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一、现代文阅读1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向大海也能要药”刘诗瑶前不久,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尸971)顺利完成临床出期试验,在新药研制上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该药物是从海藻中提取的海洋寡糖类分子,其新颖的作用模式与独特的多靶作用特征,为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发开辟了新路径。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以海洋生物和海洋矿物中的有效成分为基础开发的药物就是海洋药物。据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学委会主任管华诗院士介绍,
2、目前认识和开发的海洋药物主要来自海洋生物资源。人类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所研发的药物主要来源于陆地,但使用多了,就有可能产生耐药性。于是,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浩瀚深邃的海洋。除了够新,海洋药物还够奇”。据管华诗介绍,为了适应在深海环境中的生存、繁衍、防御等活动,深海生物进化出了独特的基因,耐寒耐热耐高压等,能够产生结构奇特、活性多样显著的海洋天然产物,它们为现代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结构信息,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人类重大疾病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重要源泉。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共有13个海洋创新药物被批准上市,其中管华诗院士1985年开发上市的我国首个海洋新药藻酸双酯钠(PSS
3、就是其中之一。进入21世纪后,海洋药物的开发和上市速度明显加快,十几年间,先后有8个海洋药物被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欧盟EMEA(欧洲药品评估局)批准上市。至IJ2016年,海洋药物的全球市场达到86亿美元,已成为蓝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极。据了解,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日本及欧盟等国家纷纷制订相应计划,斥巨资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药物已经成为国际医药领域竞争的热点。但向大海要药”,并不容易。首先是采样难。要药”的第一步是到海里获取海洋天然产物,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结构特异而复杂,且含量极微。这需要深海设备的支撑,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其次是培养难,从海洋采集完生物资源,仅
4、仅是完成了最前端步骤,还需在陆地上充分模拟海洋环境,对生物进行培养,延续研究。“再次是研发难,从化合物到活性化合物、先导化合物、候选药物,最终通过I、n、出期临床试验形成市场上的药物,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让新药夭折”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杨献文研究员表示,若无企业参与,单纯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很难进行新药研发。尽管困难重重,我国科研人员和制药公司依然坚持不懈地进行海洋药物开发,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都是海洋药物开发的重要力量。(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7月27日)(1)文章第段由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
5、)顺利完成临床出期试验”说起,有什么作用?(2)总体上看,海洋药物具有什么特征?向大海要药”又面临怎样的困难?(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人类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所研发的药物主要来源于陆地,但使用多了,就有可能产生耐药性。(4)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答案】(1)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也可以)向大海也能要药”。(2)海洋药物的特征:一是够新、二是够奇”;面临的困难:一是采样难、二是研发难。(3)何能”表示推测(不确定),在句中的意思是陆地上研发的药物用多了,人类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大,但并不完全肯定,避免绝对化,可能”一词体
6、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4)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字和列举管华诗院士开发的海洋创新药”是13个别批准上市的药物之一的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半个世纪以来海洋药物的开发情况。【解析】【分析】(1)此文开头以实验说起,说明了在新药研制上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引出对向大海也能要药”的说明,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段除了够新,海洋药物还够奇作答。段但向大海要药',并不容易。”提示了第二问的答题区域,在此段以下,不难找到段首先是采样难。”段再次是研发难”。(3)本句中的可能”是估计、推测出来的,表示不确定,如果删去,则过于绝对化,与事实不相符。最
7、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4)句中“13个海洋创新药物”表明运用的是列数字,举管华诗院士开发的海洋创新药”的例子,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通过举这些实例和数据,来具体准确地说明半个世纪以来海洋药物的开发情况。故答案为: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也可以)一一向大海也能要药”。海洋药物的特征:一是够新、二是够奇”;面临的困难:一是采样难、二是研发难。何能”表示推测(不确定,在句中的意思是陆地上研发的药物用多了,人类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大,但并不完全肯定,避免绝对化,何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主要运用了列数字、
8、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字和列举管华诗院士开发的海洋创新药”是13个别批准上市的药物之一的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半个世纪以来海洋药物的开发情况。【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文开头语段的作用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结合语境及说明对象进行分析。注意语言的位置及其内容。本题考查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的理解与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从文章中提取关键的信息,找到相应的答案,难度不大。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训练,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模式。本题考查说明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能联系具体的语境分析其作用。考生要注意运用基本的术语进
9、行回答。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人工智能2018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说,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是两个不同的时代,过去20年人类社会走在互联网时代,但是未来3050年应该是人们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什么是“人工智能”?对于人工智能,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
10、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
11、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
