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哲理类_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哲理类_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哲理类_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哲理类_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哲理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诗歌阅读:哲理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缺少”讲。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C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赞美并鼓励了弟侄。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二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欧阳修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注】尊前:即樽前,饯行的酒席前。春容:如春风妩媚的颜容。此指别离的佳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把”“欲语”从心理和神态上形象细腻地写出了归期在即主人公内心的不舍、不忍又不得不离别的痛苦。B离歌一曲,愁肠寸结,离别的忧伤极哀极沉,“且莫”二字的劝阻之辞写得叮咛恳切,反衬后句“肠寸结”的哀痛伤心。C“看尽”表现了一种遣玩的意兴,与“直须”和“始共”相呼应,只有欣赏看尽洛阳牡丹,才容易送别

3、春风归去。D整首词通过记叙、抒情表达了深重的离别的哀伤与春归的惆怅,又从儿女柔情中提出带有哲理的问题。2“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是本词的名句,有人评价说这两句“于伤别中蕴含平易而深刻的人生体验”,请结合全词对此进行理解。三、阅读下面这组清诗,完成下面小题。论诗五首赵翼其一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其三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其五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注:钧,制陶器所用的转轮。1下列对这组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满眼”句以转轮为喻,言世界化育万物

4、,生生不息。B“天工”句言天工造化与诗人巧思竞相争新,创造无穷。C“预支”两句写再有新意的诗歌,千年后亦或使读者觉得陈旧,体现了诗的发展特征。D“熊鱼”一句借“鱼与熊掌”之典,写出诗人既想把诗歌写好又担心贫穷的矛盾心理。2论诗五首(其三)阐述了哪些道理?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箴作诗者袁枚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遣兴其二袁枚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注】箴:规诫。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灵犀一点:作者论诗重

5、“性灵”,此即指性灵。旧说犀牛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见汉书西域传赞颜师古注。唐李商隐无题诗:“心有灵犀一点通”。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理是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诗歌中的物象基本是在为表达作诗的道理服务。B箴作诗者首联用典表明不要自夸创作迅速,邹阳、枚乘二人终究被司马相如压倒。C箴作诗者颔联先间接说作诗数量少才能精;又说写诗慢下来,反能见到作者才华。D遣兴其二是规诫为诗者而作,于简淡中道出了创作客体对创作主体的能动关系。2这两首诗中诗人对作诗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偶成(宋)程颢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

6、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注】程颢,宋代大儒,著名理学家、哲学家。道,世界运转的原理、规律。形,物质。有形外,即超越物质的存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题目中的“偶成”,表明诗人的题材是在生活中信手拈来,而非刻意探求,是心灵品质的自然流露。B诗人认为,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酣睡到东窗红日高升才悠然转醒,事事从容,心态闲静安适。C在诗人眼中,万物静止皆呈圆满自得之态,欣赏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兴味盎然,人与自然流通不隔。D诗人化用孟子文句,提出当心灵不受困于外在的条件限制时,最终能够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君

7、子。2作为一位伟大的理学家,程颢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生活家。作者在此诗的尾联提出了修身成人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谈一谈,诗人是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感悟这个道理的。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题目为“观书有感”,诗中却只字未提读书之事,含蓄蕴藉,富有启发意义。B首句将半亩方塘水比作一面镜子,表现了塘水的明净清澈和水面的平静美丽。C第二句紧承上句,写天空和云的影子映在塘水之中,犹如人在徘徊,形象生动。D本诗最后两句以水渠之清设问,自问自答,指出渠水清澈是因为有了源头

8、活水。2作为哲理诗,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阐释读书的道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9、。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B“江天一色无纤尘”八句由人见月、月照人,慨叹明月永恒,生命代代不息。C“玉户帘中卷不去”两句写月色撩人,具体地表现出游子、思妇的绵绵愁绪。D“昨夜闲潭梦落花”八句诗人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74这首诗主题内涵丰富,下列诗句与本诗所涉主题倾向不同的一项是()A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B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0、(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D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2“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你对诗意的理解对其进行赏析。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诗唐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诗的“低头便见水中天”一句,既是对插秧劳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又富有佛家的哲理意味。B两诗的动词“把、插、低头、退步”“抛、接、拔、插”都准确地

11、刻画出插秧人专注劳作的状态。C后诗将“笠”和“蓑”比喻为“兜鍪”和“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D后诗写作角度灵活有变,先描写场景后描述对话,绘就一幅多彩而富有生机的劳动图景。2请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主旨。九、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甲】桂源铺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乙】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注】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莫言:不要说。赚得:骗得。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整首合看,写小溪是无

