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林分改造_第1页
第六章林分改造_第2页
第六章林分改造_第3页
第六章林分改造_第4页
第六章林分改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林分改造第一节第一节 林分改造的意义与对象林分改造的意义与对象 一、林分改造的意义一、林分改造的意义 1低价值林相当普遍低价值林相当普遍 南方、北方 生产力低、质量差与密度太小的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 有的由于密度小,树种组成不合理,而不能充分发挥地力;有的生长不良,树干弯扭,枯梢,或遭病虫害与自然灾害后生长势衰退,它们成林不成材。 这些林分不能按经营要求提供用材,或产这些林分不能按经营要求提供用材,或产量很低,也不能较好地发挥防护作用,没量很低,也不能较好地发挥防护作用,没有培育前途。我们将这些林分称为有培育前途。我们将这些林分称为低价值低价值林分林分。 2涉及的树种较多涉及的树种较多 低

2、价值人工林 主要有杉木、马尾松、油松、杨树、榆树、刺槐、黄波罗、水曲柳等 多表现出未老先衰的特征,所以形象地把它们称作“小老头”林或“小老树”。 次生林 主要有山杨、白桦、黑桦、栎类(落叶与常绿栎类),以及落叶松、马尾松、云南松等。 3低价值林分(尤其次生林)常常占有较好的立地类型,通过林分改造,能很快地获得经济效益。 低价值林分的改造已成为中国森林经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所谓所谓林分改造林分改造就是对在组成、林相、郁闭度与起源等方面不符合经营要求的那些产量低、质量次的林分进行改造的综合营林措施,使其转变为能生产大量优质木材和其他多种产品,并能发挥更好的生态效能的

3、优良林分。二、林分改造的对象与要求林分改造的对象与要求 (一)对象 1、“小老头小老头”人工林人工林 是指在造林后,长时期处于成活不成林,是指在造林后,长时期处于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的低产、低价值林分成林不成材的低产、低价值林分。这类林分植株矮小,树干弯曲,树冠平顶,有的萌条丛生,无明显主干或有枯梢现象。年龄不大却显示出未老先衰症象或濒于死亡。 2、生长衰退无培育前途的多代萌生林、生长衰退无培育前途的多代萌生林 山杨、刺槐山杨、刺槐 3、非目的树种组成的林分、非目的树种组成的林分 在这类林分中,经济价值低劣树种占优势,缺乏目的树种,无法通过抚育采伐来调整组成,使之符合经营要求的林分。 4、郁

4、闭度在、郁闭度在02以下的疏林地以下的疏林地 这类林分有的是造林保存率低、或因放牧遭破坏而成为幼龄疏林;有的是因为多次采伐破坏而留下的近熟、成熟的残林。 5、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林分、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林分 如火灾、风灾、雪害及遭病虫害的残破林分,林分受这些严重的灾害后。有的林木受机械损伤,树梢树枝折断,有的弯曲,以致失去利用价值;有的林木死亡,造成疏密不均的状况,甚至出现林窗。 6、生产力过低的林分、生产力过低的林分 由于混交不当,生境不适,或遭各种外力破坏,使林分生产量太低。速生树种的中龄阶段、每公顷年生长量在3m3以下,中、慢生树种的中龄林阶段,每公顷年生长量在1.5m3以下的林分,应列为

5、改造对象。但必须指出,虽然林分的生产力较低,但需要发挥其固沙、护堤等防护作用的林分不必改造。7、天然更新不良、低产的残破近熟林、天然更新不良、低产的残破近熟林 有些残破的近熟林分,在林下缺少目的树种的幼苗、幼树,因此放任不管,就难以恢复生产力。 8、大片灌丛、大片灌丛 除了作养蚕的柞树丛和用作编织用的柳丛,采果用的沙棘等特殊经营的灌丛地以外,立地好的灌丛应改造为乔林。(二)、要求 在现时,我国推行森林分类经营的情况下,显然主要对划作商品林的林地才考虑林分改造主要对划作商品林的林地才考虑林分改造,目标目标是提高森林的生长量和质量是提高森林的生长量和质量。 对于公益林,只有在立地条件较好,交通方便

