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kV变电站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1页
35kV变电站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2页
35kV变电站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3页
35kV变电站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4页
35kV变电站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X35kV变电站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 电力设计二O一一年十一月XX35kV变电站新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 批 准: 审 核: 校 核: 编 写: 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310432159 1、总的部分 PAGEREF _Toc310432159 h 1 HYPERLINK l _Toc310432160 1.1 设计依据 PAGEREF _Toc310432160 h 1 HYPERLINK l _Toc310432161 1.2 工程规模 PAGEREF _Toc310432161 h 3 HYPERLINK l _Toc310432162

2、 1.3 设计范围 PAGEREF _Toc310432162 h 3 HYPERLINK l _Toc310432163 1.4 主要技术原则 PAGEREF _Toc310432163 h 4 HYPERLINK l _Toc310432164 1.5 施工条件 PAGEREF _Toc310432164 h 4 HYPERLINK l _Toc310432165 施工用水 PAGEREF _Toc310432165 h 4 HYPERLINK l _Toc310432166 施工用电 PAGEREF _Toc310432166 h 4 HYPERLINK l _Toc310432167

3、施工通信 PAGEREF _Toc310432167 h 5 HYPERLINK l _Toc310432168 2、电力系统部分 PAGEREF _Toc310432168 h 6 HYPERLINK l _Toc310432169 2.1 变电站接入系统方式 PAGEREF _Toc310432169 h 6 HYPERLINK l _Toc310432170 2.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PAGEREF _Toc310432170 h 6 HYPERLINK l _Toc310432171 2.3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PAGEREF _Toc310432171 h 7 HYPERLI

4、NK l _Toc310432172 2.4 系统通信 PAGEREF _Toc310432172 h 7 HYPERLINK l _Toc310432173 2.5 站内通信 PAGEREF _Toc310432173 h 7 HYPERLINK l _Toc310432174 2.6 系统调度自动化 PAGEREF _Toc310432174 h 7 HYPERLINK l _Toc310432175 3、电气部分 PAGEREF _Toc310432175 h 9 HYPERLINK l _Toc310432176 3.1 XX35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 PAGEREF _Toc31043

5、2176 h 9 HYPERLINK l _Toc310432177 3.2 配电装置及总平面布置 PAGEREF _Toc310432177 h 9 HYPERLINK l _Toc310432178 3.2.1 35kV配电装置 PAGEREF _Toc310432178 h 10 HYPERLINK l _Toc310432179 电气总平面布置 PAGEREF _Toc310432179 h 10 HYPERLINK l _Toc310432180 3.3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PAGEREF _Toc310432180 h 10 HYPERLINK l _Toc31043218

6、1 短路电流计算 PAGEREF _Toc310432181 h 10 HYPERLINK l _Toc310432182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PAGEREF _Toc310432182 h 11 HYPERLINK l _Toc310432183 3.4 过电压保护及防雷接地 PAGEREF _Toc310432183 h 13 HYPERLINK l _Toc310432184 过电压保护及防雷 PAGEREF _Toc310432184 h 13 HYPERLINK l _Toc310432185 接地 PAGEREF _Toc310432185 h 14 HYPERLINK l _Toc

7、310432186 3.5 站用电及照明 PAGEREF _Toc310432186 h 14 HYPERLINK l _Toc310432187 站用电 PAGEREF _Toc310432187 h 14 HYPERLINK l _Toc310432188 全站照明 PAGEREF _Toc310432188 h 14 HYPERLINK l _Toc310432189 3.6 XX35kV变电站电气二次部分 PAGEREF _Toc310432189 h 15 HYPERLINK l _Toc310432190 3.6.1 变电所控制方式 PAGEREF _Toc310432190 h

8、15 HYPERLINK l _Toc310432191 3.6.2 变电所监控方案 PAGEREF _Toc310432191 h 15 HYPERLINK l _Toc310432192 3.6.3 微机监控系统配置 PAGEREF _Toc310432192 h 16 HYPERLINK l _Toc310432193 3.6.4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与计量 PAGEREF _Toc310432193 h 17 HYPERLINK l _Toc310432194 3.6.5 直流及UPS电源系统及站用 PAGEREF _Toc310432194 h 17 HYPERLINK l _Toc3

9、10432195 3.6.6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 PAGEREF _Toc310432195 h 18 HYPERLINK l _Toc310432196 3.6.7 电缆防火 PAGEREF _Toc310432196 h 21 HYPERLINK l _Toc310432197 3.6.8 二次系统防雷及接地措施 PAGEREF _Toc310432197 h 21 HYPERLINK l _Toc310432198 4、土建部分 PAGEREF _Toc310432198 h 24 HYPERLINK l _Toc310432199 4.1 方案一 PAGEREF _Toc31043

