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精品教案_第1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精品教案_第2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精品教案_第3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精品教案_第4页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精品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 现代诗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1.导入课题。(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现代诗二首。(板书课题,学生齐读)(2)引导:请打开书,看看两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板书:秋晚的江上花牛歌)2.简介作者。(1)提问:这两首诗的作者分

2、别是谁?(2)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课件出示: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现代诗人、文学史家。他的诗以描写民众疾苦之作影响最大,感情浓烈,语言明快有力,通俗易懂。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想象丰富,意境优美。【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诗题,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阅读兴趣。板块二初读诗文,读好诗句1.初读诗句,读准字音。(1)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2)认读字词。课件出示:归巢芦苇剪秋罗霸占眠指名认读。提示:“巢”是翘舌音,“眠”不能读成了“民”。识记生字。课件出示“巢”的小篆字形

3、,引导:你怎么记住它?点拨:“巢”是象形字,下边是树木,木上是三只鸟和鸟窝。合起来表示鸟筑巢于树上。出示“眠”:你用什么方法识记?引导组词:安眠、睡眠、失眠、冬眠、不眠之夜。看图理解词语。出示“芦苇”“剪秋罗”图片,请学生指图读词语。(3)练读诗歌。个人自读同伴互读指名朗读。2.再读诗句,读出节奏。(1)教师范读,指导停顿。课件出示: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味

4、,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板块三指导自读,想象画面1.默读阅读提示。课件出示:阅读提示:反复朗读,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学生自读秋晚的江上,用横线画出诗中的景物。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鸟儿、斜阳、江上、芦苇。3.阅读第一小节。语文要素(1)指名读,说说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预设:倦鸟归巢,斜阳夕照。(2)引导看图:归巢的鸟儿是怎样飞的?倦了的鸟儿是怎样驮着斜阳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3)品“驮着”:诗中哪个词语让这幅画面充满了动感和诗意?(“驮着”,把“倦鸟”和“斜阳”联系在一起)(4)齐读第一小节。4.阅读第二小

5、节。(1)指名读,说一说你脑海中又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2)学生描述画面。预设:鸟儿翻飞,斜阳一瞬间把江面染红了,把头白的芦苇染红了。(3)引导:谁来演一演鸟儿“双翅一翻”的动作?(4)看图:鸟儿把斜阳掉到江上,是怎样的画面?(指名交流)课件出示:播放夕阳映照江面,把白色芦苇染红的视频。5.想象画面,齐读全诗。【设计意图】本课是略读课文,但学生对现代诗还是比较陌生。这一板块指导学生阅读秋晚的江上,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借助插图,边读边想象画面,读懂诗歌,领会阅读现代诗的基本方法。这是“授之以渔”,很有必要,也为后面的自主阅读做好铺垫。板块四自主阅读,想象画面语文要素1.总结学法:抓关键词,借助插图

6、,边读边想象画面。2.自读花牛歌,想一想:花牛在草地上有哪些不同的活动?学生交流,相机板书:坐、眠、走、做梦。3.小组合作学习,出示学习提示。课件出示:学习提示:读一读:小组4人轮读诗歌。找一找: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头怎样的花牛?说一说:看文中插图,描述想象的画面。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预设1: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哪些?(草地、花牛、剪秋罗、白云、太阳、青峰)预设2:第一节,想象画面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一穗剪秋罗。点拨:出示花牛和剪秋罗的配图,借助图片展开想象。预设3:第二节,想象画面花牛在草地里睡觉,天上白云悠悠。点

7、拨:抓住“眠”“霸占”两个动作展开想象。“霸占”通过拆字组词来理解。预设4:第三节,想象画面花牛甩动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点拨:“甩得滴溜溜”是什么样的?可以看到什么样的花牛呢?小尾巴摆得欢快的样子凸显了花牛的可爱,读着充满童趣。预设5:第四节,想象画面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夕阳偷偷落到了西山的青峰之上。点拨:“偷渡”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慢慢落山的样子,可以联系诗句来理解,表明时间悄悄地溜走,花牛玩累了,又进入了梦乡,营造出静谧、安逸的氛围。5.朗读全诗。 (1)男女生分小节轮流读。引导:边听边想象画面,你发现画面有什么变化吗?(自由发言) (2)小结:第一、三小节的画面充满动感,花牛显得顽皮可

8、爱;第二、四小节的画面变得静谧,花牛又是那么悠闲、自在。(板书:顽皮可爱、悠闲自在) (3)指导朗读。“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可读得稍重些、慢些,表现花牛的沉重,对被压扁的剪秋罗的些许惋惜;“小尾巴甩得滴溜溜”可读得轻快、俏皮些,表现出花牛的顽皮、悠闲。(4)齐读全诗,读出动静交替的变化。6.拓展练笔:花牛在草地上还可能做什么?试着说一说,也可以仿照着写一节(两行)诗。【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紧扣学习提示进行教学。学生在边朗读诗句边想象画面中读懂诗意,走入诗境,体悟诗情。学生在反复地朗读诗歌和描述画面中锻炼了想象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体会诗中画面的动静交替。【板书设计】3*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9、【作业设计】见·对应课时作业。【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应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主阅读。在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以朗读为根本,体现诗歌教学特色。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本文选的两首现代诗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领悟诗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本课教学以“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读通诗句,读出节奏、读出画面,利用自由读、分组读、男女生轮流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加深对现代诗歌的感受。2.以想象为翅膀,落实单元教学重点。诗

