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8年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洗竹王贞白道院竹繁教略洗,鸣琴酌酒看扶疏。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玕节下书。 竹罗隐篱外清阴接药阑,晓风交戛碧琅玕。子猷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谩岁寒。注王贞白(875958):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略洗:稍加砍除丛竹的繁枝。琅玕:翠竹的美称。下文“霜筠”义同。药阑: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交戛:交错缠结。
2、子猷:王徽之(338386),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1)两诗中“竹”的意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答:(2)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答案:(1)以竹林之茂密,渲染清幽之气氛。烘托诗人高雅的志气、节操。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诗内容。(2)相同点:两诗都塑造了竹子的清俊形象,寄托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欣赏竹林风光,终日相依。两诗都表现了诗人高雅的志节情趣,寄托了淡泊处世的人生理想。诗人爱竹成癖,以竹为友。不同点:王诗要用长竿“钓巨鱼”,暗示他有高远的情怀,渴望有朝一日能报效朝廷,建功立
3、业;而罗诗则运用典故,表示他更愿意过散淡悠闲的生活。(能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古诗歌仿真押题练(一)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独 不 见白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风催寒棕响,月入霜闺悲。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4、。D“终然独不见”一句中的“终然”暗示出戍边之人最终都战死沙场的悲惨命运。E“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解析:选CDC项,“忆与君别年”两句表达了闺中人年复一年对戍边之人的思念之情;D项,“终然”的解释夸大其辞,“戍边之人最终都战死沙场”的说法太绝对。(2)赏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答:答案:“百馀尺”运用夸张手法与“种桃齐蛾眉”形成对比,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写出桃树之高,时间的流逝,表达了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言之有理即可)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咏竹刘孝先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5、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注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C“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D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E末句“吐龙吟”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像龙飞冲天一样,大展宏图的远大抱负。解析:选CEC项,诗句原意是“耻
6、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作上宫的宫琴”,这里的解释完全弄反了;E项,末句未运用典故,“吐龙吟”意思是发出龙鸣般的声音,寄寓了诗人坚守高洁的情操。(2)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石灰吟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答:答案: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了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
7、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白”“粉末”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吟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幽居韦应物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8、。注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蹇劣:笨拙。(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B“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C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E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解析:选BDB项,“细致描绘”说法错误;D项,“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于文无据。(2)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评论:韦苏州
9、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答:答案:陶诗、韦诗中皆先有“真趣”。归园田居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笔平淡自然,但一个“悠然”掩抑不住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幽居中“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写眼前景自然朴质,但饱含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些“浅显”“平淡”的笔墨中,饱含了作者独具慧心的情趣,使他们的作品在浅淡中见真趣。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望江南·江南岸北宋王琪江南岸,云树半晴阴。帆去
10、帆来天亦老,潮生潮落日还沉。南北别离心。兴废事,千古一沾襟。山下孤烟渔市远,柳边疏雨酒家深。行客莫登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词以“江南岸”起句,所写景物为江岸所见,“半晴阴”是全词的总体背景。B“帆去帆来”一句巧妙化用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别离的情感蕴含其中。C下片全部实写,先正面议论,用“兴废事”三字点出怀古之意,再转到具体写景。D词人即景抒怀,感慨多端,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多愁善感、愤世嫉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E全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转换自然,用语虽然平易,却含不尽之意,情韵悠然。解析:选CDC项,“全部实写”有误。前两句议论不是写实,最后一句是虚写,不
11、是实写。D项,“愤世嫉俗”于文无据,词中词人只是就眼前之景感慨世事之变,谈不上“愤世嫉俗”。(2)词的结尾写道“行客莫登临”,词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答案:因为云树半阴半晴,船来船往,潮涨潮落,太阳西沉,令人感慨时光流逝,人世变迁,心生聚散离合之感。而远眺山下,见烟雾细雨中渔市、酒家渺茫遥远,又徒添兴废难料、孤独落寞之情。故言“行客莫登临”。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注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注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
12、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试作分析。答:(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答: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2)相同点: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
