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5年)_第1页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5年)_第2页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5年)_第3页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5年)_第4页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5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铁路隧道监测测量技术规范监测测量技术规范铁路隧道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印发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规程16项建设标准的通知,如铁总建201580号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 9602-2015)、铁路路基充填工程连续压实控制技术规程(Q/CR9210-2015)、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规程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机械配置(Q/CR 92242015)、铁路混凝土搅拌站机械配置技术规范(Q/CR 92232015)、铁路桥梁工程施工机械配置技术规范 ”(Q/CR 92252015)、铁路钢桥制造规范(Q/CR 9211-2015)、铁路桥梁钻孔桩施工技术规范(Q/CR 9212-2015)

2、、“ 高速铁路桥涵施工技术规程(Q/CR 9603-2015)、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 9604-2015)、地质超前预报技术规程铁路隧道”(Q/CR 9217-2015)、铁路隧道监测与测量技术规程(Q/CR 9217-2015)/CR 92182015)、铁路隧道施工抢险救援导则(Q/CR 92192015)、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机械配置技术规程(Q/CR92262015)、铁路建设项目现场管理规定(Q/CR9202-2015)、铁路建设项目工程实验室管理规范 (Q/CR9204-2015)、铁路工程试验表(Q/CR9205-2015)等16项建设标准,自2015年起,201

3、8年6月1日起实施。原铁道部发布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导则(铁建社2010241号)、铁路路基充填工程连续压实控制技术规程(TB10108-2011)、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机械配置指导意见(铁建设2012113号)、铁路混凝土搅拌站机械配置指导意见(铁建设2012113号)、铁路桥梁施工机械配置指导意见 (铁建社2010125号),铁路钢桥制造规范(TB10212-2009),铁路桥梁钻孔桩施工技术导则(TZ322-2010),铁路钢桥施工技术导则 高速铁路桥涵(铁建设2010241号)、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导则(铁建设2010241号)、先进地质技术导则铁路隧道预测(铁建设2008105号

4、)、铁路隧道监测测量技术规程(TB101212007)、铁路隧道施工应急救援指导意见(铁建设2010No. 88)、铁路隧道施工机械配置指导意见(铁建社函2008777号)、铁路建设工程场地管理规范等16项标准(TB 104412008) 、铁路建设项目工程实验室管理规范(TB 104422009)、铁路工程试验表(铁建社函200927号)同时停止实施。 .16项建设标准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建设管理部解释,单册由经济与法规研究所和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中铁2015 年 2 月 16 日目录TOC o 1-2 h u HYPERLINK l _Toc12617 前言 PAGEREF _Toc1

5、2617 1 HYPERLINK l _Toc5956 1 总则 PAGEREF _Toc5956 2 HYPERLINK l _Toc12995 2 术语 PAGEREF _Toc12995 2 HYPERLINK l _Toc30373 3 基本规则 PAGEREF _Toc30373 3 HYPERLINK l _Toc11213 4 技术要求 PAGEREF _Toc11213 4 HYPERLINK l _Toc32280 4.1 总则 PAGEREF _Toc32280 规定5 HYPERLINK l _Toc5474 4.2 监测测量项目 PAGEREF _Toc5474 5 H

6、YPERLINK l _Toc15029 4.3 监测测量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 PAGEREF _Toc15029 7 HYPERLINK l _Toc2069 4.4 监测测量频率 PAGEREF _Toc2069 9 HYPERLINK l _Toc11040 4.5监测测量控制基准 PAGEREF _Toc11040 10 HYPERLINK l _Toc5869 4.6 监测和测量系统及部件的技术要求 PAGEREF _Toc5869 14 HYPERLINK l _Toc12650 5 监测测量方法 PAGEREF _Toc12650 14 HYPERLINK l _Toc29245

7、5.1 总则规定 PAGEREF _Toc29245 14 HYPERLINK l _Toc16658 5.2 洞内外观察 PAGEREF _Toc16658 14 HYPERLINK l _Toc6676 5.3 变形监测测量 PAGEREF _Toc6676 15 HYPERLINK l _Toc4668 5.4 应力应变监测与测量 PAGEREF _Toc4668 15 HYPERLINK l _Toc25903 5.5 接触压力测量 PAGEREF _Toc25903 16 HYPERLINK l _Toc11078 5.6 爆破振动监测测量 PAGEREF _Toc11078 16

8、HYPERLINK l _Toc2206 5.7 孔隙水压力和水量监测测量 PAGEREF _Toc2206 16 HYPERLINK l _Toc23657 6 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 PAGEREF _Toc23657 17 HYPERLINK l _Toc28030 6.1 总则规定 PAGEREF _Toc28030 17 HYPERLINK l _Toc25869 6.2 监测和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PAGEREF _Toc25869 17 HYPERLINK l _Toc19817 6.3 监测测量信息反馈及工程对策 PAGEREF _Toc19817 18 HYPERLINK l _

9、Toc30955 7 结果数据 PAGEREF _Toc30955 21 HYPERLINK l _Toc5010 本技术法规中使用的术语说明 PAGEREF _Toc5010 26 HYPERLINK l _Toc19268 铁路隧道监测测量技术规程 PAGEREF _Toc19268 27号前言本技术规程是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在原铁道部铁路隧道监测与测量技术规程TB 10121-2007的基础上修订的。本技术规范在编制过程中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标准相协调;对原规范中不符合公司铁路建设项目特点和要求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吸收了总公司铁路隧