10、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韵律,还在于它的意境。因此,仅读得熟练,读得流畅,读得朗朗上口还不行,还得读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本课教学中我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而且注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这样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诗歌的乐趣。我还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拓展想象花牛在草地上还可能做什么,并仿照课文的语言形式写一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3* 现代诗二首文本分析:本课选编了两首现代诗,它们均寄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感。秋晚的江上锁定秋天黄昏时的江面这一特定地点,描写了归巢的鸟儿在

11、斜阳的烘托下行动的情景,同时附带展现了江边的芦苇在斜阳的映照下颜色的变化。从诗人的描绘中,我们欣赏到了秋天黄昏江上的美丽画面,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这首小诗语言简洁,句式活泼,注重了情与景的契合,真正达到了诗画结合、情景交融的境界。花牛歌则以花牛的活动为中心,精心选取了四个场景,写出了花牛不同的行动、态势。通过作者生动、活泼的描摹,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这首诗用词虽简单却不失韵味,形式上一唱三叹,非常适合朗诵。现代诗的教学,在小学阶段,首先要注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准节奏、停顿,把握好轻重缓急,从而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的情感;其次要使学生学会品味诗歌语

12、言,通过揣摩形象,感知意味丰厚、韵味独特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2.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学会仿写诗歌。课时安排:2课时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1.识记生字新词。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3、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导语: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师:这就

14、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刘大白(18801932) 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

15、布谣等。徐志摩(18971931) 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会认的字:归 芦 剪秋 (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部首归类:艹:苇(芦苇) 草(野草) 茵(绿茵) 获(收获)目:眠(睡眠) 眼(眼睛) 睹(目睹) 睦(和睦)量词归类:一穗剪秋罗 一丛灌木 一片草地 一株高树 一眼清泉(3)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不要写错别字。易错提示:巢上边是三个,不要少写。罗上边

16、是“罒”,不要写成“四”。占下边是“口”,不要写成“日”。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境。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调皮、悠闲。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明确:傍晚时分,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斜阳的

17、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鸟倦了吗?不可知,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情感的折射。诗人写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而“驮”字,是诗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是太阳。这里诗人描写的不仅是倦鸟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预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化妆,装扮”,然后找出“妆”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3.指导词语归类。ABB式:滴溜溜 白茫茫 香喷喷 金灿灿 亮晶晶水汪

18、汪 黑压压 沉甸甸 红彤彤 火辣辣4.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明确: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改为五言律诗:倦鸟驮斜阳,归途天苍苍。哪堪迎风苦,抖翅晖满江。蒹葭千层浪,向晚秋意凉。适才寒霜色,忽而倚红妆。改为现代文:傍晚时分,在外玩耍了一天的鸟儿要回家了。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鸟儿们翻动双翅,好像把斜阳抖落在江面上。江岸边白色的芦苇,在一瞬间也被斜阳

19、染成了红色的。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同学们,倦鸟归巢,斜阳映江,美不美?花牛酣眠,草丛漫步,美不美?这些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妙的画页。它们究竟美在哪儿呢?下节课上我们再通过深入探究继续赏析。小结: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讲解时不会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但对字词的理解、对课文的解读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节课上,我们简单了解了关于作者的知识,学习了会认的字,把握了它们的写法。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整体上了把握了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 。(示例: 在学习生字新词时能联系已学的字词,学习能力强; 理解圈画词语时能结合具体诗句

20、,十分细心; 在朗读诗歌时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停顿、节奏,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上课时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上课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收获良多,共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2)交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背诵两首诗歌。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1.赏析重点诗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2.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3.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赏析诗句。2.尝试仿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引导学

21、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品析,欣赏了两幅美妙的自然图画。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领略一番。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A.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B.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C.

22、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明确: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

23、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D.品一品:“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此处的视角已经由“江上”转换到了“江边”。E.写一写:这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们能仿照再写一首吗?预设

24、: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感情。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示例:夕阳中的幽径,/飘飞的秋叶,/即使是无力了,/还迎着寒风舞蹈。/双手一张,/把夕晖铺满小路;/金黄的大地,/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 F.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A.理一理:花牛都做了哪些事?预设:引导学生抓住每小节的关键字进行归纳,即“坐”“睡觉”“走”“做梦”。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引导学

25、生想象诗歌各小节分别描述的画面,明白诗人是寓情于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C.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理解其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开头,“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D.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预设:引导学生明白仿写的要领。仿写时,应先观察原文的内容和格式,再围绕主题,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写出新的描写点。这首诗先写了花牛在草地做什么,随后写了在做的同时,花牛本身或自然环境的状态。可使学生想一想,花牛还会做些什么,结果又怎样呢?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株红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边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扑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E.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同桌相互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