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地理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地理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地理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地理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运用资料,说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4.归纳学习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综合思维)【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进行讲解。首先介绍了生态脆弱区的含义,通过南方喀斯特地貌区的石漠化

2、分析生态脆弱区形成的恶性循环。其次介绍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最后介绍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治理措施。本节课的内容为是对第一节中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深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结合材料情境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带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准确描述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特点,且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

3、之一。如今,这里绿洲重现。提问: 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成了生态绿洲?思考、自由回答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土地退化问题的关注以及激发对治理土地退化问题的探索。让学生对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域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面课堂作铺垫环节一:生态脆弱区给出生态脆弱性评价图提问:我国的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看图、思考并回答:华北部分、黄土高原区、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西南山区、南方丘陵区让学生对生态脆弱区的具体分布有大概认识。给出中国降水量分布图提问:结合中国年降水分布图,说明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区的共同特点。由此引导得出生态脆弱区的分布和概

4、念。生态脆弱区的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生态脆弱区的概念: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看图、思考并回答:这些区域大多分布在干湿交替的地方。通过读图观察得出信息,训练学生读图何能力和描述概括能力。通过材料明确生态脆弱区的分布和概念,此过程重视概念的生成。土地退化给出“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的景观图,让学生大致判断出主要土地问题。提问:什么是土地退化?由此引导得出土地退化的概念。土地退化: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看图判断对应土地问题。思考得出土壤退化的概念:土地

5、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明确土地退化的概念,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土地退化的成因作铺垫。展示各种土地退化问题的实景图,简单描述各类问题的概念和主要分布区。土地沙化:指由于土壤侵蚀,表土失去粉粒而逐渐沙质化,或由于流沙(泥沙)入侵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的现象。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土地盐碱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石质荒漠化: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持续退化乃至消失导致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的土地退化过程。分

6、布:石灰岩地区。思考并做笔记。增强学生对各类土地退化现象的感官认识。环节二: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引导学生阅读书本材料。提问:说出石漠化的形成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用思维导图表示。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广西石漠化地区涉及数十个县区,有近一半贫困人口长期在此生活。给出当地在石缝里种植作物的实景图。(2)石漠化会带来哪些危害?继续完善思维导图。引导得出结论:南方喀斯特地区成为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环境问题往往影响发展问题。思考并回答。主要影响因素:坡度、土层厚度、降水集中程度、过度开垦、水土流失。石漠化会带来的危害:贫困。

7、引导学生用好书本,通过阅读找出石漠化的成因并归纳整理。训练学生信息提取能力和信息归纳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做用思维导图分析问题的案例,为后面用思维导图(较复杂)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做铺垫。环节三: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给出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图片。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也是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21世纪初,80%以上的草场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区。提问:什么是农牧交错带?陈述: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划分农区和牧区,也划分了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

8、渡地带。思考并回答农区和牧区的过渡地带。明确农牧交错带的概念,为后面找出农牧交错带的范围作铺垫。给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示意图、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农牧交错带北界变迁示意图、我国近5000年气温变化曲线提问:描述农牧交错带的位置的特点。该位置的进退跟什么有关系?引导读图并得出结论:气候暖湿,则农进牧退;气候干冷,则牧进农退。给出当地的景观图,让学生说出当地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陈述:该地区对降水变率极为敏感,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容易出现土地退化的问题,反过来这也是该带土地退化的根本自然原因。思考并回答位置特点:大致沿400mm等降水量线呈带状分布分布。影响进退的原因:气候的变化环境问题:土地

9、退化引导学生关注气候是影响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范围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加深对位于“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度地带”环境脆弱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回顾区域整体性知识,补充地形图。提问:分析该地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用思维导图表示(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提问:书上找到哪些跟气候相关的描述?(降水和风力)鄂尔多斯的降水有什么特征? 这些特征分别对该地的土地退化有何影响?鄂尔多斯的风力有什么特征? 如何影响土地退化?鄂尔多斯的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各有什么特征?师生共同得出分析该地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的思维导图:阅读书本内容,找出分别与地形、水文、气候、生物、土壤的描述。小组合作,梳理各自然要素相互

10、间的联系,并画出思维导图。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教材对该地出现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的有一定的梳理,找到答案难度不大。但是结合整体性的知识让学生进行探究,梳理各自然要素相互间的联系则难度较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该环节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合作寻找答案,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探究精神。牧民为了当前经济效益,盲目提高载畜量。提问:牲畜数量的增加会对草场造成什么影响?引导得出思维导图:引导得出结论:这种过度放牧也会导致土地退让,这是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内蒙古商都县耕地面积从1949年的9.8万公顷到1980年增加到21.93万公顷。提问:当地为什么要扩大耕地面积?

11、扩大耕地面积能否实现原来的目的?小结:过度开垦使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还有其他人为原因吗?不合理采矿、樵采、道路建设用思维导图表示牲畜数量的增加会对草场的影响。思考并回答。扩大耕地的原因:人口数量增加,粮食不足;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能否实现原来的目的:长期看不能。农区向牧区扩展,如果某一年降水较少,农作物就会减产绝收。农作物长势差,对土壤保护作用减弱,易受侵蚀,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与自然原因的分析相比,人为原因的理解难度没那么大。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从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角度了解土地退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地理问题就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为学生梳理人地协调观奠定基础。小结师生共同小结: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成因。梳理知识并记笔记。归纳知识,培养学生及时总结梳理知识的习惯。活动非洲萨赫勒: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某地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化,致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