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_第1页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_第2页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_第3页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_第4页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元复习策略1.本单元内容系统完整,两大部分内容各成体系。关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复习时要紧紧抓住罗斯福新政这一核心内容,将整个内容化整为零,分成罗斯福新政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来掌握。2.关于苏联经济体制的调整,首先要注意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的基本历程,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注意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知识结构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时空定位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启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背景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误;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政权;新政权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幻想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背景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工业农业商业分配2、内容不同:收归国有大中企业:小型企业:实行监督重要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余粮征集制固定粮食税取消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实物配给制强制

3、劳动,国家集中分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普遍国有化国家资本主义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背景不同2、内容不同3、影响不同: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背景不同2、内容不同3、影响不同:(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找到一条使落后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2)新经济政策: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间探索积极作用消极作用20世纪中期形成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

4、体系,基本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略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启示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评价: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斯大林模式”与中外其他制度的比较斯大林模式英国模

5、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全盘集体化资本主义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经济改革赫鲁晓夫(5364年)勃列日涅夫(6482年)戈尔巴乔夫(8591年)重点:农工局部根本是否改革所有制目标是否符合实际结果:成败失败原因农业(种植玉米运动)工业(军事工业)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

6、改革局部局部根本否否是否否否一定成效最终失败一定成效最终失败完全失败苏联解体局部调整目标、思路个人作风局部调整保守停滞军备竞赛加速发展宏观决策企业自主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经济大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即生产相对过剩。 (2)特点: 持续时间 长;范围广;破坏性大。(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4)影响:经济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出现经济大萧条,世界贸易额锐减。政治危机: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人们对整个资

7、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社会动荡不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国际关系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罗斯福新政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 农产品价格猛跌工人失业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表现实现复兴经济,克服经济危机整顿银行和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社会救济以工代赈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内容具体措施结果与影响整顿财政金融体系(着眼点)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中心措施)社会救济与以工代赈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改革税制;通过紧急银行法;恢复了银行的信用,促进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为工农业生产

8、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成立农业调查局;减耕;减产; 公布农业调整法等克服生产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发起“蓝鹰运动”规范了工业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竞争;消除生产过剩,缓和社会矛盾通过社会保障法;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建成了一批造福后代的重大工程;客观上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罗斯福新政内容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并以立法的形式解决问题(利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材料一 1933年夏和1934年春,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到19

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已恢复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材料二 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公众对美国民主制度的信心,人民生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社会趋于稳定,美国国内一度出现的法西斯组织没有了市场,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不仅没有被破坏,且得到了巩固。材料三 在罗斯福新政期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承认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存在弊端,认为问题在于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主张运用国家权力扩大需求。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达到了同一结论,有异曲同工之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凯恩斯主义。从国家干预经济的角度看,罗斯福新政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维持资本主义现

10、代化类型的同时,使传统的资本主义发生了重大变化,转变为当代资本主义,推动了现代化向前发展。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直接影响:经济方面)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间接影响:政治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深远影响:制度方面)罗斯福新政的启示1.居安思危,防患未然2.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适时调整经济的运行机制3.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调整的原因自由放任政策不能调整资本主义市场自身矛盾;经济危机的教训;凯恩斯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企业的自我调整(人民资本主义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