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_第1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_第2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_第3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_第4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 - 吴俊尧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模式:写什么,从什么突出某某什么特征(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

2、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什么自然景象或什么生活场景,表达作者什么真挚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7)伏笔和铺垫:作用:照应+照应的东西,是某某

3、情节严丝合缝。模式: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作用(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塑造形象,表现+主题,使读者感受+感受的内容。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比喻-使形象生动、化繁

4、为简、化难为易地写出+什么,增加文章+(语言色彩)。 拟人-把某某当人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什么。 夸张-为突出+事物特点或强调+感受。   排比-增强+某某气势,加强某某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设问-引起读者对+什么的注意、启发读者对+什么的思考。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概括文章把这六个写出就行)五、记叙顺序:顺叙: 使事情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 倒叙 :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

5、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叙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情。(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或人物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结构紧凑。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是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或环境、气氛作直接的描绘,作用是让读者直接感知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和环境的规模、事件的气氛等。侧面描写:是指从侧面烘托任务对象,常常能起到正面描写到不到的效果。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或小说更加生动和感人,人物特点更加突出。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结合上下文答作用,下面模式只是某些作答之例)

6、 语言描写:表露人物感情、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模式:表露某某什么情感,揭示什么心理活动动作描写:显示人物精神与性格,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模式:显示人物+性格+使人物怎样神态描写:属于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和外貌描写。1、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2、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及思想性格等。3、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反映精神品质。模式:描绘了+人物+(1)、(2)、(3)+预示什么结局或使人物更加生动形象心理描写: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肖像描写: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作用(效果)从视、听、味、触全方位的介绍什么,使读者怎样九、描

7、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用+描写方法+描写了一副什么景象+渲染什么气氛或表达什么感情+揭示或预示什么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概述作用:简单明了的介绍或交代了什么,为下文怎样。细节描写:揭示什么,为下文怎样或写出人物什么新闻常识1、新闻概念:对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2、消息结构六要素:标题(引标,正标、副标),电头,导语 ,正文,背景,结语3、消息内容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4、新闻分类:按内容分:消息、通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

8、通讯等)按载体分:报纸新、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图片新闻等5、新闻一般性特点:用事实说话、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6、其他的文学手法要求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 ,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什么情况或或什么事理,使读者

9、便于理解。 列数字:从数量上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地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打比方: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作比较: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某事物或某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对某的想象,获得一个某特性深刻的印象。 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突出事物或事理的某主要内容或某主要问题。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作诠释:对某事物进行了解释。两者都是使表述更详尽和具体 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使说明

10、更加清晰、有条理。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引用:1、引用具体的事例 更具体的说明了什么,体现说明文准确性。2、引用名言 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什么,增添文章文采,体现说明文准确性。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

11、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

12、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13、;   社会环境 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可以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 举+什么事例

14、,证明了什么论点,增加文章可信性,使论证浅显易懂、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 (有时也叫引用论证) 证明了+观点+增加文章的文采,使论证更概括深入 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将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使是非曲直更加鲜明,突出强调了+观点,给人深刻印象 比喻论证将什么比作什么,证明了+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具体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让读者更易于接受 引用论证 1、引用名人名言:引用什么+证明的观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2、引用逸闻趣事:引用+什么+证明的观点+增加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因果论证 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使人对事情前因后果了然于心,增加论证说服力理论论证 证明了论点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使

15、读者的认识更加深入(注:上面所说的观点都应该是最近的分论点,没分论点的答总论点)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驳论分反驳论点的、论据的、论证的 或都有得)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一般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 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奠定文章的感情基础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16、: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词语

17、:某意思+写出了什么;句子:运用什么+生动形象或其他特色+写出了什么特征或作者什么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怎样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怎样,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

18、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什么怎么样,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风格: 柔婉 豪放灵秀庄严绮丽朴实繁复凝练生动(八)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

19、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突出、深化主题。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常见表现手法解析象 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

20、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衬 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先抑后 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托物言 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借景抒 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虚实结 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

21、构紧凑,笔墨集中。动静相 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以小见 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渲染烘 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

22、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联想想 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引 用引用名言 使文章更有深度,更有说服力。景物描写方法景物描写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视觉还要考虑观察的角度、顺序等,如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高到低,或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等。或者从时间的顺序。景物描写手法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

23、,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例如 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白描: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 的描写就是这样。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静态描写: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动态猫写: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 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写景衬托人物心情;写景点明时令、地点;写景表现人物关系;写景表现人物性格;写景渲染气氛。环境描写作用自然景物描写环

24、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三)赏析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

25、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2、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6、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二)文体知识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1、古体诗、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

27、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2、辞、赋、骈文 唐宋八大家是?三苏一曾一王欧韩柳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