10、道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实践经验;支持标准动态管理工作中相关标准的部分修订,为总行铁路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提供技术支持。本技术规范共分7章,主要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技术要求、监测与测量方法、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成果数据、3个附录。该技术法规的主要修订内容明确,对可能对周边建筑物产生影响的铁路隧道,应当实施第三方监测,并对监测测量人员上岗后进行培训。建议测点及时埋设,支护后2小时内读取。修订了地质条件差、特殊岩土隧道拱脚变形监测测量的初始数据和要求,要求修订了地表沉降点纵向间距,明确了大跨和特大跨黄土隧道初始支护的相对位移。在本技术规范实施过程中,希望各有关单位结合项目实际,认真总结经验,

11、积累数据。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的,请及时将意见及相关资料致至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成都市通津路3号,邮编:610031),并抄送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北风路乙29号,邮编:100038),供以后修订参考。本技术规范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建设管理部负责解释。本技术规程主编: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本技术规范参与单位:中铁经济规划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本技术规定主要起草人:于宇、倪广斌、刘兆伟、赵万强、王明明、郑常青、赵云臣、陈赤坤、曹磊、本技术法规主要审稿人:林传年、钱正宇、黄洪建、张敏清、唐国荣、韩福中、张松艳、关宝树、陈少华、高阳、王立暖、龚艳峰、李文

12、静、苏新民、张劲夫、陈德斌、杨士武、霍玉华、苏庆国。1 总则1.0.1 为规范铁路隧道设计与施工的监测与测量,使铁路隧道施工的监测与测量满足使用安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技术规范。1.0.2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采用采矿法施工的铁路隧道。1.0.3 隧道工程应设计监测计量,费用计入概算。1.0.4 监测和测量应作为关键过程纳入现场施工组织。对可能对周边建筑物产生影响的铁路隧道,应实施第三方监测。1.0.5 铁路隧道的监测、测量工作,应符合本技术规程的要求,并应符合国家规定。行业与中国铁路总公司现行相关标准。2 术语2.0.1 监测测量定期观察和测量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地表、支护结构和周

13、围环境动态的变形和稳定状态。2.0.2 重要监控项目为保证隧道周围环境和围岩的稳定和施工的安全,并反映日常需要进行的监测和测量项目,以反映设计和施工状态。2.0.3 可选监控项目为适应隧道设计和施工的特殊需要,设计文件中规定了局部断面的监测和测量项目。2.0.4 隧道内周边收敛隧道周边两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2.0.5 皇冠结算隧道拱顶测点的绝对沉降(量)。2.0.6 沉降(或隆起)沉降、沉降隧道开挖后,由于底层(应力)扰动区向地表延伸而引起的地表沉降(或隆起)。2.0.7 水平位移变形器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值。2.0.8 垂直位移变形器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值。2.0.9 变形测量建筑物(构筑物)及

14、其基础或岩土在一定范围内的位移和沉降的监测和测量。2.0.10 基本基准建立在稳定的岩层或原始土壤层或结构(建筑物)上的确定的不动点。2.0.11 对象点(调查点)它设置在观察体上(或内部),可以作为变形、位移、应力或应变测量的固定标记反映其特性。2.0.12 测线测量隧道净空变化或拱顶沉降时,设置在隧道周壁两测点的连线上。2.0.13 底鼓底鼓隧道开挖后,隧道底板向上隆起是由围岩自身性质、围岩应力、水力作用和支护强度等因素引起的。2.0.14 非接触式测量指在不接触被测目标点的情况下获取被测点空间位移信息的方法。2.0.15 限制相对位移指极限位移与两个测量点之间的距离之比。极限位移即总位移

15、,是指考虑开挖前隧道净空变形、开挖中变形和开挖后变形的总位移。2.0.16 数字成像使用数字成像设备对前方目标物体进行拍摄,以获得目标物体的数字图像。3 基本规定3.0.1铁路隧道监测计量应科学合理,设计单位进行监测计量设计,施工单位编制详细的监测计量实施细则,按细则执行。在施工期间。工程竣工后,应将监测和测量数据整理归档,纳入竣工文件。3.0.2监控和测量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1 确定监测测量项目。2 确定测点布置原则,监测测段,监测测频。3 确定监测和测量控制基准。3.0.3施工单位应配备专业的监测测量人员和设备,监测测量人员应经过培训,掌握成熟可靠的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3.0.4施工单

16、位应成立现场监测测量组,将其纳入施工质量保证体系,负责将监测测量信息及时反馈给施工和设计。监测测量人员应相对稳定,以保证监测测量工作的连续性。3.0.5现场监测测量工作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现场条件的初步调查。2 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3 设置测量点,获取初始监测值。4 现场监测测量与分析。5 提交监测和测量结果。3.0.6监测计量实施细则经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作为现场运行、验收的依据。监测测量的变更应得到监理工程师的批准。3.0.7监控测量系统应可靠、稳定、耐用,在使用期内运行正常。仪器设备应当按规定进行检验、校准和校准,并颁发相关证书。3.0.8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注意保

