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媒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_第1页
网络传媒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_第2页
网络传媒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_第3页
网络传媒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网络传媒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网络传媒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互联网的普及与开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宏大的机遇和挑战。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打破5亿,到达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到达38.3%。网络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安康和行为形式将产生宏大的影响,再加上西方敌对权力对我国采取和平演变的策略,利用互联网向我国青少年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以及不安康的垃圾信息。这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面临这一严峻形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

2、教育工作应该要占据网络这一重要阵地,并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加强和改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NNI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开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我国20岁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较高程度,学生仍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大学生是应用互联网的一大群体,他们思想活泼,喜欢新事物,渴望交流,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尽情发挥的空间。互联网是

3、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知识信息的获娶学习都是学习者主动参与、自我控制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今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不仅局限在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更多时候他们是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例如利用搜索引擎搜寻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上传、下载各种资源,查看网络新闻,通过网络教育效劳学习各种课程等。同时,互联网也成为大学生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课余时间,大学生们运用互联网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互联网成了他们的娱乐平台。如今大学生经常使用快捷、便利的网络购物购置他们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大学生还运用庞大的社交网站非常便利地在网上找朋友、交朋友,运用网络聊天、视频聊

4、天与父母亲人沟通也是大学生使用的普遍方式。但是,互联网的使用也带来了消极影响,普遍认本文由论文联盟搜集整理为网络世界存在着三大危害即暴力游戏、沉溺聊天、色情泛滥。由于年龄、阅历、人生经历等原因,大学生好奇心强,承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但也存在鉴别才能、自我约束控制才能相对较弱等问题。因此,互联网的消极影响必然会涉及今天的大学生。同时,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也同样存在,长时间连续上网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惫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等等。长期上网可能引发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冷淡,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5、课的挑战在当前的国际互联网的信息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效劳信息由美国提供。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美国所占的比例都超过85%,而我国仅仅占到0.1%和0.05%。1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有意识地利用互联网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并且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进展攻击。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与开展,互联网上充满着大量各种正面与负面的信息,对于正在形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形成了宏大的冲击和影响。详细而言:第一,西方腐朽文化借助互联网进展强势传播和扩张,使当今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不加分析地认同,从而对我们所宣扬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动遥第二,有的西

6、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发布反动信息,制造政治谣言,意欲通过抹黑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鼓吹西方政治主张对我国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一些非法组织在网上发布诋毁、歪曲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宣传。由于我国目前经济体制转型引发了许多国内矛盾和问题,易使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产生迷惘和困惑。第三,大学生理想信念发生动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日趋多元化,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和动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群体广泛存在,如今大学生追求更多的是金钱而不是理想与奉献。第四,互联网上的三大危害对大学生的身心安康和思想道德素质产生了消极影响。据调查,如今在校大学生

7、男生多数喜欢玩网络游戏,女生多数喜欢网络聊天。其中有局部自控力差的大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整日沉溺于网络游戏,出现旷课、重修、降级甚至退学的严重情况。三、网络传媒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建议1.充分利用网络进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及学生积极性。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现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衔接。第一,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课本体系为主,运用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进展冲击。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对理论概念、历史资料等进展形象化、生动化的显示与剖析2。第二,在

8、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网络技术。建立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站,通过教学网站发布课程教学大纲、课件、形势政策等内容,方便学生随时阅读学习。在校园网上开拓老师教学讨论的BBS论坛、师生交流的BBS,老师可以走进网络去理解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BBS向老师提出问题,得到老师的及时解答;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E-ail等方式促进沟通,通过网络收发作业、进展学术交流。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期望调整教学方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进步。2.积极运用案例教学法进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案例教学法,简而言之,就是利用案例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以到

9、达教学目的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3。这需要老师搜集大量案例材料,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对案例进展教学设计。进展专题案例教学是较好的方法,老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展合理取舍,根据各章节的教学重点设立不同的专题,围绕各个专题进展案例选用和案例教学环节设置,开展案例引入、案例讨论和案例点评。专题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可以以生动活泼的案例向学生展示教学要点,进步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恰当案例的选取和多媒体制作,可以让学生在历史的情境中积极考虑、主动探究,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方法。要真正做好案例教学,老师应做好四个环节的工作。第一,精选案例。老师选择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兴趣性。这要求所选案例与思想政

10、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严密联络,同时能启发学生理性考虑,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老师先展示案例内容,营造出真实的情境,然后针对案例提出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考虑。第三,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后,老师组织学生对案例内容进展讨论,发表自己对案例以及类似事件的看法。这个环节最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引导与鼓励。第四,点评总结。老师在进展点评时,应注意增强针对性,使学生有启发、有教益、有进步,要将案例的要点、难点分析总结出来,指出学生观点的缺乏与可取之处,并与教学目的相联络,再由案例回到书本,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3.红色体验引入高校思想

11、政治理论课教学。红色资源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可以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还能转变教学手段,强化教学理论环节,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焕发出无穷魅力4。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是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缺乏感染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多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老问题。运用红色体验教学,加强情感体验和情景体验,教学空间会得到进一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自觉地开发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为红色体验教学提供课程资源。如四川理工学院所处的自贡市为例,老师可以搜集反映江姐革命斗争的影视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形成生动的教学资料。老师可以发动学生阅读红色经典,观看红色影片,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创业史、红岩等,红色经典书籍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铭刻历史,重温经典,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缅怀先辈们的光芒业绩,领悟先辈们的革命精神。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寻访历史纪念馆和伟人故居,例如老师可带着学生参观盐业历史博物馆,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