12、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人工智能来了如今,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然语言实时语音翻译、视觉内容自动识别、推荐引擎等。淘宝、京东等商城,等资讯网站,会根据你之前浏览过的商品、页面推送给你一些相关的产品或网站内容。这其实就是引擎推荐技术的一种表现。计算机视觉有着
13、广泛的细分应用,其中包括,医疗领域成像分析、人脸识别、公关安全、安防监控等等。智能家居之后,人工智能成为家电业的新风口,长虹发布两款CHiQ智能电视新品,主打手机遥控器、带走看、随时看、分类看功能。但是,人工智能并不只是美好的,面临着很多问题。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
14、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
15、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1)文中举“图灵测试”的例子,有什么作用?(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被人工智能“异化”指的是什么?) 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文中的“未雨绸缪”指的是什么?)(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
16、断深化的。(4)有些人担心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会不会导致机器人操控社会,人类沦为机器人的奴隶。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你的认识谈一下。【答案】(1)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2)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人们沦为了数据的囚徒。这里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指人类提前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3)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断深入,深化。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儿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智能”需
17、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4)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同时,应建立严厉的法律规则制裁那些不法分子。相信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解析】【分析】(1)依据文章中的“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
18、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可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2)语句“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中的被人工智能“异化”,可根据“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来概括作答。语句“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中“未雨绸缪”,原意是趁天还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后来比喻事先做好预防、准备
19、工作。这里用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指人类提前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3)本题作答可依据“什么是人工智能?”中的“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世纪20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和“人工智能来了”中的“但是,人工智能并不只是美好的,面临着很多问题。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
20、ty)”“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等内容,从不同的阶段来概括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即可作答。(4)本题可结合文章中的“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这一语句,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作答。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
21、工智能在无形中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人们沦为了数据的囚徒。这里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指人类提前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断深入,深化。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儿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
22、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同时,应建立严厉的法律规则制裁那些不法分子。相信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掌握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说明文时要掌握说明文的各种说明方法,知道各类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在答题时要准确判断,并准确说出其作用。考生要联系文本内容,注意在文本中找到答案。考生要仔细阅读文本,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要点,在回答时要准确、全面。考生答题时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准确把握文本,回答要全面,要到位。3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事若知足心常乐吴
23、建国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社会现实总是难以满足。著名作家刘墉对人类的贪婪本性描述得淋漓尽致:旅客车厢内拥挤不堪,无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块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位置坐就好了直到有了卧铺的人还会想,这卧铺要是包厢就好了。世上的人们,大多如乘客一样。遇事若知道满足的人时常感到快乐,就是要学会自我安慰,珍视自己目前所拥有的,给自己的理想和生活定好位,不空想,不妄生痴念,不盲目攀比。宋代诗人林逋在省心录中说: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人生快乐与否,全在于你对人生所持的态度。知道满足心理的平衡,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乃人生一大快乐。心灵的负荷重了,就会怨天尤人。
24、人生苦短,岁月如流,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敞开心胸,便会云蒸霞蔚。终日为身外之物劳心费神而奔波,岂不知人生总是有许多的无奈与缺憾,与其梦想天边的玫瑰园,不如珍惜窗边的玫瑰花。在生活中,懂得知足,不贪恋身外之名,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看淡尘世的烦恼,不慕荣利,是一种难得的清醒。保持一种自然、平常心就会消解一切烦恼,生活恬然自得,则是人们众望所归的通往真正快乐的秘密通道。白石老人是深谙其中况味的。在很长的时间里,他的画毁誉参半,有人认为他是百年难现的艺术大师;也有人责难他是挂羊头卖狗肉。但是白石老人却一概置之不理,听之任之。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只是以他的座右铭入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应对。思量疾病苦,健
25、康便是福。老子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祸患、过失没有大过放纵欲望、不知满足、贪得无厌的了。生活中的烦恼如同灰尘一样,无处不在,切不可揽于身堆积于心。人若能充分利用喜乐这种良性情绪和心态,对气血的调和畅达、养生保健和健康长寿彼有益处。有的人则心常忧,还喜欢用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优势相比,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忧愤、嫉妒的不良情绪。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做到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确是治病的良药。知足,并非不求上进,安于现状,而是要清醒地正视自己和现实。这里说的知足”,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