12、法被万山阻拦的,只要有一溪存在,就宜让出一条路使它走出前村来。B乙诗用“赚”字幽默风趣地写出了行人下岭时的轻松容易,与“空”字呼应,为后两句蓄势。C甲、乙两首诗都用到了“拦”字,巧妙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万山人的情感,使之更具艺术感染力。D两首诗歌作者都从人们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十分敏锐地发现和领悟了某种新鲜的人生经验。2诗人杨万里在这两首诗中均以“万山”设喻说理,而寓意不同,请分别说出这两首诗所蕴含的道理。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劝学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劝学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

13、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注元:原本、本来。道:事物的法则、规律。这里指各种知识。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诗前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侧重说明学习的方法,即不断探索获得知识。B孟诗强调了学习必须自己去实践,说理非常充分而又平实,使人易于接受。C颜诗中“正是男儿读书时”为上句作补充,勉励人们年少要珍惜时间,刻苦读书。D两首劝学诗都是劝人学习的,但是体裁不同,孟诗为五言律诗,颜诗为七言绝句。2两首劝学诗都阐明了“学习要趁早”的问题,但内容和手法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一、1A2颈联描写窗外摇曳的竹子的影子落在书桌上,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与“泉

14、声”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净的内心的写照。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心求学的态度的赞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前者指生活贫穷”错误,此处是指“不得志的困境”,“居穷道不穷”是说人处于困境仍注重修养。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是说“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就景物描写来说,诗人写“竹影”与“泉声”,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现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而“书案”与“砚池”则表现了弟侄

15、“在干戈地”仍能静心读书,一切景语皆情语,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正是主人公心境的体现,诗人借此赞美弟侄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仍能静心、好学、尚礼的品质;而这种清幽的环境和弟侄在战乱时期依然静心读书、修身养性的心境相符,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专心致志、勤勉好学态度的赞赏。二、1B2人有情感,风月无情,人的情感本与风月无关,但人们常移情于物,赋予客观事物人的情感色彩,从而使得诗歌具有了含蓄生动的韵味;离别本是伤感的,但这两句将词人眼前的感受,推广到对整个人世的认知,在表现伤别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一种理性思考,意境更为开阔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B.“反衬”错

16、,“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饯别的酒宴前,莫再演唱新的一阕,清歌一曲,已让人愁肠寸寸郁结。“且莫”二字体现出劝阻之辞恳切,“肠寸结”足见的哀痛伤心之深,此处没有使用反衬手法。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意思是说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处痴绝,这凄凄别恨不关涉楼头的清风,中天的明月。这两句是对眼前情事的一种理念上的反省和思考,而如此也就把对于眼前一件情事的感受,推广到了对于整个人世的认知,从而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情感色彩,使得诗歌具有了含蓄生动的韵味。所谓“人生自是有情痴”者,古人有云“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我辈”。这正是人生之自

17、有情痴,原不关于风月,所以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此二句虽是理念上的思索和反省,但事实上却是透过了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此种情痴正与首二句所写的“樽前”“欲语”的使人悲惨呜咽之离情暗相呼应。离别本是伤感的,但这两句将词人眼前的感受,推广到对整个人世的认知,在表现伤别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一种理性思考,意境就显得更为开阔了。三、1D2要有独立的见解主张。诗歌评价标准不一。( 或“诗歌标准众说纷纭”)读诗须有一定储备。(或“诗歌欣赏本有门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内容主题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能力。D.“既想把诗歌写好又担心贫穷”错。“穷”为困窘、困厄、不得志之意,诗人

18、取“诗穷而后工”意,写出了自己因未“穷”而不“工”,想“工”又怕“穷”的诙谐趣味,表现出诗人的自嘲。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蕴含道理的能力。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高人”。这说明诗歌评价标准不一,读诗要有独立的见解主张。“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

19、戏时被前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法。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艺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独具只眼”,那就只能“随人说短长”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表明诗歌欣赏本有门槛,读诗须有一定储备。四、1D2不矛盾。第一首诗主张写诗要达到精深,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第二首诗主张作诗要寻找灵感,做到化平凡为神奇。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第一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准备阶段,因为灵感的产生必须有平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感情体验;第二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产生阶段,因为作诗只有积累没有灵感,也难有佳作。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

20、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道出了创作客体对创作主体的能动关系”错误,应该是“道出了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能动关系”。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观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箴作诗者首联用典表明不要自夸创作迅速,并即以历史事实来说明。颔联是两句议论,紧承上联,正面表达观点。上句言诗与其多而粗,不如少而精。下句言不率易落笔,能反复推敲者才是真正有才的人。颈联连用两个比喻,在内容上承上启下。角是古代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其声音调很高,但奏之不易;昙花很美,又被看作祥兆,但它很少开,即使开了也因时间短而很少让人看见。两句都比喻好诗不容易得到。因“非易奏”故需多练,因不轻开故需耐