17、护,防止损坏。3.0.9施工现场应建立严格的监测、测量数据审核和审核制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监测、测量数据由计算机系统管理,并由专人负责。若监测测量数据缺失或异常,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做好详细记录。3.0.10监测和测量应根据精度要求减少系统误差,控制意外误差,避免人为误差,并经常使用相关方法检查和分析误差。3.0.11施工和监测测量各方应密切配合。监测测量构件的埋设和监测测量应纳入工程建设进度控制计划。监测和测量工作应尽量减少对施工过程的影响。4 技术要求4.1 总则规定4.1.1 监视和测量应达到以下目标:1 确保结构的施工安全和长期稳定性。2 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认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

18、合理性,为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影响。3 确定二次衬里的应用时间。4 监测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5 积累测量数据,为信息化设计和建设提供依据。4.1.2监测测量设计应根据围岩条件、支护参数、施工方法、周围环境和监测测量目的进行。4.1.3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工程特点制定监控测量实施细则,其内容应包括:1 监控测量项目。2 人事组织。3 组件和设备。4 监视测量部分和测量点的布置。监控测量频率并监控测量基准。5 数据记录格式。6 数据处理和预测方法。7 信息反馈与对策。4.1.4监测和测量工作要随着施工过程及时进行,测量点要及时埋设,在支护后2小时内读取初始数据,并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监测项目和内容

19、。到现场条件。4.2 监控测量项目4.2.1监控测量项目可分为强制测量项目和可选测量项目。4.2.2日常监测和测量项目应纳入隧道工程规定的测量项目。所需试验项目按表4.2.2确定。表 4.2.2 监测和测量所需项目序列号监控测量项目常用测量仪器评论1洞内外观察野外观察、数码相机、指南针2金库下沉水平仪、夹具或全站仪3净空变化汇聚仪表、全站仪4沉降水平仪、铟钢尺或全站仪隧道浅埋段5足弓水槽水准仪或全站仪不利地质及特殊岩土隧道浅埋段6足弓位移水准仪或全站仪特殊岩土隧道地质不利及深埋段4.2.3满足隧道设计和施工特殊要求的监测测量项目,可纳入隧道工程选定测量项目。选择的测试项目可根据表4.2.3进行

20、选择。表 4.2.3 监测和测量选择项目序列号监控测量项目常用测量仪器1围岩压力压力室2钢架内力钢筋计、应变计3喷射混凝土内力混凝土应变片4二次衬里内力混凝土应变计、钢筋计5主要支撑与次要衬里之间的接触压力压力室6锚杆轴向力钢筋量规7围岩内部位移多点位移计8隧道底部隆起水平仪、铟钢尺或全站仪9爆破冲击振动传感器、记录仪10孔隙水压力水压表11水量三角堰、流量计12纵向位移多点位移计、全站仪4.2.4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质草图和数字成像,必要时进行物理力学试验。4.2.5初步支护完成后,应观察并记录表面裂缝及其发展、渗水、变形等情况。4.3 监测测量断面及测点布置原则4.3.1地表沉降观测点应

21、在隧道开挖前在隧道浅埋或穿入建筑物的路段设置。地表沉降测点与隧道内测点应设置在同一断面里程上。地表沉降测点的纵向间距可按表4.3.1的要求布置。表 4.3.1 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隧道深度和开挖宽度和高度纵向测点间距(m)2BHo2(B+H)1530B5B1次/(7天)注: B 为隧道开挖宽度。表 4.4.1-2 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测测量频率位移速度(mm/d)监测测量频率52次/天1到51次/天0.511次/(2d3d)0.20.51次/(3天)0.21次/(7天)4.4.2开挖面地质简图、支护状态及受影响区域内建筑物(构筑物)的描述应在每个施工周期记录一次。必要时,应增加影响范围内建筑物(构

22、筑物)的描述频率。4.4.3所选测量项目的监测和测量频率应根据设计施工要求和所需测量项目的反馈信息结果确定。4.5监测测量控制基准4.5.1监测和测量控制基准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动等,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安全、隧道结构长期稳定性、特点和重要性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等因素的制定。4.5.2隧道初始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可按表4.5.2-1和表4.5.2-2选择。大跨度和特大跨度黄土隧道初始支护相对位移可按表4.5.2-3选择。表 4.5.2-1跨度 B 为 7m 隧道初始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围岩水平隧道埋深h(m)H5050h300300h500足弓水平相对净空变化(%)二-0.20.60三

23、0.100.500.400.700.601.50围岩水平隧道埋深h(m)H5050h300300h500四0.200.700.502.602.403.50五0.301.000.803.503.005.00金库相对下沉(%)二-0.010.050.040.08三0.010.040.030.110.100.25四0.030.070.060.150.100.60五0.060.120.100.600.501.20注:1 本表适用于复合衬砌初支,硬质围岩隧道表中数值较小,软围岩隧道表中值较大。表中所列数值可通过施工过程中实测数据的积累进行适当修正。2足弓相对间隙水平变化是指两个足弓测点之间的间隙水平变化

24、值与距离之比。拱顶相对沉降是指拱顶沉降值与隧道底部高度减去隧道与原拱顶沉降值后的差值。相比。3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限值乘以拱足水平相对净空变化限值乘以1.21.3即可。表 4.5.2-2 7mB12m隧道初始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围岩水平隧道埋深h(m)2H5050h300300h500足弓水平相对净空变化(%)二-0.010.030.010.08三0.030.100.080.400.300.60四0.100.300.200.800.701.20五0.200.500.402.001.803.00金库相对下沉(%)二-0.030.060.050.12三0.030.060.040.150.120.30四