26、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这里的“无求”,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一筹莫展和难掩烦闷的消极态度和庸人哲学。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不必强求。因为一生之中,太多的不知足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心灵、理智,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许多本来属于我们的快乐。 有舍才有得,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这种境界,既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心态。这样的心境,需要时间的磨砺,也需要坎坷人生的锤炼,更需要坦荡心境平如水的淡泊心态。做一个乐观向上之人,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处。 事若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不贪
27、婪,不强求,不攀比,明白自己的幸福,活出真实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能知足常乐呢?其实,幸福也很容易抓住知足就可。(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说说文章第段有什么作用?文中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结合选文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到知足呢?(4)阅读下面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齐白石“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这句座右铭的感悟。【链接材料】1960年3月31日,马寅初因新人口论遭受狂风暴雨般批斗,被免去了北大校长的职务。当儿子告诉他这个消息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神态自若。1979年9月14日,北大隆重召开大会,为马寅初平反,并给予高度评价。当儿子将喜讯告之当时已年
28、届97岁的老人时,他心不在焉地“噢”了一声,心如止水。【答案】(1)事若知足心常乐。(2)通过列举作家刘墉对人类贪婪的描述作为事实论据,阐述“人的欲望是无穷的,社会现实总是难以满足”的道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反面论述中心论点。道理论证,引了宋代诗人林逋在省心录说的话,有力地论证了“遇事若知道满足的人时常感到快乐”,从而证明中心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3)学会自我安慰,珍惜目前拥有的;不空想,不攀比;清醒地正视自己和现实,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保持平常心,心胸宽广。(4)齐白石的“两笑”与马寅初的“两噢”,使我学会淡然处之地面对成败得失。成功时,要懂得“一笑”,笑出自信与从容;失败时,也
29、要懂得“一笑”,笑出豁达和超脱【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把握以及论证过程论证内容的理解概括。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本文题目是“事若知足心常乐”,结合首尾段以及文章内容,可以判断,题目就是中心论点。(2)本题考查事实论据和道理论证的作用。要了解论据的种类和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道理论证的作用:引用名言,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要结合原文内容分析。(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仔细阅读原文全部内容,把每段
30、句首的句子总结概括即可,注意语言要简练。主要有以下几点:学会自我安慰,珍惜目前拥有的;不空想,不攀比;清醒地正视自己和现实,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保持平常心,心胸宽广。(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能力解读。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实际,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齐白石的两笑”与马寅初的两噢”,使我学会淡然处之地面对成败得失。成功时,要懂得一笑”,笑出自信与从容;失败时,也要懂得笑”,笑出豁达和超脱。故答案为:(1)事若知足心常乐。(2)通过列举作家刘墉对人类贪婪的描述作为事实论据,阐述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31、,社会现实总是难以满足”的道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反面论述中心论点。道理论证,引了宋代诗人林逋在省心录说的话,有力地论证了遇事若知道满足的人时常感到快乐”,从而证明中心论点,使之更有说服力。(3)学会自我安慰,珍惜目前拥有的;不空想,不攀比;清醒地正视自己和现实,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保持平常心,心胸宽广。(4)齐白石的两笑”与马寅初的两噢”,使我学会淡然处之地面对成败得失。成功时,要懂得笑”,笑出自信与从容;失败时,也要懂得一笑”,笑出豁达和超脱。【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论点的归纳、论证方法的辨析及作用的理解、开放性试题的解答等。4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
32、,完成后面小题。喝得很慢的土豆汤肖复兴那天下午两点多钟,我和妻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突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因为不是吃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了,于是便对凄予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忘记了。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
33、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我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A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沂,_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B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去美国读书,临走前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我们喝的是鸡
34、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手就坐在面前。那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她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渐渐变黄了,天也渐渐地冷了。一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次鸡块炖土豆汤?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静,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
35、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着我坐着的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11)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我问:这位是你父亲?”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和爸爸都好几年没有见了。"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北京打工好几年,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忽然明白
36、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鸡块炖土豆汤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原文有改动)(1)文中第五段A处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2)作者写到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根据上下文,请你具体说出其中有哪些味道。(3)文章第段中B处画线句子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4)第段中划曲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中最后一句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答案】(1)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
