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边》导学案3_第1页
《在桥边》导学案3_第2页
《在桥边》导学案3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桥边导学案学习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优美。2、能力目标:体会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理解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 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反对不正义战争,彰显和平。一、导入新课:在必修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这篇小说中,作者曾以低沉压抑的笔调,描写一 个受伤的士兵,他不知为何而战, 更不知为谁而战,却已从三个月前还在课堂里画花瓶、 描 字的青春少年, 变成了没有双手、 没有右腿的可怜人了。 罪恶的战争彻底毁灭了无辜的青年。 尽管没有战争场面的炮火, 有的只是压抑的叙述战争使人变成了什么样子。 当我们

2、今天 再次读到这一段文字时, 心头依然是沉甸甸的。 这位以独特的视角来诅咒战争的作者就是以 写德国战后创伤著称的海因里希伯尔。二、简介作家作品: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39年入科伦大学学习日耳 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 略战争深恶痛绝。 在早期作品中, 伯尔审视纳粹主义的恐怖统治, 看到战争和政治力量给普 通民众带来的毫无意义的苦难。 在后期作品中, 他猛烈抨击经济繁荣下的道德沦丧, 批评社 会和宗教机构的专横和虚伪。1985年逝世。伯尔的文学活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1 946到1 952年,他先后

3、发表了中篇小说 列车正点到 达(1949) 、长 篇小说亚当,你曾在哪里?等。这些作品主要取材于第二次 世界大战,揭露法西斯战争的罪恶,反映德国人民的苦难,基调灰暗、抑郁。七十年代,伯尔连续发表了莱尼和他们(1971)、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 和监护 (1979) 三部重要作品,通过小人物的不幸遭遇,展现德国战前、战争年代 以及当前人们的生活风貌,揭露西德社会的弊端,使其文学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峰。战争生活的经历和对下层人民境遇的体验, 使伯尔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中篇小说火 车正点到达 (1949) 、短篇小说集 流浪者, 你若来到斯巴 , (1950) 和长篇小说 亚当,你到

4、过哪里? (1951) 是他早期的代表作。 它们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揭露和批判法西斯 战争的罪恶以及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进入70年代, 伯尔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女士及众生相( 又译莱尼和他们,1971) ,描写一个善良、正直的劳动妇女在社会上受到的种种迫害。小说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时空变化急剧,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力。中篇小说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和长篇小说保护网下 (1979) 是两部题材相关联的小说。前者写一位下层女子遭受传播媒介的造谣中伤和诽谤侮 辱,揭露了新闻界的黑暗和警方的不公正; 后者进一步揭露在 “福利社会” 平静的表层下所 潜伏的

5、深刻危机。伯尔一贯主张作家应关注现实, 干预生活。 他的作品大多针砭时弊、 暴露黑暗和批判现 状。在艺术技巧上, 他言简意赅, 善于用直观的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往往在冷 静、朴实的白描中注入强烈的夸张, 借以渲染气氛并进行讽刺, 还吸取了蒙太奇、 内心独白、 闪回、联想、象征、纪实等现代表现手段,形成独特的风格。其他作品还有中篇小说一次 出差的终结和长篇小说河流风光前的女人等。1972年“为了表扬他的作品, 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 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伯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

6、他的著作 有四十多种译本,在全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六年的军旅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鲜血、残骸、废墟 , 使他的作品充满灰暗、抑郁的基调。 但也有人说伯尔的作品既弥漫着 下层人民同命运抗争的痛苦, 也渗透着欢乐的精神。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作品 在桥边 。三、整体感知:这是在第五单元围绕 “情节” 这一话题的短篇小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了解主要 故事情节,并找出情节中矛盾冲突最突出的部分。四、重点研习:1、文中的主人公在他所从事的职业中遇到了怎样的矛盾冲突?他的内心痛苦是什 么?明确:上司来检查了,生计和爱情发生了近乎惨烈的冲突。在几近“心碎”的矛盾斗争 中,一边是激动的爱情一边

7、是死板的计数, 一边是赖以生存的饭碗, 一边是真心热爱的姑娘。2、请同学找出体现此时此刻主人公内心剧烈矛盾和挣扎的语句, 轻轻地读一读。 体 会主人公的痛苦。3、围绕着这个矛盾的核心,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生发的?(1) 、让我们往前追溯,看看故事的发生,请同学们精读故事的发生部分,圈出相关语 句,说说故事的发生部分交待了哪些内容?明确:开篇的第一句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在战后。(“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 , ” )还交代了主人公的生存现状。a) 、 那么主人公的生存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这也许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甚至连姓名都无需交代,他在战争中负了伤, 大约也丧失了一般的劳动能力,

8、战后“他们”给他疗伤, 给他安排了一个 “可以坐着的差使” , 每天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b) 、 请同学们关注有关主人公工作状态的几处细节。请读读这些细节,想想这是一份 怎样的工作?试着用几个形容词来概括。明确: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 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捷报。”这就是“我”的工作, “我”早已等同于一 架“计时的机器”了。形容词:无聊、空洞、单调、空虚、灰暗等。c) 、 他满意这个看起来还算轻松的工作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明确:不满意,但为了生存, “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作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准 确: “我以此暗自

