象的绝对同一,认为知行有区分,才能相资以互用;其三肯定知行各有其成效。王夫之16191692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涢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曾积极组织抗清斗争,失败后到南明桂王的政权中任职,南明亡后,更名隐居,潜心著述。在哲学方面,认为气是宇宙本原,气有聚散,但无生灭,是永恒无限的实种方法即格物和致知是互相补充的,不能互相偏废。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他强调行的主导作用,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他还提出“知之尽,则实践之”的命题,认为“知行相资以为用”。在社会历史方面,他批判“泥古薄今”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化
28、的。他反对天命观,认为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是“理势相成”,他还提出民心向背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伦理思想方面,他认为人性是变化的,“日生而日成”。他根据“性者生理也”的观点,强调理欲统一。要“以理节欲”、“以义制利”。他还提出人既要“珍生”,又要“贵义”,要有“志节”,“以身任天下”。在美学方面,他认为美不是一成不变的,美是经过艺术创造的产物。他对文学创作中许多传统美学范畴都有发挥。王夫之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很大影响。遗著总称为船山遗书,有100多种,主要有张子正蒙注 、读四书大全说、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通鉴论等。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
29、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 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
30、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
31、”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到达“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
32、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33、。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成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
34、观点说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的理论和政治纲领,孙中山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12、【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认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
35、人为,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3、【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 14、【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5、【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
36、“天”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 16、【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 17、【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阔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37、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 18、【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19、“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20、【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21、【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
38、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22、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
39、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23、离间白:关于成就,其一是人们向来认为先秦的名家就是名学,其主要的辩论,就是“合同异”,“离间白”。而冯氏则认为先秦辩者之中实际上分为二派,一派以惠施为首领,主张“合同异”,另一派以公孙龙为首领,主张“离
40、坚白”;“坚白石二”是坚白论的新论题,在这一论题中,公孙龙以白石为例,阐述了他的“离坚白”观点。公孙龙认为人的感觉是不能同时兼知石的坚性和白性的。即使人的理性心智参与进来,理性仍不能对各感官所获得的诸感觉进行综合,故此关于石头的坚性与白色的认识是彼此别离的。他甚至认为,“坚”与“白”也可以离开具体的石头而独立自存,即独立自藏于物外。公孙龙以感官的局限性为由,割裂了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夸大了共性和一般的相对独立性,使共性脱离了个性,一般脱离了个别,认为它们可以独立自存,这显然带有唯心论的观点。名实论第六提出了名实观和正名的原则,可以看作公孙龙哲学的提纲和绪论古人著述习惯将序放在末尾。名实观
41、是讨论名实关系问题的。公孙龙首先提出了“物”“实”“位”“正”四个基本范畴,其中“物”即天地万物,“实”即事物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位”就是物之实用来充实它自己而不空旷的那个范围,“正”就是事物应当处在它应在的正当位置。“无名,实谓也”。名是对于实的一种称谓。“正名实而化天下”,名实之辩风起云涌,而真正从逻辑理论的高度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正,名”问题的论著,首推公孙龙的名实论。 公孙龙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极其重视“正名”的问题。他力图纠正名实混乱的现象,到达教化天下,稳定和稳固社会制度的目的。“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立论基础。“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是公孙龙正名理论的核心,它明
42、确规定了正名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按照“唯乎其彼此”的原则,一个事物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名称,一个名称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事物。 名实论具有朴素反映论的性质,是公孙龙逻辑思想的基础。这一提法强调的是概念的自身同一,否认的是概念的含混游移,明确地揭示了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这是从概念论角度对公孙龙逻辑思想的总结,也是名实论的成就和奉献,但是,名实论所描绘的万物彼此绝对独立和别离,却否认了事物的联系和转化。它所主张的名实一一对应,则是名实关系的凝固化和对概念同一性的形而上学理解。】24、体用不二:所谓“天道”和“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天道”是体,“天命”是用,体用不二,谓之“天心”。
43、生生不已,循环往复,谓之“天意”。 “体用不二”论,是熊十力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这观念主要展现在其原创性的经典之作新唯识论之中。他所谓“体”是“心体”、“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道德的本体和道德的主体。所谓“体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寻找“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熊氏认为,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创造出、生化出整个人文世界。他高扬了仁心本体刚健、创生的特质,实际上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去面对世界,创造世界,同时又主张不被人们创造
44、出来的物质世界和人文建制所异化、所遮蔽,以致忘却、沦丧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蒂熊十力的“体用不二”与程朱“体用一源”的不同在于:程朱虽然肯定体在用中,体不离用,但体是存藏于用之中的,与用不离不杂的一种抽象实体。熊十力坚持实体不在功用之外、肯定精神对于物质的主导、认定实体自身是变动生生的,他的体用论可视为儒家刚健、崇德、用世等价值的本体论基础。现代心学与理学25、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26、正名: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他认
45、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27、不忍人之心: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所以,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应是在乍见任何一人之危及生命之际,都能有此纯粹,无条件,全无感性欲求的本心。28、和而不同: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矛盾,要善于跟
46、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勞思光教授中國哲學史歷年試題1.試述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方法。2.試述中國古代原始觀念與原始信仰。3.試述先秦時代中國思想中對命的討論意見。 4.試就仁、義、禮三概念,一論孔子立說之要旨。5.孟子立性善之說,而荀子非之,然二人言性所指不同,試述之。6.老子之道涵義如何?與早期儒家所用之道字,有何殊異?試作一說明。7.莊子齊物論中,力貶認知活動之意義,其主要論旨如何?試述之。8.莊子齊物論,否认認知活動之意義,而提出之論證有幾?要旨如何?試述之。9.荀子
47、論性與心。其確定意義為何?又對於心與性之關係有何基本主張?試作一闡釋。10.墨子立說,其主要理論線索何在?試作一概要說明,并舉出墨子書中有代表性之篇章為證。11.試論尚同及天志篇,一論墨子之政治思想。12.韓非學說,以致富強為目的,然其思想與儒、道、墨之說姐有某種關係;試分別析論之。13.解釋以下用語:一無用之用二名無固宜三達、類、私四勢五指與物14.試畧論漢代儒學與先秦儒學之殊異,及此種變化之歷史影響。15.禮記中大學一篇之本旨何在,試據原文作一簡要說明。16.中庸一篇成書時代如何?本文中盡性之說有何哲學意義?試論之。17.董仲舒立天人相應之說,而東漢王充力加抨擊。兩人之說主旨如何?試述其要。18.解釋以下詞語:一聲、音、樂二樂統同,禮辨異三繼之者,善也四鴻烈五適善惡之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医外科学练习题
- 保洁员初级模拟试题
- 网络安全技术实践测试题
- 浙江国企招聘2025杭州市临安区城市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招聘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武夷交通运输股份有限公司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春季招聘7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青马试题填空题及答案
- 铲车路障考试题及答案
- 纺织品设计师证书试题及答案汇集
- 固废处理项目前景评估与策略分析
- 2023年房修工程师年终总结及年后展望
- 《广州市城市树木保护专章编制指引》解读(分享版)
- 乐山老江坝安置方案
-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说课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品》重庆
- 国土空间规划与自然资源“一张图”构建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 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图形化编程(必做题模拟三卷)
- 2023学年度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虎皮鹦鹉
- 共产主义原理
- GRR分析表格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