10、2199 h 24 HYPERLINK l _Toc310432200 4.1.1 概述 PAGEREF _Toc310432200 h 24 HYPERLINK l _Toc310432201 4.1.2 站址防、排洪及所区排水 PAGEREF _Toc310432201 h 27 HYPERLINK l _Toc310432202 4.1.3 场区布置及竖向布置 PAGEREF _Toc310432202 h 28 HYPERLINK l _Toc310432203 4.1.4 结构部分 PAGEREF _Toc310432203 h 29 HYPERLINK l _Toc31043220

11、4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PAGEREF _Toc310432204 h 30 HYPERLINK l _Toc310432205 地基处理 PAGEREF _Toc310432205 h 30 HYPERLINK l _Toc310432206 消防部分 PAGEREF _Toc310432206 h 30 HYPERLINK l _Toc310432207 4.2 方案二 PAGEREF _Toc310432207 h 31 HYPERLINK l _Toc310432208 、站址防、排洪及所区排水 PAGEREF _Toc310432208 h 35 HYPERLINK l _Toc310

12、432209 、场区布置及竖向布置 PAGEREF _Toc310432209 h 35 HYPERLINK l _Toc310432210 结构部分 PAGEREF _Toc310432210 h 36 HYPERLINK l _Toc31043221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PAGEREF _Toc310432211 h 37 HYPERLINK l _Toc310432212 地基处理 PAGEREF _Toc310432212 h 38 HYPERLINK l _Toc310432213 消防部分 PAGEREF _Toc310432213 h 38 HYPERLINK l _Toc310

13、432214 给排水 PAGEREF _Toc310432214 h 38 HYPERLINK l _Toc310432215 5、方案比较 PAGEREF _Toc310432215 h 40 HYPERLINK l _Toc310432216 6、环境保护 PAGEREF _Toc310432216 h 41 HYPERLINK l _Toc310432217 6.1 设计依据和执行标准 PAGEREF _Toc310432217 h 41 HYPERLINK l _Toc310432218 6.2 站址地区环境现状 PAGEREF _Toc310432218 h 41 HYPERLINK

14、 l _Toc310432219 站址地区主要污染源及环境质量现状 PAGEREF _Toc310432219 h 41 HYPERLINK l _Toc310432220 站址附近重点保护目标 PAGEREF _Toc310432220 h 42 HYPERLINK l _Toc310432221 6.3 污染治理措施 PAGEREF _Toc310432221 h 42 HYPERLINK l _Toc310432222 水环境影响分析 PAGEREF _Toc310432222 h 42 HYPERLINK l _Toc310432223 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PAGEREF _Toc310

15、432223 h 42 HYPERLINK l _Toc310432224 本工程噪声治理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PAGEREF _Toc310432224 h 42 HYPERLINK l _Toc310432225 7、劳动安全卫生 PAGEREF _Toc310432225 h 44 HYPERLINK l _Toc310432226 7.1 主要设计依据 PAGEREF _Toc310432226 h 44 HYPERLINK l _Toc310432227 7.2 防火、防爆 PAGEREF _Toc310432227 h 44 HYPERLINK l _Toc310432228 各建(构

16、)筑物的防火危害性及最低耐火等级 PAGEREF _Toc310432228 h 44 HYPERLINK l _Toc310432229 建(构)筑物安全间距的确定原则 PAGEREF _Toc310432229 h 45 HYPERLINK l _Toc310432230 安全通道和安全出入口 PAGEREF _Toc310432230 h 45 HYPERLINK l _Toc310432231 建筑物室内防火措施 PAGEREF _Toc310432231 h 45 HYPERLINK l _Toc310432232 电气设备的防火与防爆 PAGEREF _Toc310432232 h

17、 45 HYPERLINK l _Toc310432233 8、投资部分 PAGEREF _Toc310432233 h 461、总的部分1.1 设计依据设计中标通知书设计合同XX省电力公司部门文件,川电农电2011203号关于成都电业局2012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35千伏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本工程设计执行现行国家及行业的相关设计规程、规范(技术标准)。主要设计技术标准如下:GB5005992 35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GB5006092 35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DL/T50561996 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GB5005295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11022 高压断路器通

18、用技术条件GB311.11997 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GB/T155441995 三相交流系统短路电流计算GB5006292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2292006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502172007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110322000 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GB502271995 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GB502601996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L/T6201997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51472001 电力系统安全自动装置设计技术规

19、定DL/T6671999 远动设备及系统DL51031999 35kV110kV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规程DL51342002 变电所给水排水设计规程DL/T52222005 导体和电器选择设计技术规程DL/T51372001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 DL/T50441995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定SDJ51985 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SDJ1611995 电力系统设计技术规程NDGJ961992 变电所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定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35kV变电站分册(2006年版)1.2 工程规模35kVXX变电站按照箱体式变电站设计主变容量:终期210000k