21、其迟。尾联又用了一个比喻,伸足了“非易奏”而需多练之意,也点明了贵少耐迟所能达到的境界。可见箴作诗者中,诗人主张写诗要达到精深,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不能急于求成。遣兴其二诗的意思是: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出好诗。这种创作是没有老师的,凭借的只是瞬间的灵感。夕阳、花草这样的普通景色,都会因为灵感触发下的灵活运用而成为绝妙的诗句。可见遣兴其二中,诗人主张作诗要寻找灵感,做到化平凡为神奇。两首诗歌所表达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分别适用于诗歌创造的不同阶段。第一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准备阶段,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好诗来之不易,就算是再有才华的诗人,对于写诗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好的诗歌

22、的诞生需要的是时间和感情。时间是指诗人不能急于求成,要舍得花时间去琢磨;感情是指,对于自己所写的诗,要付出真情实感,诗歌应该作为诗人的爱好而不是炫耀的谈资。第二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产生阶段,每一个诗人所写的诗歌总是脱离不开自己的生活,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所以作诗只有积累没有灵感,也难有佳作。五、1B2作者在尾联提出的修身成人的道理是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这就是作者认为的英雄豪杰的精神境界。首联作者由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的日常生活中,感悟这均是修身养性的结果,是清静无为的化境,这种清静无为即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颔联和颈联作者从观察世间万事万

23、物、“四时”、天地形体、风云变态中感悟虽然世事、自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才能达到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错误,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此处的“闲”,是佛、道两家宣扬的“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不是“闲暇”。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此题,应先明确尾联提出的修身成人的道理是什么,根据“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可知,作者认为修身成人的道理是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做到如此才称得

24、上是英雄豪杰。首联,“睡觉东窗日已红”是作者的日常生活,作者从中悟到心境清闲,事事从容,“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方能达到修道的精神境界,即达到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从容。颔联和颈联的意思是冷静观察万物都有自得,四季兴致感受与人相同。道理通达天地形体以外,深思进入风云变化之中。其中“万物”“四时”有形的“天地”和变幻的“风云”是作者日常所见,让作者感到应在静观沉思中感受天地万物之外的大道,这种“格物致知”的功夫,指导人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就是尾联讲的“富贵不淫贫贱乐”。六、1D2主要运用比喻。以池塘因有活水注入而保持清澈为喻,阐释了知识需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道理。启示:要不

25、断积累,不断地学习进取,使自己永葆活力;也启示我们要不断接受新事物,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以水渠之清设问”错误,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并非“水渠”。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说因为“方塘”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葆清澈。“清”得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的细致情态。诗人运用比喻,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要时时补充、更新、发展新知识。从而启示

26、人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取,才能达到更新、更高的境界;也启示我们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七、1C2A3“不知江月待何人”,“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具体地表现出游子、思妇的绵绵愁绪”错误。这两句中,通过“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能力。本诗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

27、,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A.这俩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明月映照积雪的清旷寒冽之境象,似乎正隐隐透出诗人所处环境之森寒孤寂,而朔风劲厉哀号的景象,则又反映出诗人心绪的悲凉与骚屑不宁。在这样一种凄寒凛冽的境界中,一切生命与生机都受到沉重的压抑与摧残。与本诗所涉主题倾向不同。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不知江月待何人”,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以人的动作,

28、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八、1C2前诗旨在表达从插秧劳动中领悟的哲理(禅意)。诗歌写插秧时“低头”能看见水中天空,说明人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写插秧时的“退步”其实是向前行进,说明人主动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后诗旨在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与钦敬之情。诗歌表现了田夫一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作者的欣赏与敬佩。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 “化静为动”错,“笠、蓑”是物,“兜鍪、甲”还是物,没有动静

29、的变化,只是以战喻农,突出了不敢耽误农时的紧张的劳动气氛。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题的能力。布袋和尚的插秧诗中写“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低头”寓意人要懂得谦虚;“便见水中天”是描写看到了比水更辽阔的境界天空。此句寓意为人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退步原来是向前”,写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此句中的“退步”寓意人的主动退让,表明人主动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杨万里的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

30、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五至八句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富有生活的谐趣。总之,诗歌表现了田夫一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作者的欣赏与敬佩。九、1B2【甲】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乙】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写出了行人下岭时的轻松容易”错误,“赚得行人空喜欢”意思是“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由此可知,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所以此处应是写出下岭时的艰难。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明确两首诗中“万山”的形象特点。如甲中,诗中主要有两个形象,一个是“万山”,一个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