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讲义课件_第1页
儒家哲学讲义课件_第2页
儒家哲学讲义课件_第3页
儒家哲学讲义课件_第4页
儒家哲学讲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编 儒家哲学 第一节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同情地理解儒家思想的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了解儒家主要的代表人物生平、思想及其传承,掌握孔子正名思想、仁学思想、认识论思想、天命论思想的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掌握孟子、荀子等关于人性善恶评价的内容及意义。了解儒家哲学认识宇宙人生的立场和观点和方法。【教学重点】1.孔子的正 名思想、2.孔子的仁学思想3.孔子的认识论思想、天命论思想4.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教学难点】1.孟子的性善论2.荀子的性恶论3.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区别和联系【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问题】(一)孔子仁学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二)关于孔子

2、仁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参考书目】(一)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二)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北大哲学系中哲史教研室、中华书80年版 (三)孔子与当代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文库 张立文 河北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儒家哲学的传承一儒家思想的道统说 【韩愈原道】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亚圣孟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二、儒家思想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一)产生春秋:孔子 “仁” “德”二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二)冷落战国: 孟子 “民贵君轻”, “仁政” 被冷落的原因是因为

3、封建制度刚确立、战国纷争,靠 “仁政”不能实现统一。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三)压制秦朝 儒生攻击郡县制,遭到镇压。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四)独尊汉朝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大一统”、 “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适合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五)发展魏晋与隋唐 魏晋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隋唐: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道观点。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六)总结北宋 朱熹理学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七)极端明朝 儒学发展到“心学”,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善”。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

4、(八)主导晚清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后来复古主义逆流泛滥。说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依然是儒家思想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九)动摇新文化运动时期 “打倒孔家店” 动摇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十)冲击新中国成立后 马克思主义居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文革”时期,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儒学再次受到批判,影响进一步减弱。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十一)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

5、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去评判儒家哲学思想,将儒家思想体系分析而淡化了。儒家学者举行祭祀活动纪念孔子 第二节儒家的创立 先秦时期,最早创立且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即是“儒家”。儒家是春秋末期由孔子(孔丘)所创立的学派。第二章 儒家哲学 “儒”本来是指替贵族阶层相礼、教授知识为业的知识分子。孔子适时地创办私学,广招学生,并以知识分子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人。第二章 儒家哲学儒家由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其端,并由战国时期的孟子与荀子加以发扬光大。孔子有鉴于礼坏乐崩之乱,遂以复兴周文为职志,以“礼”为教,以“仁”为宗,立“内圣外王”之教。第二章 儒家哲学孟子承袭孔子的“仁”说,以“仁义”为本,倡心性之学

6、,主“内圣”之道,肯定人之为人就应是为道德人;荀子承袭孔子的“礼”教,以“礼义”为本,倡礼义之学,主“外王”之道,肯定人生的责任就在使人世道德化。儒家自西汉时期定为一尊之后,即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而主导着中国人对人与其生活世界的基本认知。 第二节儒家学说的传承第二节儒家学说的传承 作为中华文化之主脉的儒家思想,自孔子开创至今,已历经了几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儒家思想的原创期,其时间是在先秦时期,其代表人物是孔子(仁学)、孟子(心性之学)与荀子(礼义之学);其特点在以仁为主,强调性与礼的探究;其表现为人文化的儒学。 第二节儒家学说的传承第二个阶段是儒家思想的第一次复兴,其时间是在两汉时期(故

7、亦称汉代新儒家),其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今文经学);其特点在以儒学为主,融合道、阴阳、墨、法、名等诸家思想;其表现为宗教化的新儒学。 第二节儒家学说的传承第三个阶段是儒家思想的第二次复兴,其时间是在宋明时期(故亦称宋明新儒家),其代表人物是程朱(理学派)、陆王(心学派)与张载(气学派)等人;其特点在以儒学为主,融合佛老思想;其表现为义理化的新儒学。 第二节儒家学说的传承第四个阶段是儒家思想的第三次复兴,其时间是在当代(故亦称当代新儒家),其代表人物是梁漱溟(新心学派)、冯友兰(新理学派)与张岱年(新气学派)等人;其特点在以儒学为主,融合佛老与西方思想;其表现为现代化的新儒学。第三节 第四节主要学

8、者 2.2.3 1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一)孔子生平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第四节主要学者 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学):孔子的父亲在孔子3岁时便去世了,由母亲一手扶养.由於家境平寒,孔子已开始工作.孔子15岁便决心向学,放弃武术.第四节主要学者 孔子(三十而立):二十岁左右的孔子,

