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调度岗位生产操作问答_第1页
合成氨调度岗位生产操作问答_第2页
合成氨调度岗位生产操作问答_第3页
合成氨调度岗位生产操作问答_第4页
合成氨调度岗位生产操作问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调度岗位生产操作问答1、系统吹扫和清洗一般应注意哪些问题?系统吹扫和清洗工作一般在系统气密试验和试漏前进行,应分段进行吹扫和清洗(简称 吹洗,下同)。吹洗前,应将系统内的仪表予以保护,并将孔板、取样阀、压力表阀、液位计阀、止回阀、 安全阀、喷嘴、滤网等部件拆除,妥善保管,待吹后复位。吹洗前,应人工清理所有用人工能清理的设备。吹洗前,按气、液流程,依次拆开各设备和主要阀门的有关法兰,并插入挡板;开启各 设备的放空阀、排污阀及导淋阀;将不允许吹洗的设备及管道与吹洗系统加盲板隔离。吹洗排放口一般留在设备入口前、设备出口及阀门入口前。以避免吹洗过程中管道内的 脏物进入设备、设备内的脏物进入管线及异物

2、损坏阀门的现象出现。系统吹扫应有足够的流量,吹扫压力不得超过设计压力,流速不得低于工作流速,一 般不小于 20m/s 。吹洗应逐台设备、逐段管道进行,不得跨越设备、管道、阀门及工段间的连接管道。吹洗时 ,除有色金属管外 ,应用锤(不锈钢管道用木锤 )敲打管子 ,对焊缝、死角和管底部 部位应重点敲打。但不得损坏管子。吹洗过程,流量要不断调节、时大时小,反复多次进行, 直至吹洗干净为合格。吹洗过程中,每吹洗完一部分后,随即抽掉有关挡板,并装好有关阀门及法兰。吹洗过程除规定的检查及恢复工作外,不得进行影响吹洗的其他作业。(11)吹扫过程要采取措施严防吹出异物伤人及损坏设备。2、水冲洗应注意哪些问题?

3、工作介质为液体的系统,一般应进行水冲洗,如不能用水冲洗或不能满足清洁要求时, 可用空气进行吹扫,但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水冲洗的排放管应接入可靠的排水井或沟中,并保证排泄畅通和安全。排放管的截面不 应小于被冲洗管截面的 60%。冲洗用水可根据系统工作介质及材质选用洁净水。如用海水冲洗时,则需用清洁水再次 冲洗。奥氏体不锈钢系统不得使用海水或氯离子含量超过25mg/kg 的水进行冲洗。水冲洗应以系统内可能达到的最大流量或管内不小于 1.5m/s 的流速进行。水冲洗应连续进行。当设计无规定时,则以出口的水色和透明度与入口处目测一致为合 格。系统冲洗后,应将水排尽,需要时可用压缩空气吹干或采取其他保护措

4、施。3、空气吹扫应注意哪些问题?工作介质为气体的系统,一般应用空气吹扫,如用其他气体吹扫时,应采取安全措施。 忌油系统的吹扫气体不得含油。空气吹扫时,在排气口用白布或涂有白漆的靶板检查,如5min内检查其上无铁锈、尘土、水分及其他脏物即为合格。4、蒸汽吹扫应注意哪些问题?蒸汽系统应用蒸汽吹扫。非蒸汽系统如用空气吹扫不能满足清洁要求时,也可用蒸汽吹 扫,但应考虑其结构应能承受高温和热膨胀因素的影响。蒸汽吹扫前,应缓慢升温暖管,且恒温一小时后进行吹扫,然后自然降温至环境温度, 再升温、暖管、恒温进行第二次吹扫,如此反复进行,一般不少于三次。蒸汽吹扫的排气管应引至室外,并加以明显标志,管口应朝上倾斜

5、,保证安全排放。排 气管应具有牢固的支承,以承受其排空的反作用力。排气管直径不宜小于被吹扫系统管子的管 径,长度应尽量短捷。绝热系统的蒸汽吹扫工作,一般宜在绝热施工前进行,心要时可采取局部的人体防烫措 施。蒸汽吹扫的检查方法及合格标准有两点。中、高压蒸汽管道、蒸汽透平入口管道的吹扫效果,应以检查装于排气管的铝靶板为准。靶板表面应光洁,宽度为排气管内径的5%-8%长度等于管子内径。连续两次更换靶板检查,如靶板上肉眼可见的冲击斑痕不多于十点,每点不大于1mm即认为合格。一般蒸汽或其他管道,可用刨光木板置于排气口处检查,板上应无铁锈、脏物。5、系统气密试验应注意哪些问题?工作介质为气体的系统,一般应

