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文课题研究(2)_第1页
东巴文课题研究(2)_第2页
东巴文课题研究(2)_第3页
东巴文课题研究(2)_第4页
东巴文课题研究(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纳西东巴文传承申请书课题名称:纳西东巴文传承申请人(课题负责人)木本佳 和仕鹏申请人所在社团:云南艺术学院纳西协会填表日期:2012年9月25日 云南艺术学院纳西协会 二零一二年九月一,申请人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学院专业民族电话QQ木本佳男美术学院美教纳西族147878660131013313225和仕鹏男设计学院环艺纳西族15198976020463266756课题主要参加者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学院民族职务和 静女音乐学院纳西族副会长兼团支书王 丹女音乐学院纳西族文艺部部长赵迎峰男美术学院纳西族副会长张石军男音乐学院白族文艺部副部长和晓丽女音乐学院纳西族财务部李阳杰男设计学院白族体育部部长娄丽珍女音

2、乐学院纳西族组织部和江敏女舞蹈学院摩梭族组织部副部薛 源男设计学院纳西族会员木俊君男美术学院纳西族会员木经纬男影视学院纳西族会员和 涵男美术学院纳西族会员赖 涛男设计学院纳西族会员二,课题名称纳西东巴文传承1 目前国内外东巴文发展现状东巴文,即纳西象形文字,纳西语称"司究鲁究",直译为"木迹石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留记在木头石头上的迹印”;二是“木石之痕迹”,可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因这种文字大多只由东巴掌握,用来撰写经典,所以又称它为"东巴特额",意即东巴文。东巴文的基本特点,正如清代余庆远在维西见闻录中所道:"专

3、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 这些字形带有浓厚的图画味道,但是每个图形都已经有了它固定的概念、固定的线条和笔法,有了固定的读音,已经成为表示语言里某个字、词的符号。显而易见,它是介乎于图画文字和表意文字之间的一种文字符号。关于东巴文的创制,难以确考。只有一些无从稽考的创制者的传说,一说是"腊依本梭"(意为神的三兄弟);一说是木氏祖先麦宗;一说是居住在中甸白地的圣人劳迪般独。实际上,东巴文的创制是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从最初刻画在木石上的单一的或少量的记号图像,发展到大量的、约定俗成的一批相对固定的图像符号,到能应用更多的图像符号记载复杂的

4、事件,直到最后能书写记载长篇著作,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这只能是多少人、多少代人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劳动的结晶。从象形文字脱化而来的还有一种标音文字,称"哥巴"文,东巴也运用这种文字撰写了二百多册经书。这种文字比划简单,一字一音,比东巴文进了一步。它多数由东巴文脱胎、缩减、演变而来,部分借鉴了汉字,但应用不广。东巴书写、念诵的经书,纳西语称"东巴久",即"东巴经"。这种经书用本地一种木本植物皮所制的厚棉纸(俗称东巴纸)订成册,书写工具有用锅烟灰拌胆汁制成的墨及自制的竹笔。东巴经分布于金沙江上游的纳西族西部方言区,包括丽江和中甸、维西的部

5、分地区。在方圆数百里的地域内,曾经赓续编撰和辗转传抄出两万多本东巴经,其中,互不雷同的书目约有1500多册卷,计1000余万字。有一万多本已于建国前流散到美、英、法、日、德、加拿大、奥地利等国,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博物馆就藏有4000余册。国内收藏较多的有丽江市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及博物馆、北京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台湾博物院等。作为东巴文化的物质载体,东巴经按仪式或道场的不同可分为:祭天、祭署龙、延寿、解秽、祭村寨神、祭五谷六畜神、祭山神、祭祖先、祭家神、求嗣、祭猪神、放替身、解禳灾难、祭胜利神、祭水怪猛妖、开丧、祭死者、祭风、祭短鬼、退口舌是非、驱瘟神、占卜、道场规

6、程、零杂经等24类。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集纳西古文化之大成,记载有天文、气象、时令、历法、地理、历史、风土、动物、植物、疾病、医药、金属、武器、农业、畜牧、狩猎、手工业、服饰、饮食起居、家庭形态、婚姻制度、宗教信仰,乃至绘画、音乐、舞蹈、杂剧等等广博的内容。国内外学者认为,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古代的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及中国西南藏彝走廊宗教文化流变、民族关系史、以及中华远古文化源流的珍贵资料。2. 研究思路 研究目标 研究方法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一 研究思路 纳西族是我国五十五种少数民族之一,属中国远古游牧族群古羌人的后裔,亦属自古居住在青藏高