20、VA,本期110000kVA。35kV出线:终期共2回,采用单母线接线;本期2回(“”接35kV天夹线),采用单母线接线。10kV出线:终期共6回,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本期3回,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10kV电容器:终期22004kVar,本期建设12004kVar。站用变从35kV母线引接。1.3 设计范围设计范围电气部分设计范围:包括从35kV电缆出线下桩头起至10kV出线下桩头止的全部电气一次部分、二次部分、直流部分、通讯远动、防雷接地、照明、全站电缆敷设等。土建部分设计范围:包括进站公路、站外排水沟在内的全站建构筑物、地下管沟、道路、消防、通风、环保及场地处理等。1.4 主要技术原则参

21、照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35kV变电站分册箱式变电站。1.4.2 按微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设计,站内设移动式的微机监控系统;按无人值班设计。主变压器采用低损,有载调压油浸自冷式电力变压器1.4.4 35kV采用箱式配电装置,配金属铠装移开式高压开关柜,配真空断路器,单列单通道布置。1.4.5 10kV采用箱式配电装置,配金属铠装移开式高压开关柜,配真空断路器,双列单通道布置。1.4.6 10kV无功补偿装置为户外布置1.4.7 变电站通信按光纤通信方式设计,通信和自动化信息必须组织邛崃调控中心。1.4.8 本站土建按终期规模建设。1.5 施工条件施工用水施工用水与变电站建成后站内用水相结

22、合,XX镇的自来水管网经过变电站附近,只需开口用DN50-PPR管引入变电站,供施工和变电站的绿化和生活用水。施工用电有江村10kV线路在站址附近,施工变压器选用S50/10”T”接于10kV线路上,作为施工电源。施工通信设一部市话机作为施工施工通信,施工完毕后交变电站作为站内通信。2、电力系统部分2.1 变电站接入系统方式根据“XX35kV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审查意见”,本变电站接入系统方式为:XX站“”接天夹35kV线路上,导线型号选LGJ-185/30,如下图所示:2.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满足负荷发展需要根据前面对XX供区负荷预测结果,在XX片区新建一座35kV变电站,满足负荷增长需要。

23、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电能质量XX地区目前供电最高电压等级为10kV,且线路路径长,只有一座35kV夹关变电站对其片区供电。因此,急需在当地规划35kV变电站为其提供可靠的电源,完善XX供区供电结构。为改善XX供区供电网络,提高供电可靠性,新建XX35kV变电站是必要的。2.3 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XX35kV变电站35kV侧为单母线接线,线路保护配置采用三段相间电流保护(带方向,可投退)及三相一次重合闸;2.4 系统通信35kVXX变 “接天夹35kV线新建通信线路全长,采用16芯光纤(ADSS)。2.5 站内通信站内设计一部市话机作为行政通讯,事故时作为临时调度通讯。2.6 系统调度自

24、动化调度自动化功能由计算机监控系统完成。为了确保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实施,实现调度端对变电站的远方监视和控制,变电站调度自动化设备应具备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四遥”功能。远动信息按照“直采直送”的原则进行。即调度端直接调度XX35kV变电站的设备,其信息调度端直接采集。远动信息送所属供电局及监控中心。远动信息传输方式采用全介质自承式光缆ADSS通信。远动上传信息点对点传送采用IEC60870-5-101规约,网络传送采用IEC60870-5-104规约,电能量采集上传信息采用IEC60870-5-102规约。3、电气部分3.1 XX35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主接线的设计考虑其可靠性、灵活性、经济性

25、,本站为一般的终端变电站。本工程主接线按箱式变电站设计,本站的电气主接线可采用如下方案: (1) 35kV出线:终期2回,采用单母线接线;本期2回(“”接天夹35kV线),采用单母线接线。(2) 10kV出线:终期共6回,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本期3回,拟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本期安装分段断路器柜间隔。(3) 无功补偿:每台主变压器10kV侧配置1组2004kVar电容器,户外布置,终期规模2x2004kVar,本期规模1x2004kVar。(4) 主变压器:采用三相双绕组油浸自冷式铜线圈有载调压变压器;主变容量终期210MVA,本期110MVA;主变压器35kV侧中性点不接地;10kV侧中性点不

26、接地。(5) 站用变从35kV母线引接。电气主接线详见图(035025K-A01-03)3.2 配电装置及总平面布置电气平面布置力求紧凑合理,出线方便,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根据本方案的建设规模,本站为小型化变电站,主变压器采用自然通风冷却户外布置方式。3.2.1 35kV配电装置方案一:35kV设备采用户内金属铠装中置移开式高压开关柜,电缆进出线,布置在35kV箱体内,单列布置,柜前为操作走廊。方案二:35kV设备采用户外改进半高型布置3.2.2 10kV配电装置10kV设备采用KYN-12户内金属铠装中置移开式高压开关柜,电缆进出线,布置在10kV箱体内,双列单通道布置,中间为操作走廊。