13、归隐之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眉 峰 碧无名氏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注镇日:整天,从早到晚。只:孤独的。(1)“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既形象,又充满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答:(2)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异曲同工之处。答:答案:(1)“窗外芭蕉”和“窗里人”本无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窗里人通过联想把芭蕉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后句的雨水“心头”“滴”组合在一起。“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在丰富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感情。具体说就是:雨水滴在叶上,也滴
14、在心头。可更进一步理解为,愁绪像雨水滴在叶上一样不住地涌上心头。作者用具体可感的雨水,将心中不断涌起的愁绪十分生动、形象、强烈地表现了出来。(2)细节描写“执手”相同,以分手前的动作表现情感。借哀景写哀情相同。使用虚实结合手法相同:本词上片虚写回忆,下片抒写现实感受;雨霖铃相反,上片写眼前分离之景,下片写对未来的想象。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浣溪沙苏轼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注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徐州发
15、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茜罗裙:红色的罗裙。赛神:也叫迎神赛会,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捣麨:炒干后捣成粉末。软:本字为“餪”,有“送食”之义。(1)两首词的上阕同是写农村的女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答:(2)有人说“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简单细节,含蕴不尽,既写出了现实,又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答:答案:(1)前一首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写农村女子化妆后穿上红裙争着看太守的热闹欢快情景,表现了农村女子的青春活泼。后一首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和
16、侧面描写来表现农村女子雨后煮茧络丝的紧张忙碌情景,表现了农村女子的勤劳淳朴。(2)现实: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捋青捣麨软饥肠”,运用细节描写一位老翁须发垂白,手扶藜杖,抬着那迷离朦胧的双眼,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希望能够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的情景,表现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情感:期盼丰收,对农民处境的关切和同情。“问言豆叶几时黄”运用反问,表达词人期盼豆类成熟(豆类生长期短,能缓解农村饥荒),期盼甘霖之后的丰收的美好愿望,关切农民之心、爱民之意跃然纸上。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题稚川山水唐戴叔伦新凉宋徐玑注秋风思:晋人张翰被齐王同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因秋风起,
17、思吴中家乡菰菜、鲈鱼,遂命驾而归。(1)两首诗都描写诗人“凉”的心境,在运用手法上有什么异同点.答:(2)两首诗的三、四句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答案:(1)共同点:“凉”是心理感受,两首诗都通过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图画”,以渲染凉爽的气氛。不同点:戴诗写诗人五月暑天向晚憩息于“松下茅亭”,那江中汀洲,与云齐平的树木,色调苍苍,为后文思乡作铺垫;徐诗描写水满秧齐、水清叶绿,凉意自然而生。戴诗用典,含蓄表达“凉”的深层原因;徐诗运用比拟手法,写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地啼鸣,突出清凉的怡人。(2)戴诗表达了诗人在宦游途中的思归乡情。羁旅途中的游子
18、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的青山,更牵起无限乡思之情。徐诗借黄莺来表达诗人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子 夜 吴 歌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2)两首诗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答:答案:(1)两首诗都写到了女子对远方征夫的深情思念。秋歌还表达了普通百姓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或“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冬歌则突出表达了女子担忧征夫受寒,渴望冬衣早日送达
19、的急切心理。(意思对即可)(2)秋歌着眼于大的场景,通过对长安城“万户捣衣”的描写,塑造了思念丈夫的女子群像;冬歌着眼于小的画面,通过女子“絮征袍”的具体描写,塑造了牵挂征夫的典型形象。(意思对即可,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捣 练 子 令煜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春江花月夜(节选)张若虚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1)有人认为“深院静,小庭空”在语意上有重复之嫌,你的观点如何.请简要分析。答:(2)张若虚诗“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与李煜词的末尾两句“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
20、到帘栊”都是借月表现了人物的情感,他们表现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答案:(1)这两句并不重复,而是词人有意为之。“深院静”是写重重院落,寂静无声,令人压抑、苦闷,侧重听觉感受;“小庭空”是写庭院小而空荡,了无生机让人百无聊赖,侧重视觉效果;此二句连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极写主人公的孤独与空虚。(意思对即可)(2)李煜词采用视听结合、声色交融的方式,写出秋月的清光和断续的捣衣声共同触动了词人内心孤独的心弦,引发了他的万千思绪,被动地承受着愁情满怀之苦。张若虚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写“月”。闺中思妇睹月生愁,思念尤甚,但是多情的月光真诚地依恋着她,卷不走也拂不掉,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无法
21、摆脱的愁苦和迷惘。(意思对即可)7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秋夜朱淑真江 上 秋 夜道潜注井梧:井边的梧桐。(1)这两首诗中诗人都深夜未眠,其原因各是什么.答:(2)两诗的最后一句有相似之处,但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答:答案:(1)朱淑真的诗中诗人因孤寂伤感而无眠;道潜的诗中诗人因夜雨风急而难眠。(2)朱淑真的诗“月在梧桐缺处明”描绘了一幅梧桐萧萧、秋月高悬、秋夜疏朗的月色图,衬托了诗人的孤寂落寞;道潜的诗“月在浮云浅处明”描绘了一幅风停雨住、月出浮云的清新、宁静的秋夜月色图,表达了作者宁静、愉悦的心境。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
22、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很相似。E诗中“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两句与南宋诗人陆游渔浦中“渔翁持鱼叩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都写出了主人公悠然自得的心境。解析