7、原南端的古老民族之一。据史学家方国瑜等研究认为:丽江纳西族源自古代从西北河湟地区南迁的羌人,秦汉时迁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即今四川盐源、木里、盐边一带,再西迁至今宁蒗永宁、中甸白地、丽江奉科、大具,再西迁入丽江坝。秦汉时称旄牛夷、白狼夷,晋常璩华阳国志称摩挲夷,隋唐时称摩些夷。据唐·樊绰蛮书记载,其实丽江县境金沙江沿岸多是摩些部落,因而把金沙江称为摩些江。新中国成立后,各居住区域不同支系的纳西人,同意尊称为“纳西族”。现今纳西族主要居住于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原丽江县)、维西、香格里拉县(原中甸县)、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木里县、盐源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地,总人口约

8、为325000人。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先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用于记录自己语言的文字即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这是一种原始象形文字,堪称当今世界上唯一存活并且还在使用的文字符号,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也是一种属于图画记事和表意文字中间发展阶段的原始象形文字符号系统,是人类文字发展史上的原始象形文字的典型,因而是一份很有学术价值的文化瑰宝。纳西族普遍信仰的东巴教,其核心组成部分是祭祀仪式,也是体现东巴文化的重要部分,这些宗教仪式用纳西族自创的象形文字记录成了五百多卷,七百多万字的经书,即东巴经。东巴经曾被学者们誉为纳西族的“百科全书”。解读东

9、巴经中的象形文字,解读象形文字中有关反映宗教法器、法物的文字,从原始的东巴教、东巴经入手,研究其见木画木,见石画石的图画文字文化,结合现实生活的实例,便于我们更深一步了解纳西族的社会文化及其宗教文化,进而去了解整个民族的文化蕴涵。正如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一种装饰的动机,一种曲调或一种雕刻物的意义的重要性,绝不能在孤立状态,或与其境地隔离之下看得出来。”这充分说明在古老的文明和较初级的社会组织中,任何装饰都不会是唯美的,不会是仅仅提供欣赏和娱乐的。它是和人们的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生产技术、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三具体内容1东巴文简介(一),研究背景东巴文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主要为东

10、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纳西话叫“思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留记在木头石头上的迹印”;二是“木石之痕迹”,可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因这种文字大多只由东巴掌握,用来撰写经典,所以又称它为"东巴特额",意即东巴文。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东巴文有14

11、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够表达细腻的情感,能记录复杂的事件,亦能写诗作文。东巴文被称之为目前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2005年,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开始进行东巴文国际标准化工作,系统整理东巴文的书写、语音和语义等。但在同年贵州省第二次乡村旅游论坛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小军提出"由于过度商业开发,东巴文正面临灭绝境地。"二,研究目标 了解这种文字,以便更好的保护这种文化的存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去学习纳西族东巴文字。三,研究阶段1. 国内外发展现状东巴文,即纳西象形文字,纳

12、西语称"司究鲁究",直译为"木迹石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留记在木头石头上的迹印”;二是“木石之痕迹”,可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因这种文字大多只由东巴掌握,用来撰写经典,所以又称它为"东巴特额",意即东巴文。东巴文的基本特点,正如清代余庆远在维西见闻录中所道:"专象形,人则图人,物则图物,以为书契。" 这些字形带有浓厚的图画味道,但是每个图形都已经有了它固定的概念、固定的线条和笔法,有了固定的读音,已经成为表示语言里某个字、词的符号。显而易见,它是介乎于图画文字和表意文字之间的一种文字符号。关于东巴文的创制,

13、难以确考。只有一些无从稽考的创制者的传说,一说是"腊依本梭"(意为神的三兄弟);一说是木氏祖先麦宗;一说是居住在中甸白地的圣人劳迪般独。实际上,东巴文的创制是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从最初刻画在木石上的单一的或少量的记号图像,发展到大量的、约定俗成的一批相对固定的图像符号,到能应用更多的图像符号记载复杂的事件,直到最后能书写记载长篇著作,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这只能是多少人、多少代人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劳动的结晶。从象形文字脱化而来的还有一种标音文字,称"哥巴"文,东巴也运用这种文字撰写了二百多册经书。这种文字比划简单,一字一音,比东巴文进了