27、电气总平面布置35kV箱体配电装置布置在站区南侧,10kV箱体配电装置布置站区北侧。主变压器布置在35kV、10kV配电装置中间。电容器采用户外布置,布置在站区南侧,电容器四周设网状围栏。进站道路从站区西面接引,内设环形道路。具体见电气总平面布置图。3.3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短路电流计算标么基准值:基准电压 Uj=Un 基准容量 Sj=100MVA 邛崃供电局提供夹关站35kV母线侧阻抗为按2台主变并列运行计算出的各级电压母线三相短路电流值如下:35kV母线: I=2.08kA 10kV母线:主要电气设备选择(1)主变压器:型号:SZ10-10000/35油浸自冷式铜线圈双绕组三相有载

28、调压电力变压器,其参数如下:额定容量:10/10MVA电压等级:阻抗电压:冷却方式:油浸自冷式连接组别:Yn,d11调压方式:35kV绕组为有载调压,有载调压开关选用国产M型,具有档位遥控、遥信、温度遥测功能接口。(2)35kV配电装置设备依据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35kV变电站分册,35kV采用箱式配电装置,选用户内金属铠装中置移开式高压开关柜设备,柜内主要设备:方案一:真空断路器:额定电压,额定电流1250A,额定开断电流,配弹簧操作机构电流互感器:LZZBJ-35 400/5A 10P30/10母线电压互感器:35/:0.1/3kV ,抗谐振型电磁式电压互感器氧化锌避雷器:35k

29、V,51/134kV,附在线检测仪。方案二:35kV断路器选用户外真空断路器,额定电流1250A,开断电流。附带CT:隔离开关:双柱式隔离开关,1250A,主配地刀均配手动机构,额定热稳定电流。避雷器:HY5WZ-51/134。额定电压:51kV,标称放电电流:5kA,雷电冲击下最大残压:134kV;电压互感器(线路):。电压互感器(母线):JDZXF。(3)10kV配电装置设备参照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10kV采用箱式配电装置,选用KYN-12户内金属铠装中置移开式高压开关柜设备,柜内主要设备:真空断路器:12kV,2000A,kA,配一体式弹簧操作机构(主变进线柜)12kV,12

30、50A,配一体式弹簧操作机构(10kV出线柜)电流互感器:LZZBJ9-12,800/5A,(主变进线)LZZBJ9-12,400/5A,(10kV出线)LZZBJ9-12,200/5A,0.2S/10P30(10kV电容器)LZZBJ9-12,800/5A, (10kV分段)氧化锌避雷器:HY5WR-17/45,附在线检测仪。无功补偿装置:电容器:选用TBB10-2004/334-AKW,户外组装式并联电容器氧化锌避雷器:HY5WR-17/45,均配带泄漏电流监测双指针计数器隔离开关:GN24-15D/630 (四极)放电线圈:3-1W串联电抗器:选用CKSC-100/10-5%干式空芯电抗

31、器电抗百分数:XL=5(4)导体及其它硬母线:35kV配电装置开关柜内主母线选用封闭式铜硬母线。母线规格:TMY-80 x10; 10kV配电装置开关柜内主母线选用封闭式铜硬母线,母线规格:TMY-80 x10。3.4 过电压保护及防雷接地过电压保护及防雷为防止大气雷电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直接袭击,本站设计1根高为30米的独立避雷针作为全站设备防止直击雷保护;为防止雷电入浸波和操作过电压对电气设备的危害,在各级电压的每段母线上分别装设了一组氧化锌避雷器;为防止雷电波在线路热备用时侵入损害电气设备,在35kV和10kV出线装设氧化锌避雷器;为防止并联电容器在运行中产生的操作过电压,在电容器组上装设

32、3只氧化锌避雷器;接地为保护站内设备及人身安全,变电站内敷设以水平接地体为主,辅以垂直接地极的人工接地网。变电站接地采用水平接带(-606镀锌扁钢)为主,垂直接地极(505热镀锌角钢)为辅的复合式人工接地装置,主接地网外缘闭合。在建筑物四周埋设环形接地网,地下连接处埋设垂直接地极。变电站接地电阻在任何季节小于4。独立避雷针设独立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小于10。二次设备室接地采用铜排。3.5 站用电及照明站用电本站站用电源采用1台35kV站用变安装于35kV母线上,站用电柜选用智能型低压配电柜,共1面柜,布置在电气二次设备室内,站用电系统预留有适当的备用回路。站用电系统采用三相四线制接线方式,38

33、0/220V中性点接地系统,单母线分段。每台站用变压器各带一段母线,两段母线设置自动切换,以保证供电可靠性。全站照明 动力电源系统:按功能区域配置检修电源,电源引自站用电屏。 照明方式:全站设事故检修箱(兼照明配电箱)一只,对全站各个配电装置及户外装置供电。35kV、10kV箱式配电装置室内采用荧光灯、白炽灯混合照明。二次配电室采用节能型白炽灯照明。户外道路设置草坪灯作为巡视照明,主变压器及电容器采用投光灯。 事故照明:35kV、10kV配电室、二次设备室设事故照明灯,正常时由交流屏供电,事故时由直流屏供电。3.6 XX35kV变电站电气二次部分3.6.1 变电所控制方式本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按无