25、0.060.100.080.400.300.80五0.080.160.141.100.801.40注:1 本表适用于复合衬砌初支,硬质围岩隧道表中数值较小,软围岩隧道表中值较大。表中所列数值可通过施工过程中实测数据的积累进行适当修正。2拱足相对净空高低变化是指拱足测点间净空高低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沉降是指拱足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的沉降值减去隧道的沉降值到原来拱顶到隧道底部的高度。3初始支撑墙腰部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取拱足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乘以1.11.2。表 4.5.2-3跨度 12mB 16m 黄土隧道初始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围岩等级HoBBHo2(B+H)2(

26、B+H)Ho拱形相对沉降(%)伊娃0.550.800.901.30b0.700.951.151.55VA0.400.600.801.151.351.90维生素B0.550.801.101.50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伊娃1 阶梯法构建不作为控制指标。2 边墙先导坑法施工过程中,拱沉取次次拱沉降bVA不作为监控要求维生素B注:1 本表按断面相对值给出,其中拱的沉降量(%)为拱的沉降值相对于隧道底部和断面开挖高度的百分比。对于大断面不钻爆破开挖的黄土隧道和非饱和黄土,黏性黄土取较小值,砂质黄土取较大值。2 =H/B,隧道宽度比系数。3 、拱形沉降:阶梯法包括拱足和拱顶沉降,侧壁导坑法为导坑拱顶沉

27、降。4 、水平间隙变化:全断面指标,可作为双侧壁导坑法中导坑两侧的指标(中间孔未开挖时)。5阶梯法施工时,拱脚水平净空变化的参考值应为表中墙腰水平净空变化的1/1.31/1.8,前者用于老黄土,后者用于新黄土。6 、拱脚与拱顶的沉降和拱脚净空的变化,应在距上板凳面1.5m以内测量。三阶开挖过程中墙腰间隙变化的变化应在中阶开挖时开始。4.5.3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与开挖面的距离确定,初始支座相对位移应按表4.5.3的要求确定。表 4.5.3 位移控制基准类别1B 从开挖面 (U 1B )2B 从开挖面 (U 2B )远离开挖面津贴65%Uo90%Uo100%Uo注:B 为隧道开挖宽度,Uo 为

28、极限相对位移值。4.5.4根据排量控制基准,按表4.5.4可分为三个管理等级。4.5.4位移管理层面管理级别带开挖面 1B带开挖面 2BUU 1B /3U2U 1B /3U2U 2B /3注:U 为实测位移值。4.5.5地面沉降控制基准应根据地面层的稳定性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要求确定,并取最小值。4.5.6钢架内力、喷射混凝土内力、二次衬砌内力、围岩压力(换算为内力)、一次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换算为内力)、控制基准螺栓轴向力应符合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的要求。4.5.7爆破振动控制基准应按表4.5.7的要求确定。表 4.5.7 爆破振动安全内容振动速度接表 4.5.7注:1

29、 表中所列频率为主要振荡频率,是指波的最大幅度对应的频率。2频率范围可根据类似工程或现场实测波形选择。选择频率时还可以参考以下数据:10Hz60Hz为深孔爆破; 40Hz 至 100Hz 用于浅孔爆破。3如有特殊要求,视现场具体情况而定。4.5.8分段开挖法施工的隧道,应按分段建立位移控制基准,同时考虑各分段的相互影响。4.5.9围岩及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应根据控制基准和时间曲线的形状进行判断。4.5.10总则情况下,应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二次衬砌施工:1 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和拱顶或底板竖向位移速度显着降低。2 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的90%以上。对于埋藏较浅、围岩软弱等特殊地段,二次衬

30、砌的时间应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确定。4.6 监测和测量系统及部件的技术要求4.6.1监测测量系统的测试精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拱顶沉降、净空变化、地表沉降、纵向位移、坑底抬升测试精度可达0.5mm1mm,围岩内部位移测试精度可达0.1mm,爆破振动速度测试精度可达1毫米/秒。其他监测和测量项目的测试精度应结合元器件的精度确定。4.6.2元件精度应符合表4.6.2的要求,元件范围应符合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防震、防水、防腐性能。表 4.6.2 元件精度注:FS 为元件的满量程。5 监测测量方法5.1 总则规定5.1.1现场监测测量由施工单位组织实施。5.1.2现场监测测量应按照批准的监测测量实施细则进行

31、测量点埋设、日常测量和数据处理,及时反馈信息,并根据变化及时调整监测测量方案。在地质条件和施工异常。5.1.3现场测量方法应简单、可靠、经济实用。5.2 洞内外观察5.2.1施工时应观察洞内外。洞内观察可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施工现场观察两部分。5.2.2每次开挖后应进行开挖面观察。应及时绘制开挖面地质示意图和数字成像,填写开挖面地质情况记录表,并与勘探资料进行比对。观察施工现场,记录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变形、二次衬砌等工作状态。5.2.3洞外观察重点应为洞口及洞体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坡及边坡稳定状态、地表漏水等情况。观察5.3 变形监测测量5.3.1变形监测测量可采用接触式测量