28、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3、词、曲 元曲四大家是?郑关白马、(光祖)(汉卿)(朴)(致远)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这数字是重点)。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

29、(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了解就行)。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4、史传文属历史散文,包括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如史记、资治通鉴)。5、论说文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6、杂记文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记

30、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括在内。7、应用文包括奏疏类、碑志类、祭文、赠序四大类。现代文体:现代文体主要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杂文等。此外还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 1记叙文(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2说明文(对象特征、条理、方法)3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 4应用文(书信、电报、规则、计划、总结等常识)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一、句子成分、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1)中国人民志气高。(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谓语谓语是陈述主

31、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2)树叶黄了。(3)小王今年十六岁。(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宾语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1)什么叫信息?(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定语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2)(三杯)美洒敬亲人。(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4)(中国)的历史有(

32、自己)的特点。、状语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1)他已经走了。(2)咱们北京见。(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

33、所、数量、性状等。例如:(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3)他生于1918年。(4)他坐在桌子旁。(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二、实词与虚词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表示人名的如“孔子”“闰土”“父亲”;表示处所的如“三味书屋”;表示时间的如“正午”“晚上”;表示方位的如“中间”“下面”;表示事物的如“梅花鹿”,表示抽象概念的如“方法”。2. 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如“穿”“跳”“爬”“走”“纪念”“责备”;表示存在变化的如“有”“增加”“缩小”;表示心理活动的如“想”“懊悔”;表

34、示可能、意愿的如“应该”;表示趋向的如“下去”“上去”;表示判断的如“是”。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表示形状的如“小”(另外如“大”“高”“圆”等);表示性质的如“镇定”“勇敢”“乐观”;表示状态的如“朦胧”“橘红”“远”等。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名词。恰当使用形容词,能把人或事物写得具体、生动。4. 代词注意下边句子中加线的词。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上面句子里加线的词是起指代作用的,称为代词。代词包括: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自己、人家;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怎样、哪、哪里;指示代词用来区

35、别人或事物,如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使用人称代词,要注意“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指男女兼有。还要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5. 数量词表示数目的,叫数词。在数词中,有的表示确数,如一、二、百、千;有的表示概数,如几、些、多数、少数;有的表示序数,前头要加上表示次第的“第、初、老”等等,如第一、初五、老三。表示单位的,叫量词。有的表示事物的单位,这类较多,例如:有表示个体的,如只、个、台、枝、条;有表示集体的,如双、副、对、类、帮;有表示不定量的,如些、点;有表

36、示度量衡的,如丈、尺、里、亩。有的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这类较少,如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番。数词和量词常常连用,构成数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前边,如一本书;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动词后边,如去一次。6. 副词、连词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常用的副词如:很、更、最、非常、都、只、才、就、已经、刚刚、立刻、忽然、渐渐、终于、不、没、大概、简直,等。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如课文里的句子:“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连用了“仿佛”“已经”“满”三个

37、副词,修饰表示判断的动词“是”。“仿佛”表示情势,好像、似乎的意思;“已经”表示完成;“满”表示程度深。这句话,从闻到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用虚写开拓了诱人的丰收美景。如果不用这几个副词,句子变成“树上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符合实际,也没有丰富想象的意味了。注意下边句子里加线的词。1这篇散文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2欣赏大自然或者读写景抒情的文章,都可以受到美的熏陶。3只要反复诵读,就可以把课文背熟。第1句“和”连接“希望”“力量”,表示并列关系;第2句“或者”连接“欣赏大自然”“读写景抒情的文章”,表示选择关系;第3句“只要”表示条件,和副词“就”配合使用。这些起连接作用的词

38、,叫做连词。常见的连词还有:同、跟、而、并且、而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因为、所以,等。7. 介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一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例如:(1)从第一组(开始值日)(表起止)(2)往北(走)(表方向)(3)沿着河边(跑步)(表处所)(4)从早到晚(不闲着)(表时间)(5)给病人(送药)(表对象)(6)依照他的样子(做)(表方式)(7)由于着凉(他病倒了)(表原因)(8)为“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表目的)(9)比前几天(热多了)(表比较)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自、从、以、

39、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二助词助词是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的虚词。助词可分为三类:结构助词:的、得等,其中“的”表示两部分之间的修饰关系,“得”表示补充关系。例如:光辉的历程(“光辉”修饰“历程”)慢慢的走(“慢慢”限制“走”)跳得高(“高”补充修饰“跳”)动态助词:着、了、过,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已经完成;“过”表示曾经发生过。例如:他走了(表示他已经离开这里)他走着(表示正在走)他来过(表示曾经来这里,现在却不在)语气助词:的、了、吗、