6、系统吹扫结束后进行系统气密试验,试验压力为最高工 作压力。试验前,应将不允许试验的设备、管道加盲板与系统隔开。将系统的放空阀、排污阀、 导淋阀及取样阀关闭。气密试验一般应用空气或惰性气进行,用空气进行气密试验,最高压力不得超过 10MPa。用可燃的工作介质气体进行气密试验应在系统置换合格后进行。蒸汽系统气密试验,可用蒸汽进行,试验中应注意暖管后缓缓升压。气密试验,压力应逐级缓升,首先升至试验压力的50%进行检查,如无泄漏及异常现象,继续按试验压力的 10%逐级升压,直至最高工作压力。对设备、管道、阀门、法兰、分析取样点和仪表等接口处及所有焊缝,涂肥皂水进行查 漏,发现泄漏,做好标记,卸压处理,

7、直至无泄漏,一般保压30min,压力不下降为合格。6、系统试漏应注意哪些问题?工作介质为液体的系统,一般应在系统清洗结束后进行系统试漏。试漏压力为最高工作 压力。试漏前,应将不允许试漏的设备、管道加盲板与系统隔开。试漏应用清净的水进行。奥氏体不锈钢系统试漏,水的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25mg/kg,否则应采取措施。试漏时,要调整好各阀门开关位置后,向系统注水,当设备最高点放空管有水溢出时, 即关闭其放空阀,最后让系统升压。升压要缓慢。达到工作压力后,重点检查各密封点和焊缝。发现泄漏,做好标记,卸压 处理,直至无泄漏为止。试漏合格后,开启放空阀及各设备排污阀,将水排净。排放过程中严防出现负压损坏设

8、备。然后视情况用空气将系统进行吹干。注意对位差较大的系统,应考虑试漏介质的静压影响。液体管道以最高点的压力为准, 但最低点的压力不得超过设备、管道及附件的承受能力。7、开车过程的系统置换应注意哪些问题?该类系统置换一般在系统试气密或试漏之后进行。应分工段或分系统进行。置换使用介质主要有:惰性气体、氮气、水蒸气、工作介质气、水等。使用的介质不 同,置换的方法也不相同。用惰性气体或氮气、工作介质气的置换分两步进行。惰性气体或氮气置换阶段:联系有关工段送惰性气体或氮气,按流程分段用放空阀或导淋阀排放,常压下置换 510min ;然后充压、排气,反复数次,转动设备盘车进行机内置换, 在系统末端排放口取

9、样分析,氧含量小于0.8%为合格,可将系统内气体从各放空阀、导淋阀卸压。工作介质气置换:联系有关工段送工作介质气,按惰性气或氮气置换的方法进行置换, 直至取样分析,系统氧含量不大于工段介质气中的氧含量为合格。用水、工作介质气的置换分两步进行。打开系统放空阀,用洁净水(奥氏体不锈钢系统用水氯离子含量应小于25mg/kg )按流程依次向系统各设备管道加水,待最高处放空管有水溢出时,停止加水,关闭放空阀。联系有关工段送工作介质气,依次将各设备、管道中的水从各设备底部导淋阀排出,置 排时要按流程进行,使工作介质气通过所有设备及管道,将系统内的水排净,气体从放空管放 空。取样分析,系统氧含量不大于工作介

10、质中的氧含量为合格。置换过程中要注意进气和排水速度,以防止系统形成负压而进入空气。水蒸气置换:用水蒸气将系统内氧含量置换至小于0.5%,便可通入工作介质气。变换工段高度催化剂升温还原期间的置换一般采用该种方法。系统置换应将系统与不需要置换的联接系统加盲板隔开。置换过程严禁系统超压和温度超过系统设备、管件、仪表能承受的温度。 系统分析取样一定要有代表性。8、停车过程的系统置换应注意哪些问题?该类系统置换一般在系统停车后,系统检修前进行,可全系统统一进行,也可某系统或 某设备单独进行。置换用介质主要有惰性气、氮气、水蒸气、水、空气等。使用的介质不用置换方法也不 相同。用惰性气体或氮气、空气作介质的

11、置换分两步进行。惰性气体或氮气置换:系统卸压后,首先用惰性气体或氮气按流程分段用放空阀、导淋阀排放,常压下置换 510min,然后充压、排气,反复数次,转动设备盘车进行机内置换,在 系统末端排放口取样分析,可燃性气体含量总和小于5%为合格,可将系统内气体从各排放阀、导淋阀卸压。空气置换:系统惰性气或氮气置换合格后,再用空气,按惰性气体或氮气置换的方法进行,直至分析氧含量大于 20%为合格。用水、空气作介质的置换分两步进行。打开系统放空阀,用洁净水(奥氏体不锈钢系统用水氯离子含量应小于25mg/kg )按流程依次向系统各设备管道加水,待最高处放空管有水溢出时,停止加水,关闭放空阀。联系有关工段送