32、或非接触式测量方法。5.3.2隧道净空变化测量可以用收敛仪或全站仪进行。测点应埋设在表4.3.4规定的测线两端。1 采用收敛测量时,测量点采用焊接或钻孔方式预埋。2 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时,测量点应采用膜片式回射器作为测量点的目标,目标附在预埋件上。测量方式包括自由站和固定站两种5.3.3拱顶沉降测量可用精密水平仪和铟钢吊尺或全站仪进行。测量点应与隧道外监测测量参考点联合测量。测点可在隧道拱顶轴线附近通过焊接或钻孔进行预埋。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时,测量点的设置和测量方法可按5.3.2条的有关规定进行。5.3.4地表沉降监测测量可采用精密水平仪、铟钢尺或全站仪进行。参考点应设置在地表沉降影响范围之外

33、。测点应在表面钻孔埋设,测点周边用水泥砂浆固定。当常规水准测量方法难以使用时,可采用全站仪测量。5.3.5多点位移计可用于测量围岩变形。多点位移计应钻孔埋地,并通过专用设备读数。5.4 应力应变监测与测量5.4.1应力应变的监测和测量宜采用振弦式传感器和光纤光棚传感器。5.4.2振弦式传感器可通过频率接收器获得频率读数,并根据频率-测量参数校准曲线转换相应的测量参数值。5.4.3光纤室传感器通过光纤室解调器获取读数,并转换相应的测量参数值。5.4.4振弦式传感器和光纤灯箱式传感器可用于钢架应力的测量。传感器成对嵌入钢架的内外两侧,应满足以下要求:1 使用振弦式钢筋计或应变计测量型钢的应力或应变

34、时,传感器应焊接在钢架法兰中的测点位置。2 用振弦式钢筋计测量网架拱应力时,应切断网架的主筋,并在切断位置对焊条规。3 使用光纤灯箱传感器测量型钢或格子拱的应力时,应将光纤灯箱传感器焊接(氩弧焊)或粘贴在相应的测量点。5.4.5混凝土和喷射混凝土的应变测量可以使用振弦式传感器和光纤光棚传感器,传感器固定在混凝土结构中相应的测量点上。5.5 接触压力测量5.5.1接触压力测量可包括围岩与主支撑接触压力、主支撑与二衬接触压力的测量。5.5.2振弦式传感器可用于接触压力测量。传感器应与接触面紧密接触,传感器类型的选择应与围岩和支架相适应。5.6 爆破振动监测与测量5.6.1爆破振动速度和加速度监测测

35、量可使用振动速度和加速度传感器及相应的数据采集设备。5.6.2传感器应固定在预埋件上,爆破振动速度和加速度由爆破振动记录仪自动记录,分析振动波形和振动衰减规律。5.7 孔隙水压力和水量监测与测量5.7.1孔隙水压力监测和测量可采用孔隙水压力计。水压表应埋设在带凹槽的测点位置,并采取措施保证水压表与水直接接触,通过数据采集设备获取各测点读数, 并转换相应的孔隙水压力值。5.7.2可采用三角堰和流量计进行水量监测和测量。6 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6.1 总则规定6.1.1监测、测量数据取得后,应及时检查整理,并注明开挖方法和施工程序,以及开挖面与监测点的距离。6.1.2监测和测量数据分析可采用散点图和

36、回归分析方法。6.1.3信息反馈应以位移反馈为主,主要根据时间曲线的形状来判断围岩的稳定性、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验证和优化设计参数,指导施工。6.1.4监测和测量应保证信息传递渠道畅通,反馈及时有效。6.2 监测和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6.2.1监测和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应包括数据核对、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6.2.2每次观察后,应立即检查观察数据,如有异常应及时补充。6.2.3每次观测后,应及时整理观测数据,包括观测数据计算、调表制图、误差处理等。6.2.4监测测量数据分析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根据测量值绘制时间曲线。2 选择回归曲线,预测最终值,并与对照基准进行比较。

37、3、评价支护及围岩状态、施工方法及程序。4、及时反馈评价结论,提出相应的工程对策和建议。6.2.5监测和测量数据可采用指数模型、对数模型、双曲线模型、分段函数、经验公式等进行分析,并预测最终值。6.2.6爆破振动安全内容爆炸量可根据爆破振动速度按公式(6.2.6)计算。式中Q为安全内容的炸药量、同时爆破的炸药总量、延迟爆破的最大炸药量(kg);R爆破振动距离(m);V被保护物体地质振动的安全内容速度(cm/s);K,a爆破点与计算保护对象之间与地形和地质条件有关的系数和衰减指数,可按表6.2.6选取,或通过现场试验确定。表 6.2.6 K,爆破区不同岩性值6.3 监测测量信息反馈及工程对策6.

38、3.1监测测量信息反馈应根据监测测量数据的分析结果,对工程安全进行评价,提出相应的工程对策和建议。6.3.2监测和测量信息的反馈可按图6.3.2规定的程序进行。6.3.3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测测量数据的实时分析和阶段分析,并应符合以下要求:1 实时分析:根据监测和测量数据,每天及时进行分析,发现安全隐患,分析原因并提交异常报告。2 阶段分析:每周和每月进行阶段分析,总结监测和测量数据的变化规律,评估施工情况,提交阶段分析报告,指导后续施工。图 6.3.2 监测测量反馈流程图6.3.4工程安全评价应按4.5.4条分三个层次进行,并采取表6.3.4的相应对策。工程安全评价流程见图6.3.4。表 6.