40、吧、呢、啊、呀,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都用在句子末尾。例如:他会的。(表示肯定的语气)他赢了。(表示确定的语气)你冷吗?(表示疑问的语气)你去吧。(表示祈使的语气)多美啊!(表示感叹的语气)三叹词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叹词一般都是单用,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在句前,也可以在句中或句末,语句的意思不变。例如:喂,你听见了没有?(在句前)你,喂,听见了没有?(在句中)你听见了没有?喂!(在句末)四拟声词拟声词是摹拟声音的词。如:嘭、哗啦、哐啷、叮噹、轰隆隆等。三、短语(一).并列短语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注意: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如

41、:姐姐和我(名词代词)勤劳、勇敢、不怕苦(形形代)。1并列短语的类型:1)名名 文化教育=今天或明天(名词短语)2)动动 调查研究+愿意并实行(动词短语)3)形形 光辉灿烂+庄严肃穆(形容词短语)4)代代 我和他这样那样(名词短语)5)数量数量 四面八方+千秋万代+三斤五两(名词短语)2.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如:工厂、农村,我、你、他。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时间顺序:春、夏、秋、冬;大小顺序:省、市、县;年龄顺序:老、中、青;逻辑顺序:继承和发展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语言习惯: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烟酱醋(二)、偏正短语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1)

42、定中(名、代),如:(祖国)大地 (一朵)茶花 (前进)的步伐2)状中(动、形),如:很好看 独立思考 慢慢地走 注旧语法里:“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新语法里:统一为“的”。(三)、动宾短语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动词宾语。宾语是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的。如:消灭敌人、放下包袱、丢下它、发展生产、进行斗争、骗取信任、恢复平静、爱热闹、下决心(四)、动补短语动+补。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如:看清楚、去一趟、拿起来、引在脑子里(五)、形补短语形+补,以形容词为中心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结构助词“得”

43、是补语的标志,如:跑得快、走的急、机灵得很、密得不透气(六)、主谓短语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如:觉悟提高、思想解放、阳光灿烂、心情舒畅特殊主谓短语:名词做谓语。如:今天星期三、明天国庆节、他中等身材四、复句(一)复句类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组合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

44、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1、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即,又”。例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2、承接复句也称顺承复句,连贯复句。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动。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于是”“,然后”、“,接着”、“,便”。例如: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3、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常用的共联词语有“不但(不光

45、、不只)A、而且(还、又)”、“而且”、“并且”、“尚且,何况”、“别说就连(就是)B”。例如: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4、选择复句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凡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关联词语有“或者(或)、或者(或)”、“不是就是”、“是还是”、”与其A,个如”。例如:不在沉默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5、转折复句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几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不过”、“可是”、“然而”、“却”等。例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

46、大。6、因果复句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所以”、“既就(那么)”、”因此”。例如: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气馁。7、假设复句由两个有似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如果(倘若)就(那么)”、“即使(纵然),也”、“再A,也”、“假如”、“假使”、“假若”、“要是”,例如:假如产品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使用价值怕。8、条件复句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只要,就”、“

47、只有(除非)才,“无论(任凭),都(也)”。例如:只有党风正,才能事业兴。多重复句是指分句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可采用“划线法”用“”划出第一层,并注明关系:有“”划出第二层,并注明关系:以此类推。分析多面复句的步骤:第一步要统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找出全句第一层的有关分句。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再对第一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它们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再找出这些分句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便是第二层次:以此类推,直到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注分析多重复句,要一看分号,二看关联词语,三看逻辑关系。有分号,就在分号那划一层。如果一

48、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那就看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有一些人怀念他们的过去,(转折)但是过去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来(因果)因此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因果)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陶铸崇高的理想)(修改病句在近年来的中考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下面作一点简单的归纳: 一、 成分残缺 例一、(2005菏泽)北京申办奥运成功,我就萌发了想学好外语,2008年去北京当个志愿者,为奥运服务。 例二、(2005盐城)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例三、(2005北京)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她的自信心增强了。 这些句子都是成分残缺,例一缺宾语,“萌发了”什么没说,应在句末加“

49、的念头”才对。例二缺主语,应在“道德”后加“建设”才对。例三缺主语,应去掉“使”或者“通过”才通顺。 二、 词序、语序不当 例三、(2005泰州)张民不仅知道这件事,而且全班同学都知道了。 例四、(2005黄石)夏天的千岛湖,是人们避暑纳凉、读书学习的好时候。 例五(2005襄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千手观音,全国观众受到好评。 这里都是顺序混乱导致的错误。例一应改为“不仅张明知道”才对。例二应改为“千岛湖的夏天”才与后面“的时候”相对应。例三应改为“受到全国观众好评”不是“全国观众受到好评”。 三、 主体与对象颠倒 例六、(2005株州)自从他参加了少