37、体可感,突出了对儿子的思念之情。(2)许多的味道”指的是: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父母疼惜儿子、殷殷嘱咐的深情;儿子关爱父母的拳拳之心等。(3)画线句子属于插叙,这段插叙,补充了为儿子送行吃告别宴的内容,起到了补充情节的作用;解释了小女孩为什么会记得我们点的是鸡块炖土豆汤”;突出了亲情的主题。(4)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推移,突出了“我”对“土豆汤”始终没忘;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气氛,衬托“土豆汤”带给“我”和小女孩父女的浓浓的温情的亲情。(5)喝土豆汤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亲情,也温暖了小姑娘和她的爸爸,弥漫了整个小餐馆。由此“我”想到尽管人与人之间相隔异地,但亲情不会随着
38、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只会越来越浓,亲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个体家庭之间的限制,在人们中间传递。【解析】【分析】(1)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此题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其作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深化文章的中心。(2)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从文中“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
39、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可以看出“许多的味道”指的是: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父母疼惜儿子,殷殷嘱咐的神情;儿子关爱父母的拳拳之心等。(3)考查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其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对人物或事件进行解释说明的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的作用。本题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解答即可。(4)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叙写做铺垫。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5)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
40、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喝土豆汤的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种亲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个体家庭之间的限制,在人们中间传递。故答案为:(1)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可感,突出了对儿子的思念之情。(2) “许多的味道”指的是:送别时的依依不舍;父母疼惜儿子、殷殷嘱咐的深情;儿子关爱父母的拳拳之心等。(3)画线句子属于插叙,这段插叙,补充了为儿子送行吃告别宴的内容,起到了补充情节的作用;解释了小女孩为什么会记得我们点的是“鸡块炖土豆汤”;突出了“亲情”的主题。(4)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推移,突出了“我”对“土豆汤”始终没忘;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气氛,衬托“土
41、豆汤”带给“我”和小女孩父女的浓浓的温情的亲情。(5)喝土豆汤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这亲情,也温暖了小姑娘和她的爸爸,弥漫了整个小餐馆。由此“我”想到尽管人与人之间相隔异地,但亲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只会越来越浓,亲情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超越了个体家庭之间的限制,在人们中间传递。【点评】记叙文阅读答题包括文章体裁、文章内容、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考生要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准备答题
42、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记叙文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5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写给母亲贾平凹 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14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
43、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
44、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嘛。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
45、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哆哆唆唆地叮咛这叮咛那,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闹醒,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自己,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丢坟上,现实告诉我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21期,略有改动)(1)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什
46、么作用?(2)文章多处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仿照示例,再举一例。前文: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后文: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3)母亲去世已经三年,可“我”“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这是为什么?(4)文末作者“热泪肆流,长声哭泣”,他的泪水里包含了哪些情感呢?(5)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句句都能打动人心,请任选一个能感动你的细节,作简要赏析。【答案】(1)插叙,回忆了母亲在时的生活点滴和母亲去世后我对母亲的纪念,表达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我对母亲的爱与怀念。(2)前文:“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后文:“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
47、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或“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3)“我”与母亲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深厚的母子之情,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但“我”与母亲的感情难以割舍,不愿接受这个现实,时时刻刻都在思念她,她一直活在“我”的心里。(4)想起母亲对自己关心的点点滴滴,心中产生深深的思念之情(或感激之情);再也无法给母亲送好吃的好喝的,心中怀有不能尽孝的愧疚之情;母亲已逝,阴阳相隔,永不能相见的悲痛之情。(5)“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借“打喷嚏”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我”时时刻刻都在怀念母亲,表达
48、出了母子之间相互牵挂的真挚情感。【解析】【分析】(1)首先,要判断文章所用的记叙的顺序,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其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解答。(2)从文章中筛选相关内容,也就是在文章中找上文与下文有相似之处或上文设的悬念在下文中进行了解答的句子,抄写在答题位置即可。(3)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此题的解答要紧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来回答。并要结合文章中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4)文末作者写到“热泪肆流,长声哭泣”。作者的哭泣的原因,要结合全文来分析。这正是作者在加快母亲后内心真实感受的外在表现,所以去揣摩作者此时的心理活动,便可找到哭泣的原因。从全文看,因回忆母亲,想起过