39、3.4 项目安全评价分级响应措施管理级别回应三正常施工二综合评价设计和施工措施,加强监测测量,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我暂停施工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6.3.5根据工程安全评价结果,当需要对设计进行变更时,应按照相关铁路工程变更管理办法及时进行设计变更。6.3.6工程对策可包括以下内容:1 总则措施图 6.3.4 工程安全评价流程1) 稳定工作面。2)调整开挖方式。3)及时调整初始支座强度和刚度,支座。4)减少爆破振动的影响。5)围岩与支护结构之间回填灌浆。2 辅助施工措施底层的预处理,包括注浆加固、沉淀、冷冻等方法。2)高级支护,包括高级锚杆(管)、管棚、高级插板、水平高压旋喷法、预开槽法等。

40、7 成绩信息7.0.1监测和测量结果数据应包括以下内容:1 监控测量设计。2、监测与计量实施细则及审批。3 监控测量结果和每周(每月)报告。4 监控测量数据汇总表和观察数据。5 监测测量工作总结报告。本技术规范中使用的术语说明在实施本技术法规的规定时,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语解释如下,以便在实施中区别对待(1) 表示非常严格,必须使用这样的词:正面的词用“必须”;否定词是“严禁”。(2) 表示严格的,总则情况下应该做的词:积极的词用“应该”;否定词使用“不应该”或“不得”。(三)表示内容稍作选择,条件内容时应先做的词语:积极的词用“应该”;否定词是“不合适的”。(4) 表示可以选择,如果在一定条件下

41、可以选择,则采用“可以”。铁路隧道监测测量技术规程文章解释本文的描述是对重点文章的编写依据、存在的问题和实施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说明。本文的说明与标准正文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仅作为用户理解和掌握标准规定的参考。为了减少篇幅,只列出文章编号,不复制原文。1.0.1 监测测量不仅是铁路隧道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铁路隧道建设的关键和重要的操作环节。在铁路隧道工程中,监测测量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技术经济效果。但由于缺乏完整统一的技术规范,铁路隧道工程监测测量工作仍缺乏采用技术标准的依据,数据处理方法选择不当,测量数据反馈不及时,记录不同程度不完整。 .以及测量设备陈旧等问题。制定本技术

42、规程的目的是使铁路隧道工程的监测计量设计、施工和验收具有统一的标准,满足使用安全、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要求。1.0.2 本监测测量技术规范主要适用于采用上采法施工的铁路隧道。其他施工方法施工的地下工程的监测和测量,参照有关标准执行。3.0.1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使用专用仪器设备对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进行观察,评价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统称监测和测量。在设计阶段,设计单位设计监测测量目的、监测测量项目和测点布置;在施工阶段,作为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施工过程。制定合理周密的现场计量制度是保证监测计量工作有效实施的关键。隧道开工前,建设单位应根据环境条件、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

43、方法和施工进度安排,制定详细的监测测量实施细则,确定测量项目、仪器、测点布置、测量频率、数据处理和反馈方法。 、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并在建设全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3.0.2监测测量设计应结合具体隧道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支护参数、施工方法和监测测量目的进行。内容总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监测测量项目,包括强制性和可选测量项目,根据隧道特性和监测测量要求确定。2 、根据地质条件确定测点布置原则,初步选定测测断面和试验频次。3各监测测量项目的控制基准是根据隧道结构安全和周边环境的要求以及其他相应的规范和规定选择的。3.0.3、3.0.4 监测和测量工作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为保证监测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44、和可靠性,达到要求的精度,建设单位需要成立现场监测测量小组。现场监测测量团队由熟悉监测测量工作的人员组成,要求人员相对固定,避免人员频繁交接,保证数据的连续性。维修保养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监测测量结果。将监测与计量纳入施工质量保证体系,确保监测与计量的有效实施,组织管理明确,职责明确。3.0.5 现场监测和测量工作总则按以下程序进行:1 现场情况初步调查施工前,对隧道工程地质条件、施工影响区地下水条件及周边环境进行初步调查,掌握工程特点和难点,为顺利开展监测测量工作做好准备。2制定实施细则现场监测计量组应按照监测计量设计要求,结合初步调查结果,制定实施细则,经业主、监理审核同意后实施。 .

45、3设置测量点,获取初始监测值参考点和测量点的埋设严格按照相应规范进行,确保监测和测量数据可靠。测点埋设后,可及时得到初始监测值。4现场监测测量与分析现场监测测量工作由现场监测测量组进行。根据监测和测量数据,对隧道施工安全性和结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5提交监测和测量结果监测测量组总则以周报(特殊情况为每日报告)的形式提交监测测量结果(包括纸质和电子文档)。当出现异常现象时,及时反馈,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整条隧道现场监测测量工作完成后,总则在1个月内编制工程施工监测测量总结报告。3.0.6 现场监测测量实施细则是项目建设组织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需要报告给主管和所有者。经批准后正式实施,作

46、为现场运行、检查、验收的依据之一。相关材料应妥善保存。因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对现场监测测量工作进行调整时,报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查,经现场批准后实施。监理工程师。监测测量实施细则总则综合考虑工程特点、设计要求、施工方法、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等因素编制而成,并满足以下要求:(一)保证隧道工程的安全;(2)有效保护项目周边环境;(3) 最大限度地降低监控和测量成本;(4)尽量减少对工程建设的干扰。3.0.7 隧道监测测量工作总则在地下进行,环境条件恶劣,监测测量系统需要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稳定性和耐久性。监测和测量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和使用中定期进行检查、校准和校准,总则包括外观检查、精度检查