6、的地段才实施林分改造措施,目标为提高防护作用或观赏价值。 确定改造的对象以及确定何时进行改造,还得考确定改造的对象以及确定何时进行改造,还得考虑经济条件虑经济条件。类似的林分,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可能在一个地区,不需要改造或推后改造,而另一个地区则划为改造对象,还可能就在近期施工。所以林分改造既要考虑必要性,还得考虑可能性。第二节第二节 低价值人工林的改造低价值人工林的改造 ) 开沟埋青的做法开沟埋青的做法,是在行间挖开宽50-60cm的壕沟,先将表层30cm的土壤挖出置一旁,再用锄在沟底松土2030cm,然后在其上撒放青草、杂肥,再将沟上存放的表土填回沟内。 此外还有适度修枝,及时除蘖,实行

7、林粮此外还有适度修枝,及时除蘖,实行林粮间作等多种措施间作等多种措施,只要选用得当,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将低产、劣质的林分改造为优质、高产的林分。第三节第三节 次生林的发生及其重要性次生林的发生及其重要性 一、次生林的概念 天然林是原始林和次生林的总称,现在的天然林绝大部分是天然次生林(简称次生林),天然林中的原始林绝大部分采伐殆尽。 次生林是相对原始林而言 原始林是在原生裸地上,经过一系列的原生演替形成的森林。 次生林经过采伐、开垦、火灾及其他自然灾害破坏后,经过天然更新,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群落。由于次生林是天然林,因由于次生林是天然林,因而又称为天然次生林而又称为天然次生林。 次生林是再次生

8、长再次生长的意思,并非“次等次等”的含意。 仍具有原始林性质的生态系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次生林和原始林相比,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本质上的差异。前者由后者演变而来,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原始林的森林植物种类成份和生境条件。 但是,次生林具有与原始林不同的林学特点,主要是: 林分起源上的多样性、复杂性。栎类、阔叶林大部分为萌生起源,实生的少。萌生林中又有少代、多代、极多代萌生。 林分组成结构的多样复杂性。原始顶极群落的针叶林大部分被桦类、山杨等阔叶树代替,形成桦类、山杨等阔叶混交林。 次生林效益的多样性。 林分生产力的多样性等。 次生林的产量随原始林破坏程度的不同而次生林的产量随原始林破坏程度的不同而有

9、一定的差异有一定的差异。(两种) 一是原始林遭受彻底破坏(如皆伐、严重火灾),形成次生裸地,已完全失去原始林的森林环境,在次生裸地上由先锋树种(如山如山杨、白桦杨、白桦等)为建群种形成的次生群落。 这种次生林,树种较单一,是很不稳定的这种次生林,树种较单一,是很不稳定的群落,会逐步被基本成林树种构成的群落群落,会逐步被基本成林树种构成的群落所更替所更替; 二是二是原始林破坏得不彻底,甚至不严重,群落中或多或少留存有建群种的个体与较多的原群落中的伴生种。 如东北阔叶红松林经过不同程度的择伐,保留下来的林分,俗称“过伐林”,如果破坏程度较轻,还保持有原始林的生境与外貌,则仍可叫作原始林原始林。 如

10、果多次回头采,破坏较重,仅保留一些原群落中的伴生种的植株,并生长了一些先锋树种,树种较复杂,俗称杂木林杂木林。它仍有较大的稳定性,可以叫作原生次生林原生次生林(或称为半原生林)。 另外有些人工林在采伐后又生长起原栽培树种的萌生林木与天然发展的其他树种混生形成的林分,如萌生杉木林,也是次生林。 次生林作为一种森林单位,与原始林、人次生林作为一种森林单位,与原始林、人工林相并立,不是仅就它的森林状况而论工林相并立,不是仅就它的森林状况而论的,而主要是按它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言的的,而主要是按它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言的。次生林的发生发展包括两种过程两种过程:一种是群落退化(逆行演替);另一种是群落发生(进展