23、:选CEC项,“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说法不准确,这里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用“欸乃一声”恰衬托出山水的宁静;另外,“感情由低沉转入昂扬”表述也欠准确,因为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时期,且本处表现了在悠闲恬静的诗境中的孤寂落寞的心情。E项,陆游的诗句表现的是渔翁的艰辛,这一点由诗句中渔翁脸颊涨红、双眼圆睁、费力叫卖可以看出。(2)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答案: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野
24、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注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B“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C“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
25、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D“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解析:选C“愁”是说为樱桃碰破而担心,表现了西蜀樱桃的鲜嫩,“弱点”的说法不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喜悦的,并非“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答:答案:“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若理解成洒脱之情也可以)。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26、。水龙吟·秋兴吴则礼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底事,强成沾洒。注贳(shì):赊欠。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牛山: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B“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
27、,人生老迈,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C“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抒发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词人的思念。D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E词的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洒”,写的是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表现出齐景公深感时光易逝。解析:选CEC项,“抒发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有误,“把茱萸细看”抒发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E项,“写的是齐景公深感时光易逝”不当,应该是“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词人对
28、时光易逝的人生感叹”。(2)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答:答案:这一句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或“想象”):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与下文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衬托”“虚实结合”),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李商隐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注崇让宅:洛阳崇让坊王茂元宅。此时诗人在朝廷受到排挤,暂住岳父
29、王茂元家,妻子仍在京城长安。红蕖:红莲。濩落:空虚冷落。嵩:即河南嵩山,古代学道隐居之地。(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一、二句的意思是露凝如细小的冰粒,说明露重天寒。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一般。B第三句“聚散”重点是在“散”上;第四句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C第五句“悠扬”形容“归梦”的悠长。“惟灯见”使人仿佛看到一盏孤灯伴着诗人朦胧入梦的景象。D第八句“松雪”喻高洁的品性和节操,指的是诗人的高远志向。E亲朋会饮,本为乐事。但此诗所写却不是宴饮之乐,而是由此引发的诗人的幽怨悲情。解析:选BDB项,第四句的意思是:池中的红莲,为什么也被风吹得零落缤纷呢.对
30、红莲的痛惜,正是对人生难得团聚的痛惜。故“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开”理解不当。D项,“高远志向”不当,指的应是“诗人出世归隐之心”。(2)钱良择评论此诗“情深于言”。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本诗“情深”的具体表现。答:答案:诗人用像冰粒一样的露水、悲泣的竹子,触动加深了心境的凄凉;红莲的离披,也象征着颠沛流离,与妻子分离的悲凉;客中苦酒,寒夜孤灯,表现出诗人孤独、失意之悲;嵩山的松雪,好像也在召唤着诗人归去,表现出诗人的归隐之心,但这也是诗人无可奈何,壮志未遂的幽愤。总之,没有一物不解人意,不含着深情。因情见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融为一体,读之撼动人心。古诗歌仿真押题练(二)1阅
31、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沙丘城下寄杜甫 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B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C“鲁酒不可醉”中的“鲁”指的是当时诗人所在地,这句诗是说鲁酒不能醉人。D第六句“空复情”中“空”的意思是徒劳地、白白地。E最后两句是说想要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解析:选CEC项,“不能醉人”错,应该是“鲁酒再好,我也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E项,“想要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错,应为“我的思念之情
32、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2)从结尾来看,这是一首思念之作,请简要说明中间四句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答:答案:三、四句借景抒情,诗人借萧瑟凄清的环境,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苦;五、六两句借事抒情,诗人借助“鲁酒”和“齐歌”排遣愁绪,但没有成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深。(意思对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墨花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注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 平子赋:
33、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 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D“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形似”的看重。E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解析:选CDC项,“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错,作者是说“经历风雨的洗礼,莲花
34、容易被吹断,杏花容易凋残”。D项,“形似”错,应为“神似”。(2)“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虽然以墨画花少见,但是眼前的墨牡丹依然在墨晕中显出春色殊为不易。苏轼被贬黄州而能躬耕不辍,人生际遇也像墨牡丹一样不寻常。墨牡丹能够引起苏轼情感上的共鸣,他对墨牡丹坚忍不拔品格的赞美意在表明自己在面对厄运时也要坚贞不屈的心志。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还 山 宅杨师道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注槎(chá