9、正担任鲁国的下级官员.孔子所认为的理想圣人是鲁国的始祖周公(姓姬名旦),以受称赞的人物郑国的正卿公孙侨(字子产).根据礼或是合理主义所衍生出的人到主义,对孔子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孔子字述中曾提到,他三十岁就奠定好自己的学问基础,而能独立了。第四节主要学者 孔子(四十而不惑):鲁国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承继了鲁桓公的职权,而被称三桓.在孔子的十代理,三桓掌握了鲁国的政权,根本蔑视君王招公的存在.孔子因无法忍受蔑视理智的鲁国,终於在孔子30岁时,发生了鲁昭公亡命於齐国的事,孔子为追寻昭公前往了齐国,当了高昭子的家臣,由高昭子的介绍与齐景公会面.结果,官又当不成,只好回到鲁国去.孔子回到鲁国时,

10、已快接近四十了.这时已经能确信自己的学问而不感到疑惑的孔子,设立了私立学校,开始致力栽培弟子。第四节主要学者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致力於学校教育约十年之长,五十岁的他已经知道上天所赋予他的使命了,五十一岁时,孔子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邑宰,才开始他参政鲁国的政治生涯。第四节主要学者 孔子(六十而耳顺):在担任中都邑宰的职务时,孔子表现了优秀的政治能力,在齐国提出夹谷的核平会谈,在出席会谈之前,鲁定公提升了孔子为外交官,齐国在会谈中,常常以武力惊吓定公.孔子很精明的应付,使得鲁国得到实质的利益.由於这些功绩,孔子再升为大司寇.第四节主要学者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经过了十四年的流浪天涯,

11、才又回到鲁国,归国後便致力於第子的教育,以及古籍的整理工作.孔子自认过的七十岁,自己能过顺心所欲.而行为上绝不背离做人的道理.真可说是彻悟了真理,西元前四七九年,七十三岁的孔子与世长辞。鲁哀公在曲阜,建设了庙堂,祭祀孔子,这是孔子庙的开始. 第四节主要学者 得到很大声望的孔子,决定要改革国内的政治,重建以君主为主的国内秩序和体制,可惜运动失败了,孔子辞去了职位,离开了鲁国,四年的参政工作终告结束.开始了长期性的流浪天涯,在周游列国中,度过了六十岁.他认为自己不管听到任何的事情,心都可以毫不动怒了!孔子的思想管窥赋予人崇高的哲学内涵的人是孔子。对本周的礼乐文化做了时代的转换,找到了其生命内在的根

12、基仁。每个人都有这种生命的资源。与老子相反,孔子认识到礼乐文化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文化、这种乱相的造成是礼崩乐坏的结果、所以应恢复、要走进礼乐的妙境,理想之境。战国时期孔子的门徒开始推崇孔子、孔子时期推崇圣王、后来推崇孔子、后来孔子超越了圣王。孔子成了最为伟大的、不在其位却做出了万世师表、是帝王之师,是全体人类之师。孔子为万民指引了一个人之为人的方向、为帝王指明了根基于仁的王政、“高山仰止”。孔子的基本是的思想是礼与仁。仁体现了孔子的做,礼体现了孔子的术。透过仁孔子为仁找到了价值之根据。仁是圆而神的存在,礼只是其外在的显现。礼不是仁的全面的体现,而是人们交往的规范。宋明理学时期仁统摄义、礼、智、信

13、。树仁:人自然会在人生当中遵循各种理数。讲不熟礼数的涵养。达到自然的境界而显现出一种外在的气象。故理学家讲求涵养一种气象:圣贤气象。 孔子讲学有大六艺与小六艺:小六艺:“礼、乐、身、御、书、数”,小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主要目的是涵养人的德性,是处世立身所应把握的。孔子五岁致于学,孔子三十而立,是立于人之所以为人之正道。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其核心继承了后天上帝之命。在对待天使和人文的关系上,孔子提出了自强不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但出于深沉的救世之心,一生凄惶,颠沛流离。孔子认为通权达辩是最高的智慧。人之所以为人应当去做其应该做的,其成效如何不要去在意,“尽人事而听天命。”在颜

14、渊的心目中,孔子才是一个浑圆的圣人形象。最高的精神的境界是天地之境界。周敦颐邵州新迁学释祝文中称颂孔子说:“惟夫子道德高厚,教化无穷,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施其道,泽及生民者,代有之,然而夫子之宫可忽欤!”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二)学说自周平王东迁以后,王道衰落,礼乐崩坏,逐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学说中,以孔子所发扬之儒学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其学术思想博大丰富,大致可分为“天道观”、“伦理观”、“政治观”以及“教育观”。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孔子的天道观: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是春秋百家学说中最具人文精神的。虽然他认同有天的存在,偶然亦会有“天命”的论述如:“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