12、空气,依次将各设备、管道中的水从各设备底部导淋阀排出,置换时要 按流程进行,使空气通过所有设备及管道,将系统内的水排净。空气从放空管放空,取样分析 系统氧含量20%为合格。水蒸气置换:用水蒸气将系统内的可燃气体总和置换至小于0.5%,便可通入空气,视为合格。系统置换应将系统与不需要置换的联接系统加盲板隔开。置换过程严禁系统超压和温度超过系统设备、管件、仪表能承受的温度。系统分析取样一定要有代表性。9、怎样估算生产1t液氨需要消耗多少半水煤气、混合煤气、变换气、原料气、精炼气? 估算生产1t液氨,需要多少半水煤气、混合煤气、变换气、原料气、精炼气的过程,是 从生产1t液氨需要的精炼气量反推到半水

13、煤气需要量。分别推算如下,具体数值见表。全厂气量平衡表成分半水煤气混合煤气变换气原料气精炼气M (标)%(体积)M(标)%(体积)m3(标)%(体积)m3(标)%(体积)m3(标)%(体积)CO846.2626.29912.5927.6566.351.666.422.24违1272.3339.531280.5938.802130.9851.392130.6571.862122.473.72CO335.5510.43339.2910.281187.6128.645.930.2O8.710.279.900.32.490.061.190.04Q706.8121.96708.9521.48709.92

14、17.12709.8223.94707.6624.58CH+Ar48.761.5249.181.4949.351.1949.220.6648.940.7NH1.780.06合计3218.41003300.51004146.710029651002879100(1 )精炼气量按合成反应式需精炼气1000 X 22.417X 2=2635m3(标)/t式中1000 1t氨化成kg数值;22.41kmol氨的标准体积数,ni(标);17氨分子量; 21体积氨需要2倍体积的氮氢气体。合成工段放空气量、溶解于液氨损失及途损如按24401(标)/t氨估算。则实际需要精炼气量2635+244=2879*(标

15、)/t 氨(2 )原料气量 设原料气组成如下。组分名称COHaCOON2CH+ ArNH%(体积)2.2471.860.20.0423.941.660.06又设在精炼过程中 CO CO、Q、NH3全部为铜液吸收,H、2、CH4+Ar的溶解量按原量的0.385%、0.301%、0.632%估算。贝U原料气=2879- 1-(2.24%+ 71.86% X 0.385%+ 0.20% + 0.04%+ 23.94% X 0.301%+ 1.66%X 0.632% + 0.06%)=2879 - 0.9710=2965m (标)/t 氨(3)变换气量设变换气成分如下。组分名称COHzCQQN2CH+

16、 Ar%(体积)1.651.3928.640.0617.121.19又设原料气中尚剩有 CO为0.2%则原料气中剩余CO量为:2965 X 0.2%=5.93m3(标)/t 氨设变换气量为XX =2965+(28.64% x 5.93) X =4146.7m3(标)/t 氨(4)混合煤气量设混合煤气成分如下组分名称COHaCOQN2CH+ Ar%(体积)27.6538.8010.280.321.481.49该状态下变换率为 92.73% 设混合煤气量为y,y=4146.7 y(27.65% X 92.73%)3y=3300.5m (标)/t 氨(5)半水煤气量设净氨后再生气量为82.06m3(

17、标)/t氨,其组成如下组分名称COHaCOQN2CH+ Ar%(体积)80.8310.074.561.452.610.49则半水煤气量=3300.5 82.06=3218.4m3(标)/t 氨以上估算是以多数厂的情况为例进行的。具体消耗气量根据各厂工艺条件、设备状况、管理水平而有较大差异。10、碳酸氢铵制造过程的氨、水平衡是怎样的?(1 )合成氨转化为碳酸氢铵过程中的软水补入量由反应方程式CQ+H2O+NH=NhHCQ可知1t氨全部转化为碳酸氢铵需要的化学水为:1000 % 18 =1058.8kg/tNH 317当肥/氨=4.2,碳酸氢铵含水量为 3.5%时,一吨氨转化的碳酸氢铵所含物理水为

18、:1000X 4.2 X 3.5%=147kg/tNH 3若离心机冲洗及碳化塔吹堵加入kg/tNH 3计,其他过程带入及带出微量水忽略不计。则合成氨在转化为碳酸氢铵过程中,通过氨回收多途径制备浓氨水允许补入的最多软水量为:1058.8+147-128=1076kg/tNH 3(2)合成氨、碳酸氢铵生产过程各主要岗位氨的回收量合成氨、碳酸氢铵生产过程中,出碳化副塔原料气、铜洗再生气、合成放空气、氨贮槽弛 放气均含有一定量氨,进行氨的回收,是合成氨生产工艺的要求,也是节能和环保工作的需 要。根据某单位实际测量,分析并查阅有关数据,将各部分氨回收量分别如下。碳化综合塔清洗段原料气进口气体含氨7g/m3 (标),出口气体含氨 0.1 g/m 3 (标),进塔气量 3000ni (标)/t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