47、、防水检查、应力(应变)和温度校准。3.0.8 现场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测点损坏,使监测测量数据不连续,影响监测测量结果的准确分析。如果测点损坏,总则埋在损坏的测点附近。如果测点松动,需要及时加固,当天的测量数据无效,待测点加固后再读取初始读数。3.0.9 监测测量数据应现场检查和复核,发现异常应及时重新测量。数据的整理和维护由专人负责,在输入和处理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审核和复核,避免出错。监测测量的记录、图表和文本报告应该是连续和完整的。如有缺陷,应按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及本技术规范要求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作详细书面记录。3.0.10 现场监测和测量数据的误差会影响围岩和支护系统的安全评价。工

48、作中需要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以减少系统性错误,消除意外错误,避免人为错误。具体方法如下:(1) 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根据监测和测量精度要求选择稳定性和耐用性好的仪器。如果监测测量仪器产生的系统误差不能满足监测测量精度要求,则需要根据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修正。(2) 控制意外错误的方法意外错误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电源电压波动和电表末端读数不准确等。环境因素等,并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来控制意外失误。偶然误差总则服从正态分布,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3) 避免人为错误(error)的方法应避免因测试仪故障引起的误差,如误读仪表的刻度(数字、正负)、测量点与测量和读数

49、数据混淆、记录错误等。避免人为失误的措施只需要加强监测计量管理,规范监测计量工作,提高人员素质。在数据处理中,这种误差总则很大,需要从测量数据中去除。3.0.11 现场监测测量与施工作业容易受到干扰,两者应密切配合,妥善协调施工与监测测量的关系。监测测量构件的埋地设计应纳入工程施工进度控制计划,施工现场应及时提供工作面,创造条件,保证监测测量埋地工作的正常实施;监测和测量工作还应尽量减少对施工过程的影响。此外,在施工过程中,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所有观测设备、观测点和电缆被机械和人为损坏。4.1.1 监测测量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围岩的稳定状态和支护衬砌的可靠性,以保证施工安全和结构的长期稳定

50、性。为围岩层位变化、初支护和二次衬砌参数调整提供依据,是实现信息化施工不可缺少的过程,直接服务于设计和施工决策。4.1.2 隧道和地下工程的客观条件千变万化。因此,每个项目都有与其条件相对应的监控和测量设计文件。4.1.3凡应进行现场监测测量的项目,本条所列内容均纳入实施细则,设计文件中设计的所有监测测量项目均需进行测量。4.1.4 隧道开挖后初期的变形和应力变化较快,该时期的监测和测量数据对于后期最终位移和应力的预测非常重要。因此,尽快读取初始读数,对掌握围岩和结构的初始动力学非常有必要。当现场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及时调整监测测量项目和内容。4.2.1 隧道施工监测测量的目的是采集现场能够反映

51、施工过程中围岩动态的实际信息,确定隧道围岩的稳定状态和初期支护,分析参数支撑结构和施工的合理性,为设计提供依据。和建设基础。因此,设计文件根据隧道的特点和难点确定所需和选定项目的具体内容。4.2.2 规定的测量项目是在设计和施工时保证围岩的稳定性,并通过判断围岩的稳定性来指导设计和施工的定期测量。这是一个在所有隧道中进行的项目。这类测量通常测试方法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对监测围岩稳定性和指导设计施工具有巨大的作用。围岩变形是围岩力学形态变化最直观的表现。变形测量具有测量结果直观、试验数据可靠、测量仪器长期稳定性好、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试验成本低等优点。因此,位移测量是所需测量项目的首选测量项目

52、。与主要测量净空变化的总则隧道不同,地质较差的特殊岩土铁路隧道,特别是大断面铁路隧道,需要注意对拱沉的监测,尤其是在浅埋地段。大断面黄土隧道有明显的阶梯法拱下沉,如图4.2.2说明。穹窿下沉与穹窿下沉之比)随埋深而变化,呈现出拱足下沉的一个非常显着的特征。描述 图 4.2.2 郑西客运专线三个隧道试验段拱形沉降随埋深变化特征4.2.3 选取的试验项目不是每条隧道都进行的工作,而是针对一些特殊的、有代表性的断面的补充试验,以更深入地了解围岩的稳定状态和锚喷混凝土的作用。支持。以及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指导未开挖段的设计和施工。这类测量项目测试比较麻烦,测量项目多,成本高。总则只根据需要选择一些项

53、目。4.2.4 实践证明,开挖工作面地质示意图和数字成像对于判断围岩稳定性和预测开挖工作面前方地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必要时进行物理力学试验,获得围岩的具体力学参数。 ,为施工阶段围岩分类和科学信息化施工提供有效参考。进行地质写生和数字成像时,工作面应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以保证地质写生和数字成像的效果。4.2.5 初始支护状态的观察和裂缝的描述对于直接判断围岩稳定性和支护参数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注意观察初始支架的变形和渗水情况,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工程事故。4.3.1、4.3.2 浅埋或超浅埋隧道,隧道断面方向地表沉降测量边界应在隧道开挖影响范围之外,并有一个参考点。设置在开挖影响范