11、演替或恢复演替)。 群落退化是指原始群落群落退化是指原始群落(或原始森林或原始森林)在外因在外因(如采伐、开垦、火烧、放牧、病虫害、干如采伐、开垦、火烧、放牧、病虫害、干旱、水涝等旱、水涝等)的作用下,尤其是各种人为活的作用下,尤其是各种人为活动的作用,原来的群落由比较高级的阶段动的作用,原来的群落由比较高级的阶段往低级阶段退化往低级阶段退化。 外力是形成这种退化的直接原因,而且任何次生林发生发展的速度、趋向,所经历的阶段与产生次生林的类型及其途径也都决定于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程度和持续时间。 如果外力强,对原始林破坏的程度越大与持续的时间越长,则所形成的次生林结构越简单,类型越单纯。 当外力

12、作用极强时,则可使原始林一次直接退化到次生裸地。 当外界因素的作用停止后,次生林即转向当外界因素的作用停止后,次生林即转向进展演替,向原始群落方向发展进展演替,向原始群落方向发展。 这种恢复途径可从次生裸地开始,也可从某个次生群落(次生演替阶段)开始。 这种向原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破坏程度成反比,即破坏得越严重,恢复到原生群落的速度就越慢。破坏越轻,则恢复的速度越快。 中国现有的次生林大都是处于恢复演替过中国现有的次生林大都是处于恢复演替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程中的某个阶段。 从所有次生林的恢复演替中,都可以看到一条共同的规律与相似的途径。这条途径这条途径可称为自然趋同途径可称为自然趋同途径。 在一般

13、中生生境条件,这条途径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现以阔叶红松林被破坏后进行恢复演替为例 发生时期(先锋时期),通常为软阔叶林时期; 过渡性未稳定时期,为硬阔叶林时期; 演替和相对稳定时期,为针阔叶混交林时期。发生时期过渡性未稳定演替和相对稳定时期发生时期过渡性未稳定过渡性未稳定 在同一气候区内,由于多元顶极群落的存在,在在同一气候区内,由于多元顶极群落的存在,在各种不同条件下所形成的次生林,也就各不相同各种不同条件下所形成的次生林,也就各不相同。 例如,中国北方各地潮湿生境上生长的落叶松林,在受破坏后,必然形成以桦木为优势的次生林;土壤深厚,坡度适中的一些原生植物群落,遭受森林火灾后,必然形成以山杨

14、为优势的次生林;在坡度陡峻的南坡,土壤比较干旱的生境上,原生植被破坏后,往往形成以喜光松类或栎类为优势的次生林。 所以形成次生林的内因因素不外3类: (1)、森林破坏后,适生于该气候区的残留树种(如原始林内的许多混交阔叶树种)的保留程度和繁殖力,如具有萌芽更新能力的种类、数量,有性更新树种种子飞散距离与萌发力及成苗能力; (2)、在原始林破坏后,生态因子的重新分配和各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及其成林性质; (3)、各树种之间以及和其他植物之间的竞争与适应关系。 树是摇钱树,山是聚宝盆,种好庄稼护好林,半靠庄稼半靠林。 由于次生林与农地交错分布,又多靠近居民点,它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风沙、保持水土