15、问)“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 ,但认为人可以克服种种困难,并非宿命之论。他相信个人后天的努力及环境的影响,是有决定性的作用。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另一方面,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具有积极的入世意义。同时孔子重视“慎终追远”的祭祖思想,可见其天道观及出世意义。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孔子的伦理观:以“仁”为中心思想,“仁”就是指个人内在修养及感情的蕴蓄。孔子探求有关人道的学问,发现人道归根究底就是个“仁”字,人自所包含的事:要爱人,要舍去私欲,要谨守中庸,还要真诚为他人着想,仁是存在人的心中,礼,乐是表现在人的外面。而心中持仁且实践礼,乐,这

16、就是孔子认为君子所应当修养。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孔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后来则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仁者,人也。”要判辨一个人是否仁人,就得靠“义”。所谓“行而宜之之谓义”,即行为本身是否正确、恰当。孔子说明一个君子必须以义为行为的根本,以礼去实践和体现“义”的行为,而以谦逊诚实的态度完成事情。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礼”是指外在行为的约束规范,而且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仁”,并合符“义”的行为模式,才有真正的意义,故孔子曰:“克己复礼谓仁”。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 至于行仁之

17、法,孔子则认为在于“忠”、“恕”。忠者,“尽己之力谓之忠”,即尽己及敬事,便能“用其力于仁”;恕者,“推己及人谓之恕”,而推己及人亦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大学篇中所的絜矩之道,皆属消极的推及。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为积极的推己及人。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因此仁爱在孔子看来主要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的是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行。 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孔子的政治观孔子的一生希望透过其学说,改变当时王道衰微,礼乐崩坏的现象,以求恢复周礼,重整受破坏的社会秩序。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正名: 他十分注重”正名”,认为社会各阶层人士要按其本身身行事,不能有所僭越。他

18、主张复礼,即恢复周礼。他认为”名不正,言不顺”,只有达到”复礼”和”正名”,便能达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社会,认为君主就应当进君主的本分,臣子就应当尽臣子的本分,父亲就应当尽父亲的本分,儿子就应当尽儿子的本分。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仁政:孔子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统治者必须行仁政,以礼仪治国,社会要贫富平均。行仁政,就是以礼义治国,能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推己及人的精神。孔子主张在位者须以身作则,躬行礼仪,故曰:“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在上位者若能以身作则, 以德化民, 则不必靠刑罚杀人之方法来求治。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对统治者来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19、以时”(论语学而)应当为其指南。孔子虽也是宗法等级制的拥护者,但他的确也看到这一制度需要进行修补,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饰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容。这既合乎个人,也合乎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均贫富:孔子认为“不患寡而患不均”,统治者若要安邦定国,就必须做到贫富平均主张“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孔子的教育观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与其教育思想有莫大关系。()教学方式:第一,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凡是愿意来学的,不问家世身分,一律施教。他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根据弟子的能力而进行不同的施教。 第二,他主张学思并重,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20、则殆” 他认为学习必须“温故而知新”,并应该不耻下问,认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求举一反三,在真理面前要“当仁,不让于师”。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第三,孔子认为学习应该博学而多闻,并尽量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在教学内容:孔子重视政治与伦理教育,以诗、书、礼、乐及六艺为教材,并以“文、行、忠、信”教育学生。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可见孔子一分注重学生于品德方面的发展。 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判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深远。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三)对后世的影响孔子晚年专注于整理古籍,当中包括诗经、春

21、秋、礼、书、易等,对保存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有卓越的贡献。又孔子主张“正名”, 目的在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端,以挽救人心,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五伦思想深入民心,支配中国社会至巨钜。 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而孔子所强调的重人精神,大大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开拓了中国人强调道德自觉的方向。其次,孔子大肆宣扬”仁”的观念 ,提高人的地位及尊严 ,到了孟子时更演变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可说是受了孔子的影响。 总之,孔子的学说,影响中国之思想甚钜,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教育各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故被誉为“圣人”和“万世师表”。 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孔子是首人将私人讲学从贵族府邸带到平民社会,培

22、育了一批优秀的士人,如子路、曾子等,并使知识不再局限于贵族 ,广泛地推广到社会各阶层,促成后世学术文化及开创布衣卿相局面。而且,他本着“有教无类”的胸襟, 诲人不倦的精神,为后世树立起良好的教育风范。另外,他所提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都对后世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影响。 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四)孔子箴言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而时习之德不孤,必有邻。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7君子欲纳於言,而敏於行.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亦在其中矣。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9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1

23、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1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巧言乱德15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1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7道不同,不相为谋. 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孟子(372-289 BC)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的生平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孟子倡“性善”论,强调道德根源于人性,重视义利之辨,肯定人优于禽兽者在于人之仁义,主张以五伦之教助成人之“仁”性的实现而为“君子”,并主张以王道仁政治理天下