35、;):指小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荒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E第四联展示了山宅风貌,写出了鸟散去后环境安静下来时诗人的悠闲心情。解析:选BEB项,“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E项,“写出了的悠闲心情”错,应该是“明写鸟散”,暗写诗人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伤感。(2)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
36、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首联除外)简要分析。答:答案:第四联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诗人久未还家,山宅已被鸟儿占据。(或者回到山宅惊飞了鸟儿,茅檐是曾经居住的地方,体现“还”。)尾联写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或者“依然”“犹是”“此泉路”“昔烟霞”暗含了还时与昔时的对比,体现“还”。)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刘克庄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虬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
37、请缨系粤,草檄征辽。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注刘克庄: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牛角书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虬豪客:此为唐人小说虬髯客传中的人物,用虬髯客张仲坚遇李靖,折服于李世民事。燕然:即燕然山。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磊块:一作垒块,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起首三句连用三个
38、数词,塑造出作者年少时精通韬略、武艺高强的形象。B“曾请缨”与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的“请缨”,都指投军报国。C“折腰”反用陶潜作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自己今日不得志。D“怅燕然未勒”两句写出了词人未能出击强敌、勒石纪功而草草南归的歉疚之情。E本词上下片情感抒发一致,均表达内心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解析:选DED项,“怅燕然未勒”,用了典故。后汉书·窦宪传所载窦宪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怅恨。E项,本词上下片情感抒发并不一致,上片主要抒发的是当年豪迈激昂之情。(2)刘克庄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借用古人古事来塑造形象、表达情
39、感,试比较这两首词,简要分析其塑造的自我形象或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答案:本词上片从尚文习武、谈笑交游、建功立业等方面,塑造了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实际上正是词人的自我形象。这样的形象,气魄豪迈,感情激昂。下片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怅恨。塑造了一个华发苍颜的形象,一个满腔忧愤的形象,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形象。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怯懦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下片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
40、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虎丘题壁陈恭尹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吴门秋又深。注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
41、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D颔联中数字“千”“万”并非实指,这种用法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两”“一”一致。E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解析:选DED项,“两”和“一”是实指;E项,颈联字面上写的是春秋时吴越之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连年的战争使战士们流尽了血泪;西风中,吴宫的美人西施也心如刀剜,痛苦不堪。实际上,诗人咏史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心绪
42、。他是明朝遗民,其父陈邦彦在抗清战争中殉难;国仇家恨,常形诸笔端。两句中的“征士泪”“美人心”都暗指当时南方的抗清斗争和他自己的家国之痛。(2)请结合全诗说说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尾联用典,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地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意思对即可)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西江月注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片“新凉”中“凉”字用得很妙,其原因是“凉”字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悔恨之情。B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充斥廊庑间的西风落叶之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凉的意境。C“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表达出词人念远怀人的情思与希望被人理解的深意。D本词在抒情上只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由景生情,情真意切。E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于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解析:选ADA项,“凉字传达出之情”表述不全面,“凉”字有多重妙处:指中秋时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必刷测试卷新版
- 2026年云南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必刷测试卷及答案1套
- 2026年四平职业大学单招职业技能测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2026年阜阳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6年山东华宇工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必刷测试卷及答案1套
- 2026年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必考题
- 专题05 读后续写之家庭亲情类(知识清单)(解析版)-2026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 2025购销合同书模板
- 2019年7月湖北省孝感市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考试真题
- 消化系统解剖与生理学
- JCT2460-2018 预制钢筋混凝土化粪池
- 芯片开发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 认知行为疗法(CBT)实操讲座
- GB/T 3683-2023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钢丝编织增强液压型规范
- 重说二十年前的作品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 身份证前六位与省市县区对照表可直接存入数据库
- 内分泌专业临床路径大全
- 党建知识题库附答案
- 竖井施工方案
- 初中化学渗透“德育”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