34、人值守站设计,具备远方控制功能。微机监控包括三级控制,第一级为就地控制,由变电站间隔级控制层完成;第二级为站控层控制,由站内二次设备室操作员工作站完成;第三级为远方控制,由邛崃监控中心调度。3.6.2 变电所监控方案监控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开放式网络结构,主要由站控层设备、间隔层设备和网络设备等构成。站级层设备按无人值班站最终规模配置,间隔层设备按本期规模配置。站内监控系统应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安全监视与控制、屏幕显示与操作、运行记录、制表打印以及画面拷贝、变电站就地与远方的操作控制等功能,与微机保护装置接口,监控系统具备防误操作闭锁功能、操作票专家系统功能,实现全站的综合自动化,并由监控

35、系统完成远动功能。时间同步时钟装置完成对监控系统设备的对时。变电站电压无功综合控制功能由监控系统实现。3.6.3 微机监控系统配置3.6.3.1 系统设备配置1)站控层设备:主机、五防兼操作员工作站、远动通信设备、公用接口装置、网络激光打印机、时间同步时钟等。主机兼操作员工作站按单套配置。远动通信设备按双套配置,实现主备自动切换工作方式。远动通信设备优先采用无硬盘专用装置。站控层设备布置于箱体内。远动通信设备、公用接口装置、时间同步时钟设备组屏(柜)。2)网络设备:包括网络交换机、光/电转换器、接口设备和网络连接线、电缆、光缆及网络安全设备等。网络传输速率100Mbps,构成一分布式高速工业级

36、以太网,实现站级单元的信息共享以及站内设备的在线监测、数据处理以及站级联锁控制,设备组屏(柜)布置。3)间隔层设备:包括测控(测控保护)单元、与站控层网络的接口以及和继电保护通信接口装置等。间隔层网络设备组屏(柜)布置,测控(测控保护)单元分别布置于继电器室及开关柜内。3.6.3.2 系统网络结构监控系统网络结构采用间隔层设备直接上站控层网络,测控装置直接与站控层通讯的结构。在站控层网络失效的情况下,间隔层应能独立完成就地数据采集控制层的监测和断路器控制功能。站控层网络负责站控层各个工作站之间和来自间隔层的全部数据的传输和各种访问请求。硬件设备、数据链路用以太网构成,网络传送协议采用TCP/I

37、P网络协议,网络传输速率100Mbit/s,站控层网络按单网配置,网络配置规模满足工程远期要求。间隔层设备通过交换机与站控层以太网连接,其网络协议应成熟可靠,符合网络标准。测控(测控保护)单元通过交换机连接在站级以太网上,不具备以太网口的保护和智能设备通过公用接口装置连接在站级以太网上。3.6.4 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与计量1)主变保护配置主保护采用差动及瓦斯;后备保护采用复合电压闭锁过流保护,高低压侧各装1套(并具备独立段过流)。轻瓦斯、温度、过负荷、压力释放发信号。2)10kV侧保护线路保护配置三段式过流保护、三相一次自动重合闸、小电流接地选线。 电容器保护装置装设速断、过流、低电压、过电压

38、及开口三角电压保护。3)计量根据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137-2001的要求,配置各部分的计量装置。在35kV多功能电度表;主变电度表组屏于二次设备室,其他表计安装于各自的开关柜上。电度表通过485接口与变电站监控系统通信。3.6.5 直流及UPS电源系统及站用1) 220V直流系统35kV变电站操作直流系统采用220V,直流系统采用单母线接线。变电站装设1组100Ah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2V/104只,蓄电池容量按2h事故放电时间考虑,组屏(柜)布置在二次设备室。变电站采用1套高频开关充电装置,充电模块按N+1配置,直流系统屏(柜)布置于箱体内。采用直流系统屏(柜)一

39、级供电方式,二次设备室的测控、保护、自动装置等设备采用辐射式供电方式,配电装置直流电机网络、10kV开关柜顶直流网络采用环网供电方式。2) 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UPS)35kV变电站配置一套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UPS),采用模块化N+1冗余配置。UPS应为静态整流、逆变装置,提供标准通信接口,单相输出,输出馈线采用辐射状供电方式。UPS 正常运行时由站内所用电源供电,当输入电源故障消失或整流器故障时 ,由变电站220V直流系统供电。UPS负荷包括:微机监控系统等。3) 本站站用电由35kV站用变提供,设置一面站用屏柜。3.6.6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国家电网公司2009第61号文件要求进一步

40、加强变电站安全技术防范工作,规范技术防范配置,全面提高变电站安全防护水平。“网络化、智能化、高清化”是视频监控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省公司视频监控体系的逐渐完善,提出了监控联网的需求,明确了需要在省公司建设一级监控中心管理平台、地区局(含超高压局)建设二级监控中心管理平台,各供电局(所)、 35kV及以上等级变电站的视频监控前端系统接入到各自所属的地区局(含超高压局)二级平台,并通过二级平台将监控图像上传给省公司一级监控平台。根据2010年2月版成都电业局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方案可行性研究,按照成都电业局视频监控系统的需求和规模,拟在成都电业局建设一级监控中心管理平台,在