9、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 , 当我恼火时, 当我没有烟抽时, 我只给一个平均数 , ” 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 “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2) 、以上是故事的发生,它只是构成了故事的背景,就好比挖了一个水塘,还需要有 一股活水引入, 方能有其波澜, 有波澜情节才有动力。 故事中的活水又在哪里呢?究竟是什 么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请同学们继续关注往下的两段。看看情节是怎样发展的?明确:故事中过桥的姑娘,便充当了这股活水。是她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a) 、追问:为什么?明确:虽然只是暗恋,暗恋的方式也只是每当她过桥时,目送她走过而已。 但却带给了 主人公

10、生活的希望,这点希望足以冲淡“我”对毫无意义工作的不满,点亮了“我”原本灰 暗的生活。这是主人公无聊生活中的唯一亮色了。b) 、 从哪些语句可看出“我”对姑娘的暗恋?作者以怎样的笔调写的?明确: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 “我又停止了心跳” “我一个 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作者一改前 面的反讽语调,写得如散文诗般,调子也比较欢快。c) 、请同学们齐读四五两节,一起来体会主人公的欢乐。小结: “我”是真的在爱着她了!在姑娘过桥的那个瞬间,如此美好而激动人心的几分 钟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 可是在小说中, 即使故事的开端和结

11、局都很简单, 作家也 不愿意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的, 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 每一个地方都可能遇到难以 逾越的困难,“疙疙瘩瘩”“吞吞吐吐”,最后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越是曲折,越是跌宕, 小说越是精彩, 这就是小说情节摇摆所产生的魅力。 这篇小说也是如此, 情节在短短的篇幅 中几经摇摆,“我”的内心情绪也随之起起落落。(3) 、请同学们说说故事的发生、发展部分主人公的情绪有着怎样的起伏? 明确: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随着情节的发展, “我”爱上了过桥 的姑娘, 因了姑娘的出现, 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 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 起伏。(4) 、 这也是情节的第一次摇

12、摆, 随着情节的发展, 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却也 并不能一帆风顺。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请同学们根据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 说说情节的第二次摇摆作者是怎样设计的?明确: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 “我”的内心由之前的 “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5) 、 情节迅速过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明确:表面上看, “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 能目送她过去” ,而在内心深处, 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 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姑娘转换

13、到未来完成式中去”。(6) 、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再次出现了 摇摆。请同学们阅读故事的结局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三次摇摆。明确:“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 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4、故事在貌似的皆大欢喜中结束了。 请同学们从刚才的学习中归纳出小说情节运行的 基本模式。明确:一般传统的小说都遵循这样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小结:倘若只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很简单的, 甚至不会引发多少的同情与思考。 但正是因为有了情节的一次次摇摆, 有了主人公内心情绪 的起起落落

14、, 才使得小说简单又丰厚, 摇曳而生姿。 以上是我们通过情节这一元素走进了伯 尔的在桥边,感受了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5、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你的阅读感受:你觉得伯尔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1) 、是爱情么?是表现爱情的巨大力量么?并请谈谈你的判断理由。明确: 小说表面上, 是在表现爱情对于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 神力量, 深层的更在于表达对德国战后, 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关注。 因为主 人公的爱情,仅仅只是暗恋,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诉那姑娘, “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 让她知道。” ( 插入问:主人公是把这次爱情作为可以实现的现实

15、追求来看待么? ) 与其说 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 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吧。(2) 、除此以外,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同学们将眼光再次投向小说的结局,谈 谈它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a) 、小说的结局极富戏剧性,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么?为什么? 明确: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故事的发生部分,已作足了铺垫。b) 、要来检查的和认为 “我”是一个可靠的人的并给予我数马车这一美差的都是 “他们”。 那么“我”眼中的“他们”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请同学们回顾相关的语句。c) 、“他们”看到“我”送上的数字时

16、的神态、心理的细节描写有哪些? 明确:他们看到数字时的“脸上放出光彩、容光焕发、心满意足、眼睛闪闪发亮、喜欢这个未来完成时 ,. ”等细节。d) 、从中我们发现“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明确: 这些细节的充实, 让我们对主人公生存的空间有了深切的了解。 这是一个只关心 数字而完全忽略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 这更是一群只知道盲目陶醉和满足于 “我” 送上的数 字的官员, 其实这些数字根本都是 “不准确的” ,随“我” 的心情故意乱数的, “我”也“是 一个不可靠的人” ,这样的一个社会氛围, 这样的一种官僚主义作风,注定会有如此荒谬的 结局。所以,这样的结局又完全在情理之中e) 、 作者通过这个结局讽刺了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明确: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 尽管由数人 换成了数马车, 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 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 他的精神需求 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