49、去朝夕相处,想到生活的点点滴滴,自然产生思念之情;不能不能尽孝的愧疚的心情;与母亲再不能相见的悲痛之情。概括文章内容分析可得答案。(5)所选细节感人且紧贴文本赏析准确即可。注意题目的要求,是要找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点评】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顺序)作用:叙事完整,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
50、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6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器成还须久为功一文,完成下列小题。人才的成长也是有过程的,一旦超出科学界限,所谓的速成只会营造海市蜃楼”般的幻影。近日,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对外开放,许多参观者第一次欣赏到宫廷紫檀家具的绝美。紫檀虽美,但它五年一年轮,千年孕一木”,成材实属不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树人往往类比,因为正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但反观当下,不少现象不免有些违反常识。对超速”的渴望正涌动成一股潮流。我报名了翻译速成班,一个月就
51、能拿下口译资格证”我加了个减肥群,10天极速变苗条”我刚买了明星快速养成手册,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急于工作,急于恋爱,急着看成效,似乎成为唯恐落后于时代节拍的紧箍咒”。其实,神速”未必变成神话”,拼搏进取的姿态固然可取,但如果心浮气躁占了上风,就难免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对速度”的追求应鼓励,但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事物发展自有其规律,人才成长也一样。创业风口光景无限,但若缺乏优质产品,竞争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高薪职业令人羡慕,假如核心能力缺位,终非长久之策。有人向往钢琴演奏的古典优雅,可练习枯燥,每个指法要经过千百次重复方能形成记忆;有人向往芭蕾舞者的风度翩翩,可完美舞姿的背后隐藏着练功
52、中数不胜数的伤痛。由此看来,所谓的短期速成钢琴特长生”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速成背后,是偷懒投机心态在作祟。从自身角度出发,心不能沉、气不能静,浮于表面不下苦功夫,想钻空子不坐冷板凳”,都会导致自我管理缺失缺位,信心发生动摇。现代社会选择自然是更多样了,实现选择的资源也更为丰富,从这个角度讲,所谓速成”有一定市场。但看树知人,但凡能速成的恐怕很难让你优势独具。与其目光游移、辗转腾挪,倒不如一门深入、攀登高峰。“十年法则”认为,每个领域的大师都需要10年左右的勤学苦练;万小时定律”指出,从平凡到超凡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万个小时的稳扎稳打。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少年时被称为天才琴童
53、",但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又需要怎样的艰苦付出?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季羡林先生曾描述他在北大种莲的经历,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生生不息,静待花开。(选自人民日报,邙西曦)(1)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2)文章第段中写故宫博物院的宫廷紫檀家具有什么作用?(3)简述第段的论述思路。(4)说说第段的深刻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5)通读选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A. 选文开头的“海市蜃楼”一
54、词足以表明作者对人才的“速成”是完全否定的。B. 选文第段中加点词“窠臼”本来的意思是指现成的格式,这里指急于求成的潮流。C.选文第段画线句中的与其不如表示作者对后者的选择与肯定。D.选文第段连续运用了三个事实论据,深入论证了大师的功”都不是速成的。【答案】(1)器成还须久为功(或“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或“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2)写故宫博物院的绝美紫檀家具,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同时可以增添议论文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作为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
55、 3)首先,提出“应对速成怀警惕之心”的观点并从反面简要阐述;接着列举创业、追求高薪职业两例从反面论证观点;然后以钢琴和芭蕾舞练习为例,从正面论述观点;最后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强调轻信“速成”无法等来奇迹,回应了论点。( 4)含义:勉励年轻人要学季先生的莲花,只有经过长期的力量积蓄,才会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含蓄地重申了论点: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作用:呼应开头,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对年轻人提出希望。( 5)D【解析】【分析】(1)本题难度不大,议论文观点是比较容易找的,一般位于文章第一段或者结尾段,有些文章的文题就是观点。本题中的观点就是文章的题目器成
56、还须久为功。( 2)本题首先,要在文中找到材料所在位置,再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遇到作用题,一般都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做答。从内容上看,写故宫博物院的绝美紫檀家具表明了紫檀家具的精美绝伦,增加文章趣味性;从结构上看,引出中心论点“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3)第五段首先是提出论点对“速度”的追求应鼓励,但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接着通过“创业风口光景无限,但若缺乏优质产品,竞争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高薪职业令人羡慕,假如核心能力缺位,终非长久之策。”这两个例子来进行反面论证;然后通过钢琴演奏、芭蕾舞两个例子从正面论证,最后通过所谓的“短期速成钢琴特长生”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这句话来回应论点。( 4)第九段是本文的最后一段,从结构上来说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从内容上来说,“季荷”指的是上文季羡林先生的荷花,这种荷花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煤气安全操作面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智慧仓储技术应用专家考试题库及答案全解
- 2025年人力资源管理师初级面试题集锦
- 2025年旅游行业营销策划师招聘笔试模拟题集
- 2025年财务会计实操模拟题集及账务处理技巧含答案
- 2025年物联网技术中级工程师面试题详解及答题技巧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中级考试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政治面试高分突破策略
- 2025年物资供应链管理与运营实务手册及模拟题集
- 人物描写课件教学设计
- 2025年秋招:数据分析师笔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徽省界首市辅警招聘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详解(新)
- 会计转岗考试题库及答案
- 吞咽障碍康复护理专家共识
- 安全生产诊断报告
- 监理业务挂靠管理办法
- 高速数字示波器研究-洞察阐释
- 乡镇办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2025 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标准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人丙种球蛋白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骨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