15、方面的效能,能直接对防护农田,保护环境与人民的生活等发挥良好的作用。所以次生林是中国自然资源的宝库之一。 次生林的“次”是“再”的意思,“次生”为“再生”,是发生学上的分类概念。不能将次生林的“次”字误解为森林产量低、质量次。很多次生林材质较好,何况在现代木材加工、木材改性的高度技术条件下,各种木材都有较好的用途,不存在次生林木材价值低的问题。 大量的次生林,如北方的山杨、白桦,南方的杉木、马尾松、云南松等,生长速度很快,生长率远远超过原始林,甚至在一定时期内超过人工林。因而在缩短森林培育期与获得多样材种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 第四节第四节 次生林的特点与类型划分次生林的特点与类型划分 2中、幼

16、龄林与同龄林较多中、幼龄林与同龄林较多 现有的次生林大部分是建国以来经过封现有的次生林大部分是建国以来经过封护和后来的抚、改、用阶段成长起来的护和后来的抚、改、用阶段成长起来的。大部分为中、近熟林,只有部分达到成熟阶段。 由于林分破坏的程度与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林分破坏的程度与方式的不同,以及经营活动的不同,次生林既有同龄林又有经营活动的不同,次生林既有同龄林又有异龄林异龄林。 3无性繁殖起源的林分多无性繁殖起源的林分多 次生林大多数为无性更新起源次生林大多数为无性更新起源。这是出于构成次生林的树种如桦属、杨属、栎属与其他一些阔叶树种(椴、槭、白蜡等)具有很强的萌生能力。 在次生林中有一部分是

17、萌生与实生并存的在次生林中有一部分是萌生与实生并存的林分,是因为构成林分的主要树种既有萌林分,是因为构成林分的主要树种既有萌生能力又有种子繁殖的能力生能力又有种子繁殖的能力,但往往以萌生植株占多数。 4林木早期生长迅速,但衰退也早林木早期生长迅速,但衰退也早 构成次生林的树种大部分为速生树种,因构成次生林的树种大部分为速生树种,因此,次生林比原始林生长速度快、成熟得此,次生林比原始林生长速度快、成熟得早早。 5群落层次结构简单,水平结构多样群落层次结构简单,水平结构多样 在原始林被破坏后的初期,由于林冠消失,环境趋向一致,此时由先锋树种形成的次生林,树种较单一,垂直结构也就整齐一致,表现为单层

18、林。如果没有外力破坏与没有耐荫树种入侵,则这一单优结构一直可以维持很长时间,直到成、过熟时期。 但在通常情况下,随着群落发育,林内环境发生变化,为中性与耐荫树种侵入和生长创造了条件,在林下形成新层次,这在成熟的林分中更为明显,可以见到在主林层下有更新层与更替层,此时则出现复层结构。 随着外力作用的强度与树种特性,尤其是林木起源方式的不同,次生林内的水平结构具有较大的差异,出现多样性。(1)、单株散生)、单株散生多出现在实生起源和过度采伐的林分中,由于下种的偶然性与环境条件不一样,以及采伐的随机性而产生。(2)、群团分布)、群团分布通常出现在地下茎繁殖(如毛竹)、根系萌蘖(如山杨、椴树)所形成的

19、次生林中,是当林分皆伐后,萌生条以母株为中心,形成由该树种为绝对优势的群团,有时1个山杨伐桩可生长出根蘖条100多株,形成面积近400m2的群团。(3)、簇状分布)、簇状分布很多萌芽力强的树种,如栎、柳、白蜡、核桃楸等,在采伐后,常在伐根上萌发出多数萌芽条,形成簇状分布的林分。(4)、均匀分布)、均匀分布是林分在早期具很大的密度(如山杨、白桦),经过强烈自然稀疏后留下的林木,则构成均匀分布的林分。 6林分的稳定性差林分的稳定性差 次生林通常分布在交通方便之处,易受外力破坏,结果造成群落逆行演替,破坏程度越强,退化越厉害,有的可能退化到灌丛、稀树、草地,甚至荒地。 产生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那些构