41、青白江局、龙泉局、双流局、都江堰局、彭州局、新都局、 新津局、崇州局、温江局、郫县局、蒲江局等 11 个外区县局建设二级监控中心管理平台。4 个城区局(青羊、金牛、锦江、高新)将直接接入成都电业局一级监控中心平台。 大邑局、 邛崃局、 金堂局则分别接入崇州局、蒲江局、青白江局的二级中心管理平台。视频监控系统主要采用网络传输方式,将视频监控图像信息承载于成都局同步开展建设的综合数据网上传输。采用符合发展趋势的 IP 摄像头作为站端图像采集单元,高清图像的记录采用IP-SAN平台存储方案。在新建站点配置智能视频服务器,整合智能视频分析功能,实现前端 + 平台的网络化智能视频系统架构。应满足如下应用

42、需求:( 1 )安全、防盗监控 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在变电站配置的入侵检测报警和视频监视设备对变电站周界和场区环境进行监视,满足变电站安全、防盗需要。 ( 2 )设备监视视频监控系统对隔离开关操作状态进行远方图像监视,对变电站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 ( 3 )电网应急指挥及演习在电网发生重大事故时,视频监控系统作为应急指挥中心的通信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调度中心、监控中心和变电站图像信息和声音传送到应急指挥中心,利用图像信息和双向语音通话功能,指挥、协调、处理电网事故。同时,通过视频监控系统传送的视频图像和声音可以在联合反事故演习过程中实时看到各级调度中心、监控中心以及变电站现场情况

43、。本期变电站端系统主要由监控单元(监控主机)、网络视频服务器、 报警扩展模块、控制扩展模块、其它专用监控模块(如空调控制模块、通风机控制模块、环境温湿度监测模块等)、音频适配器、各类摄像机、 各类探测器(如防入侵探测器、烟雾探测器等)、 麦克风、 音箱、照明灯等设备组成。前端站点摄像头配置原则:35kV变电站摄像头数量为8个,用于周界安防的4个,用于场地内监控的2个、箱体内监控的2个。摄像头配置如下:变电站围墙四周、大门:模拟枪机场地:网络高清球机箱体内:网络球机前端侧带宽要求(按最坏可能带宽占用率 100%考虑):监控视频路数3路,带宽预留正常情况时56M,带宽资源紧张时21M。站内设置门禁

44、系统1套、电子围栏1套。变电站前端系统接入邛崃视频监控中心管理平台需要考虑通道调试费用。3.6.7 电缆防火站区进入二次设备室及配电装置室的电缆沟入口处以及电缆沟相关位置设置阻火墙,阻火墙两侧的电缆在2米范围内应刷防火涂料;电缆敷设所留下的孔洞用防火堵料严密封堵。电缆阻燃措施按“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等有关规程规定的要求执行。3.6.8 二次系统防雷及接地措施本站二次系统采取防雷及接地措施,并对进入主控室的交、直流电源以及通信线路等设置二次系统过电压保护装置:防雷及接地措施 1)在二次设备室设置监控保护专用铜接地网,所有监

45、控保护接地均与该铜网相连,该铜网再以不少于4根以上、截面不小于50平方毫米的铜排(缆)与变电站主接地网可靠相连。 2)电缆沟内上部设置接地线,接地线与主接地网多点连接。 3)在装设静态保护的保护屏间用专用的截面不小于100平方毫米的铜排直接连通,屏内各套装置的接地点与专用铜排接地网连接,专用铜排与地网一点牢固连接。 4)所有CT(除差动保护外)二次回路中性点均在就地一点接地。 5)所有经配电室零相小母线(N600)联通的几组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在控制室内将N600一点接地;独立的与其他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没有电联系的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在控制室内实现一点接地。 6)在二次设备的屏柜上应有接线端子

46、,并用截面不小于4平方毫米的多股铜线与接线铜排相连。 7)在电源输入的屏柜必须有接地线接到交流电源所在的接地网上,向二次设备供电的交流电源应有中性线(零线)回路,中性线应在电源处与接地网相连。 8)所有屏柜柜体、外设打印机等设备的金属壳体应可靠接地。二次控制电缆及抗干扰措施本站35、10kV部分保护以及主变保护等均采用微机保护。此外还有微机监控系统的测控装置等,这些设备的工作电压很低。一次系统的操作、短路、雷电浸害等所产生的瞬变电磁场通过静电耦合、电磁耦合等形式极易对二次回路形成干扰而误动或损坏设备。另外二次回路本身,如直流回路中的电磁线圈的开断产生高电压,也会对电子设备产生干扰。为此,除要求