14、一步。它多数由东巴文脱胎、缩减、演变而来,部分借鉴了汉字,但应用不广。东巴书写、念诵的经书,纳西语称"东巴久",即"东巴经"。这种经书用本地一种木本植物皮所制的厚棉纸(俗称东巴纸)订成册,书写工具有用锅烟灰拌胆汁制成的墨及自制的竹笔。东巴经分布于金沙江上游的纳西族西部方言区,包括丽江和中甸、维西的部分地区。在方圆数百里的地域内,曾经赓续编撰和辗转传抄出两万多本东巴经,其中,互不雷同的书目约有1500多册卷,计1000余万字。有一万多本已于建国前流散到美、英、法、日、德、加拿大、奥地利等国,仅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博物馆就藏有4000余册。国内收藏较多的

15、有丽江市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及博物馆、北京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台湾博物院等。作为东巴文化的物质载体,东巴经按仪式或道场的不同可分为:祭天、祭署龙、延寿、解秽、祭村寨神、祭五谷六畜神、祭山神、祭祖先、祭家神、求嗣、祭猪神、放替身、解禳灾难、祭胜利神、祭水怪猛妖、开丧、祭死者、祭风、祭短鬼、退口舌是非、驱瘟神、占卜、道场规程、零杂经等24类。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集纳西古文化之大成,记载有天文、气象、时令、历法、地理、历史、风土、动物、植物、疾病、医药、金属、武器、农业、畜牧、狩猎、手工业、服饰、饮食起居、家庭形态、婚姻制度、宗教信仰,乃至绘画、音乐、舞蹈、杂剧等等

16、广博的内容。国内外学者认为,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古代的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及中国西南藏彝走廊宗教文化流变、民族关系史、以及中华远古文化源流的珍贵资料。四,研究方法1, 网络调查2, 网上查询3,视频影像资料观看4, 查阅书籍报刊5,制定研究小组,分批身入丽江各个东巴研究院学习。6,以协会为单位,把对东巴文的研究一届一届延续下去。7 统计分析8,研究整合五,研究过程主要通过假期时间在丽江本土各个东巴文研习点个纳西族博物馆查找资料,进行整理,通过对纳西族老人的语言交流,通过网络调查,然后进行总结。(注) 东巴文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法国

17、学者巴克是最早研究东巴文化的外国学者,他在1913年出版的么些研究中,介绍了他在丽江搜集到的370个东巴象形文字。美国学者洛克编有纳西语英语百科词典两卷,也对收集研究东巴文字作了贡献。中国学者李霖灿编著的么些象形文字字典,方国瑜编撰、和志武参订的纳西象形文字谱等,代表着东巴文字研究领域的高水平。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因其主要依存于纳西族宗教东巴教中而得名。东巴文化主要包括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典、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

18、藏。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纳西东巴文是一种形貌和制度都非常古老的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经书,国内外公私收藏约3万册,不同的经书约1千种,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2003年8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所谓“字释”,指对经文逐字进行解释。具体内容有:(1)东巴经原图。(2)每个字的形、音、义分析;如果是假借字,要解释其假借义和读音;如果有一字读多次、有字无词、有词无字、借形字等情况,要作出适当解释。(3)在逐字解释的基础上,用国际音标全段标音。(4)在音标下标出逐词的汉语对译。(5)逐段的汉语译文。(6)必要的

19、背景注释。本项目拟选取有代表性的东巴文献100种,以“字释”方式进行译注,每种独立成书。其中从前人“四对照”译本中选取50种,通过田野调查新纪录云南香格里拉、宁蒗、四川木里等地民间收藏经书40种、东巴文应用性文献10种。每种书后有该书简明的字词典及索引,可集中形成东巴文献(包括文献图像和田野调查录音录像资料)、东巴文字、文献语六,课题实施 从2012年10月开始到2013年3月中旬。为课题实施时间。 期间,分为五个阶段,具体如下 10月1日10月8日为第一阶段 10月23日10月28日为第二阶段 11月初11月中旬为第三阶段 1月18日2月20日为第四阶段 3月1日3月15日为第五阶段 10月2日,协会主要人员集体前往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学习东 巴文,前去学习的会员回来交课题学习笔记。 10月23日,协会老成员借社团招新时间向广大师生现场展示东巴 文的书写方法,并且送书写东巴祝福语留念。 11月初到11月中旬,为主题课授课时间,在此期间协会研究小组前往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院东巴文化研习班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