54、围之外。地表沉降测量的测点布置在设计确定的特别重要的施工地段,包括地表有建筑物(构筑物)的地段。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地表塌陷和修复的路段,以及预先检测到地面存在构筑物或空洞的施工路段,测量点应尽量靠近构筑物或空洞的顶部。尽可能。4.3.3、4.3.4 净空位移测量和拱顶沉降测量原则上在同一断面上进行,其他测量项目也设置在同一断面上。但因围岩及开挖方式、隧道内管线位置等原因,可适当调整。净空变化量测主要以水平测线测量为主,必要时设置斜测线(如靠近洞口、浅埋段、偏斜或膨胀围岩段、拱顶沉降位移大),斜测线的设置有助于了解竖向位移变化;结合分析方法综合判断时,最好也安排斜测线。采用局部开挖法拆除临时支

55、护后,继续测量拱顶沉降和净空变化时,应按全断面开挖法布置测线。4.3.5 所选试验项目的分段间距应根据需要确定,或在一个有代表性的分段中选取多个试验分段。对地质条件差、隧道开挖断面大、施工程序复杂的重要工程,应适当增密。为了尽早设计隧道的参数。施工方法。对已制定的监测标准等进行评价,并尽快在选定的测量项目安装的隧道段布置点。4.3.6 选定的测量项目 表4.2.3 中第1 至第5 项测量点布置示例见图4.3.6。喷射混凝土内力、钢架内力、二次衬砌内力、围岩压力、一次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压力的测量 总则每段设置37个测点(段),测点可设必要时添加(部分)。测点(断面)分布在拱顶、拱腰和侧壁上。对于

56、围岩的内部位移,总则每段使用35个钻孔,分布在边墙和拱顶。螺栓轴力测点设置在螺栓实际位置。围岩位移测量位置靠近间隙位移测量点,可以相互验证数据。分段施工的隧道,必要时可在临时支架上设置测点。说明 图 4.3.6 所选测量项目的测量点布局示例如果测点损坏,应在损坏的测点附近重新埋设。若测点松动,应及时加固。加固当天的测量数据无效。测量点加固后,再次读取初始读数。4.4.1 所需测量项目的测量频率总则根据测量点与开挖面的距离和位移速度确定,取两者中较高者作为实际测量频率。在塑性流变岩体中,位移不能长期变化(开挖后2个月以上)2,应继续每月1mm测量。4.4.3无特殊要求时,可选用测试项目和要求的测

57、试项目相同的测量频率。4.5.1 监测测量的主要目的是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和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为此,应考虑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特点和重要性,并考虑隧道的地质条件和施工。制定监测和测量基准的方法和其他因素。标杆基础隧道建设不断完善。4.5.2 隧道初始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描述如下:(1)文中表4.5.2-1和表4.5.2-2取自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的表F.0.2和表F.0.3。(2)对于跨度大于12m的铁路隧道,目前没有统一的位移判据。说明 表4.5.2取自螺栓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规定了隧道周围内容位移的相对值。说明 表 4.5.2 隧道周围内容位移相

58、对值(%)注:1 周围位移相对值是指两测点间的实测位移累计值与两侧距离之比。两个测量点之间的位移值也称为变化值。2脆性围岩为表中较小值,塑性围岩为表中较大值。3本表适用于以下分项比为 0.8 至 1.2 的地下工程:级围岩跨度不大于20m;级围岩跨度不大于15m;级围岩跨度不大于10m。4在、级围岩中测得的地下工程,以及表3注3范围以外的、级围岩地下工程,其内容值应按综合分析实测数据或工程类比的方法。公路三车道隧道模型试验表明,当隧道埋深约250m时,隧道周围内容位移的相对值为:级围岩,拱顶为0.27%,拱顶为0.27%。水平为 0.13%; 级围岩,拱顶为0.13%。 V级围岩,拱顶为0.6

59、0%,水平为0.10%。(3)文中表4.5.2-3摘自铁路黄土隧道技术规范Q/CR9511-2014表8.5.2。黄土隧道围岩分级依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围岩分级,结合黄土的塑性状态、均匀性和完整性等指标。 V级围岩细分为路基,即Iva、Ivb和Va、Vb。解释表4.5.3摘自铁路黄土隧道技术规范Q/CR 9511-2014第3.6节。说明 表 4.5.3 黄土隧道围岩分类注:1 大跨和特大跨黄土隧道黄土塑性指数 Ip 为 10 时,可视情况降低 1 个路基2洞体低于地下水位时,视情况降低1级或1级;3 、浅埋段围岩水平视情况可降低1级或1亚级;4满足以上各款要求的因素有2

60、个以上时,不应简单叠加,隧道围岩应根据地质情况综合分析后视情况进行修正;5黄土塑性状态的划分:硬;硬塑料;软塑料;流体塑料。4.5.3 研究表明,工作面 1B 和 2B 位移值分别占规定内容位移的 65% 和 90% 左右,围岩和初始支护变形基本稳定。远离开挖面。根据表4.5.3确定的控制基准,隧道开挖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位移控制基准与之相适应。4.5.4 位移管理级别的应用示例如图4.5.4 说明。图 4.5.4 根据位移管理级别的反馈管理框图4.5.5 地面沉降控制基准根据隧道施工及隧道周边施工(构筑物)的安全要求确定(见说明书表4.5.5,摘自基坑工程手册),取两者的最小值。 .说明 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