47、这些设备本身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外,还需采取下列抗干扰措施。 1)在高压配电装置内及由此引出的二次电缆的屏蔽层两端接地。 2)不同电压等级的回路,不合用同一根电缆。 3)到静态型保护的交、直流电源进线,应先经抗干扰电容,然后进入保护。 4)设备自身满足抗电磁场干扰及静电影响的要求。 5)主控制室建筑物也应采取相应的屏蔽措施。 6)计算机监控系统各间隔之间,间隔层与中央控制层之间的连接,以及设备通信之间的连接采用电磁隔离,或光/电隔离。不同接地点的设备连接采用电气隔离措施,不破坏“一点接地”的原则。 7)除以上措施外,本工程采取铜芯聚氯乙稀绝缘聚氯乙稀护套铜带屏蔽控制电缆。4、土建部分4.1 方案

48、一4.1.1 概述 地形地貌工程区位于邛崃市XX镇三角社区11组,属宽谷平顶圆顶中丘,谷宽300m500m,比高30m左右,丘坡坡度一般58。用地范围内地面高程,相对高差,北高南低坡度小于10,西侧平距3m9m外,有高度的斜坡。该站址长米,宽米,场地内最大高差,平均地形坡度15,能够满足设计布置要求。场地地形较平缓,西侧和南侧见高度的陡坎,未见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无暗浜、古河道、洞室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站址位置较高,亦不受洪水影响,工程地质条件较好,适宜建站。场地附近有城镇道路通过,可直接引接到站内,引接长度约为13.60m,交通运输方便。气象、水文工作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和盛行

49、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特征是春季气温回升早,夏季烈日降水多,秋雨连绵乏日照,冬长不寒霜雪少。据金堂县气象局19652006年观测资料,多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无霜期279天;历年平均相对温度82%,最小相对湿度16%;历年平均水汽压,最小水汽压;多年平均降雨量,年最大降雨量(1961年),年最小降雨量612mm(1967年),24小时最大降雨量(1981年8月12日);历年最多雷暴日数42天(1971年),最多雾天日数101天;历年最大积雪厚度9cm(1994年1月18日)。多年主导风向为NNE,频率为10,多年平均风速。最大风速为13m/s,最大风力为7级。根

50、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附录D,成都地区50年一遇基本风压为2。工作区气象要素统计见表21、表22。平均风速。表22 其它气象要素统计表多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水汽压(mb)最小水汽压(mb)年平均降雨量(mm)最大日降雨量(mm)平均相对湿度()82最小相对湿度()77最大积雪厚度(cm)多年主导风向及频率NNE向10冬季主导风向NW夏季主导风向SE平均最大风速设计最大风速设计基础风压(KN/m2)多年平均风速2.3 m/s最多雷暴日数(天)42平均雷暴日数(天)最多雾天日数(天)101平均雾天日数(天)地质构造工程区位于川西台陷东部中兴场向斜

51、东翼,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倾角23,为单斜构造,附近无区域性断裂和活动性断裂通过。地层岩性根据野外钻探结果及场地附近已有的地质资料,在钻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内地基土至上而下由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ml)及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粘性土及砂卵石层(Q3alpl)组成。粘性土层依土质类别、可划分为2个亚层。各土层分布情况见3#孔工程地质柱状图。各土层土性特征如下: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层(Q4ml):灰色,褐灰色。上部由可塑粘性土混碎石块等硬杂质回填。下部为素填土,含氧化铁。该层分布厚度左右。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粘性土层(Q3alpl)粘土1:褐黄、黄色,可塑硬塑,湿,含氧化铁、铁锰质及其结核。断面光滑,干

52、强度及韧性较高。一般厚度为左右。粉质粘土2:黄、褐黄色,湿,可塑为主,颗粒较粗。含氧化铁、铁锰质及少量钙质结核等。断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为中等。一般厚度为左右。该粉质粘土层底部一般分布有薄层粉细砂。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砂卵石层(Q3alpl)卵石:黄灰,褐黄色,稍密中密,局部夹松散卵石薄层,湿饱和。卵石成分为岩浆岩及少量石英砂岩。一般粒径410cm。其含量为6075%。卵石呈微风化中等风化,少部分卵石强风化成碎颗或砂粒状。水文地质站址场地地形平坦地势较高,从调查了解及站址周边现有的一些建、构筑物来看,初步判断该站址处地质条件符合建站要求。站址处目前为一块稻田。自上而下分为人工填

53、土、粉土、细砂、淤泥质土及卵石,其中砂卵石层又根据性质、密度变化等分为4个亚层。根据场地附近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环境地质条件综合判定:在无直接污染源时,场地地下水及土对砼及砼结构中的钢筋无腐蚀性,水对裸露的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天然状态下,具有一定湿度的土对钢结构一般有弱腐蚀性。4.1.2 站址防、排洪及所区排水站址标高位于50年一遇洪水位之上,为防止下雨时周边旱地排水对站区的影响,故将变电站四周设置排水沟,以避免发生内涝。所区内排水量较小,且自然排水条件好,所区场地排由西南向东北1的排水坡度。4.1.3 场区布置及竖向布置站区总布置与交通运输全站总平面布置围墙内平面形式为矩形:长3m,宽。围墙内用