24、。孟子的主张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孟子侧重“内圣”之道,开儒家心性之学,著有孟子一书。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孟子的心性之学经宋明儒者的发扬而成为儒学的正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与发展。 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主要论题:天人关系性善论与良知良能 尽心与思诚义利之辨,养心与寡欲 推恩与仁政 王霸之辨民本思想 五伦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孔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的童年 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

25、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最后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孟子变得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

26、读书,要不然将会像那块麻布般,变成一团废物。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成材。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孟子的青少年时代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孟子一生推崇、学习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孟子的青少年时代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孟子曾周游齐、晋、宋薛、滕、梁列国,游说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历时约二十年。孟子的成年时代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

27、负。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报复,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并一度成为齐宣王之客卿,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最后,孟子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膝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在出游到滕国的时候,滕王向孟子请教治国良策。孟子向滕王宣讲了自己的“性善”说。 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在教学活动中孟子得到很大的慰藉

28、,孟子尽心上尝谓君子有“三乐”:孟子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

29、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府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二、孟子哲学的仁政思想及哲学意义 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以“仁政”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1)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其具体措施则包括“正经界”、“省刑罚、薄税敛”等国家经济政策和“不违农时”、“深耕易耨”等遵循生产规律的主张。但仁政的核心是重民。人民是统治者的“三宝”之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2)孟子当时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斗争中,看到了民心的向背对

30、于国家政权的稳定的决定性意义,所以他特别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这对统治者来说至关重要的经验教训。孟子的民本主义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 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3)仁政是以善心扩充弘扬的形式来实现的国家组织行为,其基础是性善论。孟子主张人先天性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要求努力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即养“浩然之气”。孟子承袭孔子天命观又加进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内容。人可以通过“求其故”的途径而知天命,“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公孙丑上),对人的力量充满了信心。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 在哲学上孟子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的著名观点和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模式,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心性哲

31、学的源流,影响了宋明以后整个儒家哲学的发展。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1)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被认为是第一次对天人合一的理论进行了自觉的发明。 孟子承认天命本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必然,但这必然却可以为人所认识。人的生死寿夭受客观必然的支配,所以称之为“命”。人无疑一方面需要“顺命”,但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知命”,从而争得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人实现知天命的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求其故”,把握天道运动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事情许多不能成功,并不在天命,而在人为。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2)天人关系在孟子不仅体现为客观必然与主体人之间的“外在”的关系,也表现为内在的仁义道德本性对人的意识、

32、心灵的关系。人的仁义本性为天所赋,它是存在于人心之中并支配人的意志和行为的一种必然的道德力量。对此道德必然或先天之善,人虽不能加以选择,但却可以进行认识,并使之转化为人的自觉行为,即主体的自由也表现在向内体验到先天本性和相应的道德实践。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孟子名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五十步笑百步二孟子的思想及影响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日寡,老而无子日独幼而无父日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尽信书不如无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男女授受不亲第二章第三节儒家学者2.2.

33、33三、荀子及思想(一)生平荀子(313-238 BC),名况,又称孙卿,战国晚期赵(今山西南部)人。荀子倡“性恶”论,强调道德根源于圣人“积思虑、习伪故”而作的“礼义法度”,重视天人之分,肯定人优于禽兽者在人之礼义,主张以“礼义”之教使人成为有德的“君子”,并主张以“礼法”之志导正天下于太平。荀子侧重“外王”之道,开儒家礼义之学,着有荀子一书。 主要论题:天人关系,身(形)与心(神),智与德,性恶论,群与分,化性起伪,礼与欲,礼与理 ,礼与道,虚壹而静 ,义与利 ,礼与法 ,王与霸 ,名与实,生死与道德,非十二子 。第二章第三节儒家学者2.2.33荀子,生于公元前325年,是战国时期赵国人。

34、劝学篇里说:“学不可以己。青出于蓝,胜于蓝。”(意思是,学无止境,青色,出于蓝色,而比蓝色好看。)荀子说到做到,坚持学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各个学派,取其之长。后来,齐国败给燕国,荀子便到了楚国去。第二章第三节儒家学者2.2.33公元前年,齐宣王回到临淄,重新招待学士,当时在儒家学派中,荀子已是与孟子学派并列的最重要的学派的领袖了,同时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大学者。他热心政治,希望自己的主张被当权者采纳,但齐王对他十分冷淡。他决心要像孔子,孟子一样,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施展政治抱负。大约在公元年,荀子回到赵国,大受欢迎。他被尊称荀卿(或孙卿)。第二章第三节儒家学者2.2.33赵王表面尊重荀子,却不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于是他便离开赵国到秦国去。秦昭王召见荀子,听他结合战国形势和秦国情况,畅谈治理国家,统一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