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的李白解读《独坐敬亭山》_第1页
孤寂的李白解读《独坐敬亭山》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孤寂的李白解读独坐敬亭山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历史无情地揉捻着这位伟大的诗人,谱写着李白晚年悲剧人生的序幕。这是他人生的又一个坎坷的十年,如果说二三十岁时漫游的十年还有强烈的人生追求的话,那么这个四五十岁的十年,剩下的只是一个封建文人对政治的憧憬与无奈了。热闹的“众鸟”不愿与李白相伴也罢,更可怜的是 “孤云”也独自离去,仿佛也厌倦了敬亭山的静寂,厌倦了52岁的李白的悲凉。静寂愈发衬托诗人的孤寂,一个悲剧的画面向我们展现,此时的李白心里该是多么的凄凉啊!一生不得志

2、,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面对着众鸟“尽”,白云“闲”,李白久久凝望,心里怎能平静下来? 李白追求的一切,不正是着远去的鸟和云吗?诗人是多么的孤独啊!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

3、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李白同年秋所作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正是他内心的豪放流露,此诗同独坐敬亭山一样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若是旁人,十年漫游,恐怕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李白之伟大,就在于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他超凡脱俗的性格,飘逸而不羁。鸟尽也罢,云去也罢,我依然是我,李白没有屈服,没有向世俗低头,尘世一切都丝毫奈何不了他!作者不悲情于此,将情寄于敬亭山中,“相”、“两”语义的反复,写出了李白与敬亭山物我两相忘的境界。此时, “只有”敬亭山愿与李白交流

4、,“只有”他能了解李白,这就是知己啊!知己在什么地方?耐得住寂寞,这就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根本原因,“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诗人寄情于山水化解心中的苦闷,获求心灵的慰藉。 这时,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李白能够苦中取乐,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更加深层的悲哀,因为敬亭山只是一座无知无觉,既不能飞,也不会去的山呀!可,茫茫人海,唯有这座山是他的知音。所以说,这是在写诗人清冷的孤寂,自己纵然“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才”却难遇知己。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静”已渗透到诗的每一个字中。一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