54、地面积1120m2,站址总占地面积为1518m2,进站道路长度为13.60m。35kV配电装置采用箱体布置,进出线均为电缆出现方式,布置在站区的东南侧;10kV配电装置为箱体内布置,布置在站区的南侧;户外式电容补偿装置布置在站区的南侧;主变压器布置在场地中央;进站道路从变电站西面引接。另外,有事故油池、避雷针和消防小室等建、构筑物。管沟布置站区内油管布置时按沿道路、电气设备平行布置的原则,从整体出发,统筹规划,在平面与竖向上相互协调,远近结合,间距合理,减少交叉。同时应考虑便于检修和扩建。道路及场地处理1)道路站内道路综合考虑施工、运行、检修及消防要求。路面采用公路型,站内路面高于设计地面10

55、0mm。站内道路的建设标准:站内道路采用混凝土路面。主变压器运输道路宽。设计荷载:站内运输道路汽-15级。2)配电装置场地处理户外配电装置场地根据需要,采用150mm厚碎石地坪。主建筑部分站内无建筑物,采用户外配电装置。主变基础均采用块式混凝土基础。围墙采用实体砖围樯,围墙高。4.1.4 结构部分1)主要设计条件基本风压值:2抗震设防烈度: 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第三组。2)主要建筑材料钢材:Q235B钢钢筋:HPB300级();HRB335级()焊条:E43用于HPB300钢筋(或Q235钢)及与HRB335钢筋(或Q345钢)之间的焊接。混凝土垫层C15,防水砼垫层C15。素混凝土:C2

56、0毛石混凝土:C15,毛石掺量不大于25%预制离心杆混凝土C40现浇钢筋混凝土:C25二次灌浆采用C30混凝土砖及砂浆页岩烧结实心砖MU10、,墙体240厚砂浆:M7.5,M10混合砂浆(以下采用M5水泥砂浆)水泥:一般用普通硅酸盐水泥、。3)构筑物结构选型(1)设备支架 设备支架柱采用300钢筋混凝土环型等径杆。(2)支架基础构架柱、设备支架柱基础均采用独立混凝土杯型基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本站址所处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第三组,所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均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变电所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定(NDGJ96-92)进行设计。地基处理建、构筑物

57、采用天然地基,主要建、构筑物以全风化泥质粉砂岩或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作为基础持力层,超深换填C15毛石混凝土处理。消防部分1)、站内设置消防小室一座,以放消防器材。本变电站配置消防器材有:3kg干粉灭火器4台,消防铲3把,消防桶1个. 2)、主变压器消防根据DL 50271993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主变压器消防采用1台推车式干粉灭火器,并在每台主变附近配置一座容积为1m3的消防砂箱,并应长期保持砂箱干燥。 3)、防火与疏散 所有建、筑物防火设计均严格按照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2006)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2006年版)进行设计。给排水1)、给水系

58、统本次设计不考虑给水。2)、排水系统变电站站区排水包括有地面雨水和事故油池污水。本变电所雨水采用散排,电缆沟积雨水通过管道就近排出所外。场地雨水经地面散排出所外。事故油经过事故油池油水分离后的水不够成污染,直接排至站外排水沟。4.2 方案二4.2.1 概述 地形地貌工程区位于邛崃市XX镇三角社区11组,属宽谷平顶圆顶中丘,谷宽300m500m,比高30m左右,丘坡坡度一般58。用地范围内地面高程,相对高差,北高南低坡度小于10,西侧平距3m9m外,有高度的斜坡。该站址长米,宽米,场地内最大高差,平均地形坡度15,能够满足设计布置要求。场地地形较平缓,西侧和南侧见高度的陡坎,未见滑坡、崩塌等不良

59、地质作用。无暗浜、古河道、洞室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站址位置较高,亦不受洪水影响,工程地质条件较好,适宜建站。场地附近有城镇道路通过,可直接引接到站内,引接长度约为,交通运输方便。气象、水文工作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和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特征是春季气温回升早,夏季烈日降水多,秋雨连绵乏日照,冬长不寒霜雪少。据金堂县气象局19652006年观测资料,多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无霜期279天;历年平均相对温度82%,最小相对湿度16%;历年平均水汽压,最小水汽压;多年平均降雨量,年最大降雨量(1961年),年最小降雨量612mm(1967年),24小时最大降

60、雨量(1981年8月12日);历年最多雷暴日数42天(1971年),最多雾天日数101天;历年最大积雪厚度9cm(1994年1月18日)。多年主导风向为NNE,频率为10,多年平均风速。最大风速为13m/s,最大风力为7级。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附录D,成都地区50年一遇基本风压为2。工作区气象要素统计见表21、表22。平均风速。表22 其它气象要素统计表多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水汽压(mb)最小水汽压(mb)年平均降雨量(mm)最大日降雨量(mm)平均相对湿度()82最小相对湿度()77最大积雪厚度(cm)多年主导风向及频率NNE向10冬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