20、成先锋群落的喜光树种不能在自己的林下更新,却由一些中性或耐荫的树种在林下形成更新层与更替层,逐步形成混交林,并且随着先锋树种的衰退,中性与耐荫的树种占据群落上层,则使群落发生根本的变化。 7林分呈镶嵌性分布林分呈镶嵌性分布 由于外力作用的方式、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地形、土壤条件和树种特性的不同,多数次生林的分布情况,极不均匀,常呈团状、块状或大小不同的片状分布。 这些林分,不仅树种组成不同,就是相同的树种,其年龄、密度、郁闭度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林分在水平分布上呈镶嵌状。 镶嵌形式有两种:一是不同群落相互间隔镶嵌,有人称之为群落的复合性,这种现象在次生林区很是突出。二是次生林与各种地类(如农

21、田、草甸、灌丛、荒山等)的镶嵌,称为交错镶嵌,这就造成次生林在经营上的复杂性。 8次生林多病虫害次生林多病虫害 纯林纯林 改造型改造型 指生产力极低,干形不良,材质低劣,郁闭度小或非目的树种占优势,无培育前途的林分。为了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力,需要引入一些优良树种,改变现有林木组成。 抚育采伐结合改造型抚育采伐结合改造型 为树种组成复杂,而组成林分的各树种生产力大小不均一的各种次生林。应通过抚育采伐除去低劣和生产力不高的树种的一些株数。在抚育采伐后,主要树种的数量仍然不足,并且分布不均,需要引进目的树种实行局部造林。 利用型利用型 对零星分散的老熟次生林及时砍伐利用,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22、,只宜进行择伐或小块皆伐作业,并同时做好森林更新工作。 封育型封育型 指有一定优良林木,但郁闭度、密度不够抚育采伐标准的中、幼、近熟林,或处于山脊、陡坡(立地条件差)、生产力低,却对山体有重要防护作用的次生林。对这些林分要管护好,实行封育。封育过程中,可在主要树种的种子年,对林地进行块状整地,进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2)按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期次生林、中期次生林和晚期次生林。一般用以区别大范围内次生林的性质及恢复速度,供经营规划时参考。(3)按发生的地区可分为远山次生林和近山次生林。一般反映人为活动的强弱,经营次生林与农业的关系。(4)按森林自然特征分类的方法较多,有按优势树种和树种组成划分的,

23、有以生因子划分的,有以地形作为主导因子进行划分的,还有以立地条件和优势树种划分的。第五节 低价值次生林改造 将那些生长过早衰退(生长量很低)、干形不良、材质很次、郁闭度太小、林木分布不均、以非目的树种占优势以及患有严重病虫害的次生林,称为低价值次生林低价值次生林 。 对低价值次生林的改造,应根据具体林分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常用改造措施有以下几种: 1全部伐除,全面造林全部伐除,全面造林 应用条件:应用条件:这种方法适用于非目的树种占优势,而无培育前途的残破林分,林木绝大多数为弯曲、多杈、受病虫危害,难以培育成材的林分。 技术技术:实施时,首先伐除全部树木,但对目的树种的幼树应当保留,然后在

24、采伐迹地上选用适宜的树种进行造林。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地势平坦或植被恢复快的地方。在坡地则易引起水土流失。 这一方法又可根据改造面积的大小,分为全面改造与块状改造。全面改造的最大面积为5hm2,块状改造的面积则更小,每块控制在5hm2以下,呈品字形排列。块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待改造区新植幼林开始郁闭时,再改造保留区。 2清理活地被物,林冠下造林清理活地被物,林冠下造林 应用条件:应用条件:此法一般适用于郁闭稀疏的低价值林分。 技术技术:先清除稀疏林冠下的灌木、杂草,然后进行小块整地、造林。在林冠下进行人工造林,一般用植苗造林法或播种造林法。 3抚育采伐,伐孔造林抚育采伐,伐孔造林 应用条件:应用