50、年足球队后,足球就对他产生了兴趣。 例七、(2005菏泽)我生长在戏剧之家,豫剧对我一点都不陌生。 例六主体是他不是足球,应改为“他对足球产生了兴趣”才对;例七的主体是我不是豫剧,应改为“我对豫剧一点也不陌生” 四、 肯定与否定不清 例八、(2005盐城)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例九、(2005常德)坚决防止聚众赌博活动在“夏季攻势”之后不死灰复燃。 例十、(2005黄石)为了避免海啸后不暴发传染病,世界各国和印度洋受灾地区地方政府作出了巨大努力。 例十一、(2005广东)仍不能完全避免不骨折和内脏破裂。 这里“防止”、“不”、“避免”等都有否定的意思,

51、如果后面又有表示否定的词那么该句就表示肯定,这样有的句子的意思就不明确或是错误的。所以例八中“防止”与“不要”要任意去掉一个才对。例九“死灰复燃”前的“不”去掉才对。例十中“避免”与“不”也要任意去掉一个才对。例十一“不”去掉才对。 五、 双面照应不当 例十二、(2005株州)有无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例十三、(2005泰州)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例十四、(2005资阳)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事业上能否成功的关键。 这里例十二“无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怎么也会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应在“效率”后加“与否”才双面照应;例十三“

52、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怎么还会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呢?所以应把“能否”调到句首才对;例十四双面照应不当,不合事理,应把后面的“能否”去掉才对。 六、 用词不当 例十五、(2005株洲)执法部门要虚张声势,让假冒伪劣产品丧失市场。 例十六、(2005桂林)国外的旅游者来到中国,是要领会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文明、风情的。 这里例十五“虚张声势”是贬义词不能用在“执法部门”上,应改为“制造声势”或“扩大宣传”才对。例十六的“领会”要改为“领略”才对。 七、重复罗嗦 例十七、(2005北京)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 例十八、(2005常德)热烈祝贺某某土菜馆连续蝉联“中国湘菜名

53、店” 这里的例十七“一直”与“始终” 重复罗嗦,应随便去掉一个。例十八中“连续”与“蝉联” 重复罗嗦,“蝉联”有连续的意思,所以应随便去掉一个。 八、 概念不清 例十九、(2005北京)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 例二十、(2005泰州)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祖籍是江苏泰州人。 这里,例十九中“精力充沛”和“身体健壮”应分开来。不要混在一起。例二十中的“祖籍”是“江苏泰州”,而不是“江苏泰州人”,如果要“江苏泰州人”就应去掉“祖籍”二字。 九、搭配不当 例二十一、(2004云南)正确的认读、书写汉字,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该遵循的标准。 这里“遵循”一般与“准则”搭配在一起,

54、“标准”与“达到”才搭配。所以“标准” 应改为“准则”。汉语中有许多固定的语言搭配习惯,一般不允许打破,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积累,记住他们的搭配关系。 十、分类不当 例二十一、(2005安徽)晚会内容丰富,节目形式多样,有歌舞、朗诵、合唱、相声、小品等。 这里“合唱”就包括在歌舞中,前面有“歌舞”后面就应去掉“合唱”才对。这就是分类不当造成的错误。 新课程初中文言虚词用法与例举一、为动词wéi“做” 例:并自为其名为我为云梯之械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行拂乱其所为行拂乱其所为“作为、当作、成为” 例:弃其杖,化为邓林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以丛草为林 武陵人捕鱼为业 以牒为械“认为” 例:

55、孰为汝多知乎“是” 例:知之为知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天下为公 中轩敞者为舱 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此为何若人 若为佣耕介词wèi“替、给、向”例:愿为市鞍马 为人谋而不忠乎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楚造云梯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为天下唱“被”例:二虫尽为所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山峦为晴雪所洗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士卒多为用者 贤能为之用二、之动词“到” 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辍耕之垄上助词“的” 例:水陆草木之花 虽有千里之能 醉翁之意不在酒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无义,不译:主谓间,取独 例:予独爱莲(主语)之出淤泥而不染(谓语) 而两狼(主语)之并驱如故(谓语) 大道之行也 甚矣,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马之千里者凑足音节 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鸣之而不通其意 怅恨久之 代词代人 例:或置酒而招之 借旁近与之代物 例:渔人甚异之 录毕走送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事 例:闻之,欣然规往 属予作文记之 弗之怠 吾既已言之王矣 肉食者谋之三、以介词“把、拿、用” 例:以衾拥覆 徐喷以烟“凭借、按照” 例:策之不以其道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何以战“因为” 例: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