25、条件:这是一种将抚育采伐与空隙地造林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郁闭度大,但其组成树种有一半以上属经济价值低劣,而目的树种不能占优势或处于被压状态的中、幼龄林;也常用于屡遭人为或自然灾害破坏,造成林相残破、树种多样、疏密不均但尚有一定优良目的树种的劣质低产林分。 技术:技术: 首先对林分进行抚育伐,伐去一部分压制目的树种的次要树种,伐去弯扭多权的、受病虫危害的、生长衰退的、无培育前途的林木。 然后在树木间隙与林窗内栽植适宜的目的树种。 有的林分呈群团状分布,其中有的群团系多代萌生,生长过早衰退,则在抚育时可进行群团采伐,然后造林。 有的林分分布得不均匀,有很多林中空地,则应对群团抚育采伐,在林

26、中空地补植目的树种。 在选择造林树种时,除了要考虑与立地条件相适应,还应根据树间空隙、林中空地的大小,考虑造林树种的耐荫性。 林间空地小的用中性或耐荫树种,空地大的(大于2倍树高以上),可选用喜光树种。在阔叶次生林中,宜选用针叶树,使其形成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 在立地条件较差的低价值次生林中,应特别注意引进能改良土壤的树种,使其提高地力。 4带状采伐,引入珍贵树种带状采伐,引入珍贵树种 应用条件:此方法主要应用于立地条件好,但由应用条件:此方法主要应用于立地条件好,但由非目的树种形成的低价值次生林非目的树种形成的低价值次生林。 技术:技术:这种改造方式,是在被改造的林地上,间隔一定距离,呈带状

27、地伐除带上的全部乔灌木,然后秋整地春造林,待幼苗在林墙(保留带)的庇护下成长起来后,根据幼树对环境的需要,逐次将保留带上的林木全部伐除,最终形成针阔混交林或针叶纯林。 5局部造林,提高密度局部造林,提高密度 应用条件:应用条件:这种方法适用于主要树种符合要求,但密度较小(郁闭度在05以下),甚至为疏林或疏密不均的次生林。 技术:技术:主要措施是在稀疏处或林中空地通过补播、补植的方式,来提高林分的密度。通常用块状法进行局部造林。 块状法是在林中空地上清除灌木,进行大块整地(每块整地面积1m1m,或1m2m),在块状地上进行密集造林,即种植点密集成群,每块播种59穴,或栽植苗木36株,使幼树在块内

28、尽早郁闭,增强了对外界不良条件和原有林木的竞争能力,从而提高保存率,并可减轻幼林抚育工作量。 另外,选用树种比较灵活,未来的林分可以成为团状混交林。采用的树种一般是比较耐荫的、生长速度中等或稍慢的种类,强喜光树种是不适宜的。当然还得考虑立地条件,如果采用的树种与立地不相适应,生长很慢,则会在以后被原有林木所压,达不到补植的目的。 6封山育林,育改结合封山育林,育改结合 封山育林是对疏林地与具有一定数量的伐根萌芽、具有根蘖更新能力和天然下种母树条件的地区,实行不同形式的封禁,并借助林木的天然更新能力与辅以抚育管理措施,来逐渐恢复和改造次生林的一种有效手段。 这一方法的显著特点是:用工省、成本低、收效快、应用面广,并且综合效益高。因此群众乐于采用。中国现有的大部分次生林,都是经过封山育林发展起来的。经过封山育林,不仅扩大了次生林的面积,而且在改造残、疏低价值林分方面也起到很好的作用。(1)确定适宜的封育对象)确定适宜的封育对象封山育林,既借助于自然力,又辅以人力;既使次生林由稀变密,又使次生林由纯林变混交林,但首先要确定好封育的对象。生产实践经验说明,理想的封育对象是: 郁闭度小于0.2的疏林与具有天然下种更新能力的残林; 具有伐根萌生或根蘖能力的针阔叶树种的采伐迹地; 具有一定数量的天然更新幼苗幼树,可以封育成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